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阿爾巴尼亞少見的一部彩色電影,最後一批進入我國

2020-10-19 文學私秘



阿爾巴尼亞電影《初春》拍攝於1975年,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

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共譯製了五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而這五部電影,也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的絕響。

據譚慧著《中國譯製電影史》書後的附錄「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電影(故事片)目錄」記載,這五部電影分別是:《石油讚歌》、《初春》、《貝尼自己走》、《最後的冬天》、《斬斷魔爪》。

《貝尼自己走》後來改名《小貝尼》,應該還是上映的。《最後的冬天》是電影院裡最後放映的最後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而《斬斷魔爪》直接沒有公映,當時中阿關係已經破裂,電影引進的速度趕不上時事的變化。


這樣,《初春》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最後一批上映的電影之一,它應該排在倒數二、三位左右。這是一部彩色電影,而當時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彩色膠捲衝洗技術並不過關,彩色影片都是運送到中國來衝洗的,按照這樣的推理,《初春》裡的彩色洗印技術還是當時中國的水平。

《初春》拍攝於1975年,拍完之後,立刻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成功,國內的引進速度還是挺快的。


它是不是第一部阿爾巴尼亞在中國公映的彩色影片?顯然不是。在1975年上映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在平凡的崗位上》也是一部彩色影片。按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初春》是第二部在中國公映的阿爾巴尼亞彩色影片。

雖然電影有了色彩,但是通觀整個電影,反而黑白影片,更能體現出電影裡的現實主題,彩色反而在阿爾巴尼亞電影有一種喧賓奪主的冗贅之感,人物的形態與動作,都有一點造作生硬的不自然之處,不如黑白片裡帶著一種原生態的視覺衝擊力。

這真是一種奇怪的感受。


《初春》的公映時間應該在1976年11月份。這個時間段,正值阿爾巴尼亞的解放日,是每年阿爾巴尼亞電影進入中國的一個常規時段。

據《趙景深日記》記載,1976年11月8日這一天的日記中,他寫道:「略看電視阿爾巴尼亞的《初春》。」

可見,當時這部電影在電視裡播放了。

而據《湖州市電影志》記載,這部電影放映時間卻是在1977年。


而這部電影放映後,在國內報刊幾乎沒有找到評論的文字,而之前的阿爾巴尼亞電影每一部公映的時候,中國的主流媒體都有刊發例行公事的評論。《初春》的放映確實有一點低調到出人意外。

這不能不說與當時的中阿關係在悄無聲息中發生了逆轉有著密切的關係。

《初春》的題材,今天看來,應該屬於驚險片。影片的最後一部分,還是比較緊張的。


影片裡的義大利侵略者,在阿爾巴尼亞建造了一個儲藏軍火的基地,遊擊隊的目的,就是炸掉這個軍火庫。

為了達到目的,地下組織派出派出地下黨員,冒充修造倉庫的工人,進入到基地內部,伺機炸掉軍火庫。


但是,義大利法西斯對倉庫看管甚嚴,根本沒有辦法把炸彈帶進去,最後,遊擊隊經過反覆磋商,用火絨作為引火工具,然後引燃倉庫裡的炸藥,從而起到炸彈引爆的目的。

這裡在情節上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炸藥是如何帶進戒備森嚴的倉庫。在影片裡,地下組織在研究時,認為在往倉庫裡缷貨的碼頭上監控不太嚴,這樣,就可以把炸藥作為正常的運送物資,帶進倉庫。


如果一箱炸藥,都可以捎進倉庫,那麼,定時炸彈應該更容易一些,所以,電影裡在想出火絨引爆炸藥的時候,給人的感覺,這並不比帶進去炸彈要容易得多。這樣看下來,電影的情節有一點故弄玄虛,缺乏推敲。

影片的最後一場驚險場景,實際上就是人的逃離速度與火絨引發的火束行進比快慢。遊擊隊已經在倉庫裡點燃了火絨,然後火星慢慢地沿著鋪陳在地面上的炸藥向前遞進,而這時候,工人們已經撤離了倉庫,人的速度與火藥燃燒的速度在影片裡形成了一種交叉蒙太奇的壓力,然而,橫生枝節,敵人發現了倉庫裡的看守被害,於是開始追查是誰幹的。


