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日本。
說到日本傳統武術,必然繞不開空手道和柔道。
所謂空手道,據說歷史悠久,是立足中國的「唐手」發展出的日本傳統武術。
可是,深入看歷史就會發現,空手道在日本歷史上長期沒有存在感。真正發展是在17世紀。提升到國技、國藝層面的大發展,則是明治維新之後。走向世界更是晚到二戰之後。
柔道的發展時間軸大致與之重合。
這意味著什麼呢?
1543年,葡萄牙商人將火繩槍帶到了日本。此時正值日本的戰國時代,所以在日語中稱為「鐵炮」的火繩槍迅速普及。
1575年的長篠合戰中,據說織田-德川聯軍使用了三千杆火繩槍,而且使用了障礙物掩護下的三段射擊法。
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更是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大力發展現代軍事體系。
鐵甲艦、機關槍、野戰炮……新式武器層出不窮。
換句話說,日本的所謂「傳統」徒手搏擊術,真正發展恰恰是火繩槍在日本廣泛使用之後。
走向世界更是在工業革命的環境中完成。
再看歐洲。
說歐洲的傳統武術,不能不提拳擊。
雖然很多詞條喜歡將拳擊術追溯到古希臘,但真正的現代拳擊的發展,其實是起於十八世紀的英國。
也就是說,拳擊的興起和發展,同樣是在火器普及之後,伴隨著現代軍事技術的突飛猛進風行全球。阿·柯南道爾筆下的英倫大偵探福爾摩斯,就是個拳擊高手。之後的硬漢派偵探小說,雖然場景設置在並不禁槍的美國,但拳擊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說到美國,著名的大棒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也是個瘋狂的拳擊愛好者,還因此導致右眼失明。
相應的,同樣貌似無用的弓術、劍術、刺槍術,也得到了發展。
為什麼火器時代,反而形成了徒手搏擊大發展?連小說也要蹭熱點,總統為此瞎一個眼?
答案就在於——
武的基礎,在於對手意識的養成。
對手意識是戰爭的基礎,也是一切競爭性關係的認知基礎。這就像書法、繪畫甚至音樂都可以自娛自樂,唯獨圍棋、武術不可自娛自樂是一個道理。一切高下強弱,都是比出來的。
而且,對手是活人,不是死的物質。這就是克勞塞維茨所說的戰爭是活力對抗的哲學含義。
所以老毛奇才說,再好的計劃也只能維持到敵我主力接觸的那一刻。
這裡,接觸是關鍵詞。
軍隊和軍隊有接觸,人與人何嘗沒有接觸?
肢體接觸,尤其是對抗性的肢體接觸,對一個人的成長必不可少。正是在這肢體的接觸、較量中,對人的潛意識產生了巨大塑造。
對手,並不等於無底線的對抗,也不等於一定是你死我活。所謂棋逢對手,其中包括了交流、學習、尊重等多重含義。
缺少了這種訓練的人,就會或心智脆弱,或自我膨脹。不是神化對手,就是妖魔化對手。
真正具備對手意識的人,反而是精神強大、心態健康的人。懂得如何亮劍、用劍,更懂得如何控劍、收劍。
所以,軍人固然需要培養對手意識和對抗本能。非軍人通過恰當的相關訓練,也能受益匪淺。
對過度依賴器物的現代人,通過喚醒肢體來喚醒精神,更有必要。
真說到戰場上的應用,嚴格意義上講,隨著弓弩刀劍戈矛的出現,徒手搏擊早在冷兵器時代,戰場上的實戰價值就已經大大縮水了。
熱兵器革命後,所有冷兵器的命運比徒手搏擊的地位更慘不忍賭。
但是,戰場上無用的,不等於戰場外也無用。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中學生要學刺槍術。
原因並不在於我們要直接用它們,而恰恰是追求一種無用之用,一種無形的外溢效應。
相反,我們曾經也搞過全民練刺刀。但那是真準備上戰場用的。一旦發現白刃戰實戰價值縮水,立即棄如敝屣。這就是我常說的:
務實是美德,過度務實是災難。
更無語的是,今天我們的學校,因為害怕擔責,更因為過度專注紙面測試,連體育課都不敢好好上,稍微有風險的對抗都如臨大敵。長此以往,還何談尚武精神?何談強大人格?又何談健全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當代中國武術,兩個病因一目了然。
第一個病因是傳統本身出了問題。
明清時代的中國,也經歷了火器衝擊。可是,中國卻沒有形成類似日歐的現代搏擊術,相反,卻出現了讓戚繼光痛心疾首的「單打」模式。
所謂「單打」,當然不是說一對一,更不是一對多。那叫單挑。
明朝的「單打」,不是雙打、多打的對應詞,而是特指軍事訓練和軍事校閱時,一個人進行的表演式演示。也就是戚繼光所說的花法和虛套。
明朝的典兵者往往不知兵。下面又一味迎合外行上級的審美需求。但凡不適合「單打」表演的武術,都不受待見。
結果,最需要實戰武學的軍營,反而成了花拳繡腿的集中營。
於是,才出現了戚繼光痛心疾首的現象:
「看武藝但要周旋左右,滿片花草;看營陣但要周旋華彩,視為戲局套數。」
練武成了練舞,演習成了演戲。
軍營和實戰器械操練尚且如此,民間與徒手搏擊更不難想像。
也可以說,「單打」模式的出現,奏響了中國傳統武學沒落的哀歌。
