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槍炮橫行的世界裡,實戰武術對普通人還有意義嗎?

2021-02-18 王鼎傑戰略智庫

先看日本。

說到日本傳統武術,必然繞不開空手道和柔道。

所謂空手道,據說歷史悠久,是立足中國的「唐手」發展出的日本傳統武術。

可是,深入看歷史就會發現,空手道在日本歷史上長期沒有存在感。真正發展是在17世紀。提升到國技、國藝層面的大發展,則是明治維新之後。走向世界更是晚到二戰之後。

柔道的發展時間軸大致與之重合。

這意味著什麼呢?

1543年,葡萄牙商人將火繩槍帶到了日本。此時正值日本的戰國時代,所以在日語中稱為「鐵炮」的火繩槍迅速普及。

1575年的長篠合戰中,據說織田-德川聯軍使用了三千杆火繩槍,而且使用了障礙物掩護下的三段射擊法。

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更是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大力發展現代軍事體系。

鐵甲艦、機關槍、野戰炮……新式武器層出不窮。

換句話說,日本的所謂「傳統」徒手搏擊術,真正發展恰恰是火繩槍在日本廣泛使用之後。

走向世界更是在工業革命的環境中完成。

再看歐洲。

說歐洲的傳統武術,不能不提拳擊。

雖然很多詞條喜歡將拳擊術追溯到古希臘,但真正的現代拳擊的發展,其實是起於十八世紀的英國。

也就是說,拳擊的興起和發展,同樣是在火器普及之後,伴隨著現代軍事技術的突飛猛進風行全球。阿·柯南道爾筆下的英倫大偵探福爾摩斯,就是個拳擊高手。之後的硬漢派偵探小說,雖然場景設置在並不禁槍的美國,但拳擊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說到美國,著名的大棒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也是個瘋狂的拳擊愛好者,還因此導致右眼失明。

相應的,同樣貌似無用的弓術、劍術、刺槍術,也得到了發展。

為什麼火器時代,反而形成了徒手搏擊大發展?連小說也要蹭熱點,總統為此瞎一個眼?

答案就在於——

武的基礎,在於對手意識的養成。

對手意識是戰爭的基礎,也是一切競爭性關係的認知基礎。這就像書法、繪畫甚至音樂都可以自娛自樂,唯獨圍棋、武術不可自娛自樂是一個道理。一切高下強弱,都是比出來的。

而且,對手是活人,不是死的物質。這就是克勞塞維茨所說的戰爭是活力對抗的哲學含義。

所以老毛奇才說,再好的計劃也只能維持到敵我主力接觸的那一刻

這裡,接觸是關鍵詞。

軍隊和軍隊有接觸,人與人何嘗沒有接觸?

肢體接觸,尤其是對抗性的肢體接觸,對一個人的成長必不可少。正是在這肢體的接觸、較量中,對人的潛意識產生了巨大塑造。

對手,並不等於無底線的對抗,也不等於一定是你死我活。所謂棋逢對手,其中包括了交流、學習、尊重等多重含義。

缺少了這種訓練的人,就會或心智脆弱,或自我膨脹。不是神化對手,就是妖魔化對手。

真正具備對手意識的人,反而是精神強大、心態健康的人。懂得如何亮劍、用劍,更懂得如何控劍、收劍。

所以,軍人固然需要培養對手意識和對抗本能。非軍人通過恰當的相關訓練,也能受益匪淺。

對過度依賴器物的現代人,通過喚醒肢體來喚醒精神,更有必要。

真說到戰場上的應用,嚴格意義上講,隨著弓弩刀劍戈矛的出現,徒手搏擊早在冷兵器時代,戰場上的實戰價值就已經大大縮水了。

熱兵器革命後,所有冷兵器的命運比徒手搏擊的地位更慘不忍賭。

但是,戰場上無用的,不等於戰場外也無用。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中學生要學刺槍術。

原因並不在於我們要直接用它們,而恰恰是追求一種無用之用,一種無形的外溢效應。


相反,我們曾經也搞過全民練刺刀。但那是真準備上戰場用的。一旦發現白刃戰實戰價值縮水,立即棄如敝屣。這就是我常說的:

