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升職記都過去十年了,把它奉為金科玉律的年輕人們,現在都如願以償成為杜拉拉了嗎?
下次再有哪部電視劇打著「職業」的旗號進行宣傳,聽一聽就好千萬別當真。現實中的職場,可比國產劇精彩多了。
每隔幾年,電視螢屏上最流行的劇集就要換一換,從穿越劇到抗日劇,從歷史劇到婆媳劇,這幾年風頭最勁的,應該就數職業劇了。
說起來,職業劇這個概念應該算是舶來品,特指那些通過塑造某個行業從業人員的形象,來傳達職業理念的劇集。有很多日劇美劇都把鏡頭對準了入殮師、伐木工人等職業,既給觀眾以現實生活無法得到的新鮮體驗,也常常能用溫情和感動,引發人們對生活意義更深入的思考。
不過,在這個概念到來之前,事實上的職業劇就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了。《編輯部的故事》講述的是一群雜誌編輯的生活,《重案六組》刻畫了幾個深入人心的刑警。可等到了「職業劇」「職場劇」的字樣真的印上海報的一天,中國的職業劇卻越來越不職業了。
那些看完職業劇就熱血沸騰地以為自己會成為又一個杜拉拉的年輕人們,現在大概都已經被開除了吧。
如今回看,《編輯部的故事》不就是一部十足的職業劇嗎?
愛情佔主導,bug遍地跑
---
既要讓行家不跳戲,又要讓外行看得懂,如此高的要求,確實是對中國影視製作人的一項考驗。
就連百度百科的「職業劇」詞條裡,都在第一句徹底寫明:「傳統職業劇中的一系列規則,對於大陸的職業劇系列極為不適用。」
在香港TVB最擅長的職業劇裡也有彎彎繞的感情線,但篇幅極少,多數是為了推動案情發展。即使抽掉,也不會整段跨掉。
反觀國產職業劇,不管詮釋哪種職業,講述哪一行的故事,最終大都會演化成無腦愛情片,更慘烈一點,還會變成瑪麗蘇和傑克蘇同臺互飆土味情話的尬劇。
反映獵頭行業的《獵場》口碑不佳。
套職業劇之皮,行言情劇之實,就連操刀過《沉默的證人》《潛伏》等多部佳作、堪稱國劇之光的姜偉導演,都不能免俗。他執導的《獵場》裡,胡歌一共談了三段虐心戀愛。觀眾一門心思盯著胡歌的顏值,情場部分的KPI超額完成,職場部分早已無人關心了。
而楊冪的職場高知系列,更是把翻譯官、談判官這種需要雙商才能駕馭的工種,演繹成了「工作五分鐘,戀愛兩小時」的傻白甜。培養實習生從通宵加班開始,跟客戶不談錢談感情,對於初入職場的觀眾,這簡直就是一碗毒雞湯。
在專業程度更高的醫療劇裡,出現的bug更是數不勝數。
《外科風雲》裡,本該舌下含服的硝酸甘油被一把吞下,靳東拿手術刀給白百何修眉,真是路人看了都要心梗。而在《青年醫生》中,一開口就是9%的鹽水靜脈推注,濃度高到可以醃鹹肉。如果現實中的醫院都像劇中一樣,醫患矛盾勢必少不了。如果有觀眾把這些情節當了真,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所謂職業,不過是國產劇用來鋪墊爛俗感情線的外衣。這可能就是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職業,編劇導演明星卻總是樂此不疲地薅刑偵、醫療和律政這三大行業的羊毛,畢竟在這種職業背景下談戀愛,才顯得更高級啊。
手術刀修眉了解一下。
顏值限制了職業表現力?
