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 隨園詩話:卷四(31-40)

2021-02-08 小樓聽雨詩刊


作者:袁 枚


丙辰以布衣薦鴻詞者,海內四人:一江西趙寧靜,一河南車文,一陝西屈復,一嘉禾張庚。車之著作,餘未經見。張善畫,長於五古,人亦樸誠。獨屈叟傲岸,自號悔翁,出必高杖,四童扶持。在京師,見客,南面坐;公侯學詩者,入拜床下。專改削少陵,訾詆太白,以自誇身份。耳食者抵死奉若神明。山左顏懋倫心不平,獨往求見。坐定,即問曰:「足下詩,有《書中幹蝴蝶》二十首,此委巷小家子題目,李、杜集中,可曾有否?」屈默然慚。人以為快。沈歸愚刻《別裁集》,僅錄屈《王母廟》一首,云:「秦地山河留落日,漢家宮闕見孤燈。如今應是蟠桃熟,寂寞何人薦茂陵?」


慶雨峰玉觀察蕪湖,因舊署荒蕪,前任劉公未加修葺。雨峰抵任,為培花樹,戲題一絕寄劉云:「笑殺河陽舊吏來,地無青草長莓苔。嶺梅巖桂江幹竹,都是劉郎去後栽。」


辛未聖駕南巡,西湖僧某迎於聖因寺。上以手撫其左腕,其僧,遂繡團龍於袈裟之左偏;客來相揖者,以右手答之,而左臂不動。杭堇浦嘲之云:「維摩經院境清嘉,依舊紅塵送歲華。誇道賜衣曾借紫,竹邊留客曬袈裟。」


丙辰徵士王藻,字載揚,吳江人,販米為業。《偶題〈桃源圖〉》云:「相看何物同塵世?只有秦時月在天。」以此受知於沈腧翁先生,四處揄揚,遂棄業讀書。吳大宗伯荊山薦舉鴻詞科,廷試報罷,往來揚州,與詩人結社吟詠。貌瑣瘦急遽,小聲音,好蓄宋板書、青田石印章。有友借觀,誤墮地碎,載揚垂泣三日。其風趣如此。《讀〈梅村集〉》云:「百首淋浪長慶體,一生慚愧義熙民。」《剪梅》云:「大抵端相求入畫,最難割愛似刪詩。」


餘少時過江西瀘溪,舟中把書吟詠。岸上兒童指曰:「此學士船也。」餘喜而成句,云:「衣冠僧識江南客,翰墨兒呼學士舟。」後三十年,讀無錫顧公奎光《赴辰州》詩云:「村民久識瀘溪令,笑指篷窗滿幾書。」兩意相同,而俱成於瀘溪,亦奇。顧詠《傀儡》云:「閒來惟掛壁,用我也登場。」《過沅江》云:「名場似弈無同局,吏道如詩有別才。」


陳滄州先生守蘇州,《重遊虎丘》詩云:「雪艇松龕閱歲時,廿年蹤跡鳥魚知。春風再掃生公石,落照仍銜短薄祠。雨後萬松全邏匝,雲中雙塔半迷離。夕佳亭上憑闌處,紅葉空山繞夢思。」「塵鞅刪餘半晌閒,青鞋布襪也看山。離宮路出雲霄上,法駕春留紫翠間。代謝已憐金氣盡,再來偏笑石頭頑。楝花風后遊人歇,一任鷗盟數往還。」其時總督噶禮,以詩為誹謗,句句旁註,而劾奏之,摘印下獄。聖祖詔云:「詩人諷詠,各有寄託。豈可有意羅織,以入人罪?」命復其官。尋擢霸昌道。 


杭州趙鈞臺買妾蘇州。有李姓女,貌佳而足欠裹。趙曰:「似此風姿,可惜土重。」土重者,杭州諺語:腳大也。媒嫗曰:「李女能詩,可以面試。」趙欲戲之,即以《弓鞋》命題。女即書云:「三寸弓鞋自古無,觀音大士赤雙趺。不知裹足從何起,起自人間賤丈夫屍趙悚然而退。


