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6月28日,林則徐被貶新疆伊犁。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面對厄運,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則徐沒有驚慌,沒有絕望,他鎮靜坦然、慷慨悲歌,這一著名詩句,正是林則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別妻子家人所作。
林則徐的精彩之處,不僅在於他能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不僅在於他能在仕途通達、身居高位時,傾心盡力地為國效力;也不僅在於他廣東禁菸、虎門銷煙等的驚世之舉。還在於,或者說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職流放的極端逆境中,即便在個人命運遭遇空前苦難和厄運時,人格和靈魂中依舊保持固有的那份偉大與高貴。
林則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時,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輝煌,已成過眼煙雲,從聲名赫赫的兩廣總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職,從威震四海的英雄到發配邊疆的「罪臣」。因大功獲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處罰並非一步到位,而是「鈍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從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則徐先後被革職查辦,以「四品欽銜」遣戍伊犁、改遣開封協助王鼎治水,最終被流放伊犁,整個過程歷時一年半,前後跨三個年度,其結果,一次比一次嚴重,一次比一次傷心。尤其是最後一次,林則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慣例應可將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將林則徐發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當面苦諫,不成,便自殺,成為一時震驚朝野的「尸諫」事件,然而,道光帝依舊無動於衷。林則徐身心俱損,國難當頭、報國無門的絕望,加上治水勞累、戍途奔波,林則徐在西安大病兩個多月,到1842年8月才從西安啟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時間裡,林則徐強忍身體極度不適,拖著多病之軀,為新疆嘔心瀝血。他親歷南疆庫車、阿克蘇、葉爾羌、吐魯番等地勘察,行程二萬多裡,所到之處興修水利,開荒屯田,他新自設計並率領民夫修築龍口水段水渠,後被稱為「林公渠」,他還積極改進推廣「坎兒井」。被當地人民稱為「林公井」。
人生如戲。如果把林則徐的人生看作是一齣戲的話,那戲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這段經歷。而以往的輝煌與顯赫,似乎都是為此所作的鋪墊和積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動人之處,並非上遊河水的浩蕩,也非中間斷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斷崖處,那奮不顧身的縱身飛瀉。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那悲壯的一躍,所作的鋪墊,所製造的落差,所積蓄的能量!
【林則徐流放詩詞賞析】
乙未在吳,張同莊明府珍臬出《蘿月聽詩圖》,冗中僅題額應之。辛丑重晤武林,則徐亦有荷戈之役矣,率成志感:
謫宦東歸已十秋,玉關懷舊感西州。
從戎大漠追狐尾,惜別將寫揖馬頭。
詩夢俄驚梁月墮,邊心遙逐塞雲愁。
誰知卷裡濡毫客,垂老憑君問戍樓。
此首七律詩題目較為冗長,計50餘字,實際上題目就是這首詩的背景材料。詩題交待了成詩的時間、起點、人物、事由,以及詩人寫此詩時的處境和心境。
「乙未」指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詩人當時在「吳」,即指林公在江蘇巡撫任上的蘇州治所。好友張珍臬,字同莊。「明府」唐以後則多專用以稱縣令,這裡是對張同莊的尊稱。張珍臬繪有《蘿月聽詩圖》,一說為《夢月聽詩圖》,為此向林則徐索題。當時因為林則徐政事繁忙,「冗中僅題額應之」,只寫了個題目。「辛丑」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時隔六年之後,他們重逢於武林。「武林」即浙江杭州,因其地有靈隱、天竺諸山古稱武林山,後代指杭州。這時,林則徐在中英鴉片戰爭失敗後,皇上遷怒於林則徐,以莫須有的「辦理殊未妥協」和「廢弛營務」的罪名,與鄧遷楨「均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即由各該處起解」,革職流放新疆伊犁。「荷戈」是指背槓著兵器從軍的人,是對充軍貶謫的一種委婉說法。這裡林則徐林以「荷戈」自稱之謂也。「率成志感」,率然隨意地寫下了這首詩篇,表達詩人內心的悲涼情懷,把自己的情感熔化在這首詩中。因此,此詩題等於自序,簡略而翔實地介紹了成詩的緣由,一舉兩得。讀懂了此詩題,對於加深理解詩意,成效大矣。
「謫宦東歸已十秋,玉關懷舊感西州」。念你張明府從流放新疆歸來已有十個年頭了,至今回想起西出玉關謫戍生活仍然感慨良多。「從戍大漠追狐尾,惜別將軍揖馬頭」。在貶謫塞外大漠戈壁的荒涼之地,狐兔出沒無常;而在獲釋東歸與眾將軍告別之時,他們在馬前拱手作揖,既是祝福也是戀戀不捨啊!「詩夢俄驚梁月墮,邊心遙逐塞雲愁」。指《蘿月聽詩圖》的意境,也是指張同莊在夜晚做惡夢猛然驚醒見天上的月亮下垂,心情之沉重,愁緒之滿懷如同塞外陰雲低垂壓抑。「誰知卷裡濡毫客,垂老憑君問戍樓」。「濡豪客」指用毛筆浸墨寫字的人,這裡是詩人自謂。「戍樓」指塞外邊地戍所的營壘,這裡指新疆伊犁。我哪裡知道一個在畫卷裡潑墨的人,現在已經到了垂暮之年還向你詢問流放邊疆的情況。
未赴戍地,先問戍地生活,是投石問路,更是對貶謫生活的憂慮。他們同病相憐,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此詩既是對友人張同莊的慰籍,也是詩人自我情感的抒發。但林則徐是傑出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是政治家又是詩人。雖然內心充滿著憂國憂民的悲憤,但詩人仍然是語氣緩和,假題圖說事,「率成志感」。「。。。。。。詩夢俄驚梁月墮,邊心遙逐塞雲愁。誰知卷裡濡墨客,垂老憑君問戍樓!」情真意切,藝術構思巧妙,談笑間,自我情感融入詩意之中,渾然一體,順理成章,含蓄而綿長。
同莊贈詩六章,次餘題蘿月圖韻。復疊前韻答之,並謝武林諸君贈行詩冊(二首)
其一、
唱徹陽關萬裡秋,借書還為說三州。
幾人絕域逢青眼,前度歸程羨黑頭。
不信玉門成畏道,欲傾珠海洗邊愁。
臨歧極目仍南望,蜃氣連雲正結樓。
七律二首,是張珍臬接到林則徐為其《蘿月聽詩圖》題詩之後,即步其韻寫了六首詩回謝林則徐。林則徐讀了張同莊的贈詩後,又按《蘿月聽詩圖》的詩韻作此詩二首為答謝。並且用此二首詩,答謝杭州的故友、舊屬們以詩相贈的情意,同時抒發了他對國家東南戰事的憂慮和關懷。這兩首詩的題目亦如自序,說明了此詩寫作的用意、用韻、用心。
典故:陽關,此陽關指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西漢置的古關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出玉門關者為北道,出陽關者為南道。唐。王維《渭城曲》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千古絕唱。另有「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均以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主要歌詞,並引申詩意,增添詞句,抒寫離別情緒。因全曲分三段,原詩反覆三次,故稱「三疊」。
三州:指《三州輯要》,是當朝已故尚書和瑛,字泰庵,原名和寧。在嘉慶年間任烏魯木齊都統時編寫的一部地方志,相當於唐代的庭州、西州、伊州,即為現在的烏魯木齊、吐魯番、哈密地區。
青眼:《晉書。阮籍傳》說阮籍對待不同的人能為青白眼,表示對人的輕視與憎惡。青眼表示對人的尊重和喜愛。同莊詩中有「不圖絕域逢青眼,得放羈臣出一頭」之句。
玉門,即玉門關。唐。王之渙《涼州詞》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名句。這裡應指西域大漠戈壁之荒涼。
蜃氣:即海市蜃樓,指奇異幻景。這裡指沿海戰事的風雲變幻莫測。