---
國內演員對於自己在鏡頭前的光鮮有著格外執著的追求,至於所要表現的職業精神,在他們心裡是沒有地位的。正如有網友表示:國產刑偵劇最大的bug就是演員顏值太高。現實中的法醫、警察、醫生由於經常熬夜,過度勞累,總是掛著黑眼圈,或是挺著啤酒肚。但到了明星那裡,無論演得是談判官還是急診科大夫,總是同一副模樣,連妝容都不變。
相比走路帶風、愛情至上、時間自由的國產職業劇角色,國外的職業劇形象就樸實無華得多了。日劇《非自然死亡》裡,法醫們哪有心思用解剖刀修眉毛,一個個灰頭土臉,實力為7K(髒、累、危險、沒假期、規矩嚴格、不化妝、不適合結婚,這些詞日語讀音開頭都是K)屬性代言;就連石原裡美也放下了日本甜心的架子,頭髮油膩板結,隨手拆下便當盒的膠圈當髮帶,職業角色刻畫地入木三分。
韓劇《live》演繹小警察的故事。
韓國的高分刑偵劇《Live》更是給年輕人的名偵探夢想澆上一盆冷水。原來警局並不總能遇到連環大案,開掛打擊罪惡的機會也不多,更多的時候要面對的是街坊鄰裡之間的家長裡短。即便是「有幸」面對罪犯,對方的戰鬥力也不會像國產劇本裡那樣弱雞,相比於一招制敵,被惡勢力打倒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如此珠玉在前,可大陸影視人似乎只學會了照搬術語,以為借用了「從現在起,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成為呈堂正供」,就足以帶來充足的律政劇風味了。
至於演員呢,指望被經紀人、化妝師、助理前呼後擁的他們放下身段,細細揣摩一種職業的特點,更是比登天還難。
沒有職業精神,就別拍職業劇了
---
回顧往昔,我們曾經擁有的那些優秀的職業劇,在很多人的童年、少年時光裡,種下未來的職業夢想。
2001年,《重案六組》開拍。作為主演兼編劇之一的王茜,被「發配」至宣武區重案組體驗生活。跟著去兇案現場,見過重度腐爛的屍體和死刑犯,還親自動手搜過毒販的身。
《談判官》的編劇,真的去了解過談判官嗎?
在寫作《心術》之前,編劇六六以患者和醫生的雙重身份,在上海數家醫院臥底半年之久。遇到過道德敗壞的醫界之恥,也見識過胡攪蠻纏的病患。其中也不乏暖心的細節:「我曾在手術室裡看見醫生一針一針縫腦膜,這是一門幾近失傳的手藝,因為費時又費力,大多數人都用人工腦膜貼上當補丁完事。後來才知道病患來自福建山區農村,年收入都負擔不起這臺手術,一塊腦膜要八百多元,醫生用自己的時間和手藝,替他省了。」深入這傲慢與偏見的背後,她看到了惡,也看到了善,但更多的,是看到真相。
到了2017年,《急診科醫生》開播,僅在協和醫院急診科見習一周之久的王珞丹,不僅宣傳通稿滿天飛,還有路透照高調打配合,感覺能深入醫院一周,已是劇組最大的良心了。
《心術》的好口碑不是白來的。
可悲的是,像王珞丹這樣肯拿出一周時間來了解行業都是少數,更多的,是連劇本都沒讀熟就上場。還在熱戀期的鹿晗,最近在採訪中賣了一把耿直:「要說讓我去塑造一個角色,從頭到尾,包括特點、性格、小動作。抱歉,我敢發誓那是不可能的,哪有那時間啊!」
確實,對於拍偶像劇都一臉尷尬的演員來說,要求職業精神,無異於讓小學生去參加高考。職業劇看不上演技如同表情包的流量明星,軋戲撈金忙不停的後者同樣也看不上正兒八經的職業劇。相比於四天六千萬的賺錢速度,真要半年磨一劇,那就賠大了!
所以說,下次再有哪部電視劇打著「職業」的旗號進行宣傳,聽一聽就好千萬別當真。現實中的職場,可比國產劇精彩多了。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作者/箋語 排版/蘇煒
新周刊——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