第一次看到藝術家志豪的《攝像機、屏幕與真實景象》是去年他在Power Station Of Art 「聚裂」實驗劇場的表演。表演主體是志豪美輪美奐的舞蹈,而舞蹈本身也是被攝像機記錄,被屏幕呈現的對象。整場演出沉浸感十足,它充滿了宗教儀式感+未來科技感的奇妙碰撞,虛擬與現實的實時演繹,令我印象深刻至今。經過將近10個月的沉靜與蟄伏,這場演出將以《屏幕、攝像機與真實景象》的名字出現在上海明當代美術館,這次志豪不僅挪動了「屏幕」的位置,而且場景設置還有了全面的升級!
藝術家——志豪
在演出即將開幕之際,亞熱邀請到志豪本人,進行了關於這次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採訪和探討,溫和可愛的志豪也大大滿足了我們對他的好奇。
Subtropical Asia:你好,請簡單介紹一下你自己——性別、年齡 、出生和現在常駐地、職業
志豪:我是志豪,廣東南海人,目前居住在上海,是一名表演藝術家和劇場創作者,同時也會做一些視覺方面的創作。嗯,男性,偶爾會出現流動的性別。癸酉年生人。
Q2: 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內容,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攝像機、屏幕與真實景象》這部作品的形式和場景設置麼?
A:這個作品,我在現場設置了3個攝像機位,四個電視機和一個大投影。電視機作為表演區和觀眾區的界線,觀眾可以同時看到現場演出和電視機播放的內容。同時投影大屏幕也會像賽事直播監看一樣,多機位同時羅列。演出中也會用到特效拍攝領域應用比較廣的摳像技術,來配合表演中不同的段落。整個場景的布置,其實我感覺將拍攝現場儀式化了。
攝像機、屏幕與真實景象——2019
Q3: 可以跟我們講一下在你的這部作品裡,攝像機、屏幕和真實景象,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麼?以及這整個表演和觀眾之間的關係。
A:攝像機在我們現在這個生活當中其實是個眼睛,可以是個人的眼睛,也是公眾的眼睛,也可以是全視的眼睛。但恰恰有時候有些事物的本質是用眼睛無法去捕捉。猶如管中窺豹,那就是加入了想像。想像也跟個人的自身經歷與學習背景等諸多因素有關。那這樣的話,觀看其實可以是重塑的一個過程。屏幕本身是一個龐大的載體,其背後的虛擬空間就是一個巨型世界。特別在疫情後,我們很多的社交活動和信息傳播就更加推動了虛擬化交流的發展。那我們面對的屏幕,現在就像這個巨型信息流世界中的一個接入口了。再來到真實景象,我不去給一個所謂說法,可能就需要大家不同層面的思考了。被信息賦予的真實不一定是通過主動捕捉去獲得的,也可以是被定點投喂。我們通過信息重構去呈現的,也可以是不同真實的自我。
Q4: 是什麼樣的契機和靈感使得你決定去創作這個作品?
A:其實我早期的大部分表演作品很少介入數字媒體的應用。我更多的是關注不同語境下的自然身體所呈現的狀態。大概在兩年前,我開始接觸VJ這個領域,在上海一些地下的俱樂部和派對播放一些自己喜歡的視覺。後面發現,現場視覺的動態對人的狀態其實影響挺大的。同時也會更多關注新媒體技術對現在社會的改變。更何況,這幾年新媒體視覺的變得越來火熱,中國的網際網路技術也如火如荼。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感受方式其實改變非常之大。這個時候我開始想要做一個相關的作品。可能我很多時候的作品都源於生活吧。
Q5:在你的表演中,你用肢體舞蹈的方式,連接3個不同的媒介,來傳達一個極具動態感和空間感的影像。請問這些編排的舞蹈動作向我們傳遞了怎樣的信息?舞蹈是否有即興的成分?
A:我的大部分舞蹈和動作,都是基於過往的身體記憶、聯想感受和舞蹈重組。也有可能是我記不住動作的原因,也卡不上節拍,所以每次出來的動作都會有點不一樣。但不一樣,不是也挺好的嘛,嘻嘻。在段落與身體質感的設計上,我基本上是固定不變的,但在動作的思考上,我還是喜歡保留即興的成分。
Q6: 你的作品通過不同媒介來討論「真實」,你覺得這樣的討論是否能映射到我們當下所處的國際大環境以及人們日常對於「真實」的理解?可以舉些例子說說看。
A:我的作品能否映射到大環境我不敢說,畢竟這也只是抽象的個人表達,而且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我倒挺期待能有更多不一樣的觀看與思考方式。例子的話,手機裡面都是吧。無論打開微信、抖音,還是說一些國內外的新聞平臺。從香港問題、疫情到中美關係。哪個不需要我們認真去觀察去討論。
Q7: 《攝像機、屏幕與真實景象》之前在Power Station Of Art演出過,而這次在明當代美術館再次演出,在形式和場景設置上會有怎樣的不同?觀眾的觀看體驗會有怎樣不同?