「唱徹陽關萬裡秋,借書還為說三州」。詩人以樂觀豪唱起調,要吟詠出關,借萬裡秋風,響徹雲天。我借讀和瑛在烏魯木齊任都統時寫的《三州輯略》出關,了解邊疆的風土人情,準備為新疆效力。「幾人絕域逢青眼,前度歸程羨黑頭」。回憶往事,凡事被謫戍西域塞外絕地的羈臣,有幾人還能受到別人的的尊重,唯有你張同莊遣戍歸來還年輕有為,還被人這般尊重(張獲釋入關時,年僅四十五歲)。嗣後又被朝廷重用。「不信玉門成畏道,欲傾珠海洗邊愁」。古人云:「春風不度玉門關。」極言關外荒涼廖落。但林公不害怕「西出陽關無故人」,不害怕赴戌新疆伊犁之遙遠,不害怕路途艱難,不害怕長途跋涉之苦;只是傾盡珠江之水也也難以洗去他對國家戰事的憂愁。因為一旦去了邊遠之地,遠離沿海戰區,就難以為抗英救國效力了。個人生死可以置之度外,可憂國憂民之愁苦是難以消除的。「臨歧極目仍南望,蜃氣連雲正結樓」。當我面臨歧路要赴戌邊疆時,我的心卻一直在南方,關心著風雲變幻的沿海戰局。只見時局的變幻莫測,由投降派與敵人內外勾結,連成妥協賣國的「海市蜃樓」。表面上看安靜下來了,但英國侵略者正在興風作浪,侵吞神洲沃土。而一些投降派乞求和平,幻想連雲,只不過是一場虛無縹緲的幻景而已。
此詩充滿著豪邁氣息,又凸現了林則徐對時局的高瞻遠矚,以及那種為國擔憂的愁緒濃重難排。「不信玉門成畏道」何等氣慨!「欲傾珠海洗邊愁」,何等憂愁!充分體現了林則徐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詩句鏗鏘有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讓人讀之熱血沸騰。
其二
惜別群公各感秋,酒痕襟上話杭州。
傳書犬欲尋黃耳,瞻屋烏難換白頭。
相送莫貽臨賀累,有心都寄夜郎愁。
追談往事還西笑,多少羈臣出節樓。
典故:黃耳,有黃耳犬傳書的故事。《晉書。陸機傳》:「機有駿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笑語犬曰:「我家絕無書信,汝能賚書取消息不?」犬搖尾作聲。機乃為書,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後因以「黃耳」為寄遞家書的典故。元代詩人張翥《餘伯疇歸浙東簡郡守王居敬》詩云:「家信十年黃耳犬,鄉心一夜白頭烏。」
烏難換白頭:即烏頭白,烏鴉的頭變白,比喻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史記。刺秦列傳贊》司馬貞索隱:戰國末,燕太子丹為質於秦,求歸。秦王曰:「烏頭白,馬生角,乃許耳。」
夜郎愁:指李白因李璘兵敗被殺,而受牽連被投入潯陽(今江西九江市)獄中,後被流入夜郎。夜郎,在今貴州桐梓縣境內。詩中借指伊犁。
西笑:桓譚《新論。祛蔽》:「人聞長安樂,則出門向西而笑。」長安是西漢京城,人們出門向西笑,以此來分享京城的快樂,是對朝廷的祝福。
「惜別群公各感秋,酒痕襟上話杭州」。秋心為愁也。離別大家時各個人心中都懷著一片憂愁,實感悽涼。酒痕實淚痕也,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傳書犬欲尋黃耳,瞻屋烏難換白頭」。分別之後,互相之間要加強聯繫,多通書信,莫讓人等待書信而頭髮變白,不要音信隔絕,以便相互了解情況。「相送莫貽臨賀累,有心都寄夜郎愁」。對於大家的熱情送別我深表感謝,但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我給你們留下禍端,連累大家,因為我是「罪臣」。如果諸位有相親相愛之意,就互相記在心上吧,像思念李白一樣。「追談往事還西笑,多少羈臣出節樓」。大家追憶談論往事的時候,要心在朝廷,祝皇上快樂無恙。可是,自古以來,又有多少被貶謫流放的官員在邊疆戌樓中出出進進,真是難以計算啊!我又算什麼呢?
詩中運用典故,嫻熟自如,恰到好處,沒有生硬詰屈之感。「傳書犬欲尋黃耳,瞻屋烏難換白頭」,古人傳書寄信多以「寄雁傳書」的典故說事,但林公在這裡順手拈出「黃耳」傳書的故事,有些出人意外,旦含義深刻。李白流放夜郎的典故多有引用,但這裡詩人用「夜郎愁」,典雅有致,表明詩人被流放也是冤枉的,終究會被釋罪東歸,東山在起。「西笑」、「節樓」反映了詩人「體國忠君」的精神,在這種時候還是心在朝中憂樂,對於個人的遭遇是一點也不計較。
上下兩首連貫起來讀,「唱徹陽關萬裡秋」,「不信玉門成畏道」,「追談往事還西笑」,「多少羈臣出節樓」,詩人的豪邁之情,來自愛國精神,來自忘我精神。為國為民,為民族的安危,他西出陽關,無怨無悔,胸懷坦蕩。當然詩中也有詩人的另一方面,「青眼」「邊愁」「酒痕」「賀累」,這裡有擔心、愁緒、眷戀、傷懷、天隔一方,獨對孤燈,互相思念,深宵不寐。這般情景,詩人自有領略。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特定的遭遇,多麼耐人尋味啊。詩人藝術效果就是在這兩相對照的情景下展現出來了。
韻潘功甫舍人見贈三首
其一
昨歲秋風滯穗城,投荒己合辨西行。
經年卻借江淮路,過客尤慚父老情。
萬裡鷗波看浩蕩,一天雁字任縱橫。
真人示我真靈偈,為洗前塵水月明。
潘功甫,即潘曾沂,字功甫,江蘇吳縣人。舍人,官名,清代於內閣設中書舍人,繕寫文書,兼掌撰擬、記載、翻譯等事務。林則徐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在揚州奉命前往開封祥苻黃河決口處水利工地效力,途中寄給潘功甫這三首和詩,聲明他志在挽救國家民族的危難,表達了詩人光明磊落的胸懷。
「昨歲秋風滯穗城」,起勢有力,交待了被革職流放的時間、地點,「昨歲」是說去年,「穗城」指廣州。我在去年秋天在廣州被革職查問。「投荒已合辨西行」,「投荒」被流放伊犁,現在已經決定正準備西行赴戍之地。「經年卻借江淮路,過客尤慚父老情」。經過一年的時間,我沿著長江、淮河的水路而行,我深感對不起父老鄉親的沿途接待的一片熱情,大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慚愧。「萬裡鷗波看浩蕩,一天雁字任縱橫。」一路上看到歐鳥在浩蕩的水面上翱翔,自由自在,好令人羨慕;大雁在高空中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列隊向前方飛去,真是天高任鳥飛啊!可是聯繫個人的處境,卻是一位「羈臣」,難得像歐鳥自由飛翔,難得像雁群一樣群體飛向前方,那心情是多麼壓抑,一片報國之心難以施展。「真人示我真靈偈,為洗前塵水月明」。「真人」是道家語,稱「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為真人。詩中作者是指潘功甫。偈(ji)佛經中的唱詞。「前塵」,佛教稱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這裡是指作者過去所經歷過的事。我想得到真人的靈驗唱詞,洗去人世的塵俗,像水中的明月一樣潔淨無塵。此兩句詩,似有悔過自新之意,也指以上的革職流放簡直是一場虛幻的景象。這裡詩人的真實用意應該是對自己處境的嘲諷。林則徐抗英禁菸有何過錯,皇上對他的處置有何依據,讓我不幹事修養成仙去嗎?詩人心如水中月一樣潔淨,一樣明亮。唐。岑參《敷水歌送竇漸入京》詩云:「春去秋來不相待,水中月色長不改。」說明林則徐一如既往,他的愛國憂民之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其二
往日虻蚊強負山,偶從合浦見珠還。
謬期手挽波瀾住,不管身纏坎覽間。
四海無垠誰共障,九重有命為扃關。
櫝中龜玉知臣罪,敢道升沉付等閒。
詩人回首往事,認為自己擔當重任做封疆大吏,如同虻蚊勉強負山,自謙之語也。但在廣東禁菸抗英還是做了些貢獻,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如同在大海中撈到了珍貴的合浦珠,值得驕傲。「謬期手挽波瀾住,不管身纏坎覽間」。「謬期」指禁菸抗英的時期,我力挽狂瀾,嚴厲的打擊了英國侵略者,不管自己遇到期了多麼大的困難,都是盡心盡力了,就是為了挽救國家民族的危難,毫不反悔。「四海無垠難共障,九重有命為扃關」。皇帝命令我們這些大臣要看好國門,可祖國的萬裏海疆又有誰可以堅守形成牢不可破的屏障呢?憂心國防大業,心在保衛國土的安全,不受外來侵略。「櫝中龜玉知罪臣,敢道升沉付等閒」。詩人想起中英鴉片戰爭中國的失敗,如同龜玉在匣子中被子毀壞了,這是衛疆大臣之罪。因而受到皇上的處置,個人的官職沉浮升降那就等閒視之,不算什麼大事了。這種負罪之感,實際上是詩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表現。不計個人得失,惟國家民族利益為尚,這是林則徐的情操。
全詩通過對往事的回顧,功過是非,一目了然,充分體現了詩人「公忠體國」的一片赤子之心。對於個人的遭遇並不放在心上,多麼令人讚嘆不已啊!我們讀林則徐的流放詩詞,時時被他的民族氣節各愛國精神所鼓舞。每一首詩都是一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其三
雪窖冰天亦壯遊,舟山海市且消愁。
千秋不壞談何易,八字真言諦可求。
盡寫黃庭授丹訣,應教赤肚禮蓬頭。
小浮山下勞延佇,欲發徵橈又少留。
