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逾越節時無花果樹怎麼可能會結果呢

2021-01-07 每天學習身體好

第21章第三段,咒詛無花果樹。

作者說,早晨回城的時候,他餓了。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就走到跟前,在樹上找不著什麼,不過有葉子。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門徒看見了,便稀奇說,無花果樹怎麼立刻枯乾了呢。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也必成就。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

本段結束。

大家如果是讀紙質版聖經,應該可以看出馬太福音中這一段對應馬可福音中的內容有11:12-14和11:20-24兩段,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馬可福音是寫耶穌在榮入聖城第二天咒詛無花果樹、第三天他們才發現無花果樹真的連根都已枯乾,馬太福音作者可能嫌馬可福音寫的咒詛第二天才起效不夠神奇,而且同一個故事分成兩段也不夠乾淨利落,所以就改成耶穌說話之後咒詛立刻就起效。由此我們可見,福音書裡寫的所謂的神跡是多麼荒謬啊,竟然可以隨便改動的。另外,按照馬太福音12:39,不是說這世代的人再也不能看到神跡嗎,怎麼隨隨便便就又讓人看到神跡了呢。

第18-19句說,耶穌回城的時候餓了,看到路旁的無花果樹也不長果子給他吃,就生氣地詛咒這棵無花果樹。

馬太福音在前面第4章說受魔鬼試探的時候說禁食四十天才餓了,怎麼到這個故事裡功力退步,才過一個晚上就餓了呢。不過這兩個故事倒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耶穌不能無中生有、或將別的東西變成食物給自己填肚。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福音書裡,寫耶穌使五千人吃飽,又使四千人吃飽,那都得有一點餅和魚才行。這個神通的缺陷,不知是不是因為受到作者有限的想像力限制。

或者是因為作者粗心大意,他編的這個故事還有個重大缺陷。

現在基督教徒已不過逾越節,但應該都熟悉復活節。在福音書裡寫耶穌在逾越節前到耶路撒冷,並在逾越節時被捕和被殺,又在第三天復活,後來基督教就多了一個復活節,因為逾越節和復活節相近,羅馬教會拒絕逾越節,將逾越節和復活節看作一個節期(公元325年5-6月在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主持下的尼西亞宗教會議上被廢除,之後逾越節便從歷史上消失)。

復活節的定義是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一般在公曆3-4月,我們可以知道原來的逾越節大約也是在這個時間。但是眾所周知,無花果的果期一般是在公曆8-9月,就算擴大一些,也是7-10月,那麼在逾越節之前,無花果樹當然是不會有果子的。不管耶穌是不是神的兒子,只要他不是個傻瓜,都知道逾越節時不會有無花果、都不會在逾越節時在無花果樹上找果子吃。

馬可福音作者編這個故事的時候顯然沒有想到這一點,馬太福音的作者也沒看出問題,否則的話,他們要編耶穌的神跡,不應該寫耶穌從無花樹上找不到果子氣得咒詛果樹,而是應該寫他在明知不是無花果樹果期的情況下,變出滿樹的果子才對。

不過不久之後,應該是有重要的信徒發現出這個問題的,所以他在馬可福音11:13句後面加上一句注釋說: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因為是後來者加上去的,所以馬太福音作者沒有抄這一句。

可笑的是就算有這樣的注釋,經學家們還是弄不明白,他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無花果沒有到盛產的時候,但是耶穌希望能找到幾個早熟的果子。看來他們都不懂果樹,果樹早熟也不過早個把月,怎麼可能早四五個月、甚至半年呢。

如果忽略這個重大缺陷,並且也不計較耶穌的臭脾氣的話,這個故事應該還算蠻有神性的,路加福音的作者為什麼不抄這個故事呢,不知是不是因為他也看出我所說的這個問題。

經學家說,耶穌咒詛果樹並不是狹隘的報復思想,而是因為不再結果的果樹和徒具禮拜儀式的殿一樣無用,本來就該毀掉。

經學家的說法當然是瞎解。首先,前面潔淨聖殿的故事我們已經解讀過,作者想表達的確實是潔淨聖殿的意思,而不是要毀掉聖殿。其次,他們說不結果的果樹就該毀掉,同樣也是沒有想到逾越節時並不是無花果樹的果期這個問題,不到結果的時候,怎麼可能結果呢。