務實是美德,過度務實是災難。

更無語的是,今天我們的學校,因為害怕擔責,更因為過度專注紙面測試,連體育課都不敢好好上,稍微有風險的對抗都如臨大敵。長此以往,還何談尚武精神?何談強大人格?又何談健全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當代中國武術,兩個病因一目了然。

第一個病因是傳統本身出了問題。

明清時代的中國,也經歷了火器衝擊。可是,中國卻沒有形成類似日歐的現代搏擊術,相反,卻出現了讓戚繼光痛心疾首的「單打」模式。

所謂「單打」,當然不是說一對一,更不是一對多。那叫單挑。

明朝的「單打」,不是雙打、多打的對應詞,而是特指軍事訓練和軍事校閱時,一個人進行的表演式演示。也就是戚繼光所說的花法和虛套。

明朝的典兵者往往不知兵。下面又一味迎合外行上級的審美需求。但凡不適合「單打」表演的武術,都不受待見。

結果,最需要實戰武學的軍營,反而成了花拳繡腿的集中營。

於是,才出現了戚繼光痛心疾首的現象:

「看武藝但要周旋左右,滿片花草;看營陣但要周旋華彩,視為戲局套數。」

練武成了練舞,演習成了演戲。

軍營和實戰器械操練尚且如此,民間與徒手搏擊更不難想像。

也可以說,「單打」模式的出現,奏響了中國傳統武學沒落的哀歌。

這既是對手意識和對抗意識淡漠的結果,又反過來加速了對手意識和對抗意識的消亡。最後無論是用老器物還是新器物,都難以充分發揮戰鬥效能。

這個問題的病根,並非器物的問題,而恰恰要從南宋以來的文化內傾,進行深入骨髓的檢討,不能流於表面。

換言之,真正出問題的是武道、武風和武學。

第二個病因是現代也出了問題。

因為近代以來的一連串外戰挫敗,再加上本來就已經喪失了強大的心態和對手意識、鬥爭意志。結果是逐漸形成了受害者心態、弱國史觀。直到今天,我們其實還沒有真正形成文化自信。更難以在這個自信的過程中,巧借傳統的乃至外來的軀殼,再造我們的新文明。

歸根結底,無論民間深水區是否臥虎藏龍,最終決定一個民族精氣神的,不是一兩個不出山的神秘人,也不是地攤上的幾本秘籍。

今天的中國傳統武術,毫無疑問需要實戰力的復興。這個復興,並非贏得幾場比賽或決鬥,滿足某些國民的虛榮心。而是要真正糾正南宋以來的文弱、內傾、自閉之風,重塑一個自強不息的新武道。

中國傳統武術的現代轉型,有三個難關需要攻克:

一,技能層面一定要奉行開門態度。

一切實戰能力都建立在博採眾長和不斷實踐的基礎上。關門策略再加神秘主義,只能滋生更多的江湖騙子。越不交流越不會交流,越不打越輸不起。

隨著交流和較量的深入,大家都會互相學習,從而使得技能逐漸取平趨同。最終——

二,真正樹立特色的,不是武技,而是武道、武風與武學。

如何形成現代化的中國武學道場,至今仍然任重道遠。差距不僅僅在能不能打。

反觀歷史,最有意思的一點其實在於,空手道也好,柔道也好,拳擊也好,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傳統武術,而是借用、巧用傳統軀殼的現代武術。

但是,因為能在高水準上持續發展,不知不覺,也成了有百年傳統的老字號招牌。

這裡的百年是實打實的百年,有明確的師承、規則、體系、記錄,乃至跨洲影響力。而不像咱們國內動不動就是個數千年傳統,真給他較起真來考證,絕大多數連百年都不到。而且長期是低層級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很多並不追求實戰化的家長,也常常無奈地表示,他們本來非常想送孩子去中國武校,但考察來考察去,最終還是選擇了日韓道場。原因就在於,中國傳統武術不僅實戰性差,更在於學習環境惡劣。學生的出路上則當演員,中則為保鏢,下則為流氓。除非迫不得已,家長不會把孩子送進這樣的群體。但太多迫不得已聚在一起,就成了更大的惡性循環,進而導致另一種迫不得已——