「雪窖冰天亦壯遊」,詩人寫到這裡心中異峰突起,雄心壯志躍然紙上,傲視一切艱難困苦。新疆雖然「胡天八月即飛雪」,雖然「瀚海闌幹百丈冰」,冰封萬裡,如同「雪窖冰天」,可那正是我壯遊的地方,何等氣慨!而舟山群島的海市蜃樓的美景,也令人消解愁悶。兩相對照,詩人對於祖國大好河山的摯愛,溢於言表,何等胸襟?「千秋不壞談何易,八字真言諦可求」。此二句均緣於潘功甫的贈詩,來詩有「要作千秋不壞身」之句,又有「退思、養素、藏密、歸真」八字承教。因此,詩人反詰而議,認為「八字真言」這是可以記取諦聽的,可以求得其中的真理。「盡寫黃庭授丹訣,應教赤肚禮蓬頭」。「黃庭」、「丹訣」皆為道家語,指《黃庭經》和道家煉丹成仙的秘訣。「赤肚」指和尚,「蓬頭」比喻行蹤飄泊不定,是作者自指。你來詩教我流放天涯要注重修身養性,不要再膽大妄為,招來禍端,我都記住了。最後兩句,「小浮山「,潘功甫自號小浮山人。是說路過你處,我曾佇立引頸望了好長時間,但在去往伊犁赴戍的路上,因為襄辦河功之事在途中小留了一段時間。此詩雖為聽從友人勸慰,自我勵志,但感情充沛,憂國憂民之心察矣。
此三首連貫一體,表達了詩人壯懷激烈的豪情。雖然遭受貶謫流放,但志在挽救國家危難的雄心不減當年,沒有絲毫的氣餒。這種古風式的七律,韻腳整齊,對丈工整,充分體現了詩人對格律的嫻熟技巧,以及深厚的文學功底。
甫舍人聞餘改役東河,以詩誌喜。因疊寄謝武林諸諸君韻答之(二首)
其一
一舸浮江木葉秋,傳聞飛鵲過揚州。
自羞東障難為役,漫笑西行不到頭。
供奉更吟中道放,杜陵猶想及關愁。
故人喜意看先到,高唱君家八詠樓。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1841年8月2日),黃河在開封西北的祥符決口,淹及河南、安徽兩省的許多州縣。七月三日(8月19日),林則徐行至揚州,奉旨折往祥符襄辦河工。好友張仲甫,即張應昌,字仲甫。聞訊寄詩給林則徐表示祝賀。林則徐又以前韻作詩答謝,感謝杭州諸位友人的關懷,作詩兩首。
「一舸浮江木葉秋,傳聞飛鵲過揚州」。詩人開篇以「舸」打頭,意為當年李白流放夜郎,半道赦回,曾書懷詩云:「萬舸此中來,連帆過揚州,送此萬裡目,曠然散我愁。」又云:「五色雲間鵲,飛鳴天上來,傳聞赦書至,卻放夜郎回。」詩人用「一舸」對李白「萬舸」,又用「飛鵲」報喜,暗示與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與我到揚州得旨改命東河工地,何其相似乃爾,詩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自羞東障難為役,漫笑西行不到頭」。「自羞東障」應指東南沒海的海防事宜,「難為役」則是難以抵抗英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你們認為我可以停止西行不到伊犁去了,我只是笑笑而已。這裡詩人的頭腦是冷靜的,並沒有因為改命東河襄辦河工而大喜過望。「供奉更吟中道放,杜陵猶想及關愁」。雖然你們寄詩祝賀我中途改役之喜,但我心裡仍然像當年杜甫在少陵一樣,心裡關注的還是國家安危。「故人喜意看先到,高唱君家八詠樓」。典出南北朝時著名詩人沈約任南齊太守時所建,名元暢樓,在浙江金華城南,有《登臺望秋月》等詩八首,人稱八詠詩。至宋朝,馮沆為郡守,改名為「八詠樓」,喻詩詞的優美。這兩句是說,我首先接到你張仲甫來信為我誌喜的詩,高吟歡唱可與沈約的八詠詩相媲美,叫我怎麼感謝你呢?
此詩是林則徐對舊友張仲甫為他改役東河,以詩誌喜的回謝詩。詩中雖然表現了詩人在接到改役東河聖旨時興奮心情,並與唐代李白流放途中遇赦相提並論,但林公並沒有盲目樂觀,他所關心是國家和民族的危難。
詩中用典故有巧合之事,以太白作比,恰如其分,增加了詩人感染力。「漫笑」與「關愁」,體現了詩人的心跡。把這些感情交織在詩篇之中,是情所必至,順理成章藝術效果益佳。
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善於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在這首七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也是詩的獨道之處。
其二
尺書來訊汴堤秋,嘆息滔滔注六州。
鴻雁哀聲流野外,魚龍驕舞到城頭。
誰輸決塞宣房費,況值軍儲仰屋愁。
江海澄清定何日,憂時頻倚仲宣樓。
這首詩是詩人關心黃河決口,對人民遭受水災之苦的真情流露。
你來信訊問開封祥符決堤之事,可嘆河水滔滔一瀉千裡,淹沒了河南、安徽六府二十三州縣的大片土地。災民流離失所,哀鴻遍野,餓殍塞道,洪水圍困到城頭。可是,如今國家戰事緊迫,連軍費都難以支付,誰又能拿出多少錢來堵塞決口和救濟災民呢?何時才能江海澄清,消除水患。到那時我就會像漢末文學家王燦靠在仲宣樓上寫點憂時傷國的文章。
詩人對災民的同情,對洪水的憂慮,對時局的安定,都寄予詩中。希望能有一天「江海澄清」。國家安定,人民過上太平日子,這是詩人的美好願望。
壬寅二月,祥符河復,仍由河幹遣戍伊犁。蒲城相國涕泣為別,愧無以慰其意,呈詩二首。
其一
幸瞻鉅手挽銀河,休為羈臣悵荷戈。
精衛原知填海誤,蚊虻早愧負山多。
西行有夢隨丹漆,東望何人問斧柯。
塞馬未堪論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
壬寅二月,指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八日。「祥符河復」是說祥符河工告竣。林則徐仍然由河邊工地遣戍伊犁流放。此時,負責治理黃河決口的蒲城相國王鼎,想留林則徐治河,以功免除流放。但結果是徒勞,仍然要將林則徐發配伊犁,為此老淚縱橫,涕泣相送。林則徐慚愧無以安慰其依依難捨難離之情,故呈詩二首感謝王鼎的知遇之恩。人生有此知己朋友,也是三生有幸啊!
「幸瞻鉅手挽銀河,休為羈臣悵荷戈」。詩人開篇讚頌王鼎的巨手力挽狂瀾,堵住了黃河決口。「銀河」指黃河。他告慰王鼎不要為我這個被流放的羈臣而悲傷,為我這個發配遠方的人惆悵。「精衛原知填海誤,蚊虻早愧負山多」。神話故事中的小鳥精衛銜石填海原本就是一個失誤,因為他的力量太小,這裡是指自己禁菸抗英行動。小小的蚊虻要背負起大山力不可及,談何容易?我自己更是慚愧才能低微難當重任,力量太小了,至使如此。「西行有夢隨丹漆,東望何人問斧柯」。「斧柯」指斧子的把柄。《詩經。幽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這裡作者曾治理黃河,借斧柯自喻。我雖然被流放西去,可在做夢都不忘朝廷和皇上的恩典,真乃如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所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片磁石之心,永在國家民族。可是,又有誰人能記起和詢問我的處境呢?恐怕只有你蒲城相國王鼎了。人生難得一知己,王鼎是也。「塞馬未堪論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被流放邊陲,也不一定就是禍。我請相國想開一些,不要過於悲傷,涕淚滂沱。詩人在安慰別人,同時也是寬慰自己。林則徐雖遭流放,但心胸坦蕩。國家民族積貧積弱,個人的力量又有多大呢?微不足道,哪有不挨打受欺的。詩人責備自己,維護朝廷,可見其為人忠貞不渝。慰別老友,淚水縱橫,一片真情。全詩蒼涼悲憤,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操和豁達胸懷。
詩人之「悵」之「誤」之「愧」之「夢」之「問」之「論」之「涕」,一片惆悵,淚眼相對,此中情味,浸入骨髓了。這種心在國家民族的相離相別,是何等沉重!複雜的感情鑄就了詩的神韻,勸慰、自責、忠君、炎涼、得失、涕淚,交織成一種大海般的胸懷。詩人是政治家、民族英雄、愛國主義者,惟於此才在老友面前敞開胸襟,縱橫議論,不勝感慨。我國詩詞博大精深,短短56字,容納了詩人複雜而豐富的感情,是我國詩詞一大藝術特點。此詩格調沉鬱而高曠,別具一格,體現了一個政治家的為人風格。
其二
元老憂時鬢已霜,吾衰亦感發蒼蒼。
餘生豈惜投豺虎,群策當思制犬羊。
人事如棋渾不定,君恩每飯總難忘。
公身幸得千鈞重,寶劍還期賜尚方。
蒲城相國王鼎,字省涯號定九,陝西蒲城人。嘉慶元年(1796年)進士,由編修累遷內閣學士,歷工、吏、戶、刑四部侍郎,順天府尹,軍機大臣,戶部尚書,道光八年(1838年)以贊畫平定張格爾之亂有功,繪像懸於紫光閣。王鼎以清操絕俗、剛正廉明著稱於世,德高望重,故稱為蒲城相國。後官至直隸總督,協辦大學士,再拜東閣大學士。王鼎力主禁菸抗英,在其督辦開封祥符河務時,極力推薦被流放的林則徐襄辦治河,原想讓林則徐立功免於流放伊犁,但結果徒勞。
林則徐開篇稱王鼎為「元老」,但因操勞國事鬢髮已白,可我也感到衰老頭髮也白了。「餘生豈惜投豺虎,群策當思制犬羊」。我晚年餘生虎口難逃被流放遙遠的邊疆伊犁,還怕什麼艱難險阻;現在大家應該齊心協力、同心協力、同心同德、想方設法制服英國侵略者。「人事如棋渾不定」,本來嗎,人事就像棋盤一樣,全然不知結局如何,輸贏難定。儘管如此,我對皇上的恩德是永遠不會忘記的。公身幸得千鈞重,寶劍還期賜尚方「。我期望你保重自己的千鈞之體,不要過於操勞成疾。要為國家民族拿起尚方寶劍,多為人民辦事。」尚方「秦漢至唐宋所設官署名,掌管供應製造帝王所用刀劍及玩好器物,也作上方。故稱皇帝御用的寶劍為尚方劍。臣子得尚方寶劍,為特別使命或特別信用,威力很大。這裡指王鼎要倚重皇上,取得皇上的信用,好為國家為人民多辦事,言辭懇切。
