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阿爾巴尼亞傳奇 重溫影響舊時的電影蜜月

2021-02-07 搜狐網
《海岸風雷》(1967年攝製) 
 《寧死不屈》(1968年攝製)

  「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

  提起這兩句話,如今的年輕人或許很陌生,但對經歷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人來說,卻再熟悉不過了——這是阿爾巴尼亞電影中必有的對白。

  《寧死不屈》、《地下遊擊隊》、《第八個是銅像》、《伏擊戰》、《海岸風雷》、《山鷹之歌》、《腳印》、《平凡的崗位》、《勇敢的人們》……這些類型各異的阿爾巴尼亞經典電影,講述著充滿異域風情的故事。在那個物資缺乏、文化生活單調的年代,這些與眾不同的電影就像一扇小窗,讓如饑似渴的中國觀眾宛若呼吸到了另一個世界的新鮮空氣,影響了一代人。

  時過境遷,隨著美國大片的湧入,阿爾巴尼亞電影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記者發現,國內已經沒有專門研究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專家,了解該國電影發展歷程的人也是鳳毛麟角。經多方打探,記者找到了當年上海電影譯製廠的導演蘇秀,並輾轉聯繫到一位阿爾巴尼亞女演員,終於勾勒出了這段「陌生」的電影史。如今,這個國家的電影早已不如當年豐富,但他們的電影人卻依然在美國大片的夾縫中爭取自己的一片天空。

  在好萊塢統治全球影市的今天,我們熟悉的阿爾巴尼亞電影早已成為博物館塵封已久的藏品,但拂去這些老電影的灰塵,記憶竟然如此清晰。

  自由屬於人民,也屬於電影

  當《鐵達尼號》、《獅子王》等經典美國大片轉製成3D版在全球掀起濃濃的懷舊氣息時,一部分中國人也開始懷念起阿爾巴尼亞電影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阿爾巴尼亞電影伴隨著一代中國人度過了許多漫長而單調的夜晚。與當年的輝煌不同,如今的阿爾巴尼亞電影不僅離中國人遠去,在電影的世界裡,似乎也已被好萊塢的浪潮淹沒。曾出演電影《蜜月》的阿爾巴尼亞女演員葉蓮娜·特庫嘉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如今該國一年的電影產量也很難超過10部了。

  中國引進過的阿爾巴尼亞電影(部分)

  戰爭題材(以反法西斯為主):

  《山鷹之歌》(1962年譯製)

  《他們也在戰鬥》(1962年譯製)

  《寧死不屈》(1969年譯製)

  《地下遊擊隊》(1969年譯製)

  《伏擊戰》(1970年譯製)

  階級鬥爭和反特題材:

  《特殊任務》(1963年譯製)

  《我們的土地》(1964年譯製)

  《最初的年代》(1965年譯製)

  《廣闊的地平線》(1968年譯製)

  《腳印》(1971譯製)

  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題材:

  《塔娜》(1959年譯製)阿爾巴尼亞首次獨立攝製的黑白電影

  《創傷》(1969年譯製)

  《在平凡的崗位上》(1974年譯製)

  《山姑娘》(1974年譯製,芭蕾舞劇電影)

  《石油讚歌》(1976年譯製)

  《小貝尼》(1976年譯製,兒童片)

  註: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引進了近30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電影火爆 緣於兩國國家關係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的火爆得益於兩國當時的國家關係。據《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史》的統計數據顯示,1949年到1965年間,我國的譯製片達到775部,平均每年多達45部。

  「文革」開始後,譯製片受到了限制。而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惡化,曾經在中國被大力推廣的蘇聯電影也因此禁止引進。

  在這樣的背景下,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朋友。因此,這些國家的電影得到了中國政府極大的重視,被大力弘揚。而「文革」期間,阿爾巴尼亞電影幾乎成為唯一可以看到的外國電影。

  「看不懂,但還是看過無數遍」

  對於那個時代的電影,民間流行著一種說法:「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笑;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電影並不多,除了《地道戰》、《地雷戰》、《南徵北戰》這樣的「老三戰」影片外,其餘的電影多為政治宣傳或者科教類的電影。

