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熱辣的、勁爆的、文學的、藝術的、生活的、詩意的.盡在《文藝眾家》歡迎點擊右上角的藍色字體關注
中國人喜好用畜生嘲笑、諷刺、咒罵人,其中驢、狗、豬用得頻率較高,也最為惡劣傷人。
記得我上初中時,有一女同學,長得人高驢大,一副大臉盤子,說話甕聲粗氣,做事大大咧咧。在學校裡,只有她欺負別人的份,如果誰不小心惹怒了她,那肯定吃不了兜著走,很多男同學都懼怕她。她最終「榮獲」了男同學送的封號——「大野驢」。
用驢罵人或諷刺人,遣詞造句豐富至極,直接把「國罵」發揚光大,提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和境界。如罵和尚為「禿驢」;罵太監為「閹驢」;罵沒心眼、木訥的人為「蠢驢」或「木驢」;罵為老不尊的人為「老驢」;罵固執己見、剛愎自用,說話做事一根筋的人為「犟驢」;罵說話聲大、喋喋不休的人為「叫驢」;罵懶惰,啥活不幹的人為「懶驢」;罵人臉長或耷拉著臉的人為「長了一副驢臉」;罵人說話假,不中聽為「放驢屁」等等。
還有許多跟驢有關的歇後語和成語如「盲驢拉磨——瞎轉圈」、「驢屎蛋上霜——外光裡不光」、「大路旁邊一頭驢——想騎就騎」、「懶驢上磨——屎尿多」等等。這些臊人罵人的話不亞於咒你祖宗十八代。成語中「好心當驢肝肺」、「卸磨殺驢」、「黔驢技窮」、「驢唇不對馬嘴」、「三紙無驢」等等,無不借驢罵人。假如「驢界」知曉,豈不集體蒙羞,全體自卑,無地自容,對人恨之入骨,就怨投錯了驢胎,還不忘捫心自問:我們這是招誰惹誰了,那麼不受人待見?難道就因我們臉長?就因我們傻裡傻氣地拉磨?就因我們叫聲有特點?就因.
中國的民間看來對驢是不屑一顧的,驢在老百姓心中地位相當低下。這是有確切證據的,除了用作罵人外,十二生肖中無驢的位置吧?《西遊記》中馬、牛、豬等都可修煉成仙成魔,就是沒有驢能位列仙班。不知八仙之一的張果老騎的驢是仙驢不?如果是,那應該是「驢界」的無上榮光了,這頭驢應該是「驢界」膜拜的祖宗了。人們在信誓旦旦回報恩人時,都說下輩子給他當牛做馬,沒有一個說當牛做驢的,看來下輩子,做牛馬也堅決不做驢。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據記載和研究,中唐時期是對驢的看法的轉折點,在中唐之前,驢還是無比尊貴的。有古代文學寫到:「驢,長頰廣額,碟耳修尾,夜鳴應更,性善馱負。」把驢的相貌特徵功能表述得淋漓盡致。民間還有諺語云:「谷千駑,不如養一驢。」敦煌文獻《降魔變文》:「驢騾負重登長路,方知可得比龍鱗。」把善於負重的毛驢比作龍鱗。在古代馬是尊貴的,一般人還騎不起,而驢便宜,成為普通人家亦或官宦門第的方便坐騎,南宋陸遊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亦長安車馬客,幾生修到騎驢人?」看來,這輩子就圖個能騎驢了。
不過,中唐時期,據說自從柳宗元寫出《黔之驢》後,驢的好名聲也到頭了,驢直接跌落神壇,從「達官貴人」變為「下裡巴人」,跟驢有關罵人的話開始不斷湧現,層出不窮。
驢不僅性格溫順,一副呆萌的樣子,驢的肉還非常鮮美,不是有俗語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嗎。就是令我不解的是,誰吃過龍肉呢?誰敢吃龍肉呢?是活得不耐煩了吧。不過,對好吃會吃的中國人來說,如果真得逮到龍,也會抽龍筋,飲龍血,食龍肉的。但話又說回來,凡人可沒有哪吒三太子的本事。當今,驢基本喪失了「馱負」的機會,就是因為這句俗語,驢招來殺身之禍,驢成了人們的腹中美餐。有次在一個驢肉館前,我親眼目睹了一次血腥的殺戮。一頭蒙著眼的毛驢嫻靜地站在那裡,它不知道這是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一位屠夫手持一把大錘,掄起來,狠狠地砸上驢的腦門,驢應聲倒地,直挺挺地躺下去。屠夫馬上把明晃晃的刀子插進驢的脖子,殷紅的鮮血立刻噴濺出來。自那以後,我從來不敢看殺驢的場面,而且很少買驢肉吃,即使吃到一次,心裡總產生隱隱的負罪感。
驢應該是人類的好朋友,當驢下崗後,人們還是儘量不要「卸磨殺驢」。對待為人類做出突出貢獻的生靈,人類是不是應該抱有一顆感恩和敬畏之心呢?
《文藝眾家》公眾平臺,歡迎關注,歡迎賜稿
微 信 號:wyzhj23456
投稿信箱:2084791183@qq.com
名譽主編:劉家魁 張國領
顧 問:王佩飛 胡繼雲 鄭劍
美術指導:崔澤培
主 編:華雙魚
副 主 編:白廬
編委會名單: 華雙魚 張紉芳 白廬 雲水邊 汪建邦 陳素娟 山中布衣 宋冰霞 書帶草 立秦
請掃碼關注文藝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