經學家還說,馬太福音把馬可福音中這個故事的兩段合二為一,使這個神跡更引人注目,體現出耶穌做事的速戰速決。

這點我就想不明白了,他們既然看出這個問題,就應該想到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講的起碼有一個是虛假的,怎麼還能繼續往迷信上想呢。或者可能是這樣,他們自己心裡其實是明白的,但是他們是吃這行飯的,儘管知道福音書是虛假和迷信,也不能揭穿,因為這樣就會打破他們自己的飯碗。

第20-22句說,門徒問為什麼無花果樹會枯乾,然後耶穌回答,只要有信心,就是說話讓山投到海裡也行、禱告求什麼都能得著。

馬可福音是說,第二天早晨,他們發現無花果樹枯乾了,彼得就趕緊報告說,拉比啊,這棵果樹真的被你咒死了。然後才是耶穌說要信服神的一番話。

按照神理,門徒已經見耶穌行過那麼多神跡,那麼見到樹被耶穌咒詛枯乾一點也不用稀奇,怎麼可能裝作小白一樣,還問為什麼無花果樹會枯乾呢。作者這麼編,目的只不過要引出後面的兩句話,這兩句話說有信心就能做到一切,這才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作者想表達的。無花果樹在這裡只不過是作者講「神理」的一件道具,大部分經學家讀這個故事時,把重點放在耶穌為什麼咒死無花果樹,說無花果樹不結果就該毀掉,根本讀不懂作者的用心。

作者所寫的「有信心就能做到一切」根本是荒唐的虛空之話,否則的話,他想要讓猶太人信仰他們新枝派,怎麼兩千年過去都還不行呢。幸好這世上是沒有神的,幸好作者編的話是空話,否則那些迷信的人整天咒這個死、咒那個下地獄,用不了多久人類就死光了。或者就算他們不詛咒人,他們整天想讓大山飛來飛去,也怪嚇人的,然後山都飛到海裡,人類又不幸全部被淹死。

退一步說,就算信心真的很靈,那麼耶穌就應該有信心讓不是果期的無花果樹結果才對,而不是把無花果樹咒死掉。

如果作者改編一下:門徒走路肚子餓了,耶穌一看,路旁有一顆無花果樹,但是還未到果期,所以沒有結果。耶穌對果樹說,果樹啊,結果吧,因為我的小徒肚子餓,想吃你結的果。說完,樹上就長出了很多無花果,讓他們每個人吃飽,還裝滿十二大口袋。這麼寫,這個故事就會更加精彩,而且也不顯得耶穌壞脾氣有陰暗的報復心理,同時更可以說明信心的強大作用。不過作者當然可能戾氣太重,想不到這個更好的點子。

第四段,祭司長不服耶穌的權柄。

作者說,耶穌進了殿,正當他教訓人的時候,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來問他說,你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耶穌回答說,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若告訴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約翰的洗禮是從那裡來的。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他必對我們說,這樣,你們為什麼不信他呢。若說從人間來,我們又怕百姓。因為他們都以約翰為先知。於是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

本段結束。

這個故事很難得,馬可福音11:27-33和路加福音20:1-6的版本與馬太福音竟然基本一樣,除了第一句稍有不同之外,主體內容竟然都沒有改動。看來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覺得這個故事已經完美,沒有太多的地方可以修改。

不過他們都是想寫自己版本的人,故事的主體不好改,能改的第一句就儘量改。馬太福音說:耶穌進了殿,正當他教訓人的時候,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來問他。馬可福音說:他們又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在殿裡行走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進前來問他。路加福音說:有一天耶穌在殿裡教訓百姓,講福音的時候,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上前來問他。三個版本中,耶穌在幹什麼的時候各有不同,來問耶穌的人,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相同,馬太福音的少了文士。