這首詩是對王鼎元老大臣的期待,也是詩人自己捨生忘死,為國為民、抵抗侵略的雄心表白。通首詩中,沒有一個華麗的詞藻,沒有用典,更無艱澀隱晦之詞,簡直是一幅友人相對而坐的聊天圖。雖句句平白清晰,完全出於自然,但又不失於平直,給人以誠懇清麗之感受。囿於此,因其平易,沒有特別深奧之處,所以較好理解,是平淡之中見功夫。
但是,一對老臣,一片忠心,都是為國為民不計個人安危的人。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憂國憂民的責任感,在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就叫平淡之中見精神。詩的藝術不在於讓大家讀不懂,而在於通俗易懂,自然親切。詩人的感慨在自然表白中流露,使讀者倍感真實、親切,富有藝術感染力。
西行過洛,葉小庚招入衙齋並贈兩詩,次韻奉答(二首)
其一
連圻曾愧領班僚,詎有涓埃答九霄。
謫宦敢辭投雪窖,捷書猶冀靖天驕。
他年馬角誰能料,前度雞竿已暫邀。
猶喜宣房差不負,汴城昏墊幸全消。
林則徐赴戍西行路過洛陽,當年同鄉知友葉小庚任河陝汝道,挽留數日,熱情接待。葉小庚名申薌,字維鬱,號小庚。嘉慶十四年(1809年)進士,林則徐八妹嫁給了小庚子預昌,林的三兒子聰彝又娶了小庚侄女為妻,朋友加姻親,交誼深厚。為此,他們以詩唱和,林則徐寫下了這兩首詩答謝。
詩人開門見山,說自己曾任封疆大吏作督撫時率領一班臣僚,但是想起皇上對我的重用十分慚愧。何也?因為像我這微不足道、才疏學淺的人,哪能報答皇上的浩蕩之恩呢?「謫宦敢辭投雪窖,捷書猶冀靖天驕」。我雖然被流放到冰天雪地的塞外伊犁,但我時時刻刻都期冀聽到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捷報傳來。「天驕」指英國侵略者。「他年馬角誰能抖,前度雞竿已暫邀」。「馬角」指馬生角,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雞竿」古代舉行大赦時的一種儀式,即豎立長杆,頂立金雞,然後召集罪犯,擊鼓,宣讀赦令,這裡指寬大赦免。詩人說有朝一日馬生角遇到大赦,放我東還入關,這事誰能敢說沒有,上次流放途中讓我去襄辦河工,不就是一個徵兆嗎?是夢想,也是現實,林則徐自信自己無罪,總有一天自己會賜還東歸,重操權柄。詩人最後說,我高興的是黃河決口堵塞工作已經完成,開封城的水災被解除了。
其二
君是蒼生託命身,親從東洛見經綸。
欣依廣廈歌烏屋,預計歸程盼雁臣。
剪紙招魂詩憶杜,留賓投轄座驚陳。
贈言更切河梁感,生別天涯字字真。
此詩由讚頌葉小庚的「政績」入手,誇讚他的政治領導才能,是老百姓寄託身家性命的可靠之人。「欣依廣廈歌烏屋,預計歸程盼雁臣」。詩人感嘆葉小庚愛屋及烏,因為愛我這個人而對於我的流放也十分看重,人還未走,就為我計算歸程,盼我早日歸來,像回歸的大雁一樣。「剪紙招魂詩憶杜」,杜甫有「剪紙招我魂」的詩句,林則徐要友人為他「剪紙招魂」早日歸來,戲言也。又像古人留客將其車轄投入井中一樣款待我,表示留客的盛情和真切挽留。「贈言更切河梁感,生別天涯字字真」。「河梁」及橋梁。來自《李陵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後來用為送別之地的代稱。我們從此一別,天各一方,可讀看你的贈詩,句句真情,字字真切,讓我難以記忘懷。
詩二首。傾訴了他鄉遇故知的熱情,感情波瀾起伏,情感曲折變化,喜憂集於一爐。主人的熱情真摯,客人的憂心忡忡;主人未送客先為客人計算歸程,而客人則是「君問歸期未有期」,只有讓主人「剪紙招魂」能夠早日歸來。悲愴沉痛,籠罩全篇。既有熱切的盼望,又有難以料定的惆悵。但詩人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讓人讀之深沉思之,其藝術效果更為強烈。
赴戌登程,口佔示家人(二首)
其一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
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
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
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臺。
林則徐於1842年5月中旬,由長子汝舟陪同抵達西安。由於「河上積勞,感受時瘟,頓成瘧疾」,他到達西安後就臥床不起,於是就地賃房僑居。隨後,妻子鄭夫人和兩個孩子三子聰彝、四子拱樞,也從南京遷往洛陽,又從洛陽顛簸來到西安。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修養,林則徐病情好轉,就告別妻子和家人,登程赴戌。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六日(1842年8月11日),在他起程西行之時,前往送行的有將軍、院、司、道、府及州縣30餘人,送於郊外。由於長子汝舟有職,沒有前往,因而由聰彝、拱樞陪同西行赴戌。「口佔示家人」是說在西安留別家中親人時,隨口呤誦的兩首詩,即不擬草稿。口佔,為作詩術語。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詩人告示家人,我離家出門遠行,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敞開胸懷,笑對生活,沒有哀愁,你們也要樂觀曠達,心裡且莫難過悲傷。「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自古以來,時事紛紜,國家民族都得很很難從沒有任何錯誤中成功的,是非成敗都屬正常。「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切達官貴人也沒有一個是天生的,都是從實踐中磨練出來的。「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三島」即英倫三島,「九垓」亦指九州,泛指中國。回想起抗英禁菸運動,我蔑視英國侵略者。從此之後,我決心要遍遊神州大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臺」。民間有諺語云:「趙老送燈臺,一去不回來。」詩人勸慰家人不要輕信那些兒童的話語,認為我這一去就回不來了。我會回來的。這裡實際上是暗示那些幸災樂禍人的冷嘲熱諷。
全詩詼諧風趣,隨口誦來,自然貼切。開頭兩句詩體現了作者的開朗胸懷,樂觀豁達。「風濤回首空三島」,林則徐不怕洋人,不怕戰爭,對英帝國主義輕視有加;同時非常熱愛神州的大好河山,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胸襟。詩人「出口成詩」,告慰家人,也是告慰自己,沒有絲毫的羈旅悽涼之情。即使遠走天涯,也沒有愁腸段緒,離別之苦。君子坦蕩蕩,詩人遣詞造句都把握的很有分寸。
詩人雖然是口佔,但絕不等同於順口溜,而是用詩的語言,詩的藝術,表達了親人送別的情和境,很有感染力。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詩人認為自己能力低微,而擔當重任已久,早就感到筋疲力盡了;又加之現在年老體衰,平庸之才,是定然支撐不住了,應該好好休息休息了。這是一種自謙,自我解嘲而已。「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此二句為經典之語。首先他引用了春秋「子產受謗」的典故:鄭國大夫子產改革軍賦,受到誹謗,坦然對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還有胡正華著《西陲話舊》有「苟利國家,豈避禍福。」這兩句是林則徐最為喜愛的名句,並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時林則徐發覺自己的處境和子產受謗相仿佛,自己的心情也和子產一樣。禁菸抗英於國家,他不顧生死全力以赴,並不計較個人的榮辱禍福而看風轉舵,因此招了禍又何值掛齒?「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這裡林則徐引用了宋代楊樸、蘇軾的故事,來安慰痛傷離別的妻子。宋代楊樸善作詩,宋真宗在召見他時問:「你這次來,有沒有人贈詩了」,楊樸回答:「屋妻倒有一首,她說:」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宋真宗聽後大笑,見楊樸無意做官,即放他還山。其次,東坡赴詔獄,見《東坡志林》,妻子相送皆哭,東坡幽默的對夫人說:「你不能像楊處士的妻子那樣送我一首詩嗎?」於是,蘇夫人面對丈夫這種臨危鎮靜、意趣風生的態度,不禁淚中露笑,坦然告別。「山妻」,是古代隱士對妻子的尊稱。男的為山人,女的則為山妻。這裡體現了詩人幽默風趣的樂觀主義,同老妻談起楊樸和蘇軾的故事,說你不妨吟誦一下「這回斷送老頭皮」的那首詩來為我送行,那多好啊,豈不快哉!