雖然很多人想送孩子去學中國武術,但最後迫不得已,還是拜了外國老師。

如果這些問題不能解決,即便有朝一日能打了,也是對外無法轉出軟權力,對內無法助推社會的良性發展。

三,在發展過程中,要適當分流。

武術與影視劇、表演、養生、健身、體育競技的結合,本身都無可厚非,但前提是要固本培元。本和元只能是實戰武術。

失去了這個本,末就會成為群魔亂舞。

有了這個本,末才能良性發展,真正繁榮。

現代武術明顯已經分化為實戰、競賽、表演三大主流派系。

實戰武術,優點是對抗性強,問題在於危險度高。

因此又有了競賽武術。競賽武術的特點是注重安全性,通過完善的規則設計,變成體育精神的載體。

但是,正如林彪說的,打仗不是打籃球。一切體育項目都不能替代實戰項目。而且,一切體育項目都可能變成金牌導向下的新功利主義。甚至出現專門研究規則漏洞,以得分為目的的強化訓練。

故而,在這個問題上,恰恰是分則利,合則傷。

泰拳很能打,所以才分為實戰泰拳、競賽泰拳和表演泰拳。

一旦失去了實戰的基礎,其他也很難行之久遠。或者就是越走得遠,路越偏,副作用越大。

但是,高層級的實戰武術體系恰恰最難建立。

因為比賽可以拿獎牌、加分,表演、養生上可以商業化、下可以騙子化,都有發展空間。

唯獨實戰武術最難。越是務實的民族,越難發展。

為什麼中國傳統武術,既打不贏實戰,又無法成為奧運項目?相反,日本、韓國、泰國、巴西的傳統武術卻能走向世界?

其中顯然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之處,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之處。

科技與器物的發展,也許會束縛人,也許會解放人。束縛還是解放,不僅僅看技術,還要看人的回應方式。

為什麼同樣是武器變革,有人滿眼看到的都是無用。有人卻能領悟到無用的是手段,有用的是精神,反而賦予傳統技藝以新的定位。

這就是思維的差異。

咱們中國的歷史,實在過於漫長。所以常常讓我們忽視了變的部分。

結果,今天我們說的所謂傳統文化,率多是五百年來的小傳統。而忘記了先秦、漢唐的大傳統。

咱們中國的疆域,也實在是夠大,所以常常讓我們忽略外面的世界更大。

結果,就算搞清楚了自己的大傳統,也常常因為無視更廣大世界的大歷史,而陷入新的認知盲區。

我們今天談武學也好,文學也罷,都要真正能通古今,看全球。形成恰當的學習意願和強大的學習能力。如此才能舉重若輕,重塑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群,進而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

