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堂吉偉德
小區保安勸阻車停在人行道上的業主,卻遭無端暴打。在東西湖區銀湖翡翠小區發生的這一幕,引發了其他業主的憤怒,紛紛在微信群內聲討此人,並向受傷的保安師傅發紅師傅發紅包表示慰問。這不僅令當事保安範師傅既憤懣又感動,同時也是圍觀者內心真實的寫照。
保安被打,環衛工被打,清潔工被打,快遞員被打,這樣的場景並不鮮見。很大層面在於,他們的行為影響了一些人的「自由度」。比如環衛工在清掃過程中,不僅僅是將地掃乾淨,看到他人亂扔垃圾,不尊重他們的勞動果實,基本都會上前勸幾句。然而,遇到蠻橫不講理的人,如此做可能會招致謾罵甚至拳腳。再比如,雲南省高院民事審判二庭審判長兼副庭長黎某,因被拒絕進入昆明陽光果香小區停車而暴打小保安,即便期間保安曾跪地磕頭求饒,但依然被拖行並毆打。對此,有人倡導對打人者給予嚴懲,以達到以儆效尤的目的。不過,從既有的法律來說,讓其付出相應的代價即可。更何況,法律所面臨的,是一個普遍化的歧視傾向。若不能改變對底層和弱勢者的歧視,從內心尊重他們並配合他們的履職,那麼基於身份優越感的暴力行為,就始終難以得到遏制。
那麼,打人者一定就是很強勢之人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絕大多數實施暴力者,都是跟環衛工、保安、快遞員身份差不多的人,要麼是普通的市民,要麼是平常的業主,要麼是商店的從業者。他們自身也沒有優越的身份,平過是自認為繳納了清潔費、物業費,自以為可為所欲為,不受節制。有此前例,必成效應,群體效仿之下,暴力事件就會層出無窮。
曾有報導說,四川省達州一小女孩因攜手與一老太涉水過馬路,不幸被水流衝到,小女孩陰陽兩隔,老太被救。隨後痛失親人的家長以逼跪、辱罵的方式要求該老太道歉。這樣的結果,是誰都沒有預料到的。孩子救人,本應獲得最好的禮讚,結果劇情卻向此等方式發展,讓見義勇為的光輝形象蒙塵。
無信任則無安全,無安全則無尊重。校園暴力中,大學生打小學生,或者小學生之間的互毆,無不是弱弱相欺的表現。某種意義講,這種問題有多泛濫,那麼社會風氣所形成的導向就有多嚴重。要真正保持對弱者的尊重,對權利的保護,就必須基於對規則、道德、法律的敬畏。法紀不彰、德化失靈,就會滋生一些社會問題。重構群體的信任與尊重,避免形成互傷的社會,除了個體要有推己及人的基本情懷,還有求法治與德治發揮兜底功能。如何把紅包雨轉化成一種職業尊重,一種權利敬畏,亟待群體性思考。(堂吉偉德)
[責任編輯:網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