兩首「口佔示家人」詩,體現了林則徐因為堅持了民族大義而心安理得的精神,體現了他為國家民族利益不避個人禍患,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清人對於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這樣評價的:「跡其生平,無愧斯語。」(見郭則雲《十朝詩乘》卷15)。林則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一代偉人林則徐,臨行之際,談笑風生,烘雲託月,詩情意趣,躍然紙上,響譽古今。雖為口佔如行雲流水,自然通達,非一般人可為也。我們拜讀林則徐的詩詞,處處可見其睿智和風趣。開口即為詩,典故隱藏其中,如同狗不理包子一樣令人喜愛,毫無生澀作秀之感。林則徐詩的藝術感染力,每每來自他的風趣和豐厚的文學功底,以及旁徵博引得知識淵藪。
秋夜不寐,起而獨酌
瓦盆半傾餘濁醪,我正內熱思冷淘。
欲眠不眠夜漏水,得過且過寒蟲號。
肝腸賴而出芒角,俯仰笑人隨桔槔。
空瓶醉後作枕醉,明日糟床仍漉糟。
此詩近於打油,語氣通俗易懂,直抒胸臆風趣瀟灑。因為這首詩是作者赴戍西行後的第三日,至陝西乾州(今陝西乾縣)的一個秋雨綿綿的夜晚。「旅館積水成渠,滾入床下,亟呼僕疏消之,牆屋多圯,不能成寐。」(見林則徐《壬寅日記》:七月八日至乾州)因為大雨滂沱不止,道路積水,不通輿馬,所以在乾州滯留三天,才開始登程前進。這首詩就是林則徐在這裡忍淚揮手告別送到乾州的長子汝舟,住在積水成潭的旅館裡寫作的。所以詩人用「秋夜不寐,起而獨酌」為題,記述了當時的狼狽情思。
盛酒的瓦盆傾斜著,裡面還剩下一點濁酒,我喝得心裡正發熱燒得很,多麼想吃一碗涼粉、涼皮之類的冷食、「夜漏」是我國古代用滴水計時的方法,夜漏是指夜間的時刻。這裡有雙關語意,暗示房屋夜裡滴答滴答漏水,像「夜漏」一般。我想睡又睡不著,秋雨連綿的夜晚是那麼長,得過且過,我像寒號蟲一樣捲曲著熬到天亮。「芒角」,指筆鋒。梁武帝在《答陶弘景書》中,云:「夫運筆邪(斜)則無芒角。」也指露鋒芒、生光芒。蘇東坡亦有「空腸得酒芒角出」的詩句。心裡想趁著酒精的作用寫點有鋒芒的文章,大有「李白鬥酒詩百篇」之意;但是,寫什麼呢?「俯仰笑人隨桔槔」,笑看人生多變,宦海浮沉,就像那提水的桔槔一樣上下起伏不定。蘇軾有「俯仰隨人如桔槔」的詩句(見《送李公恕赴闕》)。「空瓶醉後作枕醉,明日糟床仍漉糟」。此二句風趣幽默。酒喝醉了,用空瓶作枕頭,酣臥床上,多有意思。明日還像今天一樣飲酒,醉臥秋雨連綿之中,別有一番情趣。人成了糟床酒囊,天天飲酒,一醉方休。獨飲獨酌,唱醉了就用空酒瓶作枕而臥,多麼瀟灑,快哉!
林則徐似乎有些顛狂了,究其實,非也。他只不過是獨自飲酒消愁,來排遣心中的鬱悶。豈不知「籍酒澆愁愁更愁「,東南海防之愁,流放西塞之愁,離家別舍之愁,屋漏難眠之愁,行路跋涉之愁,秋雨綿綿之愁……愁、愁、愁。但是,詩人卻不言愁,出門「一笑」遣之,俯仰「笑之」遣之,我與山靈相對「笑」遣之,追談往事還西「笑」遣之,笑、笑、笑,詩人到處充滿笑聲,何須用酒澆之。
詩人獨酌獨飲,屋內一片狼籍,這可是詩人沒有經歷過的,所以他才「笑人」,笑人生多劫。但這首詩詩意濃鬱,「濁醪」、「醉居」、「糟床」的作用,令詩意中飄著酒香。美酒入詩情更濃,這恐怕是寫詩的一大佐料,不信,你讀李白、蘇軾、李清照,到處有酒味。
舟兒送過數程,猶不忍別,詩以示之
三男二從行,家事獨賴汝。
汝亦欲我從,奈為例所阻。
茲來已數程,再遠亦何補?
忍淚臨交衢,執手為汝語;
汝父雖衰齡,餘勇或可賈。
平生一念愚,艱危輒身許。
過涉佔滅頂,坎覽乃自取。
斧鑕猶可甘,況僅魑魅御。
朝廷寬大恩,荷戈赴邊圉。
天其重要荒,吾豈憚行旅。
行矣勿欷覷,汝歸保門戶。
汝母久匡羸,護持慎寒暑。
知汝素性恬,無心戀圭組。
仕止隨所遭,修為力須努。
語言訥鮮失,人事忍為主。
我其歸首邱,汝勿忘在莒。
雖有今日離,猶期他日聚。
豈學謝幾卿,枉赴新亭渚。
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讀來催人淚下,尤其身經別鄉離井、流落他鄉之人,當與親朋好友、摯愛之人揮淚告別的人,其體會愈深,愈為傷感動情。
長子汝舟送別林則徐由西安出發,歷經三日送至乾州,適逢秋雨滂沱,又因汝舟有公事在身,不能前往伴送西戍,所以只得忍淚揮別,為此寫詩勸諭兒子不必為此傷懷,要精心侍侯母親,料理好家事,等待他日團聚。當時林汝舟身為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屬詞臣。根據朝廷的有關規定,詞臣不許請假出關,因此林則徐只得攜三、四兩個兒子隨行赴戍。
詩開門見山,直接敘事,三個兒子兩個隨行,家中事全靠汝舟了。你想隨我行,奈何朝廷不允許。五天來你送了一程又一程,送再遠也要回去,與事何補?我們在大路上忍淚揮手告別,抓住你的手說上幾句知心話:你父親雖然年老體弱,但我還有未使盡的勇氣。我這一生有一念之愚,就是不知躲避艱難險阻,總是以身許國,不顧個人生死。這次遭受滅頂之災,都是我自找的困頓,就是受到刑戮處置,我也心甘情願,沒有怨言,何況只是把我流放到邊疆呢?朝廷這次發配伊犁也是開恩寬大了,我有什麼可畏懼不前的呢?分別了,你不要哭泣,回家後好好照顧你母親,管好家門。你母親體弱多病,要多加護持,噓寒問暖。我知道你生來性情好,並不熱衷於做官。當官與不當官隨遇而安,只是在道德修養、深造學問上,一定要努力。要記住:言多必失,少說話可以少犯錯誤,為人處世要以忍為主。等到我獲釋歸來回家,你可不要忘記這艱難的時刻。雖然今日離別了,但還有相聚的時候。「謝幾卿」指南朝謝靈運的孫子,是謝超宗的兒子,從小聰明過人有神童之譽。但他父親謝超宗獲罪遷越州(今紹興),謝幾卿不忍辭訣,就投入江中,尋求自盡,被人救起(見《梁書·謝幾卿傳》)。最後詩人勸戒兒子不要學習在新亭投江白白尋死的謝幾卿,要堅強地活下去。
敘事為詩,簡潔有韻律;既是臨別贈言,肺腑之語,又詩意濃鬱;既有親情撫慰,又有國事之託;既有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概,又有滿腹委屈的難言苦楚,情真意切,無形的增加了藝術感染力。讀此詩,每每令人熱淚盈眶,一代偉人,如此心腸,充實之美也。猶如高粱頭紅,麥子穗黃,雖無刻意而美自見矣。
次白水驛得家書,彝兒舉一男。餘初得孫,詩以誌喜
仳離家室寄長安,聞茁孫枝梢自寬。
撰杖子能供啜菽,持門婦恰報徵蘭。
見兒作父吾知老,待汝成人古已難。
正向崆峒倚長劍,咳名頻展賀書看。
林則徐赴戌途中到達甘肅平涼縣白水驛,得家書知三兒聰彝的妻子生一男孩子,也是林公的第一個孫子,一時喜出望外,欣然命筆,寫下了這首詩,以表誌喜。
林公雖然是位傑出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成熟的政治家,但他是詩人,詩人的感情是豐富的熱烈的浪漫的。他是食人間煙火的偉人,還講人倫子嗣、香火延續,子子孫孫的繁衍生息,因而喜而成詩。何況林則徐已經57歲了,年近花甲,添孫誌喜,人之常情。魯迅先生有「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的詩句。林則徐憐子惜孫,正說明了他的英雄本色。
「仳離家室寄長安,聞茁孫枝梢日寬」。我離別妻子兒女,把家眷寄住在西安,在西行途中聽到彝兒妻子生一男孩的喜訊,我們林家孫枝茁壯,使我心中稍有感寬慰。「孫枝」,唐·白居易詩《談氏外孫生三日》有:「梧桐老去長孫枝」。林公借用「孫枝」稱自己的子孫後輩。「撰杖子能供啜菽,持門婦恰報徵蘭」。「撰杖」指持手杖。《禮記·曲禮上》:「君子欠伸,撰杖履。」亦指老人出遊。「啜菽」,《禮記·檀弓下》載孔子語:「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以至為食,以水為飲,謂生活清苦。「徵蘭」,亦說夢蘭,古時指女子懷孕。我西行赴戌雖然勞累,有彝、樞兩個兒子照顧的好,從來信中又得知長子汝舟的妻妾也懷了身孕。看到兒子又作了父親,自己當了爺爺,我知道自己老了。「待汝成人古已難」,要等到孫子長大成人,這自古以來都是很難的事。諺語云:「爺爺領孫子,黃土裡面刨金子。」難得回報之恩。此時,林則徐正在翻越崆峒山,看著高聳雲天的群山,我笑著一遍一遍地呼喚著孫兒的名字,一遍一遍地展開報喜的家信看了又看,喜悅之情,在群山中蕩漾。結果,詩人給孫子起了個乳名叫「賀峒」,取崆峒山得賀信之意也。