相關焦點

  • 實戰對抗 中華功夫能不能打?武術套路是花架子嗎?客觀分析
    也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全國各地冒起了武術學校,還有河南少林寺知名度的再一次振興。(就是大家看到的打的不好看,很失望的打法,雖然如此但是散打很實用,集合了武術中的優勢精華等對於目前世界搏擊規則下的「新武術形式」比較有我們自己的特色和實用,這個我們接下來一點點講,耐心看完)然後傳統武術套路≠實戰搏擊舞臺賽下的武術感覺不能打的套路是因為沒有形成和沒有一個幾年如一日甚至十幾年如一日的搏擊規則下形成的練習方式
  • 中國武術是如何逐漸喪失實戰的——中國武術歷史全面科普
    但仇視和神話中國武術的噴子就請繞行,本文不是給你們寫的。提到中國武術,很多人認為不能打,這是一個現在普遍公眾的一個看法。但還有一種文化上的看法:中國武術有太多陋習,騙子橫行,裝神弄鬼。這當然在很多情況下也是事實。
  • 馮鍾雲:傳統實戰武術沒有觀賞性,一般只有一個回合
    幾年前還有一位女子武術比賽冠軍,晚上出門被一個小流氓逼到牆角欺負的哇哇直哭,幸虧路過的一位什麼都不會的下夜班工人救了她。後來記者採訪這位武術冠軍,為什麼天下武功第一的她,卻打不過一個小流氓?這名女子的回答,道出了中國武術悲劇的根源。她說,她學習的武術必須環環相扣,比如對方一招毒蛇出洞,她來一招鳳凰展翅。可是遇到的那個小流氓什麼招式都不會,上來就是一通亂摸,她不知道如何出招應對,所以急得哇哇直哭。
  • 民國武術國考揭秘中國武術實戰能力
    最優者15人中,不僅有修習傳統武術形意拳的朱國福、朱國禎、朱國祿三兄弟,也有馬裕甫這樣的摔跤冠軍。接近實戰的摔跤入選最優等,表明儘管實戰被叫停,但實戰仍被重視。截止1948年中央國術館解散,「國考」僅舉行了兩次。
  • 真正的傳統實戰武術只一個回合,伸手見高低,拳打兩不知!
    程式化和表演化把中國武術變成了舞蹈,看上去眼花繚亂,打起來全不頂用。        去年媒體報導,一位武術比賽冠軍與鄰居發生衝突,結果被什麼都不會的鄰居一把小刀當場刺死。幾年前還有一位女子武術比賽冠軍,晚上出門被一個小流氓逼到牆角欺負的哇哇直哭,幸虧路過的一位什麼都不會的下夜班工人救了她。
  • 傳統武術技擊實戰的本來面目
    武術真不能打嗎?過去武術是戰場殺敵、緝拿盜匪用的,練武人都是靠拼命掙飯吃,怎麼可能不能打?孫公祿堂的孫女回憶,小時候爺爺家裡有間沒窗戶的房子,爺爺的徒弟們整日在裡頭對打,不時就有人從屋子裡飛出來,爬起來進去再打。孫公家裡永遠燉著兩鍋藥,一鍋治外傷,一鍋治內傷。過去的武術是這麼練的。現在的武術對抗少,對抗的強度也差,平時大家都客氣,講手的比較多,這個講手距離真打實鑿距離比較遠。
  • 從《葉問》系列電影看中外武術的實戰能力
    從《葉問》系列電影看中外武術的實戰能力甄子丹主演的《葉問》系列電影,共計有四部。每一部筆者都看過不止一遍,一方面這個系列的功夫片電影符合筆者的口味,另一方面筆者也喜歡甄子丹的表演,視其為自己的偶像之一。
  • 反思:詠春拳為什麼不能實戰?傳統武術為什麼不能實戰?
    譯自《武術世界》詠春拳在實戰中真的有用嗎?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不僅是外行人有這樣的疑問,更重要的是,很多詠春門人也會這樣問。這反映出了詠春在當下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首先,對於任何武術流派來說,其技法或防衛體系不會自己發揮作用,而需要使用者讓它們起作用,或者更確切地說,你必須要讓它們為你所用。在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壓力測試,這方面我感覺很多人都忽視了,尤其是在詠春中。人們關注的似乎都是套路和黐手的練習,而現實的對抗和防身呢?
  • 嶽松:武術最大價值還是實戰,我要告訴全世界中國功夫究竟是什麼
    談論起國內著名的功夫片明星,很多武迷會脫口說出諸如李連杰、吳京、洪金寶、成龍、吳樾等等,但是對於嶽松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也許是通過社交媒體看過他的一些簡短的《風雪武者》、《街頭之王》裡精彩震撼的片段,陌生是因為不知道片段裡那個打鬥精彩,拳拳到肉的演員就是嶽松。