  據中國電影研究中心副主任饒曙光介紹說,人們對於這些「新聞簡報」式的電影非常熟悉,已經看過無數遍了,很渴望能看到不一樣的影片。此時,充滿異域風情的阿爾巴尼亞電影的進入,無疑讓中國觀眾眼前一亮。

  「由於文化背景不同,而且阿爾巴尼亞電影的敘事採用多點、多線條的方式,很多中國人並不能夠完全看懂,所以常常會有莫名其妙之感。」饒曙光介紹道,「那會我還是個孩子,顯然看不懂,但還是看過無數遍。」

  人物設置單一 「臉譜化」嚴重

  提起阿爾巴尼亞電影,觀眾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個口號: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

  曾為《勇敢的人們》、《戰鬥的早晨》等影片配過音的上海電影譯製廠導演、配音員蘇秀告訴記者,那時候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就是這樣具有很強的「口號」性。

  有資料顯示,據不完全統計,自上海電影譯製廠1959年譯製了阿爾巴尼亞首次獨立攝製的第一部黑白電影《塔娜》起,至1999年新阿爾巴尼亞電影廠出品的彩色片《針鋒相對》,我國大概進口了近30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那些『文革』期間還是孩子的中國人,對於阿爾巴尼亞電影具有很深的感情。相比之前看過蘇聯電影,在當時已經參加工作的我們來看,阿爾巴尼亞電影顯得很幼稚。」蘇秀表示。

  蘇秀認為,阿爾巴尼亞電影的人物設置比較單一,「臉譜化」現象嚴重,但它是那個年代唯一能夠看到的電影,因此具有一定的懷舊價值。

  電影年產不足10部 職業電影工作者很少

  當然,阿爾巴尼亞電影事業的發展從未止步,只不過相較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以階級鬥爭和英雄事跡為主,轉變成如今的以現實主義題材為主,並且產量上也比以前減少了很多。

  今晨,《法制晚報》記者採訪了阿爾巴尼亞電影演員葉蓮娜·特庫嘉,她詳細介紹了當今阿爾巴尼亞電影的現狀以及發展情況。

  法制晚報(以下簡稱FW):相比過去,現在阿爾巴尼亞的電影市場發展得如何?

  葉蓮娜:現在,阿爾巴尼亞電影院數量增加了不少,不過本國電影的地位不如以前了。與世界很多國家一樣,阿爾巴尼亞國內電影市場也被美國電影所主導。去年的幾部好萊塢大片,如《變形金剛3》、《加勒比海盜4》等,都在阿爾巴尼亞取得了很高的票房。

  FW:如今,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年產量有多少?

  葉蓮娜:「純種」阿爾巴尼亞製造的電影已減少了很多。不過,即使算上合拍電影,阿爾巴尼亞一年的電影數量也很難超過10部。(上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電影產業大力發展的盛況已很難見到了。