這個故事就是典型的我們前面說過的窮人幻想出來的智者與富人權貴爭鬥的故事,說窮人中的智者因為機智並且佔理令對方恨得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實際上這樣的事情是不會存在的。假設耶穌真的是加利利到耶穌撒冷去裝先知的人,祭司長等人只要看他不順眼,能勸他走則勸他走,勸不走的話,絕對會對他進行武力驅逐,哪有可能讓他問到啞口結舌還毫無辦法呢。

經學家說,祭司長等人想來挑戰耶穌的權柄,但是被耶穌一個問題反問,他們無法回答,就失去挑戰耶穌權柄的權利。其實這個問題是作者自己想出來的,祭司長的為難也是作者自己想出來的,這個問題沒有機會真正去問當時耶路撒冷的祭司長。如果問了,他們可以輕鬆地回答,施洗約翰只是個人,而且他已經是個死人。

施洗約翰是當時裝神弄鬼的「救世主」之一,他主要活動的地方也是加利利,所以他在加利利被捕和被殺。施洗約翰雖然當時在貧窮百姓中頗有些名聲,但是作為統治階級和正統神職階層,自然不會把他當真的先知,要是真的把他當先知,也就不會將他抓起來處死。加利利分封區當時是不如猶太分封區的,加利利的希律都不把約翰當回事,難道耶路撒冷的祭司長還會把他當回事、還會怕說施洗約翰是人的話、百姓就要起來造反嗎,這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說,這樣的故事也就窮人自己聽著樂樂而已,根本經不起推敲。

我們說過,因為施洗約翰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所以作者經常要拿他來證明「耶穌」的真實存在,和抬高耶穌的地位。但是我們從福音書也有很多地方將約翰的門徒和法利賽人的門徒相提並論可以看出,施洗約翰其實根本不是他們新枝派的人。馬太福音11:11甚至說,天國裡最小的都比他大,這句話潛在意思就是說約翰根本進不了天國,能進天國的話就算他是最小的,他起碼跟最小的一樣大吧。我們不管作者的原意是不是說約翰進不了天國,但是我們從福音書也有很多地方是踩約翰的,就可以看出約翰當時並不是他們教派的人。他們提施洗約翰的時候,都是為了從施洗約翰那裡沾光,希望猶太人能因為施洗約翰而相信耶穌的存在,並加入他們教派。

在這個故事中,作者就是想暗示讀者,耶穌的權柄跟施洗約翰的權柄一樣,都是來自天上的神,祭司長文士和長老他們不肯承認這一點,但是也不敢否認,他們憎恨耶穌,卻又無可奈何。不過事實上耶穌並不存在,這件事也是純屬虛構。

