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阿爾巴尼亞電影《腳印》看不懂,這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神作?

2020-10-12 文學私秘



觀眾們提到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首先必提的是《第八個是銅像》,筆者曾經對此作了一點分析。

幾乎是同時,當年的觀眾還要提到另一部看不懂的阿爾巴尼亞電影,這就是《腳印》。

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竟然在觀眾那裡得到眾口一詞的感受?

《腳印》這部電影是在1971年在國內公映的,算是比較早期的阿爾巴尼亞電影。

據《上海文化年鑑 1992》後附錄的「上海文化史大事記(1966~1976)」記載:1971年11月28日,為慶祝阿爾巴尼亞解放27周年,上海即日起上映阿爾巴尼亞故事片《腳印》和《勇敢的人們》。


在浙江的一本文化志裡,也提到:1971年12月17日,為配合阿爾巴尼亞解放27周年紀念活動,杭州市上映阿爾巴尼亞故事片《勇敢的人們》和《腳印》。《浙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廣闊的天地經風雨,矯健的山鷹在翱翔——<勇敢的人們>觀後》和《一場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爭奪戰——<腳印>給我們的啟示》。

更早一些的評論,出現在全國的大報上,我們看看當時的評論標題。

1971年12月2日《解放軍報》:前進在革命化的大道上。

1971年12月5日《北京日報》:光輝的道路。

1971年12月7日《文匯報》:前進的步伐。

1971年12月8日《光明日報》:永不停止的腳步。

1971年12月8日《光明日報》:知識分子的光輝道路。


從這些文章的標題來看,電影應該是主題積極,黑白分明,簡單幹脆,怎麼會生出「看不懂」之說?

而實際上,對這個電影「看不懂」的呼聲,可以說在我們的耳邊不絕如縷,時有所聞。

這部電影受到中國觀眾的廣泛歡迎,在《話說周曉文》(毛果著)一文中,介紹中國導演周曉文的電影啟蒙歷程,引述了周曉文的回憶: 「《多瑙河之波》看得最多,不下十幾遍吧!《腳印》看了七,八遍。」

看了多遍,應該有看不懂的因素在內。

再看《「文革」記趣》(作者:鍾利戡)一文,作者就直指:「阿爾尼亞有部《腳印》的影片,放映看完,多數人不知所云。」

在《劃痕的歲月:表述我們難忘的記憶》(高峰著)一書中引用了劇作家金作人的一封信,提到:「『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這是觀眾在看完《腳印》之後得出的結論。該片採用了大倒敘和時空交錯的結構方法,看慣因果式線狀結構影片的中國觀眾很難適應,當然,阿爾巴尼亞其它電影中鏡頭的快速切換,人物及細節交代的簡練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而在葉聖陶與葉至善合著的《葉聖陶家書》中,也有很大的篇幅,記載了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錢鍾書當年在《圍城》裡諷刺:名人寫信,有一種表演欲在內,都考慮日後發表的。

不能說葉氏父子當年連篇累牘寫的通信,沒有想到日後會出版。我們今天在兩個人的書信中,正看到父子倆在歷史的孤寂中,作出熱鬧的雙簧式表演。

因為是表演,所以,他們之間寫的書信並不一定是心中所想,不過,也能大體看到一點時代的印痕。

在葉至善的信中,提到了阿爾巴尼亞的這部電影。

葉氏父子


1972年5月10日葉至善的信中寫道:「類似的故事,有阿爾巴尼亞的故事片《腳印》講的是一位醫生思想的轉變。這位醫生出身是好的,手術非常高明。他認為救活過不少人,受人感激、尊敬,都是應該的。後來他醫治一個工人。這個工人在一次事故中為了搶救他的同事,炸掉了兩條腿。手術過後,醫生去查病房,正好那幾個被救的同事來探望那個工人。他們一見面就談技術革新的事,醫生感到非常奇怪:這些人不是這個工人不顧自己的死活,把他們救出來的嗎?怎麼連一句感謝的話也沒有呢?真出於他的意料。他就把這件事對一個朋友說了,那個朋友回答得很好,說因為他們在同樣的情況下,也會像他那樣幹的。這個醫生才悟到,自己離開勞動人民已經很遠了,於是主動要求到邊境去接受改造。這張片子就思想性講,是相當高的。可是他們習慣於用倒敘手法,還有些不必要的穿插,使人不容易理清頭緒。」