影片的主人公承擔了責任,這樣,他被扣留在倉庫的敵人營地裡,最後,他與軍火庫及敵人同歸於盡,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目標的實現。


問題是,敵人僅僅因為他一個人的口供,就把他抓起來,如果敵人把所有的工人都作為人質,扣押在軍火庫附近,那麼,很可能最後離開的工人,都得成為爆炸的犧牲品。電影裡的敵人顯然有一點太愚蠢,而遊擊隊炸毀敵倉庫受條件所限,沒有採用定時炸彈,而用火絨作為引爆源,也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後遺症,那就是置放炸藥的遊擊隊及配合的工人們安全得不到保障,實際上,整個電影的主題更像是一場引爆自我與敵人同歸於盡的人肉炸彈。

《初春》的結尾確實驚心動魄,也令人愁腸百結。


在結尾部分,我們看到,男主人公的未婚妻傷感地望著遠方,欲哭無淚。

電影裡的情感線,也唯有存在在男主人公身上,而他與未婚妻在影片裡的一段交往,也顯現出特有的阿爾巴尼亞的風情。


影片裡,男主人公原來在工廠工作,有一個穩定的職業,地下組織領導人,安排他到倉庫裡當搬運工,首先受到了未婚妻父親的反對,反對的原因,是他看不慣自己的未來女婿直接為義大利法西斯幹活賣命。

正是因為未婚妻父親的反對,影片裡男主人公與未婚妻的見面,總是受到幹擾,這樣,這個影片裡的愛情段落,嚴重受到限制,比之前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對情感描寫的比較收放自如,更顯得侷促薄弱。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阿爾巴尼亞的文化傳統裡,對女性的限制還是挺多的。作為我們中國人,我們很能理解影片裡男主角的未婚妻一直聽命於父親的苛刻管理,呆在家裡,安守閨房。因為我們中國的女性多少年來也是同樣的社會地位。

甚至在電影裡,我們還看到,未婚妻的父親在教訓女兒的時候,不惜用棍棒傷人,打得影片裡的女孩滿臉是血。


雖然阿爾巴尼亞與中國相隔關山重重,但這個國家的發展軌跡中,卻有著與中國相似的精神束縛與苦難過往,這也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在引進我國的時候,能夠引起中國觀眾共鳴的原因。

阿爾巴尼亞過去一直是歐洲的窮國,而我們中國也被稱著東亞病夫,兩個國家的命運是相似的,是容易引起情感上的認同的。

影片裡最傷感的段落,是當男主人公準備前去執行最後的引爆任務時,與未婚妻告別,但影片裡的女孩迫於父親的壓力,在屋裡猶豫再三,還是沒有開門見自己的未婚夫最後一面,從而為影片裡的最後犧牲,添加了一注傷感的光暈。


可以說,在《初春》這樣的一部反法西斯影片裡,還是濃縮了阿爾巴尼亞的社會文化的印跡,概括了社會的精神風貌,從而使電影烙印著比較明顯的阿爾巴尼亞文化符碼,從中可以窺測到這個國家的隱性的社會架構。

而在這部電影中,我們也罕見地看到了之前阿爾巴尼亞電影未曾見過的對領袖的讚頌。

在影片裡,當地下組織領導談及炸掉敵人軍火庫的計劃時,脫口而出:「他知道了,會多高興啊。」

一位老工人不解地問道:「他是誰啊?」


地下組織頭兒深情地說道:「我們的領袖,目前我不能說出他的名字,不過你會知道的,一定會知道的。他對我說過:要紮根於人民。」

老人激動地說:「他太英明了。你再見他就說,我已準備獻出生命和孩子。」

這一段看起來有一點突兀,但卻把領袖與人民聯繫在一起,也體現出當時對領袖的一種崇拜意蘊傾向。

《初春》這樣的電影,我們仍然可以看出,它在情節上的脫節與不連貫,這正是阿爾巴尼亞電影總體上存在的一種缺陷,並不能說這個國家的電影有意為之,只能說它在敘事上有時候未能達到文通理順的基本火候。


