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老電影——當今中老年觀眾對往昔的追憶……

2021-02-07 曬曬舊照片

1946年以前阿爾巴尼亞僅有16家私人電影院,上映的都是西方國家的影片。1946年,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和發展民族電影事業。開始拍攝紀錄片。1952年7月新阿爾巴尼亞電影製片廠建成,改變了初期只生產新聞片的局面,早期比較好的紀錄片有《542號鑽塔》(1957,曾在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獲獎)、《阿爾巴尼亞之光》(1958)、阿蘇兩國合拍的《光榮的道路》,大型彩色紀錄片《阿爾巴尼亞》及《繁榮吧,阿爾巴尼亞!》等。

1953~1954年新阿爾巴尼亞電影製片廠與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合作攝製了阿第一部故事片《偉大的戰士》(蘇方導演尤特凱維奇,阿方副導演V.斯特拉託貝爾,在坎城國際電影節獲獎)。在積累了故事片生產經驗後,1958年阿爾巴尼亞獨立拍攝的第一部長故事片《塔娜》(編劇F.加塔,導演K.達莫),反映阿農民戰勝舊的思想殘餘、走上農業合作化道路的歷程。此後又拍攝了一些反法西斯鬥爭的影片,如阿、蘇兩國合拍的第二部故事片《山鷹之歌》(1959,編劇F.季亞塔,蘇導演I.奧澤羅夫,阿導演K.達莫),表現1941~1944年阿人民為自由和獨立而進行的鬥爭。1959年我國進口了第一部該國的故事片《塔娜》,此後又陸續進口了《山鷹之歌》、《他們也在戰鬥》、《特殊任務》、《我們的土地》等,這些來自「山鷹之國」的黑白故事片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最初的印象。阿爾巴尼亞電影在表現手法上受前蘇聯電影影響較大,結構上又大量借鑑西歐電影的模式,故事情節絲絲入扣,人物性格鮮明。

文革中的1968—1970年,由於我國和阿爾巴尼亞的特殊關係,該國的新影片成了惟一能夠進入中國電影院公映的外國新電影,此間先後有《海岸風雷》、《廣闊的地平線》、《寧死不屈》、《創傷》、《地下遊擊隊》和《伏擊戰》在中國銀幕上火爆上映,且長映不衰,一票難求,成了中國「電影荒」中最難得的精神食糧。「墨索裡尼,總是有理」等電影臺詞一度家喻戶曉,而《寧死不屈》簡單的電影插曲——《我們在春天參加遊擊隊》居然也唱響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電影譯製廠出色的配音給這些影片增色不少。在表現二戰反法西斯的題材上,《寧死不屈》、《第八個是銅像》、《戰鬥的早晨》、《戰鬥的道路》、《地下遊擊隊》、《初春》、《伏擊戰》等影片各有千秋。70年代,每每提起阿爾巴尼亞電影,觀眾都會情不自禁模仿一個動作,左手前伸,高呼: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這是上述電影在表現阿爾巴尼亞遊擊隊員時的一個經典動作,這個致禮有點像德國法西斯的:嗨!希特勒!但表達的是爭取民族自由和獨立的決心。

阿爾巴尼亞電影主要是戰爭片,表現二戰時抗擊法西斯的,但是都是小製作,黑白片,像《山鷹之歌》(上譯1962)、《他們也在戰鬥》(上譯1962)、《伏擊戰》(上譯1970年)、《初春》(長影譯1976年)、《最後的冬天》(長影譯1978年)等。反映農業合作化進程的農村片有《塔娜》(上譯1959年),由李梓、邱嶽峰、楊文元、畢克、趙慎之配音,以階級鬥爭為背景的反特片有《特殊任務》(上譯1963年)、《我們的土地》(1964年上譯)《最初的年代》(上譯1965年)、《烈火行動計劃》(1973年)。值得一提的是新聞電影製片廠1974年譯製的《山姑娘》,這是一部彩色芭蕾舞劇片,寫山姑娘在山村傳播文化,破除舊風俗,與階級敵人的鬥爭。1976年長影翻譯的《初春》是部驚險片,寫遊擊隊派特工潛入義大利軍火庫,引爆時被發現,結果與軍火庫同歸於盡。這部電影在1975年4月舉行的阿爾巴尼亞第一屆電影節評為最佳影片

阿爾巴尼亞電影同西歐電影相比,十分落後,但民族特色濃鬱,片中那戴著黑色小帽,穿白襯衫,黑背心,手持長槍的遊擊隊員形象令人難忘,音樂、攝影、美工都很一般,因為當時沒有比較的其他國家電影,而且由於政治原因,片中表現階級鬥爭的臉譜化模式也不可避免。但畢竟為當時的中國觀眾打開一扇眺望世界電影的窗子。