相關焦點

  • 阿爾巴尼亞首部彩色電影《在平凡的崗位上》,用愛情映襯工作意義
    這也是目前筆者所看到的第一部阿爾巴尼亞彩色電影。 而據崔永元的《電影傳奇》證實,這部電影確實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電影。 《人民日報》1975年12年12日,發表署名為洪英的評論「革命英雄主義的頌歌 ——喜看阿爾巴尼亞故事片《戰鬥的道路》和《在平凡的崗位上》」。 筆者覺得在這部電影公映之後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就很少看到在主流媒體上刊登讚揚式的評論。
  • 《山鷹之歌》:阿爾巴尼亞電影中少見的正面展現蘇聯作用的作品
    這是蘇聯電影的風格,而日後阿爾巴尼亞導演拍攝的《伏擊戰》裡的戰鬥卻沒有交待最終的結局,這正是後來中國觀眾認為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的原因。從中也可以看出,阿爾巴尼亞電影在對蘇聯電影的繼承與學習中往往因為功力不足而導致電影留下缺胳膊斷腿的尷尬後果。
  •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為何轟動一時?
    在陳河的小說《黑白電影裡的城市》中寫道:「《多瑙河之波》的熱潮還沒過,又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寧死不屈》上演了。而據《電影傳奇》透露出的消息,影片裡的那個換藥的女遊擊隊員,卻導致了這部電影於1973年在阿爾巴尼亞被禁映。
  • 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尾巴」
    網上瀏覽,有一位叫「談笑鴻儒」的新浪博客寫了《阿爾巴尼亞電影 該文開始寫道:自上譯廠1959年譯製了阿爾巴尼亞首次獨立攝製的第一部電影《塔娜》起,至1999年新阿爾巴尼亞電影廠出品的《針鋒相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概進口了近30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
    《寧死不屈》(又名《大開眼界》)是1969年G·愛萊巴拉導演、P·達道 G·愛萊巴拉 P·米爾卡尼編劇的一部阿爾巴尼亞戰爭片
  • 《初春》:阿爾巴尼亞少見的一部彩色電影,最後一批進入我國
    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共譯製了五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而這五部電影,也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的絕響。 據譚慧著《中國譯製電影史》書後的附錄「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電影(故事片)目錄」記載,這五部電影分別是:《石油讚歌》、《初春》、《貝尼自己走》、《最後的冬天》、《斬斷魔爪》。
  • 《初春》:阿爾巴尼亞少見的一部彩色電影,最後一批進入我國
    阿爾巴尼亞電影《初春》拍攝於1975年,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共譯製了五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而這五部電影,也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的絕響。據譚慧著《中國譯製電影史》書後的附錄「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電影(故事片)目錄」記載,這五部電影分別是:《石油讚歌》、《初春》、《貝尼自己走》、《最後的冬天》、《斬斷魔爪》。
  • 阿爾巴尼亞老電影——當今中老年觀眾對往昔的追憶……
    1952年7月新阿爾巴尼亞電影製片廠建成,改變了初期只生產新聞片的局面,早期比較好的紀錄片有《542號鑽塔》(1957,曾在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獲獎)、《阿爾巴尼亞之光》(1958)、阿蘇兩國合拍的《光榮的道路》,大型彩色紀錄片《阿爾巴尼亞》及《繁榮吧,阿爾巴尼亞!》等。
  • 阿爾巴尼亞電影《創傷》引發「薇拉頭」熱,電影的深意更值得玩味
    筆者之前沒有看過《創傷》,甚至連這個電影片名都沒有聽說過。為了釐清文革期間阿爾巴尼亞電影的放映情況,筆者大致羅列了阿爾巴尼亞電影進入中國的順序(這裡僅指文革期間)。實際上,中美建交之後,阿爾巴尼亞開始指責中國,中阿關係就相應地降溫。但電影畢竟有一個後延影響因素,所以,一直到1976年仍有阿爾巴尼亞電影進入中國。 1970年引進的四部阿爾巴尼亞電影中,其中三部都是戰爭片,在當時的中國電影銀幕上,是這類電影簡單直接的火爆場面,引得觀眾的強烈關注。
  • 【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人的2019年:動蕩、不幸和註定不值得懷念
    對於仍然在努力提高最基本需求的國家而言,這種負面趨勢影響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整個社會都在從困惑走向沮喪,從沮喪走向屈服。意見和擔憂未得到重視,導致人們對國家機構喪失信心。整個社會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各種問題,主要包括:反對派持續抗議,移民造成人口下降,醫療保健,貧困/低收入家庭的風險,高等教育和研究,以及11月的地震及其影響。
