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吶喊》到油畫《吶喊》再到《怒吼吧,中國!》

2020-12-25 武自然
待估價的纏絲瑪瑙天然圖案《吶喊》

這方被收藏者命名為《吶喊》(兀.白嘎力收藏)的產於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的纏絲瑪瑙天然圖案奇石,眉眼清晰,嘴巴盡張,肌肉繃緊,面部變形,這是天地間的吶喊形象,他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們不禁想起挪威畫家蒙克的油畫《吶喊》,蒙克善於直面「生命、愛情和死亡」,他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油畫《吶喊》就是其代表作。2012年,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上,蒙克的曠世經典《吶喊》作為第20件拍品登場,最終以1.07億美元落槌,創造了拍賣的最高價格紀錄。

2012年,蒙克油畫作品《吶喊》以1.07億美元拍出

纏絲瑪瑙天然圖案《吶喊》,也讓我們想起了1 935年李樺創作的一幅木刻版畫.《怒吼吧,中國!》這幅畫有很強的象徵性,中間主體的人就是代表著當時那個年代飽受壓迫的中國人民。枯黃乾癟的身體是被層層壓榨的證據,但是身上強有力的肌肉又顯示著勞動人民被忽視的的偉大力量。

捆綁的繩子象徵著中華民族被剝削壓迫和摧殘,緊綁著身體不使其活動,封住眼睛不使其睜眼。但是人物仍然在不停地拼命掙扎,象徵著當時無法被磨滅的民族氣節和自由精神。

人物的手馬上就要拿到身旁的刀,中華民族的有力反抗即將到來,中華兒女必將掙脫束縛,翻身革命,發出強有力的怒吼。

1935年,李樺創作的木刻版畫.《怒吼吧,中國!》

相關焦點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09-17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蒙克大展上海開啟:「吶喊與迴響」呈現53件版畫及油畫
    (左)母親及其5個兄弟姐妹,右側站立的男孩即愛德華;(右)父親克裡斯蒂安·蒙克從克裡斯蒂安尼亞到柏林與巴黎,從奧斯高特蘭到斯德哥爾摩與布拉格,他的一生輾轉於歐洲各地,在長達超過60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了大量優秀的繪畫作品。這其中,油畫及版畫無疑是最為重要且出彩的部分。他通過不斷地創作與實驗,保持自己炙熱的情感與執著的追求。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計劃展出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澎湃新聞今天獲悉,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計劃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計劃展出一幅《吶喊》石版畫。由於疫情影響,目前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在與藏家商討運輸,展品等問題,具體展期還尚未確定。
  • 中國地標建築驚現名作《吶喊》之臉?和藝術大師蒙克「尖叫」吧
    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
  • 「靈魂畫家」蒙克的瘋狂吶喊
    雖是整體色彩鮮豔,但卻給人以不安與壓抑……除了在課堂與美術書上了解,在生活中也能時時窺見它的影子,如若不信,打開手機看看表情包,一定會找到這樣一種表情:再對比看這幅畫,會不會感到些許 「共鳴」呢?關於這些問題,不如讓我們先回到100多年前在挪威的一個傍晚去尋找答案吧!「一天傍晚主人公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峽灣,他正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欣賞落日餘暉的時候,突然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主人公仿佛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於是便畫下了這幅畫,便有了那些象血色一樣的雲。」
  • 肖戰和張韶涵合唱吶喊,吶喊心聲嗨到爆,很好聽
    #肖戰張韶涵吶喊#@X玖少年團肖戰DAYTOY 在線吶喊心聲嗨到爆,喜歡就要執著到底,你已經擊中了我的心臟~#我們的歌#。 早期在這首《吶喊》中張韶涵如此個性如此搖滾,她的表現真實詮釋了什麼叫天賦與生命力。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央廣網上海9月25日消息(記者楊靜)由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邁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攜手挪威Snowflake藝術公司聯合主辦,挪威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大力支持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備後正式在久事美術館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
  • 《吶喊》等蒙克名作上海開展
    蒙克經典版畫《吶喊》的1895年石刻(手工上色)版本亮相上海。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繼一周多前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外灘展出後,愛德華·蒙克的劃時代經典版畫《吶喊》日前在上海開展。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今天在上海久事美術...