A:PSA聚裂的版本,比較多利用了狹長的空間縱深,讓觀眾更加關注在一臺屏幕界於表演者與觀眾的關係中。在MCAM後人類的版本中,增設了攝像機與屏幕的數量,調整了拍攝和屏幕角度。而且這一次也會與攝像師合作,來設定鏡頭的運動。同時影像內容和材料道具也做了調整,體驗上應該是有挺大不一樣的,但相互聯繫。
Q11: 請問你為什麼要選擇一些宗教意味很濃的配樂和影像在你的表演中?想要傳達怎樣的信息?
A:PSA版本的配樂和影像確實有比較重的宗教意味,MCAM的版本稍微弱化了一點,但仍有所保留。這可能跟我的個人經歷與研究喜好有關,我比較喜歡去找尋一些傳統儀式性的舞蹈。雖然說現在無神論者非常多。拋開神學不說,我覺得整個人類社會都像一個宗教一樣,只不過大家所追隨的東西各有不一。而且虛擬世界不正是在向你投射出一束光嗎?
攝像機、屏幕與真實景象——2019
Q8: 你是怎麼看待現在全球國界封閉,公共場合不開放,藝術館開啟線上逛展,藝術家們在網絡上做直播這個事?你也有這樣的計劃麼?
A:如果短暫的全球國界封閉能在這種全球性緊急醫療行動中起到一定作用,我是能接受的。各類機構和組織可能需要更多討論和制定未來全球範圍的應對與調節方案。畢竟全球化發展形成的鏈條,一旦遭到衝擊,影響之大在這次疫情我們也感受到。但擔心的是極端的民粹政治與地方主義的崛起。無論是線上逛展,還是藝術家做直播,我覺得大部分都是因為疫情所迫,臨急抱佛腳,都是處於一個摸索階段。但這肯定是會開拓這個領域更多的創作者出現。不一定說是轉型,只是多了一種相互影響的形式,就像繪畫與攝影。而且大部分人對線下生活還是充滿熱情的。如果到了需要融合直播做作品的時候,我應該也會吧。但目前沒有。
Q9: 你覺得作為藝術家是否應該去參與到社會公共事件中?又應該以怎樣的形式和角度去切入?在類似疫情這樣的重大事件中,藝術有用嗎?
A:如果這個藝術家的生活,是跟他所在社會狀況是緊密聯繫,息息相關的,那我覺得藝術家有必要以一個社會人的身份和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作品。對於我個人而言,藝術創作本身就是一種思考方式和溝通語言,而這兩者都要回歸到人本身。當然,如果一個藝術家的生活大部分不會受社會因素影響,以一種自然人的感受去創作,那是對精神領域的探索了。這有點像修道裡面的出世與入世吧。那這樣,藝術不是實用工具指南,它不能教會你做飯,但你可以在做飯當中感受到創作。疫情面前,我們不應該對人文、環境與全球化有更多思考嗎?
Q10:我們知道你在上海的地下文化、亞文化圈層也很活躍,甚至還有個名叫「解讀丸」的VJ組合。能和我們說說你在地下圈層的創作與參與和嚴肅的藝術創作之間是否有清晰的界限?哪個身份更能恰飯?
A:VJ的身份讓我能有更多機會去感受與觀察多元的文化。現在所謂活躍的地下文化,很多都是基於千禧一代和屏幕一代的成長,大膽與肆意的表達,其實能看到很多對自由表達的實驗探索。而且在地下場景可以互相認識到不同背景與身份認同的人群,這對於多元理解也挺好的啊。所謂嚴肅藝術,可能跟處於不同的行業機制中去發表作品也有關係。那就儘量做到嚴肅活潑吧,邊界也就沒那麼的明顯了。說到恰飯,這是我剛知道的詞語。兩邊半斤八兩吧,來回調節,有時候我也會合作一些商業的項目。生活安排好了,創作就會有了。
屏幕、攝像機與真實景象
Screen, Camera & Real Scenes
藝術家:志豪
A ZHIHAO PERFORMANCE
演出團隊
概念/編導:志豪
聲音設計:徐程
服裝設計:李佩瑤
視覺設計:志豪,3EYESNUT
現場VJ:3EYESNUTS,嶽光,王雅歌
現場攝像:Cab趙人秀,Yerson
劇照:王犁
📅 8月22日 周六 19:30
8月23日 周日 16:00
Aug 22nd (SAT) 19:30
Aug 23rd (SUN) 16:00
🕘 時長Duration:約50分鐘 50min
📍 McaM上海明當代美術館
上海市靜安區永和東路436號
Venue: Ming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McaM)
No. 436, East Yonghe Rd,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