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第三段,咒詛無花果樹。
作者說,早晨回城的時候,他餓了。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就走到跟前,在樹上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門徒看見了,便稀奇說,無花果樹怎麼立刻枯乾了呢。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也必成就。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
本段結束。
大家如果是讀紙質版聖經,應該可以看出馬太福音中這一段對應馬可福音中的內容有11:12-14和11:20-24兩段,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馬可福音是寫耶穌在榮入聖城第二天咒詛無花果樹、第三天他們才發現無花果樹真的連根都已枯乾,馬太福音作者可能嫌馬可福音寫的咒詛第二天才起效不夠神奇,而且同一個故事分成兩段也不夠乾淨利落,所以就改成耶穌說話之後咒詛立刻就起效。由此我們可見,福音書裡寫的所謂的神跡是多麼荒謬啊,竟然可以隨便改動的。另外,按照馬太福音12:39,不是說這世代的人再也不能看到神跡嗎,怎麼隨隨便便就又讓人看到神跡了呢。
第18-19句說,耶穌回城的時候餓了,看到路旁的無花果樹也不長果子給他吃,就生氣地詛咒這棵無花果樹。
馬太福音在前面第4章說受魔鬼試探的時候說禁食四十天才餓了,怎麼到這個故事裡功力退步,才過一個晚上就餓了呢。不過這兩個故事倒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耶穌不能無中生有、或將別的東西變成食物給自己填肚。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福音書裡,寫耶穌使五千人吃飽,又使四千人吃飽,那都得有一點餅和魚才行。這個神通的缺陷,不知是不是因為受到作者有限的想像力限制。
或者是因為作者粗心大意,他編的這個故事還有個重大缺陷。
現在基督教徒已不過逾越節,但應該都熟悉復活節。在福音書裡寫耶穌在逾越節前到耶路撒冷,並在逾越節時被捕和被殺,又在第三天復活,後來基督教就多了一個復活節,因為逾越節和復活節相近,羅馬教會拒絕逾越節,將逾越節和復活節看作一個節期(公元325年5-6月在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主持下的尼西亞宗教會議上被廢除,之後逾越節便從歷史上消失)。
復活節的定義是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一般在公曆3-4月,我們可以知道原來的逾越節大約也是在這個時間。但是眾所周知,無花果的果期一般是在公曆8-9月,就算擴大一些,也是7-10月,那麼在逾越節之前,無花果樹當然是不會有果子的。不管耶穌是不是神的兒子,只要他不是個傻瓜,都知道逾越節時不會有無花果、都不會在逾越節時在無花果樹上找果子吃。
馬可福音作者編這個故事的時候顯然沒有想到這一點,馬太福音的作者也沒看出問題,否則的話,他們要編耶穌的神跡,不應該寫耶穌從無花樹上找不到果子氣得咒詛果樹,而是應該寫他在明知不是無花果樹果期的情況下,變出滿樹的果子才對。
不過不久之後,應該是有重要的信徒發現出這個問題的,所以他在馬可福音11:13句後面加上一句注釋說: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因為是後來者加上去的,所以馬太福音作者沒有抄這一句。
可笑的是就算有這樣的注釋,經學家們還是弄不明白,他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無花果沒有到盛產的時候,但是耶穌希望能找到幾個早熟的果子。看來他們都不懂果樹,果樹早熟也不過早個把月,怎麼可能早四五個月、甚至半年呢。
如果忽略這個重大缺陷,並且也不計較耶穌的臭脾氣的話,這個故事應該還算蠻有神性的,路加福音的作者為什麼不抄這個故事呢,不知是不是因為他也看出我所說的這個問題。
經學家說,耶穌咒詛果樹並不是狹隘的報復思想,而是因為不再結果的果樹和徒具禮拜儀式的殿一樣無用,本來就該毀掉。
經學家的說法當然是瞎解。首先,前面潔淨聖殿的故事我們已經解讀過,作者想表達的確實是潔淨聖殿的意思,而不是要毀掉聖殿。其次,他們說不結果的果樹就該毀掉,同樣也是沒有想到逾越節時並不是無花果樹的果期這個問題,不到結果的時候,怎麼可能結果呢。
經學家還說,馬太福音把馬可福音中這個故事的兩段合二為一,使這個神跡更引人注目,體現出耶穌做事的速戰速決。
這點我就想不明白了,他們既然看出這個問題,就應該想到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講的起碼有一個是虛假的,怎麼還能繼續往迷信上想呢。或者可能是這樣,他們自己心裡其實是明白的,但是他們是吃這行飯的,儘管知道福音書是虛假和迷信,也不能揭穿,因為這樣就會打破他們自己的飯碗。
第20-22句說,門徒問為什麼無花果樹會枯乾,然後耶穌回答,只要有信心,就是說話讓山投到海裡也行、禱告求什麼都能得著。
馬可福音是說,第二天早晨,他們發現無花果樹枯乾了,彼得就趕緊報告說,拉比啊,這棵果樹真的被你咒死了。然後才是耶穌說要信服神的一番話。
按照神理,門徒已經見耶穌行過那麼多神跡,那麼見到樹被耶穌咒詛枯乾一點也不用稀奇,怎麼可能裝作小白一樣,還問為什麼無花果樹會枯乾呢。作者這麼編,目的只不過要引出後面的兩句話,這兩句話說有信心就能做到一切,這才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作者想表達的。無花果樹在這裡只不過是作者講「神理」的一件道具,大部分經學家讀這個故事時,把重點放在耶穌為什麼咒死無花果樹,說無花果樹不結果就該毀掉,根本讀不懂作者的用心。
