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闖堂》舞美設計1982年入選全國舞臺美術展覽
圖為設計者,左起:徐鴻海,黃金德,薛國平
莆仙戲舞臺美術經歷了多少年代戲劇家、表演藝術家、民間藝人的藝術創作和演出實踐活動,從內容到形式都有獨特的創造,有著高度的美術價值。舞美相應也產生了變化,開始按劇情進行舞臺設計。戲曲舞臺美術樣式呈現出行將從發百態的嶄新形象。莆仙戲通過姚振霖、陳嘉聚、黃文龍、黃金德、李偉、徐鴻海、薛國平等一批莆仙舞臺美術家的不斷積累提煉,吸收提升,實現了從原始粗獷的形態向形象豔麗的形態方向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它既傳承了莆仙戲寶貴的文化遺產,又創造出相當輝煌的舞美藝術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早就聽說仙遊有一位舞美老師叫薛國平,在莆仙戲的舞美設計上多次獲獎。1982年,他的舞美設計《春草闖堂》入選全國首屆舞臺美術展覽。
記得2006年初的一天,恰好我和國平同坐一輛客車,前往省城參加職稱面試。晚上,他留我同住在他兒子宿舍裡,我們喝茶聊天,談中外美術、說莆田美術名家外,還聊起他那難以忘懷的舞臺美術情結。1953年,薛國平出生在仙遊縣城,父親是縣銀行的宣傳幹部,會寫一點美術字,是最初影響他的啟蒙老師。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對美術有特別的興趣。13歲的他小學剛剛畢業,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了,他便和幾位有著共同興趣繪畫的同學向卓家棋等一批美術老師求學畫素描、畫色彩等。薛國平自小天賦秉異,勤奮好學,他從老師那裡學到很多的美術知識。「文革」開始,傳統戲曲被禁演了,仙遊的幾個劇團都被撤銷下放。1971年,縣裡另外組建了文藝宣傳隊。薛國平被朋友介紹到縣文藝宣傳隊裡打雜工,幹著謄寫劇本歌譜、抄寫幻燈字幕等雜活。後來,因為他有較紮實的美術特長,被招收進縣文化館當美工。縣文藝宣傳隊經常要排演一些歌舞等的小節目,當時的舞美比較簡單,多是用投景幻燈,隊裡沒有專業繪畫人員,舞臺布景都是外請美術老師幫忙繪製。於是,他趁這個難得機會,向老師們學畫幻燈景片技藝(幻燈景片的繪製與一般平面繪景不一樣,需要用透明顏料並變形而成),那段時間,他常常廢寢忘食刻苦學習,學到了很多東西。他的繪畫造型能力、色彩表現技法得到業界老師們認可和稱讚。1974年,縣文宣隊改為縣劇團,要移植一些革命樣板戲。這時,他又因有舞美繪景專長和工作需要,被調整到縣劇團從事舞美工作。他說:「這期間的舞美實踐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機會,也是一種挑戰。」那個年代,全國各地革命樣板戲演出非常盛行,縣劇團也根據當時形勢宣傳需要,移植排演了一些樣板戲,如《紅燈記》《沙家濱》《江姐》《八一風暴》《洪湖赤衛隊》《龍江頌》等,為此,他在移植樣板戲的演出舞臺美術實踐中,學到了很多的舞臺繪景和舞美設計等專業知識。粉碎了「四人幫」。劇團恢復了傳統戲曲的演出,薛國平也逐漸接觸了傳統戲曲。由於他憑著那一股信念,堅持著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學習實踐,第一次嘗試獨自完成傳統戲曲《十五貫》的舞美工作,硬是闖出了舞美設計一片天。這是他從事舞臺美術的第一步。從此,他與戲曲舞美結下了不解之緣。恢復傳統戲曲演出不久,劇團上演了不少傳統劇目《團圓之後》《嵩口司》《楊門女將》等。薛國平一邊實踐,一邊向劇團的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導演、作曲等求教學習,從而領略了優秀的莆仙戲文化,並了解莆仙戲舞美的過去和現狀,對舞美在傳統戲曲演出中的功能與作用有一定的認知,更有幸從優秀的莆仙戲傳統戲曲文化中吸取豐富的營養。 1978年,鯉聲劇團恢復上演《春草闖堂》,被省、縣選送晉京參加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這時,國平剛涉足舞美工作時間不長,能力水平有限。又加上《春草闖堂》赴京參演的舞美創作任務重、時間非常緊,他勇於迎接挑戰,特地邀請回鄉的黃金德和徐鴻海倆位老師共同參與。在老師們的幫助和他的努力下,《春草闖堂》舞美設計仍然沿用「一桌二椅」,又繼承和改革莆仙戲對砌未的應用,中景區採用固定裝飾性框架(小屏幕),每場變換框內形象,暗示特定環境,並結合選用不同質感的帷幕,創造多變性的表演空間,舞美效果做到簡練、概括、集中,大膽取捨,以虛代實,給觀眾有想像的境界,助推劇目演出獲得極大成功。後來又去上海、杭州等地巡演,受到全國各地專家和群眾的好評,譽滿京滬杭。莆仙戲《春草闖堂》舞美設計獲得省首屆舞美三等獎,也入選了「全國首屆舞合美術作品展覽」。鯉聲劇團在繼承傳統戲曲的同時,還注重藝術的創新。八十年代初,劇團排演了鄭懷興創作現代莆仙戲《遺珠記》,薛國平就任該劇的舞美設計。 1981年,鯉聲劇團陸續排演了鄭懷興的新編歷史劇《新亭淚》,歷史劇《晉宮寒月》、古裝戲《魂斷鰲頭》等,他和徐鴻海,黃金德老師根據劇團的客觀條件,儘可能的從舞美設計與劇本的思想內涵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形式探討嘗試,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那些年,風華正茂的薛國平如魚得水,很快嶄露頭角。
《要離與慶忌》舞美
薛國平為鄭懷興創作的古代劇《借新娘》作舞美設計,是由度尾劇團排演。他根據鄉鎮劇團的演出條件,用誇張變形的麻將和骰子為舞美的主要元素,把演出空間延伸至觀眾席中,演員從舞臺下支竹梯而上,象徵登樓爬窗的過程。在農村舞臺的演出形式等方面做了一點探索。【作者簡介】李福生,1956年生,涵江區前街社區人,畢業於遼寧省文化藝術大學,二級美術師。現任莆田市老年書畫藝術協會副會長、莆田市方言研究會副會長、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會李氏委員會秘書長。主編《我的名字叫知青》《激情燃燒的青璜歲月》《魂牽夢繞憶青璜》和《劉克莊文化研究》(執行主編之一)等,在國內報刊發表散文、隨筆四百多篇,學術論文六十多篇,地方文史資料近二百篇。
李福生:汀港村邁上小康路
往期回顧
《莆仙文藝》新媒體中心
莆仙文藝微信公眾號,積聚莆仙籍文藝家的團隊優勢,傳承優秀文化,傳播文藝精品,致力打造莆仙文學、藝術界朋友交流合作的公益平臺。來稿請附作者簡介、個人照片及微信號。長按|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