葉聖陶回信,如果有票,他是會去看的。可見對兒子的推薦,他還是感興趣的,並沒有歧視這是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從這裡可以看出,阿爾巴尼亞電影對中國的文化融入與介入,要比我們後來避而不談、佯裝不知的鴕鳥狀態要複雜得多。


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腳印》也能夠引得中國的文學大家加以關注,很能說明問題,再反問一句:中國的文學大家能夠創作出《腳印》這樣的作品嗎?事實上是沒有。所以,對《腳印》這樣的阿爾巴尼亞這樣的小國家的電影,我們也不可太過輕視,認為不值一提。這也是我們今天不厭其詳地去了解、弄懂這個電影秘密的原因。

兒子看到父親對他上一封信中所提及的阿爾巴尼亞電影有興趣,在5月16日這封回信中,進一步闡述了電影的內容,這是所有先期看過電影的觀眾,都喜歡表現出來的心理趨向,他寫道:「《腳印》那個電影,要看懂得花點腦筋。他是從一個暗殺案開的頭,就是這個醫生被暗殺了,有人懷疑他是自殺,處理這案件的公安人員認為必須經過調查才能定案。於是他訪問了醫生的父親、妻子、同事、朋友,這些人都敘述了醫生生活的片斷,裡面還插進了這些人自己的生活,因此看起來頭緒很亂。爹爹去看之前,最好叫三午把故事大概說一下。這個主題用偵探片的形式來表現,實在沒有必要。」


這裡提到的「三午」是葉聖陶的長孫。其實按照葉聖陶的文字功底,看這樣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完全能夠自己消化電影裡的迷津,用不著別人指手劃腳,但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出,《腳印》確實有一點「燒腦」。

與葉聖陶大師被懷疑成看不懂,倒是不少民眾在這個電影裡讀到了他們需要的理解。

據交通技工教育研究會編《交通技工教育優秀文集》所收錄的《師德在學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作者:林景輝、魏雪芬)卻把《腳印》作為文章的論據:「阿爾巴尼亞影片《腳印》中有這樣一句話:和樸實的人在一起,可以純潔靈魂。」

《腳印》主角,在《寧死不屈》中演敵軍官


可以看出,這部論文集是把《腳印》作為一個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言論來引用的。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仍然沿用阿爾巴尼亞電影裡的論點作為支撐自己理念的信息源,確實有一點不可思議。

在畢熙東著《足球老納:從德國到中國》中的一篇文章「足球不是輪盤賭——第十四屆世界盃足球賽之我見」中,作者也涉筆成趣地提到了《腳印》帶來的記憶:「 倒底誰造就誰?在十年動亂期間,只有阿爾巴尼亞的故事片有資格進口。我卻記住了影片《腳印》中的一句名言:是醫生造就了手術室,而手術室不一定就造就醫生。本屆世界大賽呈現出的紛亂現象,真箇兒是觸及了人們的靈魂。」

只是作者在這裡發生了記憶錯位,其實文中的這句話,並不是《腳印》裡的臺詞,而是另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創傷》中的對白。這兩部電影表現的都是醫生如何離開大城市,來到缺醫少藥的偏遠地區,矛盾衝突也主要來自於夫妻之間,都是丈夫積極,妻子拖後腿,主題構思非常接近,所以才造成了作者這種張冠李戴的錯誤記憶。

而《腳印》當年就對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產生了強烈的思想撞擊。


我們在《雷鋒式的好戰士黃觀順》(1973年出版)一書中,看到傳主的一則日記,對《腳印》給予自己的教育衝擊力,作出了記錄與記載:「一九七二年三月六日看了阿爾巴尼亞故事影片《腳印》以後,我感到對我的教育極為深刻。它是教育我們青年人的一部好影片。它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生活不能貪圖安逸,更不能驕傲自大。要知道一個人的進步應歸功於黨和人民,而決不能把同志們幫助的結果看成是自己驕傲的資本。」

而更多的記載,出現於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作者的筆下。上海作家殷慧芬在《夢中錦帆》中把電影《腳印》融入到主人公的生活經歷中,小說中寫道:「李小蓉說也挺欣賞《腳印》裡的那個外科醫生,他瀟灑才華出眾,可惜他死了,他被人殺害了。錦帆說影片裡的腳印象徵了人生的足跡。李小蓉說哎喲我怎麼沒想到,我還覺得這片名文不對題我真傻。」