《初春》的電影情節是不集中的,影片裡的遊擊隊員潛入到倉庫工地,擔任搬運工人,他們的任務應該非常明確,就是炸毀敵倉庫,但是他們在這之前,還去割斷敵人船隻系在岸上的纜繩,導致敵人的船隻被毀,差一點使地下組織受到破壞。後來,男主角還準備偷盜敵人倉庫裡的高級紙張,發現另一組地下組織已經在這裡行動了,所以只好棄置了任務,因為他們的擅自行動,還受到了領導的批評。

影片裡的遊擊隊行動過於容易,都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而影片裡地下組織勸降偽軍官的一場戲,也顯得突兀而生硬,後來這個偽軍官要求進入倉庫裡察看,把自己暴露了,他打昏了敵人,回到了遊擊隊裡,實際上,他執行炸毀敵人倉庫的任務本來就是欠缺周到的,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讓敵人更加嚴防死守。


在這樣的情況下,遊擊隊最後採用火絨引爆軍火庫,便顯得匪夷所思,之前必須依靠定時炸彈完成的任務,最後運用原初的裝備達到了目的,看起來有一點傳奇色彩,實際上,恰恰說明了這一行動太沒有技術含量了。

如果《初春》早一點放映,它的緊張曲折的情節,會引起中國觀眾一樣的對阿爾巴尼亞電影的追捧,只不過,它譯製於1976年,隨即中阿關係逆轉,國內放映力度不夠,導致它基本湮沒無聞,不過,今天來看這一部電影,我們會發現它依然屬於明顯的阿爾巴尼亞電影體系,可以讓我們感知到當年的這個國家電影的引人入勝部分以及存在的排斥弊端。


它更像是一具化石,可以讓我們看到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前世今生。如果我們忽略掉《初春》作為阿爾巴尼亞電影的收尾音步,那麼,我們對影響我們十多年的阿爾巴尼亞電影也無法產生一種整體評估。從這個意義上講,《初春》有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必要。