作者所寫的「有信心就能做到一切」根本是荒唐的虛空之話,否則的話,他想要讓猶太人信仰他們新枝派,怎麼兩千年過去都還不行呢。幸好這世上是沒有神的,幸好作者編的話是空話,否則那些迷信的人整天咒這個死、咒那個下地獄,用不了多久人類就死光了。或者就算他們不詛咒人,他們整天想讓大山飛來飛去,也怪嚇人的,然後山都飛到海裡,人類又不幸全部被淹死。
退一步說,就算信心真的很靈,那麼耶穌就應該有信心讓不是果期的無花果樹結果才對,而不是把無花果樹咒死掉。
如果作者改編一下:門徒走路肚子餓了,耶穌一看,路旁有一顆無花果樹,但是還未到果期,所以沒有結果。耶穌對果樹說,果樹啊,結果吧,因為我的小徒肚子餓,想吃你結的果。說完,樹上就長出了很多無花果,讓他們每個人吃飽,還裝滿十二大口袋。這麼寫,這個故事就會更加精彩,而且也不顯得耶穌壞脾氣有陰暗的報復心理,同時更可以說明信心的強大作用。不過作者當然可能戾氣太重,想不到這個更好的點子。
第四段,祭司長不服耶穌的權柄。
作者說,耶穌進了殿,正當他教訓人的時候,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來問他說,你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耶穌回答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若告訴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約翰的洗禮是從那裡來的。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他必對我們說,這樣,你們為什麼不信他呢。若說從人間來,我們又怕百姓。因為他們都以約翰為先知。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
本段結束。
這個故事很難得,馬可福音11:27-33和路加福音20:1-6的版本與馬太福音竟然基本一樣,除了第一句稍有不同之外,主體內容竟然都沒有改動。看來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覺得這個故事已經完美,沒有太多的地方可以修改。
不過他們都是想寫自己版本的人,故事的主體不好改,能改的第一句就儘量改。馬太福音說:耶穌進了殿,正當他教訓人的時候,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來問他。馬可福音說:他們又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在殿裡行走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進前來問他。路加福音說:有一天耶穌在殿裡教訓百姓,講福音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上前來問他。三個版本中,耶穌在幹什麼的時候各有不同,來問耶穌的人,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相同,馬太福音的少了文士。
這個故事就是典型的我們前面說過的窮人幻想出來的智者與富人權貴爭鬥的故事,說窮人中的智者因為機智並且佔理令對方恨得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實際上這樣的事情是不會存在的。假設耶穌真的是加利利到耶穌撒冷去裝先知的人,祭司長等人只要看他不順眼,能勸他走則勸他走,勸不走的話,絕對會對他進行武力驅逐,哪有可能讓他問到啞口結舌還毫無辦法呢。
經學家說,祭司長等人想來挑戰耶穌的權柄,但是被耶穌一個問題反問,他們無法回答,就失去挑戰耶穌權柄的權利。其實這個問題是作者自己想出來的,祭司長的為難也是作者自己想出來的,這個問題沒有機會真正去問當時耶路撒冷的祭司長。如果問了,他們可以輕鬆地回答,施洗約翰只是個人,而且他已經是個死人。
施洗約翰是當時裝神弄鬼的「救世主」之一,他主要活動的地方也是加利利,所以他在加利利被捕和被殺。施洗約翰雖然當時在貧窮百姓中頗有些名聲,但是作為統治階級和正統神職階層,自然不會把他當真的先知,要是真的把他當先知,也就不會將他抓起來處死。加利利分封區當時是不如猶太分封區的,加利利的希律都不把約翰當回事,難道耶路撒冷的祭司長還會把他當回事、還會怕說施洗約翰是人的話、百姓就要起來造反嗎,這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說,這樣的故事也就窮人自己聽著樂樂而已,根本經不起推敲。
我們說過,因為施洗約翰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所以作者經常要拿他來證明「耶穌」的真實存在,和抬高耶穌的地位。但是我們從福音書也有很多地方將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的門徒相提並論可以看出,施洗約翰其實根本不是他們新枝派的人。馬太福音11:11甚至說,天國裡最小的都比他大,這句話潛在意思就是說約翰根本進不了天國,能進天國的話就算他是最小的,他起碼跟最小的一樣大吧。我們不管作者的原意是不是說約翰進不了天國,但是我們從福音書也有很多地方是踩約翰的,就可以看出約翰當時並不是他們教派的人。他們提施洗約翰的時候,都是為了從施洗約翰那裡沾光,希望猶太人能因為施洗約翰而相信耶穌的存在,並加入他們教派。
在這個故事中,作者就是想暗示讀者,耶穌的權柄跟施洗約翰的權柄一樣,都是來自天上的神,祭司長文士和長老他們不肯承認這一點,但是也不敢否認,他們憎恨耶穌,卻又無可奈何。不過事實上耶穌並不存在,這件事也是純屬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