相關焦點

  • 聖經解密:無花果樹——以色列的滅亡與復國預言
    無花果與其他的果樹有所不同,無花果一年四季都結果!因此在其他的果類青黃不接時,無花果便成為很多動物賴以生存的食物。而巴勒斯坦的無花果樹每年可結果二次。第一次是在原來的老枝上結果,在5月底6月初成熟;因為樹枝經歷過冬天,所結的果子叫冬果。初熟的果子最大,但數量不多(賽二八4)。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猶太人的習俗安葬死人時要塗膏油嗎
    約翰福音寫耶穌死來避免猶太被羅馬佔據,就算我們相信真有此事,那耶穌的死也太無價值了吧,其它猶太早已被羅馬佔據,新約時期只是讓分封王自治,而不久之後公元70年,因為猶太人起義,羅馬正式和全面佔領耶路撒冷。如果耶穌真的是神的兒子,他的死怎麼只延長猶太三十幾年的壽命呢。還有約翰福音寫的第二個目的也沒有實現,不僅沒有實現,而且還起了反作用。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之死(上)耶穌死時發生日食了嗎
    這段話馬可福音的版本在15:33-41,路加福音的版本在23:44-49,約翰福音的版本在19:28-30。三部對觀福音書差別不是很大,不過地震是馬太福音獨創的,聖徒從墳墓裡起來向許多人顯現也是馬太福音獨創的。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猶大出賣耶穌這個故事漏洞有多少
    這一段的馬可福音版本在14:10-11,路加福音版本在22:3-6。馬可福音的版本與馬太福音基本一致,區別是馬可福音只寫祭司長應許給他錢,路加福音22:5也只寫約定給他錢,而馬太福音則寫他們給了他三十個銀幣。為什麼馬太福音要寫三十個銀幣,有人說是因為出埃及記21:32寫一個奴隸的價錢是三十合客勒,所以猶大出賣耶穌就是三十塊錢,他們怎麼能把耶穌當成跟奴隸一樣呢。
  • 無花果樹的比喻
    (可13:32)僅因為過去關於這個無花果樹比喻的解釋是錯的,就能證明無花果樹的比喻不是預言嗎?我們如何理解這個比喻要告訴我們什麼呢?在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中,還有一則相關的故事,其中也是將一棵無花果樹作為中心焦點的: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出來,耶穌餓了。遠遠的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裡去,或者在樹上可以找著什麼。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嗎(下)
    釘刑目的就是要給犯人痛苦,怎麼可能行刑時又給犯人減輕痛苦呢,顯然作者的原意肯定不是這樣的。沒藥在舊約中本來是上等香料,不過混在酒裡,當然不是取其味香,而是取其味苦,這明顯是要讓犯人既痛又苦、加大犯人痛苦感覺的,經學家竟然能作出相反的解釋,真是不得不佩服他們的理解力啊。馬太福音作者可能就是怕人不能理解,所以將沒藥改成苦膽,說耶穌嘗了嘗,但是不肯喝。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十二個門徒的真假
    腓力,和巴多羅買,多馬,和稅吏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奮銳黨的西門,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本段結束。有人可能會問,這裡又寫使徒、又寫門徒,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當然,「天國的鑰匙」馬可福音並沒有提及,這是馬太福音加上去的,馬可福音作者所想的彼得的原型也有可能不是那個Petra,或許只是馬太福音的作者自己那麼想也未可知。不過就算這樣,也證明彼得這個門徒是虛構出來的,如果彼得是真實人物的話,馬太福音的作者怎麼不知道,他的事情要不是抄自馬可福音,就是來自神話傳說呢。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傳教的人什麼都不帶怎麼生活呢
    很多基督徒可能會說,「機緣巧合」看起來是巧合,其實就是神在冥冥之中作的安排。其實巧合就是巧合,並沒有誰作安排。如果說有神安排,他為什麼要安排伊斯蘭教成為基督教的大敵,為什麼還要安排佛教和印度教等搶奪他的信徒,為什麼近代以來讓基督教在世界各國失去權力,為什麼近些年來讓發達國家中信教人數大大減少呢。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究竟在加利利升天還是在伯大尼升天
    這個作者說,這些話傳說到今日,正是證明我們前面所說的,他就是因為聽很多人質疑耶穌復活的話所以才編了這樣的故事放在馬太福音裡。這個故事只有一點編得不好,既然看守的人夜間睡著,怎麼知道屍體被他的門徒偷去呢。如果他們看到了,不應該追過去把屍體搶回來嗎,如果他們沒看到,怎麼能亂說呢。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防備法利賽人的酵這個故事原意是什麼意思
    因為路加福音12:54-56也是講看天色預測天氣,特別是12:56說「假冒為善的人哪,你們知道分辨天地的氣色,怎麼不知道分辨這時候呢」跟本段的第3句有點像,所以有經學家說,可能這是後人受路加福音的影響而給馬太福音加上去的話。也有的人認為,法利賽人求神跡的內容前面第12章已經引用過,相同的內容沒必要寫兩次,可能這裡的整段話都是後來加的。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為什麼新約規定人不能離婚再娶或再嫁呢