林公的親情、人情、鄉情凝聚在這首誌喜詩中,令林則徐的形象更為豐滿完美。是啊,往往愈是偉大的人物,其感情愈是豐富。否則他怎麼能會憂國憂民呢?詩的豐富多彩構建了詩人的豐富多彩。我們讀林則徐的詩才能全面了解林則徐,才能真正走進林則徐的內心世界,才能走進他的豐富的感情世界。
留別海帆(二首)
其一
宦蹤離合廿年間,秦隴重逢鬢漸斑。
前路欲憑詢瀚海,新綸先喜過潼關。
金天管鑰兼雙節,玉塞烽煙靖百蠻。
猶有松陰讀書處,早將書舍媲時還。
《留別海帆》詩二首寫與甘肅蘭州。富海帆,即富呢揚阿,字海帆,時任陝甘總督,林則徐西戌路過蘭州治所,得到海帆及部署的熱情款待,盤桓多日,在海帆處用餐。其署中有「拂雲樓」,北望諸山,俯瞰黃河,風景頗佳,詩興發作。
詩的開篇敘述了兩個人的宦海交誼20年,離合聚散,時日匆匆。如今在陝甘之地重逢,你我的頭髮都已經開始花白了。因為海帆曾在新疆烏魯木齊任過督護,所以我向你打聽詢問西行瀚海戈壁的情況。「新綸先喜過潼關」,我在潼關高興地聽到了你被皇帝新發詔令,擢升為陝甘總督的喜訊。蘭州古稱金城,所以說「金天」。你成了陝甘總督鑰匙的雙重長官,在這裡厲兵秣馬,準備打擊一切侵略者。你喜歡在松陰處讀書,「早將書舍媲時還」。富海帆處有清朝名人那彥成題匾的「時還書舍」,你的讀書處,可與「時還書舍」相媲美。
老友相逢,宦海風波,熱情相勉,一片真情。讀林則徐的詩,有一大感受,那就是大都是真實寫照、真情實感,必須了解當時的背景資料,否則難知所云。林則徐的詩大都為唱和,又要儘量了解別人贈詩的情況,否則對於一些話語詩句,亦難以理解。林則徐的詩不像一般寫景抒情詩章,藝術構思多來於聯想,多用形象思維。所以,我們學習林則徐的詩的難度較大,頗費思索。
其二
節府高樓跨夾城,玉泉山色大河聲。
開筵東閣圖書滿,剪燭西堂鼓角清。
慷慨論兵忠憤氣,殷勤贈別解推情。
近聞江海銷金革,休養資公翊太平。
此詩是繼上首詩的唱和,詩的氣勢、情感氣氛要比上首詩強。開首兩句寫了總督治所府地的高大壯觀,接著寫地理形勢,「玉泉山色大河聲」,有玉泉山,即蘭州五泉山,山上有瀑布,多寺院,景色秀麗,又有黃河濤聲,何等富有詩意。主人在東閣書房招待貴賓,「剪燭西堂鼓角清」,大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的宕開一筆,寫出了二人深厚的友誼,如同久別重逢的夫妻感情,推心置腹的長談。只是良宵苦短,夜半報時的鼓角聲是那麼清亮悠遠。我們慷慨論兵,你忠直憤慨之氣難以遏止,對我解衣推食,熱情迎送,使我難忘。「近聞江海銷金革」,近來聽說東南沿海的戰事停止了,要依靠您輔佐皇上把時世治理得安寧太平。
兵家相聚,論兵談將,這是必然的話題。此詩則在開筵推食中,敘說友情,但關心國家戰事,談論沿海風雲,仍是他們議論的中心。一對忠憤為國的老將,時刻不忘憂國憂民,在詩中鋒芒畢露,可見林則徐輩的愛國主義精神之所在。
我們讀林則徐的詩,每每被詩中的英雄氣概所控制,對於詩的藝術性每每偏廢。但是,什麼是真正的詩的藝術呢?我想詩的藝術應蘊涵在詩的靈魂之中。倘若詩的靈魂是醜陋的,甚至是汙濁的,那麼這詩還有什麼藝術可談呢?所以我們欣賞林則徐的詩,要著重於他的民族英雄、愛國主義、政治家的角度去欣賞。猶如看山的雄偉、巍峨、突兀、奇拔,往往忘卻了山的藝術造型和風格一樣。
程玉樵方伯德潤餞予於蘭州藩廨之若已有園,次韻奉謝(二首)
其一
短轅西去笑羈臣,將出陽關有故人。
坐我名園觴詠樂,頃來佳醞色香陳。
開軒觀稼知豐歲,激水澆花絢古春。
不問官私皆護惜,平泉一記義標新。
程玉樵,名德潤,字玉樵,湖北天門人。嘉慶十九年(1814年)進士,時任甘肅布政使。方伯,《禮記·玉制》:「千裡之外設方伯。」本指一方諸侯之長,此指布政使程玉樵。程設宴餞別於藩廨衙門。「若已有」為布政使程玉樵衙暑內後面的園名。園內有稻田菜圃,有池塘,池中有舟,風物雅致。席間互相贈詩答謝,此為感時事而發的詩作。
詩文開頭手本人乘坐簡陋的車子西行赴戌,自笑我這個流放之人,「將出陽關有故人」,是對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反其意而用之。可我快要出陽關了卻遇到你這位老朋友,是有「故人」的。老朋友在名園裡招待我,飲酒詠詩,斟來美酒色香俱佳,陳酒醇厚,大家舉觴詠樂,相互酬答,多好啊!「開軒觀稼知豐歲,激歲澆花絢古春」,打開窗子看到園中稻菽可知莊稼的豐收;小山後有石湫吐水灌園,像春天一樣絢麗多彩。「不問官私皆護惜,平泉一記義標新」。詩人告訴老友,你在身在布政使上,不論宦家和私人為娃的都要愛惜。「平泉一記」,指唐朝李德裕在洛陽建有別墅曰平泉莊,曾著有《平泉山居草木記》很有影響。這裡是說你的「若已園」所撰園記,可與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記》相媲美。
這是一首散文詩似抒情詩,主要是盛讚程玉樵的熱情款待和讚美府衙小園的優美。同時有雙關語,勸戒程玉樵要愛國愛民,也是詩人的內心表白。這首七律寫得細膩,語意清新,寓情於物,情景交融。
其二
我無長策靖蠻氛,愧說樓船練水軍。
聞道狼貪今漸戢,須防蠶食念猶紛。
白頭合對天山雪,赤手誰摩嶺海雲。
多謝新詩贈珠玉,難禁傷別杜司勳。
上首詩側重於感謝程玉樵的盛情接待,而這首詩是側重於自我表白,體現了一個丹誠如血愛國者的偉大胸懷。
詩的開頭就說我沒有徹底掃除英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提起以前在廣東訓練水師、整頓海防的事感到慚愧。「聞道狼貪今漸戢,須防蠶食念猶紛」。詩人聽說英國侵略者暫時停止了大規模入侵,但它的豺狼貪婪本性是不會改變的,「須防蠶食念猶紛」,要提防英國侵略者的蠶食野心,表現他對投降派誤國的憂憤。林則徐總結抗英的經驗,曾總結出了「八字要言」:器量、技熟、膽壯、心齊。不能對敵人抱有幻想,不要受敵人的蒙蔽。事實證明,林則徐的想法是對的,高瞻遠矚。但是,我老了,又被流放到終年積雪的天山腳下,不過這也沒有什麼。可是,誰又去赤手支撐風雲多變的廣東政局呢?這可是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的塊壘。多謝你贈給我的美如珠玉的新詩,「難禁傷別杜司勳」。杜司勳指唐朝詩人杜牧,曾任司勳員外郎。李商隱有《杜司勳》詩:「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唯有杜司勳。」你的詩雖然好,可是就像杜司勳一樣,誰又能解除我心中的傷別之情呢?林則徐的傷別之情不是與親人、朋友的傷別之情,而是指遠離廣東海防前線,不能直接揭露敵人的陰謀,不能直接抗擊敵人的侵略而傷情。
將這兩首詩放到一起讀,珠聯璧合,一是勉勵別人,二是鞭策自己,其目的是為了告戒人們要提防英國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不要被敵人的暫時「漸戢」所迷惑。
林則徐被流放,身在大西北,這離海防前線,「將出陽關有故人」,自然是一種欣慰。但詩人對程玉樵府衙環境的描寫,美哉美矣,可與詩人對英國侵略者的憂憤,對「赤手誰摩嶺海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讀此詩總感到弦外有音,對布政使的安逸享樂有所諷刺,對「新詩贈珠玉」有微詞,沒有「慷慨論兵忠憤氣」(見《留別海帆》)。詩人只是委婉地從自身說起,愧對廣東水師,實則是對程玉樵的鞭策。
次韻答姚春木
時事艱如此,憑誰議海防?