  • 嶽松:武術最大價值還是實戰,我要告訴全世界中國功夫究竟是什麼
    街頭之王》裡精彩震撼的片段,陌生是因為不知道片段裡那個打鬥精彩,拳拳到肉的演員就是嶽松。,嶽松追求的功夫片也是儘可能的真實,尤其是個人自傳電影《風雪武者》,令人心生感動,感嘆如今社會還有人對武術如此執著。
  • 揭秘真正的中國傳統實戰武術
    很多年來,總覺得實戰武術應該像金庸的那樣,因為電視上各種的格鬥比賽,都是交手很多回合的。後來了解了真正的傳統武術之後,才發現高手過招更接近古龍寫的那樣,一招見勝負,快的你都看不出過程。其中蘊含的自然與人體的奧秘更是讓我驚訝。
  • 琢磨先生:當下中國騙子最多的行當中,除了武術還有啥
    任何一個不規範的市場,導致的結果就一定是騙局橫行,因為大家都覺得這裡面有捷徑。  他們只是在忽悠別人的過程中,成功把自己忽悠了。  最近武林的江湖那是一片血雨腥風,萬萬沒想到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的場景。搏擊狂人徐曉冬用了不到20秒KO了雷公太極掌門魏雷(雷雷),這掀起了一場中國武術到底還能不能實戰的爭論。
  • 1929年全國武術擂臺賽,南北高手對決後,觀眾:傳統武術不能實戰
    事實上,為了展示傳統武術,喚醒全國同胞,1929年時,杭州舉辦了全國武術擂臺賽,這一場比賽又被稱為浙江省國術遊藝大會。然而,這次比賽雖然戰況慘烈,但是並沒有令人驚嘆中國武術的厲害,反而讓人對傳統武術的實戰型產生了質疑。
  • 日本實戰最強的武術家,曾搏鬥百次未輸,揚言中國武術都是花架子
    曾幾何時,中國武術一直是國人的傲嬌,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平成為現在的主旋律,中國武術的實戰型似乎越來越少。在日本有個武術家叫做本部朝基,喜歡空手道的朋友應該有聽過他的名字,他的名字經常出現在一些空手道教學的書籍中。他人沒有很高大,身體肌肉也沒有十分發達,看上去還有點書生氣息,但他卻是日本武術界公認最強者之一。
  • 死亡殭屍戰爭:在這個殭屍橫行的世界裡建造你的基地
    今天GG君要給大家推薦的是一款喪屍題材生存+策略冒險的手機遊戲《死亡殭屍戰爭》,遊戲採用傳統的2d像素風畫面,我們將在這個殭屍橫行的世界中建造專屬基地,尋找倖存者共同合作應對危機,喜歡此類遊戲的玩家一起來看看吧!
  • 中國武術大師為什麼總是挨揍?
    1955年,國家體委正式取消了對抗形式的武術比賽,以套路表演為主,武術全面體操化,距離實戰就更遠了。出生於1915年的國家級榮譽武術裁判康紹遠,從民國時期就開始學習「國術」,是中國屈指可數的武術九段之一,親身經歷了傳統武術「套路化」的進程。
  • 搏擊專家揭秘:為何詠春連環日字衝拳在實戰中沒有電影裡那麼厲害
    搏擊專家揭秘:為何詠春連環日字衝拳在實戰中沒有電影裡那麼厲害。今天下午,詠春大師餘昌華又在其個人社交媒體吹噓,詠春拳如何厲害,學習詠春拳的好處等等,聲稱詠春拳是目前武術體系裡面相對來說最簡單的一種,無論是養生還是技擊,都是比較簡單、直接和有效的。於是筆者就要問了,那為什麼詠春拳擂臺實戰,面對搏擊選手確實屢戰屢敗呢?
  • 中國傳統武術各種被KO,傳統武術真的不行了嗎?
    可是,前段時間,一場崇武英雄世界自由搏擊的比賽,詠春實戰高手丁浩慘遭66公斤級搏擊選手阿虎爆頭KO,丁浩僅在擂臺上堅持了74秒,就被阿虎一記高掃擊中頭部KO,當場倒地昏迷不醒。  說白了,現代搏擊是格鬥競技,是體育,有各種條條框框,我們的中國傳統武術誕生於刀光劍影的中國江湖,那是為實戰而生的。
  • 太極大師一擊就倒,中國什麼武術實戰最強?日本人:這兩種
    享譽數百年的太極拳真的不能實戰?當年楊露禪孤身去北京,靠一雙肉拳頭打了那麼多王府的武師,號稱楊無敵,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那些武師可都是靠武術混飯吃的,太極拳發軔之初怎麼可能不能打?只不過,後人丟了祖宗的玩意而已。圖:中國武術不能打嗎?
  • 那些被胖揍的武術大師們
    1955年,國家體委正式取消了對抗形式的武術比賽,以套路表演為主,武術全面體操化,距離實戰就更遠了。出生於1915年的國家級榮譽武術裁判康紹遠,從民國時期就開始學習「國術」,是中國屈指可數的武術九段之一,親身經歷了傳統武術「套路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