    但是人生的選擇通常都沒有那麼簡單,就像十賭九輸、炒股票的人也大部分都會虧本,我們覺得自己很明智,但結果告訴我們,絕大部分時候我們做出的是錯誤的選擇。這兩句話是抄自馬可福音9:42-47,不過因為前面的話不同的關係,馬可福音作者的原意與此處作者的用意是不同的。馬太福音後面在18:6-9又完整抄了一次馬太福音的這段話,在那裡又是什麼意思,到時我們再解讀吧。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作者為什麼寫耶穌回到加利利去
    以賽亞書這兩句話是要告訴被擄的以色列人,像加利利地那麼差的地方都會變好,所以人受痛苦折磨的人、住在死蔭之地的人、在黑暗中行走的人都不要絕望,到時必有大光照耀到他們,使他們不會再見到幽暗。這只是以賽亞書作者的一個美好願望。馬太福音作者以這句話來說,是要想表達耶穌來了就給加利利地區帶來光亮,這當然是他歪曲以賽亞書的原意。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兒女要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是什麼意思
    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耶穌說這一段話時和門徒們已經在耶路撒冷,並且即將被捕入獄,施洗約翰則早已被處死很久,但是在馬太福音中,耶穌他們都還在迦百農,施洗約翰也還活著,下一章作者還要寫施洗約翰差人向耶穌問話呢。第16句說他們去傳教如同羊入狼群,所以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在他們教派人少勢單力薄、而且教義與主流的教派相逆的時候,傳教確實是件挺危險的事。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數點文士和法利賽人的過錯(下)
    我們在解讀舊約時說過這些事都是虛構的,不過在馬加比王朝時期或新約時期,可能有人修造過先知墓也說不定。但是說算他們有修先知墓,就算他們說是祖宗殺害他們,他們說的祖宗也不是他們個人的祖宗,而是說全體猶太人的祖宗,這點大家應該都可以理解,怎麼可以說他們修了墳墓就是自證是他們的祖宗殺害的、跟作者的祖宗就無關呢。
  • 穿越聖經:馬太福音(1)耶穌的家譜(太 1:1-16)
    歡迎收聽《穿越聖經》這個節目。很高興我們又在空中見面。《穿越聖經》這個節目希望幫助每位聽眾能更加明白神的話語,成為遵行並傳揚神話語的人。上一次節目,我們對新約聖經的馬太福音作了相關的導讀與概要綜覽,讓我們先來重溫一下這部分的內容。
  • 聖經揭秘 路加福音 耶穌的生日探討 為什麼喜信要告訴牧羊人
    這段話只有路加福音有寫,其它福音書都是沒有寫的。實際上路加福音的第1-2章都是作者自己另外創作的,雖然上一段耶穌出生在馬太福音裡也有寫,但是我們說過,他們寫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這兩個完全不同並且互相矛盾的故事只是不同作者編的不同神話傳說,奇怪的是這兩個故事被納入聖經,經學家和基督徒們就認為它們說的全都是真實的。
  • 1月26日【新約聖經導讀】馬太福音第十八章
    12你們怎麼看?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其中一隻走迷了路,他豈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山上,去找那迷路的麼?13若是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為這一隻歡喜,比為那沒有迷路的九十九隻歡喜還大。14照樣,你們在諸天之上的父,也不願這小子裡失喪一個。15再者,若是你的弟兄犯罪得罪你,你要去,只在你和他之間指出他的過錯。他若聽你,你就得著了你的弟兄。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數點文士和法利賽人的過錯(上)
    讀紙質書的人看標題下的注釋可能會覺得奇怪,怎麼這段內容在馬可福音中相應的內容只有12:38-40短短三句。在路加福音中,卻分成兩段,一段在20:45-47,也是只有三句,內容與馬可福音的一樣,前後段的內容也跟馬可福音裡一樣,另一段在前面11:37-52,這段比較長一些,與馬太福音中本段的內容有諸多相似。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之死(下)耶穌死時有發生地震嗎
    馬可福音14:62、馬太福音26:64說,耶穌早已知道自己「死後」將飛到天上坐在神的右邊,他此去是接近神,怎麼能叫「神離棄我」呢。這句話跟上一章26:36-46「在客西馬尼的禱告」說耶穌不想喝這杯一樣,對於神話來說,完全是敗筆。這些都告訴我們,耶穌是凡人,他怕死。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基督徒能看到先知看不到的事嗎
    馬太福音的這一章基本上抄自馬可福音第4章,馬可福音第4章只有4:21-29和4:35-41兩段沒有抄到這裡,但是這兩段已經抄在馬太福音5:13-16和8:23-27,就是鹽和光、平靜風浪的故事。因為本章的前三段是講同一個比喻,我們就先介紹這三段內容吧。第一段,撒種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