已成頭皓白,遑問口雌黃。
絕塞不辭遠,中原籲可傷。
感君教學《易》,憂患固其長。
這首五言律詩,是林則徐流放途中,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上旬在蘭州寄給好友姚春木的一首和詩。姚春木,名椿,字春木,江蘇婁縣人(今松江人),與林則徐交誼甚厚,時在湖北荊州書院講學。林則徐猛然想起和他一別四載,政局變化莫測,自己宦海浮沉猶如雨打浮萍,憂國憂民,不禁升起悲涼的情緒。林則徐在詳符工地曾接到他的來書、贈詩,因當時工務繁忙,也沒有回贈。現在他恨不能和老朋友見面長談,以訴衷情。他曾寫了封長信給姚春木,傾吐心中塊壘,說「死生皆可置之度外」,談了抗禦英軍的策略和措施,「或當有偉人出而殄滅此虜」,並總結了「八字要言」:「器量、技熟、膽壯、心齊。」但談何容易!因為林則徐當時已是「局外人」,再有良策,誰會採用呢?
詩人說國家的局勢艱難已發展到如此地步,要靠誰去議論海防事宜呢?國無棟梁,何能不傾,偉人安在?我現在憂國傷時已愁白了頭,哪有閒心去顧及別人的造謠中傷信口雌黃。把我流放到遙遠的伊犁,我並不害怕邊遠絕域的艱苦,只是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原沃土被敵人蹂躪,這才是令人傷心憂愁的事。感謝你教我學習《周易》,知人生憂患是常有的事。
詩人是政治家,對國家的時局時刻掛念在心上,時刻關注著國家的安危,又時時將自己的遭遇和生死置之度外。我們讀林則徐的流放詩,每每體驗到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的緊張氣氛。使我們時刻處於激烈、壯觀的戰鬥場面之中,鼓舞人的士氣。但詩人一再詠嘆「吾衰亦感發蒼蒼」、「白頭合對天上雪」、「已成頭皓白」……「可憐白髮生」,無可奈何、感慨萬端,人老了,現實與理想的巨大矛盾,是難以克服的。理想是強國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但是力不從心。
詩雖短,但含義深刻,有力地表現了詩人滿懷壯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此詩風格沉鬱蒼涼,藝術手法穩健,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次韻答王子壽柏心
太息恬嬉久,艱危兆履霜。
嶽、韓空報宋,李、郭或興唐。
果有元戎略,休為謫宦傷。
手無一寸刃,誰拾路旁槍。
王子壽,名柏心,字子壽,一作冬壽,湖北監利人,是林則徐好友,時在湖北荊州書院講學。此詩是林則徐流放伊犁途中經蘭州時,寄給王子壽的一首和詩。
此詩悲涼壯烈,和盤託林則徐的滿腔熱血、報國無門的內心世界。
開篇「太息」來自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嘆息國家長久地耽於安樂,「艱危兆履霜」,《周易·坤》:「履霜堅冰至。」眼下艱難危急,以後會更加艱難。「嶽、韓空報宋,李、郭或興唐」。嶽飛、韓世忠都是宋朝的抗金名將,但在宋高宗趙構、奸相秦檜的打擊下,嶽飛遭殺害,韓世忠被解除兵權,空有一腔報國熱血。李光弼和郭子儀都是唐朝良將,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功勳卓著,是興唐的功臣,大清朝或許有李光弼、郭子儀那樣的人出現,重振大清的威儀。「果有元戎略,休為謫臣傷」會有富有用兵謀略的愛國將領出來收拾這局面,不要為我這個被貶謫流放的人悲傷。「手無一寸刃,誰拾路旁槍」。我現在手無寸鐵,無力徵戰,卻盼望有人能夠揮戈上陣、英勇殺敵,消除外來侵略,保衛祖國的領土完整。
這首五言律詩,是林則徐內心世界的寫照,憂國憂民,懷古寄思。「嶽、韓空報宋」,是懷古也是自況;「李、郭或興唐」,對國家民族還是懷抱很大希望。
詩人的悲憤連貫而下,「太息」、「履霜」、「空報宋」、「謫宦傷」、「手無一寸刃」,百感交集,見於言外,筆勢奔湧,一腔忠憤,無能為力,是一首「悲傖奏鳴曲」。請纓無路,戰鬥沒有武器。只有眼看國家「恬嬉「,敵人猖獗,忠臣遭貶,還要忍痛自勵,怎不催人淚下。
載書出關
荷戈絕徼路迢遙,故紙差堪伴寂寥。
縱許三年升馬角,也須千卷束牛腰。
療飢字學神仙煮,下酒胸同塊壘澆。
不改嘯歌出金石,氈廬風雪夜蕭蕭。
林則徐1785年(乾隆五十年)8月30日,生於福州的一個以教書為生的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好學愛書,天資聰明,嘉慶十六年(1811年)中進士。一生手不釋卷,喜愛讀書,知識淵博。在赴戌伊犁途中,載書出關,以解途中鬱悶。據郭柏蒼《竹間十日話》卷6記載:「以大車載書二十篋,曰:『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誦詩聞國政,講易見天心』」。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1云:林則徐出關,「載書數千卷」。他隨車輛十五輛圈車,還有兩架車上用的牛筋床,防止坎坷顛簸。因為詩人已近六旬,又是扶病出關,路途遙遠,只有古籍文書可以相伴閱讀,使他度過寂寞的戌途。
詩人被流放邊疆絕域路途遙遠,只有那些在典籍閱讀陪伴他度過寂寞的時光。即使在三年之內發馬生角這樣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被召還入關,「也須千卷束牛腰」。「束牛腰」李白《醉後贈王功陽》詩:「畫禿千兔筆,書載兩牛腰」。陸遊《老學庵筆記》:「詩束牛腰藏舊稿,書訛馬尾辨新雔」。指書籍多。我要攜千卷書,行萬裡路,風餐露宿,以書為伴。「療飢字學神仙煮,下酒胸同塊壘澆」。詩人說圖書文字可以療飢,廢寢忘食是也,像神仙一樣生活;用飲酒來消除胸中的不平之氣。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有:「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酒可以化解人胸中的鬱悶愁緒般的塊壘。「不改嘯歌出金石」。「嘯歌」指吟詠歌唱。《詩經·小雅·白華》:「嘯歌傷懷,念彼碩人。」《世說新語·簡傲》:「(阮籍)箕踞嘯歌,酣放自如。」「金石」,比喻堅固、堅貞,常言有「心如金石」。即使到了塞外不毛之地,我還是要吟詠歌唱、讀書飲酒,我這顆心是堅貞不渝,永不改變的。「氈廬風雪夜蕭蕭」,即使在風雪呼嘯的氈房裡,在伊犁邊塞風雪交加的夜晚,我仍要炳燭讀書,學習不止。
詩人在這裡《載書出關》是專門談論自己的讀書學習生活的。在這種艱難困苦、勞頓顛簸的日子裡,林公還是如此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的學習讀書,精神可嘉。但讀書飲酒,排遣胸中的愁緒,澆解心中淤積的不平之氣,更說明詩人的忠貞愛國、憂國憂民的精神所在。
將出玉關,得解筠前輩自伊犁來書,賦此卻寄(二首)
其一
與公蹤跡靳從驂,絕塞仍期促膝談。
他日韓非慚共傳,即今彌勒笑同龕。
揚沙瀚海行猶滯,齧雪穹廬味早諳。
知是曠懷能作達,只愁烽火照江南。
解筠即鄧解筠,鄧廷楨是也。鄧廷楨字維周,號解筠,江寧(今南京)人。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始,鄧廷楨協助林則徐在虎門銷煙237萬多斤。後,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中國失敗,鄧廷楨與林則徐一同流放伊犁,成了「患難兄弟,相依為命」,從此鄧廷楨與林則徐的心緊緊地連結在一起了。鄧廷楨先期到達伊犁戌所,林則徐現在仍在途中。在接到鄧廷楨解筠的來書後,即賦此詩寄給鄧廷楨。
詩的開首說,我跟隨你的蹤跡像驂馬跟隨著駕轅的轅馬一樣赴戌伊犁,期待著到了戌地與你傾心交談。「他日韓非慚共傳,即今彌勒笑同龕」。「韓非慚共傳」,是說戰國末期的韓非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老子韓列傳》,把韓非與老子共為一傳,令韓非感到慚愧。現在如同把你我放在一個彌勒佛的佛龕裡一樣,命運相連,後人若把你我合寫成一傳,我是頗感慚愧的,有樂觀自娛之意。詩人繼續寫道:我現在仍在途中,戈壁荒漠中的飛沙走石好象要阻止我前行,可你先期到達,已經熟悉了住穹廬吃冰雪的艱苦生活。「知是曠達能作達,只愁烽火照江南」。我知道你胸懷曠達,生活過得開朗;但在你心裡卻憂慮的是英帝國主義在江南燃燒的戰火。究其實,這也是當時詩人的心胸。