古閨秀能詩者多,何至今而杳然?餘宰江寧時,有松江女張氏二人,寓居尼庵,自言文敏公族也。姊名宛玉,嫁淮北程家,與夫不協,私行脫逃。山陽令行文關提。餘點解時,宛玉堂上獻詩云:「五湖深處素馨花,誤入淮西估客家。得遇江州白司馬,敢將幽怨訴琵琶?」餘疑倩人作,女請面試。予指庭前枯樹為題,女曰:「明府既許婢子吟詩,詩人無跪禮;請假紙筆立吟,可乎?」餘許之。乃倚幾疾書曰:「獨立空庭久,朝朝向太陽。何人能手植,移作後庭芳?」未幾,山陽馮令來。予問:「張女事作何辦?」曰:「此事不應斷離。然才女嫁俗商不稱,故釋其背逃之罪,且放歸矣。」問:「何以知其才?」曰:「渠獻詩云:『泣請神明宰,容奴返故鄉。他時化蜀鳥,銜結到君旁。」馮故四川人也。


雍正間,京師伶人劉三,色藝冠時,獨與翰林李玉洲先生交好。蘇州張少儀觀察為諸生時,封公謫戍軍臺,徒步入都,為父贖罪。一時有三子之稱,蓋雲公子、才子、孝子也。沿門託缽,尚缺五百餘金。偶於先生席上言及此事,劉慨然曰;「此何難?公子有此孝心,我能相助。」遂遍告班中人云:「諸君助張,如助我也。」擇日設席江南會館,請諸豪貴來,已乃纏頭而出。一座傾靡,擲金錢者如雨,果得五百餘金。盡以與張,而封公之難遂解。餘丙辰入都,在先生處見劉,則已老矣。但聞先生未第時甚貧,劉愛其才,以身事之。餘疑而不信。偶過蕹發鋪壁上,無名氏題云:「欲得劉三一片心,明珠十斛萬黃金。一錢不費偏傾倒,妒殺江南李翰林。」方知果實事也。先生在吳門,《與朱約岑送採官北上》云:「莫惜當筵舞鬢斜,多情曾為損才華。玉郎此會成長別,飛盡江南陌上花。」朱和之,有「春燈紅照一枝花」之句。朱為張匠門先生之故人,相見京師,年已八十,惡見發須之白,日日薤之,與翁霽堂同癖。


乾隆己未,京師伶人許雲亭名冠一時。群翰林慕之,糾金演劇。餘雖年少,而敝車羸馬,無足動許者。許流目送笑,若將暱焉。餘心疑之,未敢問也。次日侵晨,竟叩門而至,情款綢繆。餘喜過望,贈詩云:「笙清簧暖小排當,絕代飛瓊最擅場。底事一泓秋水剪,曲終人反顧周郎?」