本文由「文學私秘」原創,揭密文化隱衷,袒現創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視靈魂真相,敬請指正。如要轉載須徵得本人同意,並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初春》:阿爾巴尼亞少見的一部彩色電影,最後一批進入我國
    阿爾巴尼亞電影《初春》拍攝於1975年,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共譯製了五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而這五部電影,也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的絕響。據譚慧著《中國譯製電影史》書後的附錄「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電影(故事片)目錄」記載,這五部電影分別是:《石油讚歌》、《初春》、《貝尼自己走》、《最後的冬天》、《斬斷魔爪》。
  • 阿爾巴尼亞老電影——當今中老年觀眾對往昔的追憶……
    文革中的1968—1970年,由於我國和阿爾巴尼亞的特殊關係,該國的新影片成了惟一能夠進入中國電影院公映的外國新電影,此間先後有《海岸風雷》、《廣闊的地平線》、《寧死不屈》、《創傷》、《地下遊擊隊》和《伏擊戰》在中國銀幕上火爆上映,且長映不衰,一票難求,成了中國「電影荒」中最難得的精神食糧。
  • 阿爾巴尼亞首部彩色電影《在平凡的崗位上》,用愛情映襯工作意義
    這也是目前筆者所看到的第一部阿爾巴尼亞彩色電影。 而據崔永元的《電影傳奇》證實,這部電影確實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電影。1975年,其實阿方已經在暗中改換態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的引進態勢。1976年後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基本成為最後一批進入中國觀眾視線內的絕唱了。 《在平凡的崗位上》表現的是一個電話檢修工的平凡的生活,對於今天我們習慣於使用手機通信的現實生活來說,電影提供了那個通信艱難時代的特定的生活截面,這種生活現實,不僅是阿爾巴尼亞的困境,也是全世界的難題。
  • 《山鷹之歌》:阿爾巴尼亞電影中少見的正面展現蘇聯作用的作品
    《山鷹之歌》是文革前放映的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電影拍攝於1959年,譯製於1961年,公映的時間大致在1962年元月份。1962年2月7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評論:「翱翔吧,雄鷹!  影片最後部分,阿爾巴尼亞遊擊隊在提到莫斯科的時候,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掛著崇敬之情,聆聽著來自莫斯科的聲音,如聞聖音,口裡也是喃喃地重複著「莫斯科」這一個蘊含著如同聖地的地名。
  • 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尾巴」
    網上瀏覽,有一位叫「談笑鴻儒」的新浪博客寫了《阿爾巴尼亞電影 該文開始寫道:自上譯廠1959年譯製了阿爾巴尼亞首次獨立攝製的第一部電影《塔娜》起,至1999年新阿爾巴尼亞電影廠出品的《針鋒相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概進口了近30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 阿爾巴尼亞電影放映先後順序探究,它已與中國觀眾的記憶難以分割
    長影譯製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多是1975年後公映的電影。之前的所有阿爾巴尼亞電影,均由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 可以看出,上海電影譯製廠承擔了阿爾巴尼亞電影的主要譯製、配音工作,而長春電影製片廠則主要從事羅馬尼亞電影的譯配工作,而南斯拉夫電影則以北京電影製片廠譯製的影片最引起觀眾的認可。
  •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
    《寧死不屈》(又名《大開眼界》)是1969年G·愛萊巴拉導演、P·達道 G·愛萊巴拉 P·米爾卡尼編劇的一部阿爾巴尼亞戰爭片
  • 回顧阿爾巴尼亞傳奇 重溫影響舊時的電影蜜月
    年譯製)  《在平凡的崗位上》(1974年譯製)  《山姑娘》(1974年譯製,芭蕾舞劇電影)  《石油讚歌》(1976年譯製)  《小貝尼》(1976年譯製,兒童片)  註: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引進了近30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 總說阿爾巴尼亞電影《腳印》看不懂,這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神作?
    幾乎是同時,當年的觀眾還要提到另一部看不懂的阿爾巴尼亞電影,這就是《腳印》。 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竟然在觀眾那裡得到眾口一詞的感受? 《腳印》這部電影是在1971年在國內公映的,算是比較早期的阿爾巴尼亞電影。
  • 阿爾巴尼亞電影《地下遊擊隊》與中國的遊擊隊電影有什麼不同?
    1969年拍攝的,1970年我國譯製後公映,同步的速度是相當快的,與預期所想的一樣,這部電影在中國引起強大的反響。 這是因為,阿爾巴尼亞的電影一旦進入回憶的時候,幾乎是粗暴強勢,不容分說,直接就切入到回憶場景了。
  •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為何轟動一時?