這既是對手意識和對抗意識淡漠的結果,又反過來加速了對手意識和對抗意識的消亡。最後無論是用老器物還是新器物,都難以充分發揮戰鬥效能。
這個問題的病根,並非器物的問題,而恰恰要從南宋以來的文化內傾,進行深入骨髓的檢討,不能流於表面。
換言之,真正出問題的是武道、武風和武學。
第二個病因是現代也出了問題。
因為近代以來的一連串外戰挫敗,再加上本來就已經喪失了強大的心態和對手意識、鬥爭意志。結果是逐漸形成了受害者心態、弱國史觀。直到今天,我們其實還沒有真正形成文化自信。更難以在這個自信的過程中,巧借傳統的乃至外來的軀殼,再造我們的新文明。
歸根結底,無論民間深水區是否臥虎藏龍,最終決定一個民族精氣神的,不是一兩個不出山的神秘人,也不是地攤上的幾本秘籍。
今天的中國傳統武術,毫無疑問需要實戰力的復興。這個復興,並非贏得幾場比賽或決鬥,滿足某些國民的虛榮心。而是要真正糾正南宋以來的文弱、內傾、自閉之風,重塑一個自強不息的新武道。
中國傳統武術的現代轉型,有三個難關需要攻克:
一,技能層面一定要奉行開門態度。
一切實戰能力都建立在博採眾長和不斷實踐的基礎上。關門策略再加神秘主義,只能滋生更多的江湖騙子。越不交流越不會交流,越不打越輸不起。
隨著交流和較量的深入,大家都會互相學習,從而使得技能逐漸取平趨同。最終——
二,真正樹立特色的,不是武技,而是武道、武風與武學。
如何形成現代化的中國武學道場,至今仍然任重道遠。差距不僅僅在能不能打。
反觀歷史,最有意思的一點其實在於,空手道也好,柔道也好,拳擊也好,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傳統武術,而是借用、巧用傳統軀殼的現代武術。
但是,因為能在高水準上持續發展,不知不覺,也成了有百年傳統的老字號招牌。
這裡的百年是實打實的百年,有明確的師承、規則、體系、記錄,乃至跨洲影響力。而不像咱們國內動不動就是個數千年傳統,真給他較起真來考證,絕大多數連百年都不到。而且長期是低層級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很多並不追求實戰化的家長,也常常無奈地表示,他們本來非常想送孩子去中國武校,但考察來考察去,最終還是選擇了日韓道場。原因就在於,中國傳統武術不僅實戰性差,更在於學習環境惡劣。學生的出路上則當演員,中則為保鏢,下則為流氓。除非迫不得已,家長不會把孩子送進這樣的群體。但太多迫不得已聚在一起,就成了更大的惡性循環,進而導致另一種迫不得已——
雖然很多人想送孩子去學中國武術,但最後迫不得已,還是拜了外國老師。
如果這些問題不能解決,即便有朝一日能打了,也是對外無法轉出軟權力,對內無法助推社會的良性發展。
三,在發展過程中,要適當分流。
武術與影視劇、表演、養生、健身、體育競技的結合,本身都無可厚非,但前提是要固本培元。本和元只能是實戰武術。
失去了這個本,末就會成為群魔亂舞。
有了這個本,末才能良性發展,真正繁榮。
現代武術明顯已經分化為實戰、競賽、表演三大主流派系。
實戰武術,優點是對抗性強,問題在於危險度高。
因此又有了競賽武術。競賽武術的特點是注重安全性,通過完善的規則設計,變成體育精神的載體。
但是,正如林彪說的,打仗不是打籃球。一切體育項目都不能替代實戰項目。而且,一切體育項目都可能變成金牌導向下的新功利主義。甚至出現專門研究規則漏洞,以得分為目的的強化訓練。
故而,在這個問題上,恰恰是分則利,合則傷。
泰拳很能打,所以才分為實戰泰拳、競賽泰拳和表演泰拳。
一旦失去了實戰的基礎,其他也很難行之久遠。或者就是越走得遠,路越偏,副作用越大。
但是,高層級的實戰武術體系恰恰最難建立。
因為比賽可以拿獎牌、加分,表演、養生上可以商業化、下可以騙子化,都有發展空間。
唯獨實戰武術最難。越是務實的民族,越難發展。
為什麼中國傳統武術,既打不贏實戰,又無法成為奧運項目?相反,日本、韓國、泰國、巴西的傳統武術卻能走向世界?
其中顯然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之處,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之處。
科技與器物的發展,也許會束縛人,也許會解放人。束縛還是解放,不僅僅看技術,還要看人的回應方式。
為什麼同樣是武器變革,有人滿眼看到的都是無用。有人卻能領悟到無用的是手段,有用的是精神,反而賦予傳統技藝以新的定位。
這就是思維的差異。
咱們中國的歷史,實在過於漫長。所以常常讓我們忽視了變的部分。
結果,今天我們說的所謂傳統文化,率多是五百年來的小傳統。而忘記了先秦、漢唐的大傳統。
咱們中國的疆域,也實在是夠大,所以常常讓我們忽略外面的世界更大。
結果,就算搞清楚了自己的大傳統,也常常因為無視更廣大世界的大歷史,而陷入新的認知盲區。
我們今天談武學也好,文學也罷,都要真正能通古今,看全球。形成恰當的學習意願和強大的學習能力。如此才能舉重若輕,重塑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群,進而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