相關焦點

  • 袁枚:一爐詩話
    而詩話中,「公安派」所倡導之「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也漸分左右,呈分流之別。窺斑知豹,如張岱身處明清鼎革之際,《陶庵夢憶》、《快園道古》和《西湖夢尋》多是避世夢憶之言,而袁枚則於乾嘉盛世,《隨園詩話》中,即多是「性靈所鍾」,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
  • 隨園詩話中,袁枚提到的這兩幅對聯,到底誰的好?
    有人問:隨園詩話中,袁枚提到的於耐圃相公和鄂西林相公的的兩幅對聯,到底是誰寫得更好一些呢?前言《隨園詩話》的作者清朝詩人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這是一本關於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的著作,題主的問題出現在<隨園詩話>卷一:於耐圃相公,構蔬香閣,種菜數畦,題一聯云:「今日正宜知此味;當年曾自咬其根。」
  • 袁枚的小詩《苔》,簡單的四句話為何催淚?它到底寫出了什麼
    清代文學家袁枚的小詩《苔》,很簡單,很通俗,為什麼近日來尤其受關注,甚至有催淚的效果。我們來看看這首小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小詩我很喜歡。作者用平淡的話語,讚頌了極其平凡的生命——苔蘚。
  • 袁枚寫雞的一首詩,短短20字通篇大白話,揭示的道理卻越想越可怕
    漸漸地知道了隨園中的袁枚,知道了「不拘格套,獨抒性靈」的宣誓,於是隨園在記憶中的地位又上升了一層。現在修個園子,大概要幾百萬幾千萬吧。【臨其詩境】袁枚,清代的詩人與散文家。乾隆四年中了進士,此後一直在溧水、江寧等地漂泊做縣官,雖有政績,仕途卻也稱不上順利。40歲左右,袁枚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建築起了隨園,在其中歌詠不休。
  • 《隨園詩話》之「痴情楊大姑」——私奔裡的浪漫、自汙中的堅貞
    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一(二四)裡,記載了一個叫楊大姑的痴情女子,雖著墨不多,足動人魂魄,堪稱奇女。餘愛其貌美、羨其多情、贊其果敢、敬其堅貞,故予以重新編排,述錄如下:一、婀娜多姿的美女楊大姑是個美女。大姑之美,袁枚僅以八個字予以描述:「纖腰美盼,吐屬嫻雅」。
  • 袁枚 | 做一個靈魂有溫度的人
    你看看,袁枚在不知不覺中,就將一頂高帽子送給了尹文端。 但這種阿諛奉承迎來送往,並不是袁枚想過的生活,他在詩中寫道:書銜筆慣字難小,學跪膝忙時有聲。 公文小字難寫,迎送還要膝跪,這對不拘小節的袁枚來說可太難了。
  • 袁枚:生前哪管身後事,浪得幾日是幾日
    一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毫無預兆地火了: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這首詩的作者,上過初中的人都會印象深刻。袁枚卻微微一笑:「NONONO,你們的想法都太LOW。我既不收錢,也不賣樓,還要免費開放,誰都可以進來閒逛」。眾人一臉懵逼,袁枚的臉上卻露出了馬雲般的笑意。他拿出全部積蓄,對廢園進行了360°改造,「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並將其改名為「隨園」。
  • 《隨園食單》背後的三部美食史
    袁枚袁枚盛年隱居在時人眼中未必是最理性的選擇,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從這一刻起,時代風潮與人生抉擇將在隨園這一方小天地裡水乳交融,為他成為一名曠古爍今的美食家做好一切準備。隨園所處的江寧,是當時江南第一大都會,物阜民豐,飲食之風在盛世滋潤下傾向鋪張。
  • 袁枚晚年一首詩,短短四句,語言樸素,卻意境深刻,美得心醉
    不過,這倒並不是說在清朝時沒有傑出的詩人,比如說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這首詩,就是清朝非常一位著名的詩人所作,這位詩人的名字叫做袁枚,想必大家一定都是非常熟悉的。其實若是按照我們現如今的理解,袁枚絕對是一名當之無愧的網紅,無論是他的詩詞還是他的評論文集,都是那麼的獨具特色,而且他對於美食也有著非常深厚的研究,那部非常經典的《隨園食單》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也讓他受到無數人的追捧。當然了,對於我們來說,他最吸引人的其實還是他的詩作,比如說他那首特別具有代表性的詩《苔》,就激勵了數不盡的年輕人,也感動了無數人。