在毛寄萍所著《欲罷不能》(2007年版)中也寫道了阿爾巴尼亞這部電影給人物帶來的牽動效應:「她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阿爾巴尼亞叫《腳印》的電影,女主人公向別人傾訴和丈夫的感情的那句話:結婚已經五年了,可是我們還像剛戀愛那樣。她完全沉浸在一種幸福的感覺之中,開始的因為偷情而產生的忐忑,因怕別人發現而產生的恐懼,因行為越軌而產生的隱隱約約的罪惡感蕩然無存。」



連環畫也沒有放過《腳印》,這本連環畫標明根據阿爾巴尼亞電影改編,由王佩家改編,向群等繪,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於1974年1月出版第1版,印數達到驚人的280000冊。


這本連環畫將電影裡產生弄不懂的回憶場景全部刪掉,理清了頭緒,而且把無關的人物回憶也給省略掉了,倒是理解電影的一個比較好的通俗讀本。

而就是這樣一部不入今日電影界名流法眼的阿爾巴尼亞電影《腳印》竟然也成為早年的電影教科書的成功範例,而今天這些範例,則大多數是唯好萊塢電影馬首是瞻的。


在卜召林主編的《電影學簡編》(1992版)中介紹「對話蒙太奇」這一技巧的時候,寫道:

對話式蒙太奇也是比較經濟、比較簡要的處理方法。這樣的畫面組接,既推進了電影故事情節,又合情合理。這也是在中外電影史上大量運用的一種手法。下面是《腳印》中的情節。


護士:「阿爾丹大夫祝你成功。」


阿爾丹:「謝謝」。


「成功和失敗往往是毫釐之差」,說這話的已是在另一個場景裡的教授。

那麼,贊聲一片的《腳印》為什麼叫人看不懂呢?

這一點,在葉至善給父親的信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就是電影通過回憶介紹了犧牲在敵人槍口之下的阿爾丹大夫的生平事跡。


這種表現手法,與《第八個是銅像》如出一轍,甚至在《寧死不屈》裡,也是通過主人公米拉被捕之後不斷閃回的回憶,來表現過往的經歷。

看來,阿爾巴尼亞電影很喜歡這種大面積的回憶手法,而正是這種手法運用較多的電影,就是中國觀眾看不懂的「重災區」。


《腳印》裡,開始是一個懸念的結局,阿爾丹大夫在邊境地區行醫時,突然死去,手上發現槍枝,最容易作出的判斷,是他自殺身亡。於是警察展開調查,通過走訪他的父親、妻子、同事及病人,來全面了解他的思想動向,與《第八個是銅像》不同的是,《腳印》裡的阿爾丹醫生更具有《羅生門》的「視角決定觀感」的色彩。

《第八個是銅像》是人物事跡互不幹擾的並列式的拼盤式組接,而《腳印》則是人物事跡的因果式拼盤式組接,各組回憶裡因回憶角度的不同,必然會有衝突的地方,這形成了《腳印》裡的人物形象處於一種撥開雲霧、移顯換影的狀態。


阿爾丹大夫在別人的多角度回憶中,性格與思想都是遞進的,最後落腳點是證明了他是一個好大夫,而不是一個可能叛國未成的自殺者。

正如葉至善在信中所說,《腳印》採用了一個懸疑式的結構,並不一定是成功的。因為整個電影裡,並沒有什麼刀光劍影的部分,而最後突然來了一段神秘的死亡事件,把一起思想衝突的電影非要拉扯上兇殺事件,這兩者之間顯得有一點不倫不類。

實際上,整個電影的回憶,就是說明了主人公如何從一個虛榮、自私、滿足於個人幸福的醫生,如何實現了價值觀的轉變,投身到服務社會的更有意義的人生之中。


這顯然在後來的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的轉型變革中,證明這是一條非常難以實現的道路,而當下的阿爾巴尼亞民眾,卻把選擇方向放在義大利、希臘這些二戰中與阿爾巴尼亞為敵的國家,也就是電影裡的叛逃者亟欲前往的國家。

也就是說,《腳印》裡的大夫的思想轉變,恰恰是逆行著現實中的民眾的思想趨向的。

因此,《腳印》這樣的影片,反過來可以看出,當時的國內民眾卻是想出國的,而不是像電影裡歌頌的大夫那樣,一心意圖紮根基層。

所以說,英雄們的行跡與行蹤,總是逆行著社會的趨向與思潮的。


電影裡還通過一位姑娘之口,對那個時代作了總結:「我們的後代會羨慕我們這個艱難的時代,這個時代一年就等於一個世紀。」

其實事實上恰恰相反,現今的阿爾巴尼亞恰恰忘記了那個時代。

在電影裡,英雄們被樹立為榜樣,告訴民眾與世俗的選擇的另一種相反的可能。這就是英雄法則的存在價值,好萊塢電影也概莫例外。

影響《腳印》裡的大夫思想轉變的因素,是電影重點表現的區域。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阿爾丹從開始時沉湎於個人主義與家庭小圈子裡,發生思想轉變,來自於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革命傳統教育。