  • 阿爾巴尼亞電影《地下遊擊隊》與中國的遊擊隊電影有什麼不同?
    頻繁地切換到過去發生的事件,打亂了事件的順序進程,使人難以跟上電影的邏輯進程,這是阿爾巴尼亞電影經常會帶來難以看懂的情況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阿爾巴尼亞電影的鏡頭敘事不完整,關鍵性鏡頭不予交待,給人的感覺,好像在中國放映的時候,被硬性地掐去了一小節。
  • 阿爾巴尼亞電影《廣闊的地平線》中的接吻鏡頭,曾讓觀眾耳熱心跳
    「關於發行阿爾巴尼亞故事片《廣闊的地平線》的通知」。這一放映活動,是配合11月29日阿爾巴尼亞國慶節而組織的。《廣闊的地平線》中的那個接吻鏡頭,這個鏡頭讓上海多少青春少年為此怦然心動……」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奇貨可居的接吻鏡頭,竟然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 重溫大片時刻,漫威影業公布《傳奇》系列節目
    漫威影業宣布將於 2021 年在迪士尼+上推出系列節目《傳奇》。據官方透露,《傳奇》系列將重溫「漫威宇宙中最具標誌性的一些時刻,每集著眼於一位角色」。《旺達與幻視》將於下個月在迪士尼+首映,主要講述旺達和幻視兩位角色的故事,而《傳奇》前兩集將更深入地為大家解析二位的故事,包括他們在漫威宇宙中的關聯互動。《傳奇》系列的開篇集將於 2021 年 1 月 8 日發布,即《旺達與幻視》上映迪士尼+的前一周。
  • 《戰鬥的道路》:阿爾巴尼亞遊擊隊電影集大成影片,只是生不逢時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爾巴尼亞電影與當時主導著中國銀幕的樣板戲電影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電影策略,那就是樣板戲太會做戲,而阿爾巴尼亞電影可以說是太不會做戲,完全是原生態的現實流露與擷取。 阿爾巴尼亞電影甚至可以說懶得去編造劇情,打造戲劇性,所以,阿爾巴尼亞電影的邏輯性相當成問題,從而導致中國觀眾認為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
  • 《戰鬥的道路》:阿爾巴尼亞遊擊隊電影集大成影片,只是生不逢時
    而實際上,這一時段的阿爾巴尼亞電影仍然源源不斷地湧向中國銀幕。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爾巴尼亞電影與當時主導著中國銀幕的樣板戲電影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電影策略,那就是樣板戲太會做戲,而阿爾巴尼亞電影可以說是太不會做戲,完全是原生態的現實流露與擷取。
  • 總說阿爾巴尼亞電影《腳印》看不懂,這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神作?
    幾乎是同時,當年的觀眾還要提到另一部看不懂的阿爾巴尼亞電影,這就是《腳印》。 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竟然在觀眾那裡得到眾口一詞的感受? 《腳印》這部電影是在1971年在國內公映的,算是比較早期的阿爾巴尼亞電影。
  • 回顧電影:《水晶女孩》、《情敵蜜月》、《年鑑計劃》你看過嗎?
    原中共連雲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著名書法家吳加慶題寫片名, 中共東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啟發監製,中共東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呂津、孫振權、馬亞松,東海縣文廣新局局長高喜亮策劃,張久芳編劇,李萍萍執導,張火火、肖軼、謝冰、王箏、王大宇聯袂主演的情感電影《水晶女孩》擬定檔於2015年10月28日震撼公映。講述了一個8歲女孩馬果果一心救母的動人故事。
  • 阿爾巴尼亞 | 阿爾巴尼亞,時間靜止之地
    而夏季會再次來臨,臺灣的夏季一直這麼的溼溽難耐,但還是令人期待的時節,美國公路電影的主角會在夏季來場冒險,夏季被寄託的期待總是比較多,至少在我看來是如此。「年輕」是一個太過濫用的用語,好像人生大部分的事情都應該在年輕的時候完成,也是經歷好一段日子後,我才有辦法去想什麼是「年輕」時的自己和世界。
  • 美麗的阿爾巴尼亞女演員安託瓦內特·卡拉吉
    安託瓦內特·卡拉吉((Antoinette Kalaj))1986年9月20日出生於阿爾巴尼亞,原來是阿爾巴尼亞的一位女演員與模特(現在是阿爾巴尼亞裔美國女演員和模特)。這位女演員,我們可能不熟悉,如果,提起電影《加勒比海盜:陌生的潮汐》,恐怕呢就比較熟悉了;在這部電影中,安託瓦內特·卡拉吉扮演的是一個美人魚。
  • 阿爾巴尼亞電影放映先後順序探究,它已與中國觀眾的記憶難以分割
    筆者之前在文章中談及阿爾巴尼亞電影時,曾經有網友指出電影放映順序說錯了,這也讓筆者很為困惑。 因為筆者對阿爾巴尼亞電影的梳理,是根據電影公司的公映片目來確定的,下面是其中的部分文革期間的電影片目。資料顯示,從1956年,到1977年,中國共譯製了阿爾巴尼亞電影28部,其中22部是在文革期間譯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