從1971年起,我國陸續恢復進口和公映了朝鮮、越南和羅馬尼亞的故事片,它們和阿爾巴尼亞電影一起出現在中國的電影院裡,這四個被當局認可的外國電影在風格上卻大相逕庭,所以「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的順口溜廣為流傳。1971—1976年先後進口的阿國電影有10部,其中《腳印》和《第八個是銅像》等採用了倒敘的手法,是「顛顛倒倒」一說的主要對象。1977年的冬天,在阿爾巴尼亞「解放日」的時候,我國上映了該國新故事片《最後的冬天》,這是我國公映的第23部阿爾巴尼亞影片,該片在京滬等大城市稍現即逝,《最後的冬天》成了「最後的晚餐」,從此未見有該國的新電影在我國影院上映。從《塔娜》到《最後的冬天》,構成了一部完整的阿國影片在華放映史。時過境遷,《寧死不屈》等影片被製成DVD光碟默默蹲在新華書店的一角,成為我國一代中老年觀眾對往昔的追憶。

相關焦點

  • 老電影《小兵張嗄》——當今中老年對往昔的追憶
    時至今日,這個鏡頭依然具有強烈的震撼力,當年的那一部抗日黑白電影《小兵張嘎》,自從開播到現在已經有五十多年了。這部老電影真是百看不厭!當年劇中的演員如今而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劇中的演員在哪?他們現在生活怎樣?
  • 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尾巴」
    網上瀏覽,有一位叫「談笑鴻儒」的新浪博客寫了《阿爾巴尼亞電影》的長文,喚起很多老觀眾對往事的憶想。 該文開始寫道:自上譯廠1959年譯製了阿爾巴尼亞首次獨立攝製的第一部電影《塔娜》起,至1999年新阿爾巴尼亞電影廠出品的《針鋒相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概進口了近30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 回顧阿爾巴尼亞傳奇 重溫影響舊時的電影蜜月
    在那個物資缺乏、文化生活單調的年代,這些與眾不同的電影就像一扇小窗,讓如饑似渴的中國觀眾宛若呼吸到了另一個世界的新鮮空氣,影響了一代人。  時過境遷,隨著美國大片的湧入,阿爾巴尼亞電影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記者發現,國內已經沒有專門研究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專家,了解該國電影發展歷程的人也是鳳毛麟角。
  • 阿爾巴尼亞電影《廣闊的地平線》中的接吻鏡頭,曾讓觀眾耳熱心跳
    然而,這樣的好人好事的電影,在進入中國之後,卻被觀眾解讀出另一種味道。《廣闊的地平線》在中國放映的時候,很多觀眾對電影裡的故事情節都耳熟能詳,尤其是對影片裡的百噸浮吊如同老友見面,電影的親切感也油然而生。
  • 朝美穗香助陣新片《裸》 追憶往昔不禁潸然淚下
    朝美穗香助陣新片《裸》 追憶往昔不禁潸然淚下 時間:2010.09.1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編譯/姬忠鵬 分享到:
  • 阿爾巴尼亞電影放映先後順序探究,它已與中國觀眾的記憶難以分割
    筆者之前在文章中談及阿爾巴尼亞電影時,曾經有網友指出電影放映順序說錯了,這也讓筆者很為困惑。 因為筆者對阿爾巴尼亞電影的梳理,是根據電影公司的公映片目來確定的,下面是其中的部分文革期間的電影片目。長影譯製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多是1975年後公映的電影。之前的所有阿爾巴尼亞電影,均由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 可以看出,上海電影譯製廠承擔了阿爾巴尼亞電影的主要譯製、配音工作,而長春電影製片廠則主要從事羅馬尼亞電影的譯配工作,而南斯拉夫電影則以北京電影製片廠譯製的影片最引起觀眾的認可。
  • 老牌女星秋吉久美子魅力猶存 主題影展追憶往昔
    老牌女星秋吉久美子魅力猶存 主題影展追憶往昔 時間:2010.04.1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編譯/姬忠鵬 分享到:
  • 阿爾巴尼亞電影《創傷》引發「薇拉頭」熱,電影的深意更值得玩味
    實際上,中美建交之後,阿爾巴尼亞開始指責中國,中阿關係就相應地降溫。但電影畢竟有一個後延影響因素,所以,一直到1976年仍有阿爾巴尼亞電影進入中國。 1970年引進的四部阿爾巴尼亞電影中,其中三部都是戰爭片,在當時的中國電影銀幕上,是這類電影簡單直接的火爆場面,引得觀眾的強烈關注。
  •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
    《寧死不屈》(又名《大開眼界》)是1969年G·愛萊巴拉導演、P·達道 G·愛萊巴拉 P·米爾卡尼編劇的一部阿爾巴尼亞戰爭片
  •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為何轟動一時?