林則徐與鄧廷楨同病相憐,同時流放,奔赴同一個地方,自然心心相印,情同手足。活著同遊,死後可以同龕,寫史可以同傳,豁達樂觀。其心繫國家安危,同心同德,人生難得之知己也。
全詩通過寫兩人關係密切入手,演染人物的內心感情,有相聚時歡娛,有共傳同龕的笑談,有赴戌路上的同等遭遇,有共同的惆悵和憂慮,感情真摯、深沉。在藝術表達上既閒婉又沉穩,詩意暢快如流水,真詩也。
出嘉峪關感賦(四首)
其一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裡徵人駐馬蹄。
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
天山峻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
誰道淆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也。因依嘉峪關東南麓而築,名為嘉峪關。嘉峪關居高憑險,為東西交通要衝,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關。關口置有城樓三座,皆三層,巍然拱峙。嘉峪關是萬裡長城自西的起點。據林則徐《壬寅日記》記載:「(九月)初八日,癸丑。晴。……今晨起行,餘策馬出嘉峪關,先入關城。」此詩是詩人立馬關前所作。感賦,有感而作。
詩開頭即寫嘉峪關的威嚴和地理位置的關隘作用,是西域和中原的界限。「萬裡徵人駐馬蹄」,我從萬裡之外的中原赴戌伊犁,來到嘉峪關前勒馬停蹄駐足,觀看嚴關氣勢。只見關上的樓閣飛簷高翹連接著三秦的樹木,結為一體;繚繞在古城垣的隴山雲煙斜壓著城樓,十分壯觀雄偉。高聳雲天的祁連山摩擦著我的肩頭而立,浩瀚的戈壁灘蒼蒼茫茫讓我看得著迷。「誰道淆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誰說山、函谷關是千古險要之地,與嘉峪關比較起來,如同一丸泥土,又算得了什麼。
這首詩主要描寫嘉峪關的雄偉壯觀,天下稱許,的確有一定的震懾作用。作者立馬關前,又顯示了詩人的英雄氣概。「天山峻削摩肩立」,詩人與山並立,更顯示詩人形象的高大,林公直到那時仍然是雄心不減當年。
其二
東西尉侯往來通,博望星槎笑鑿空。
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倚劍接崆峒。
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戌盤雕大漠風。
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
自從西漢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鑿空東西交通之後,東西往來交流就從沒有間斷過,功莫大焉。壯觀雄偉的嘉峪關城樓與崆峒山遙遙相望,我似乎聽到了塞下傳來胡笳歌唱《敕勒歌》的動聽歌聲。「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戌盤雕大漠風」。此兩句雄渾宏大,鏗鏘有力,將塞外冷月、長城飲馬、古戌城堡、盤旋大雕、戈壁長風、大漠風光,組合在一起,盡收眼底。詩峰如削、千丘萬壑、遠近橫列,何等氣魄,令人肅然。只有林公有如此胸襟,將塞外風光的蒼茫遼闊,盡現筆端,曲盡描寫之能事,不愧為登臨懷古的傑作。最後,詩人用古塞盧龍與山海關相提並論,一東一西,萬裡呼應,連貫為雄,關隘險要,盤踞華夏大地,一統江山,氣勢豪放。只有具有偉大胸懷的人,才能具有如此豪氣膽魄。
長城是神州大地的脊梁,林則徐是中華民族脊梁式的人物,臨關感賦,氣壯山河,人傑地靈也。詩的藝術和藝術的詩化都集中在英雄人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頌上,表現在詩人酣暢的筆墨當中。詩人的愛國主義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顯示,寫景與抒情融為一體,可以與蘇東坡的「大江東去」相媲美。
其三
敦煌舊塞委荒煙,今日陽關古酒泉。
不比鴻溝分漢地,全收雁磧入堯天。
威宣貳負陳屍後,疆拓匈奴斷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時此地罷防邊。
詩人立馬關前,駐足凝望,放眼塞外歷史遺蹟,興嘆懷古,抒發胸中之豪情。昔日的敦煌舊塞已經荒廢在黃沙風煙之中,古代的陽關、酒泉都是久負盛名的地方,今日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嘉峪關內外的土地絕非劃若鴻溝的分界線,界限分明;而是在兩千年前就列入了漢朝的版圖,都是堯舜的天下了,一統江山,完整金甌。「威宣貳負陳屍後」,漢朝在西域宣示武力之後,斷了匈奴的右臂開拓了漢朝的疆土。西域如果不是漢武帝安定神功,戡定江山,還不知道這嘉峪關什麼時候才能停止駐邊防守呢?
這首詩談論古今,詩中有史,史中有詩,史詩融合,雄渾大氣,顯示了作者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知古論事的能力水平,非一般地描寫和抒情。嘉峪關勾起了詩人的聯想空間,氣魄豪放,一般人間正氣充斥了塞外大漠之上。我們中華民族歷朝歷代不令林則徐這樣的英雄人物,囿於此,我們才有「九州生氣恃風雷」的虎虎生氣。
其四
一騎才過即閉關,中原揮手淚痕潸。
棄需人去誰能識?投筆功成老亦還。
奪得胭脂顏色淡,唱殘楊柳鬃毛斑。
我來別有徵途感,不為衰齡盼賜還。
詩人策馬過了嘉峪關,回首中原,見城門緊緊關閉,禁不住潸然淚下。我放下出關通行證西去,一路上有誰還認識我呢?想當年,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出西域,功成名就,到老了東歸入關,頤享天年,可我呢?「奪得胭脂顏色談」,胭脂即為焉支山的同音相借,這裡是漢代匈奴居住和活動的地方,喻指匈奴。而胭脂又是女人化妝的專用品,所以又借用為女色的代名詞,而匈奴單于取妻閼氏,閼氏又與胭脂音近。因此詩人借用胭脂說顏色,指當年漢朝奪取了焉支山,使匈奴喪失了聲譽和威望而顏色淡了,力量大為削弱。「唱殘楊柳鬃毛斑」,唐·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古曲中又有《折楊柳》,這樣「怨柳」之曲就形成了。戰士們在塞外駐守把《楊柳曲》都唱白了頭,還回不了家,悲怨之致。「我來別有徵途感,不為衰齡盼還」。我到西域與古代軍士的心情不一樣,他們唱《楊柳曲》,我別有感受。我不是因為我老了,而是盼望皇上早日把我召回入關,好為國家和民族效力。
此首詩調子低沉,感慨較多,有悲怨之氣;但悲而不傷,怨而不怒,數歷史之悠悠,報國之心使然。
綜觀《出嘉峪關感賦》四首,概而論之,詩人經過艱難的長途跋涉,來到歷史雄關面前,感慨自然良多。從盛讚嘉峪關的雄偉壯麗,說到關隘的地理環境,再論及雄關的功勳,最後,過關回首,聯繫個人遭遇,悲怨陡生;但詩人只是通過班超和守邊將士說事,老淚縱橫,益顯示詩人的豪放和熱情。在詩人筆下,「嚴關」、「飛閣」、「隴雲」、「秦樹」、「天山」、「瀚海」、「鑿空」、「敕勒」、「崆峒」、「長城」、「寒宵月」、「敦煌」、「陽關」、「西域」、「胭脂」、「楊柳」……塞外的風光美景,盡收筆下,一覽無餘。而詩人高瞻遠矚、綜觀古今、雄視四野,詩意畫情,充溢歷史空間。全詩氣魄豪放,筆墨飽滿,洋溢著熱烈而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而這種情感寄託於祖國的遼闊疆土、壯麗河山、勾沉歷史中,抒發了詩人一片赤誠丹心,藝術成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