大夫與同事外出遊玩,遇到了童年小夥伴的媽媽,當年他們在鄉裡,得到過這位農村大娘的照顧,後來小夥伴犧牲在抗擊法西斯的戰鬥中,這給了阿爾丹以傳統教育,覺得自己不應該忘了本。這是促成他回鄉行醫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是先進人物感染。



大夫在收治病人的過程中,有一位工人因為保護同事,而自己受了傷,斷了條腿,大夫本來是救治病人的,但反過來也被病人所救治,這一點,使他改變了高高在上的觀念,扭轉了醫患關係中醫生的上帝般的存在。

三是身邊人物影響。



影片裡,阿爾丹的父親是一個軍官,後來解甲歸田,他對兒子的變質有著深刻的認識,指出:「你把人民給予的榮譽看成是理所當然的,脫離人民,忘記是誰培養了你。」而同事也直指阿爾丹脫離現實,搞純粹的理論研究,熱心於維護自己的威望,而不是服務於民眾。這些觀念,在主人公觸碰到病人的感人行為之後,迅速由理論轉化為行動實踐,從而實現了思想的轉變。


《腳印》一片,雖然是局限於一個醫生的生活,但是社會廣度還是超乎尋常的。影片裡,還提及了蘇聯中斷了的援助,工廠通過自力更生,來應對突襲的困難。包括當時嚴酷的社會環境,邊境地區的複雜形勢,都能夠映射出國家面臨的現狀。在這樣的形勢下,醫生放棄大城市的生活,來到邊境地區服務鄉民們,便使他的這種選擇具有了整個社會背景支撐的縱深力道。


而影片裡的兇手,正是那個曾經送吊燈給醫生的所謂好友,影片在最後結尾中,略去了推理與偵察,直接把兇手給推了出來,這也是阿爾巴尼亞電影不屑於進行邏輯分析導致電影讓人莫名其妙的原因之一。


《腳印》在一部簡單的主題電影中,加入了那麼多元素,一定程度上衝淡了它的主題意旨,也讓電影七岔八岔,枝節太過繁複,最後就讓人得出「看不懂」的印象了。實際上,電影的主題還是非常鮮明的,當時報紙上對它的概括是很一錘定音,毫無歧議的,正說明它並不難被看懂,至少看過電影的觀眾,可能不一定梳理出電影敘事的脈絡走向,但電影傳達出的內容,還是一目了然的。