    央廣網上海9月25日消息(記者楊靜)由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邁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攜手挪威Snowflake藝術公司聯合主辦,挪威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大力支持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備後正式在久事美術館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
  • 《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繼莫奈的《日出·印象》空降上海之後,申城再迎西方藝術大師名作——蒙克的《吶喊》!近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挪威著名收藏家帕爾·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又名《尖叫》)。據悉這是地位僅次於四幅全色彩繪畫《吶喊》的版本,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到訪。
  • 《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蒙克的《吶喊》!近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挪威著名收藏家帕爾·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又名《尖叫》)。據悉這是地位僅次於四幅全色彩繪畫《吶喊》的版本,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到訪。
  • 愛德華·蒙克的「吶喊與迴響」
    ——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備後正式在久事美術館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藝術史學家吉爾·勞埃德曾說「關於《吶喊》的一切,都是表現主義的精髓。」    《吶喊》這幅畫的主體是一個捂著面頰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沒有明顯的輪廓,蒙克用厚度不同的線條描繪出了火紅的天空、深藍的峽灣以及棕色的路。
  • 中國軍人的必勝吶喊:生而為戰!
    聽一遍不過癮我們戴上耳機,跟著音樂躁起來吧!隨時準備戰鬥,聽我出徵怒吼我浴火而來當 初心的呼喚將熱血激燃  夢不再平凡我曾經穿梭在迷失在茫茫人海我此刻站立在鎮守在哨所邊關我向著勝利的彼岸不至不返我的夢跨千川披波瀾劃破雲端我轉身向洪流向火海風雪瀰漫我誓死捍衛的河山誰敢侵犯我聽見祖國召喚(嘿喔)在硝煙之中吶喊
  • 吶喊與行動辯論稿
    格蕾塔的吶喊固然動人心弦,她也被評為「2019年影響世界的100人」,但這樣有力的吶喊,可曾化作地球上的哪怕一片綠葉麼?再看中國青年默默在荒漠化地區種下的1.22億棵真樹,我想它們枝葉相觸的聲音勝過一切吶喊。行動還創造了更多的美麗:曾經的沙地在庫布奇人的治理下綠浪蓊鬱,浙江水道在河長制的實行下重煥錦鱗遊泳的生機……「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
  • 愛德華·蒙克和現代人的焦慮《吶喊》
    2012年,在紐約蘇富比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上,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的畫作《吶喊》拍出了創紀錄的高價:以1.07億美元落槌,加上佣金共1.199億美元。這幅《吶喊》構建出一個具有強大磁場的恐怖空間,其無聲的吶喊令無數現代人感受到同樣的顫慄。
  • 那色彩仿佛在吶喊:愛德華·蒙克作品賞析
    他從十七歲立志從事藝術創作,到1944年1月以八十歲高齡去世的63年間,創作了1700多件油畫作品、大量的素描和速寫習作,以及800件不同主題的版畫,多彩的技法,強烈的個性,足見他旺盛的創作精力。愛德華·蒙克以生命、死亡、戀愛、恐怖和寂寞等為題材,用對比強烈的線條、色塊、簡潔概括誇張的造型,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緒。
  • 我是憤怒,四人beyond的最後吶喊
    燥熱的夏天,聽聽燥熱的beyond吧。
  • 足不出「滬」,和藝術大師蒙克一起「吶喊」
    圖說:《吶喊與回想》展覽海報 官方圖表現主義代表作《吶喊》中,人物捂著耳朵的形象深入人心,9月25日起,由53件原創作品組成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將在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其中就包括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
  • 名畫《吶喊》究竟蘊含著什麼意義?
    「最珍貴的版本是挪威國家畫廊的油畫版,」藝術史學家吉爾·勞埃德(Jill Lloyd)說,他參與策劃了「蒙克與表現主義展」。「但粉彩版同樣讓人難以置信,因為色彩鮮活而生動,就像昨天剛剛完成的作品一樣。在我看來裡,這是表現力最強的版本:因為粉彩是一種自由的媒介,你可以看到蒙克修改的線條和輪廓。所以才有了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鮮活效果,這是油畫所無法比擬的。」
  • 每周一畫:《吶喊》
    這些出現在電視、廣告、雜誌、軟體上的共同元素都來源於1893年挪威的表現主義藝術家愛德華·蒙克創作的《吶喊》,也有翻譯為《尖叫》。當然,他跟我們魯迅先生的《吶喊》所表達的是不一樣。《吶喊》的靈感應該是源自畫作前一年畫家的經歷:在1892年1月的一篇日記中,蒙克寫到:「我跟兩個朋友一起散步——然後太陽落山了——天空突然變成血紅色,我感覺到自然中有巨大的驚叫聲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