  • 女子給徹夜讀書的夫君寫了首詩,夫君秒懂,你懂了嗎?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時稱隨園先生,浙江錢塘縣人。他二十四歲中進士開始了仕途,三十八歲即辭官還鄉。原來袁枚致仕後藉以投資,理財有道,盛置田產,招募大量佃農,蓄積數萬兩銀。退休之後的袁枚,搜集書籍,創作詩文,悠閒度過五十年。期間遊歷南方諸名山,與詩友交往。袁枚才思敏捷,詩文俱佳,為乾隆朝詩壇盟主。他有與大學士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其喜好廣泛,甚至編寫食譜、志怪小說,流傳後世的作品以隨園詩話最著名。
  • 袁枚晚年的詩,短短4句彰顯才氣,結尾更是耐人尋味,太經典了
    不過,這倒並不是說在清朝時沒有傑出的詩人,比如說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這首詩,就是清朝非常一位著名的詩人所作,這位詩人的名字叫做袁枚,想必大家一定都是非常熟悉的。其實若是按照我們現如今的理解,袁枚絕對是一名當之無愧的網紅,無論是他的詩詞還是他的評論文集,都是那麼的獨具特色,而且他對於美食也有著非常深厚的研究,那部非常經典的《隨園食單》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也讓他受到無數人的追捧。當然了,對於我們來說,他最吸引人的其實還是他的詩作,比如說他那首特別具有代表性的詩《苔》,就激勵了數不盡的年輕人,也感動了無數人。
  • 袁枚的兩首小詩,清新可喜,更表達了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清代一位著名詩人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袁枚自號隨園老人,少年得志、中年隱居,久居金陵、交遊廣泛。詩人心胸坦蕩,直言好論,所以他感到難於被朝堂容納,不如做一介草民,悠然快樂。下面介紹袁枚的兩首小詩,清新可喜,更表達了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苔(其一)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 他才是南京最會吃的人——食神袁枚和他的《論吃貨的自我修養》
    82年吃貨經驗,20個烹飪技巧,14個注意事項,326種南北菜餚飯點……乾隆才子袁枚來過,吃過,愛過,一生不羈放縱愛美食,最後留下了一本美食心經——《論吃貨的自我修養》……哦不,是《隨園食單》啦~想向食神請教怎麼吃都不會胖的秘訣。
  • 美食家袁枚,身上帶著點江南地區的……
    中國出現的大量「食經」中,最為日本人所熟知的是清初文人袁枚的《隨園食單》。該書在江戶時代已經舶來到日本,昭和以後還出版了好幾種譯本。袁枚出生在浙江杭州的貧苦士族之家,年紀輕輕便步入仕途,歷任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的知縣等。
  • 舌尖上的「 清朝 」丨《隨園食單》為什麼是美食家的必讀?
    《隨園食單》。《隨園食單》是清代大才子袁枚所作,最早出版於1792年,詳細記錄14世紀至18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餚飯點。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共14章。《隨園食單》是我國古代烹飪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之作,更是第一次系統全面總結中國烹飪的成就。
  • 《隨園食單》|清代美食指南,吃貨詩人筆下的菜譜
    所以今天我們要說的《隨園食單》是一個會炒作的清代詩人袁枚所著。袁枚,一個有商業頭腦會炒作的美食博主如果清朝就有微信、朋友圈、VLOG,想來袁枚就會成為男版李子柒,生活在山水田園間,每天邀請三五好友,品美食,詩興大發時,立馬潑墨揮毫。
  • 白居易的《長恨歌》千古流傳,袁枚卻認為它不值一讀,這是為何?
    說起白居易,很多人就算沒有讀過他的《長恨歌》,也是聽過名字,畢竟《長恨歌》是白居易最具有代表性的古體詩。當人們深陷白居易文字中時,有人十分清醒,他就是袁枚。很多人知道袁枚,是因為美食,袁枚的《隨園食單》的確是一本美食著作,然而,很多人忽略了袁枚的其他身份——清中期著名的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他就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批評白居易的《長恨歌》不值得一讀。
  • 隨園菜的湯
    咱先說第一類,大家都知道現社會弔湯多用老母雞、鴨、火腿、豬肉、肘把、脊骨等吊制而成,有個句口訣,「無雞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無肚不白」,把吊湯奧妙都道盡了。但各村各村高招,袁枚在變換須知中講道: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在死城中告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