本文由「文學私秘」原創,揭密文化隱衷,袒現創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視靈魂真相,敬請指正。如要轉載須徵得本人同意,並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10月新番《少女終末旅行》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動漫被說神作?
    最近有個別的文章都在說這部動畫,並且有個別網友的評論中說這是一部神作!對於那些沒看過與不明真相的小夥伴們來說,這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動畫呢?好不好看?什麼樣的故事?值得補番?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這部完結的十月新番。首先,這部動畫的題材是末日,而且主角兩個人都是女的,她們的故事便是在荒無人煙的末世裡面旅行,因此叫「少女終末旅行」。
  • 回顧阿爾巴尼亞傳奇 重溫影響舊時的電影蜜月
    提起這兩句話,如今的年輕人或許很陌生,但對經歷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人來說,卻再熟悉不過了——這是阿爾巴尼亞電影中必有的對白。  《寧死不屈》、《地下遊擊隊》、《第八個是銅像》、《伏擊戰》、《海岸風雷》、《山鷹之歌》、《腳印》、《平凡的崗位》、《勇敢的人們》……這些類型各異的阿爾巴尼亞經典電影,講述著充滿異域風情的故事。
  • 阿爾巴尼亞電影《創傷》引發「薇拉頭」熱,電影的深意更值得玩味
    ,可以說,當時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剛剛出爐,就被引進國內,之間幾乎看不到有時間差。 1972年,五部譯製片中阿爾巴尼亞電影兩部,分別是《腳印》、《勇敢的人們》。 1973年,九部外國片,阿爾巴尼亞兩部,分別是《戰鬥的早晨》、《第八個是銅像》。
  • 《初春》:阿爾巴尼亞少見的一部彩色電影,最後一批進入我國
    《最後的冬天》是電影院裡最後放映的最後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而《斬斷魔爪》直接沒有公映,當時中阿關係已經破裂,電影引進的速度趕不上時事的變化。這是一部彩色電影,而當時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彩色膠捲衝洗技術並不過關,彩色影片都是運送到中國來衝洗的,按照這樣的推理,《初春》裡的彩色洗印技術還是當時中國的水平。 《初春》拍攝於1975年,拍完之後,立刻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成功,國內的引進速度還是挺快的。
  • 《初春》:阿爾巴尼亞少見的一部彩色電影,最後一批進入我國
    《最後的冬天》是電影院裡最後放映的最後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而《斬斷魔爪》直接沒有公映,當時中阿關係已經破裂,電影引進的速度趕不上時事的變化。這樣,《初春》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最後一批上映的電影之一,它應該排在倒數二、三位左右。這是一部彩色電影,而當時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彩色膠捲衝洗技術並不過關,彩色影片都是運送到中國來衝洗的,按照這樣的推理,《初春》裡的彩色洗印技術還是當時中國的水平。
  • 阿爾巴尼亞老電影——當今中老年觀眾對往昔的追憶……
    70年代,每每提起阿爾巴尼亞電影,觀眾都會情不自禁模仿一個動作,左手前伸,高呼: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這是上述電影在表現阿爾巴尼亞遊擊隊員時的一個經典動作,這個致禮有點像德國法西斯的:嗨!希特勒!但表達的是爭取民族自由和獨立的決心。
  • 阿爾巴尼亞電影放映先後順序探究,它已與中國觀眾的記憶難以分割
    首先,我們找到一本《中國譯製電影史》,這上面說,1958年,阿爾巴尼亞才有了第一部長故事片,可以看出,它的起步,比中國電影晚多了。 應該說這部電影當時很快就公映了,在平曉芳著的《如果有來生》裡記載了一篇日記,寫日記的人,看這部電影的時間是1967年12月31日。 但也有一些資料,顯示1969年這部電影也正在放映。比如在《柳南文史資料》裡記載:1969年11月29日—12月5日,柳州市為慶祝阿爾巴尼亞解放二十五周年,上映《廣闊的地平線》和《海岸風雷》兩部影片。
  • 《山鷹之歌》:阿爾巴尼亞電影中少見的正面展現蘇聯作用的作品
    而這個總導演,我們中國人並不陌生,這就是日後曾經導演過前蘇聯戰爭場面最為宏闊巨製的《解放》、《莫斯科保衛戰》的導演奧澤羅夫。    阿爾巴尼亞電影對蘇聯電影的學舌,並不能說是非常成功。它保留了蘇聯電影風格裡的紀實特徵,但在戲劇性營造上,則顯得無心為之。這是因為阿爾巴尼亞電影起步較遲,第一部故事影片於1958年才出現,而在拍攝《山鷹之歌》的1959年,阿爾巴尼亞導演還必須跟在蘇聯導演後邊當幫手(《山鷹之歌》阿方導演後來獨立導演了《勇敢的人們》、《戰鬥的早晨》、《腳印》等影片),可以看出,阿爾巴尼亞電影打著鮮明的蘇聯電影的烙印。
  • 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尾巴」