    在陳河的小說《黑白電影裡的城市》中寫道:「《多瑙河之波》的熱潮還沒過,又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寧死不屈》上演了。其實,《寧死不屈》在觀眾中烙印下的強烈印象不僅僅局限於此,崔永元曾經說過,《寧死不屈》是他童年時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而上海作家陳丹燕在回憶她童年的偶像時說:「70年代,我喜歡過阿爾巴尼亞一個電影演員,他在電影《寧死不屈》中扮演遊擊隊員……」
  • 《戰鬥的道路》:阿爾巴尼亞遊擊隊電影集大成影片,只是生不逢時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爾巴尼亞電影與當時主導著中國銀幕的樣板戲電影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電影策略,那就是樣板戲太會做戲,而阿爾巴尼亞電影可以說是太不會做戲,完全是原生態的現實流露與擷取。 阿爾巴尼亞電影甚至可以說懶得去編造劇情,打造戲劇性,所以,阿爾巴尼亞電影的邏輯性相當成問題,從而導致中國觀眾認為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
  • 《戰鬥的道路》:阿爾巴尼亞遊擊隊電影集大成影片,只是生不逢時
    而實際上,這一時段的阿爾巴尼亞電影仍然源源不斷地湧向中國銀幕。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爾巴尼亞電影與當時主導著中國銀幕的樣板戲電影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電影策略,那就是樣板戲太會做戲,而阿爾巴尼亞電影可以說是太不會做戲,完全是原生態的現實流露與擷取。
  • 阿爾巴尼亞電影《創傷》引發「薇拉頭」熱,電影的深意更值得玩味
    筆者之前沒有看過《創傷》,甚至連這個電影片名都沒有聽說過。為了釐清文革期間阿爾巴尼亞電影的放映情況,筆者大致羅列了阿爾巴尼亞電影進入中國的順序(這裡僅指文革期間)。 1971年,五部譯製片中阿爾巴尼亞電影一部,是《
  • 凱芙蘭:初春活力彩色妝,讓春天多一點顏色
    來源標題:凱芙蘭:初春活力彩色妝,讓春天多一點顏色這陣子大家都快悶壞了吧,「報復性」變美的心是不是有點蠢蠢欲動啦?確實,當春風喚醒萬物、一掃陰霾的同時,的確是時候該打起精神,美美地裝扮起來了,這樣才能讓爛漫春日更多一點顏色嘛!
  • 阿爾巴尼亞電影《廣闊的地平線》中的接吻鏡頭,曾讓觀眾耳熱心跳
    「關於發行阿爾巴尼亞故事片《廣闊的地平線》的通知」。 這是一部根據好人好事改編的電影,如果能對應一部中國電影相似的題材與內容的話 然而,這樣的好人好事的電影,在進入中國之後,卻被觀眾解讀出另一種味道。影片最後導致男主人公英勇犧牲的事故,在電影表現的立意來看,正是官僚主義代表蘇格拉底所為。 當時在暴風雨侵襲下的浮吊船處於極端的危難之際,連船長都向蘇格拉底發出求援,請求他派出拖輪,把浮吊船拖離危境,但是蘇格拉底卻置若罔聞,根本無視人命關天的危險時刻,打著官腔,誇大身體有疾,自稱頭痛難忍,還問船長:「你有沒有阿司匹林?」
  • 新中國第一次升國旗的高清彩色畫面你見過嗎?
    他們和中方攝影師合作,走遍大江南北,用蘇聯獨特的電影手法再現三大戰役,也記錄下當時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紀錄片《彩色新中國》從這批彩色素材中,挑選了五座最具特色的城市,重返故地,尋訪親歷者。用生動的彩色影像,溫暖的故事喚起70年前的記憶,讓觀眾感受到新中國的勃勃生機,獲得感動和力量。
  • 回到1972年3月22日這天的上海,想看一場電影會遇到什麼?
    這兩部彩色影片將從二月十五日起,在北京和全國各地城鄉陸續上映。彩色影片《白毛女》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市舞蹈學校共同拍攝的。後一部彩色影片是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樂團、中國京劇團共同拍攝的。不過這部電影是一部兒童電影,實在沒有什麼情節,完全是一群孩子走遍阿爾巴尼亞山川湖泊的準紀錄片,倒是裡面出現了一個穿著比基尼少女的鏡頭,在中國觀眾之間留下了匪夷所思的印象,葉兆言在他的《唱情歌的季節》一文中,就提到當時這個鏡頭出現的時候,在中國觀眾中激起了不大不小的微瀾。另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腳印》就排片量較多了,共有六家影院放映。
  • 1970年至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的外國電影
    1971年《腳印》(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勇敢的人們》(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戰鬥的早晨》(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第八個是銅像》(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天亮的時候》(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同志,你的道路》(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一個自衛團員的遭遇》(朝鮮)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
  • 《伏擊戰》表現了阿爾巴尼亞抗擊德國侵略者的哪一場戰役?
    《伏擊戰》是1970年譯製的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它看起來像是紀錄片,但實際上是一部故事片。電影結尾處讓人意猶未盡,根本感受不到遊擊隊伏擊戰泰山壓頂的成功效應。電影最後依靠的是人海戰術,比劃一下衝下山去的激動人心場面,但能否制勝,仍是一個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