    該文開始寫道:自上譯廠1959年譯製了阿爾巴尼亞首次獨立攝製的第一部電影《塔娜》起,至1999年新阿爾巴尼亞電影廠出品的《針鋒相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概進口了近30部阿爾巴尼亞電影。1977年的冬天在阿爾巴尼亞「解放日」的時候,我國象徵性的上映了該國新故事片《最後的冬天》,這是我國公映的第23部阿爾巴尼亞影片,該片在京、滬等大城市稍現即失,《最後的冬天》成了「最後的晚餐」,從此未見有該國的新電影在我國影院上映。
  •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
    《寧死不屈》(又名《大開眼界》)是1969年G·愛萊巴拉導演、P·達道 G·愛萊巴拉 P·米爾卡尼編劇的一部阿爾巴尼亞戰爭片
  •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為何轟動一時?
    在陳河的小說《黑白電影裡的城市》中寫道:「《多瑙河之波》的熱潮還沒過,又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寧死不屈》上演了。其實,《寧死不屈》在觀眾中烙印下的強烈印象不僅僅局限於此,崔永元曾經說過,《寧死不屈》是他童年時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而上海作家陳丹燕在回憶她童年的偶像時說:「70年代,我喜歡過阿爾巴尼亞一個電影演員,他在電影《寧死不屈》中扮演遊擊隊員……」
  • 傑西·艾森柏格又一部神作?豆瓣6.1分的《生態箱》究竟是什麼電影
    傑西·艾森柏格又一部神作?豆瓣6.1分的《生態箱》究竟是什麼電影?說起傑西·艾森柏格估計很多人很陌生吧,不過說起《驚天魔道團》估計就不陌生了吧?2019年5月18號上映的這部電影《生態箱》究竟值不值得你一看呢?反正小編我覺得你現在要是打算買房生孩子的話,就還是不要看了,不然太扎心了。話不多說,就讓小編用言語把這部電影給你描述下吧!
  • 阿爾巴尼亞 | 阿爾巴尼亞,時間靜止之地
    《THE ROAD INTO BALKANS》看似是一部粗糙的短片,但仔細看能發現每個片段的畫質不同、頭髮長度不同,因為這並不是同一年的影片。18歲那年我第一次在西巴爾幹旅行,隔年在半島搭便車繞了一周,20歲那年也意外沒有搭上往伊朗的班機,碎掉的波斯夢成就了第三次的巴爾幹旅程。
  • 阿爾巴尼亞電影《地下遊擊隊》與中國的遊擊隊電影有什麼不同?
    這是因為,阿爾巴尼亞的電影一旦進入回憶的時候,幾乎是粗暴強勢,不容分說,直接就切入到回憶場景了。 頻繁地切換到過去發生的事件,打亂了事件的順序進程,使人難以跟上電影的邏輯進程,這是阿爾巴尼亞電影經常會帶來難以看懂的情況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阿爾巴尼亞電影的鏡頭敘事不完整,關鍵性鏡頭不予交待,給人的感覺,好像在中國放映的時候,被硬性地掐去了一小節。
  • 《第八個是銅像》當年放映的時候,為什麼中國觀眾反映看不懂?
    在劉偉章所著的《感悟人生》中的《我與電影》一文中寫道:「也有看不明白的電影,如《腳印》和《第八個是銅像》,特別是後者,一班遊擊隊員抬著一個銅像行行走走,一會兒又和敵人打一仗,然後又抬著銅像去漫遊世界,如此打仗,彆扭極了。但聽老師說,那是用了倒敘手法云云,好像是老師挺看得明白似的。」
  • 神作還是爛尾:《無間道3》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無間道》的第一部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完整和獨立的電影,故事的來龍去脈和情節的跌倒起伏都做到了極致,放在任何地方都是一部獨立的史詩級經典。不過正是因為電影拍攝的太過於成功,於是觸發了拍攝後續的需求和可能,所以立馬補拍了《無間道2》和《無間道3》。
  • 《大腳印》——全球唯一一部深入神農架原始森林拍攝的電影!
    影片協調製片人、著名製片人趙建國,則向人們談起了製作野人這一特殊道具的經過:影片的特效師克瑞斯•瓦勒斯是好萊塢著名導演史匹柏的御用特效師,曾獲奧斯卡電影獎最佳特效師提名,諸如《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藍精靈》等多部電影的特效均出自其手
  • 這是一部怎樣的神作,這是什麼樣的生命準則?必須要網盤才能見面
    這是一部怎樣的神作,這是什麼樣的生命準則?必須要網盤才能見面相信進入二次元這個坑五年以上的同志們,大部分都看過這一部神作:《寄生獸》,這部神作自從完結,就消失在人們的眼帘之中,而能尋找到它的地方,只有網盤,還有網站,偏門的APP裡。而我們今天就來回顧一下這部神作。
  • 阿爾巴尼亞電影《廣闊的地平線》中的接吻鏡頭,曾讓觀眾耳熱心跳
    這一放映活動,是配合11月29日阿爾巴尼亞國慶節而組織的。 這是一部根據好人好事改編的電影,如果能對應一部中國電影相似的題材與內容的話《廣闊的地平線》中的那個接吻鏡頭,這個鏡頭讓上海多少青春少年為此怦然心動……」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奇貨可居的接吻鏡頭,竟然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 《伏擊戰》表現了阿爾巴尼亞抗擊德國侵略者的哪一場戰役?
    ,整個電影就是表現這一場戰鬥的過程。 電影裡所說德軍的冬季攻勢,是從1943年11月開始的,持續了近三個月。影片裡提到的本月26日德國機械化部隊將到達本地,應該指的是1944年1月26日這一個具體的時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