    在陳河的小說《黑白電影裡的城市》中寫道:「《多瑙河之波》的熱潮還沒過,又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寧死不屈》上演了。其實,《寧死不屈》在觀眾中烙印下的強烈印象不僅僅局限於此,崔永元曾經說過,《寧死不屈》是他童年時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而上海作家陳丹燕在回憶她童年的偶像時說:「70年代,我喜歡過阿爾巴尼亞一個電影演員,他在電影《寧死不屈》中扮演遊擊隊員……」
  • 阿爾巴尼亞電影《地下遊擊隊》與中國的遊擊隊電影有什麼不同?
    就以阿爾巴尼亞電影字幕上標明的「新阿爾巴尼亞電影製片廠」來說,這個該國唯一的電影廠,實際上是蘇聯幫助援建的,該廠導演也大多數經過蘇聯電影學院的培訓與輔佐,所以,阿爾巴尼亞電影進入中國之後,我們會感到它填補了文革期間蘇聯電影被阻斷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的空白,而且與中國電影的敘事風格也比較接近,因為中國電影的起步,與蘇聯電影流派有著很大的師承關係。
  • 《初春》:阿爾巴尼亞少見的一部彩色電影,最後一批進入我國
    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共譯製了五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而這五部電影,也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的絕響。 據譚慧著《中國譯製電影史》書後的附錄「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電影(故事片)目錄」記載,這五部電影分別是:《石油讚歌》、《初春》、《貝尼自己走》、《最後的冬天》、《斬斷魔爪》。
  • 《初春》:阿爾巴尼亞少見的一部彩色電影,最後一批進入我國
    阿爾巴尼亞電影《初春》拍攝於1975年,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共譯製了五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而這五部電影,也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的絕響。據譚慧著《中國譯製電影史》書後的附錄「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電影(故事片)目錄」記載,這五部電影分別是:《石油讚歌》、《初春》、《貝尼自己走》、《最後的冬天》、《斬斷魔爪》。
  • 70年代老電影,承載了一代人溫暖的記憶
    對於六零後的人來說七十年代的老電影承載了他們對時代的溫暖記憶,也是那個時代特定的符號。我隱約覺得看第一部電影是七十年代初期,我五六歲時,哥哥領著我看的電影《地道戰》。《地道戰》講的是,冀中平原高家莊的老百姓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利用地道和敵人鬥智鬥勇,最終打敗了日本鬼子的故事。這部電影我那時至少看了有五六遍。
  • 《戰鬥的道路》:阿爾巴尼亞遊擊隊電影集大成影片,只是生不逢時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爾巴尼亞電影與當時主導著中國銀幕的樣板戲電影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電影策略,那就是樣板戲太會做戲,而阿爾巴尼亞電影可以說是太不會做戲,完全是原生態的現實流露與擷取。 阿爾巴尼亞電影甚至可以說懶得去編造劇情,打造戲劇性,所以,阿爾巴尼亞電影的邏輯性相當成問題,從而導致中國觀眾認為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
  • 《戰鬥的道路》:阿爾巴尼亞遊擊隊電影集大成影片,只是生不逢時
    阿爾巴尼亞電影甚至可以說懶得去編造劇情,打造戲劇性,所以,阿爾巴尼亞電影的邏輯性相當成問題,從而導致中國觀眾認為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 1975年,阿爾巴尼亞電影《戰鬥的道路》在國內公映,這已經是屬於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尾聲部作品了,少有電影觀眾談論它
  • 當年那些朝鮮阿爾巴尼亞老電影,你看過多少?一口氣能說出幾部呢
    家裡的大人,都是電影快開始了才會來,各人找各家的孩子。看電影的連隊戰士,每人手裡會拎著一個小摺疊凳子,邁著整齊的步子排著隊伍進場。電影放映之前,他們還會拉上幾首歌,場面挺熱鬧。那時候的電影少,有時候反反覆覆放的就是那麼幾部片子。影片除了國產的,還有很多是外國的。
  • 總說阿爾巴尼亞電影《腳印》看不懂,這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神作?
    幾乎是同時,當年的觀眾還要提到另一部看不懂的阿爾巴尼亞電影,這就是《腳印》。 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竟然在觀眾那裡得到眾口一詞的感受? 《腳印》這部電影是在1971年在國內公映的,算是比較早期的阿爾巴尼亞電影。
  • 《山鷹之歌》:阿爾巴尼亞電影中少見的正面展現蘇聯作用的作品
    阿爾巴尼亞電影對蘇聯電影的學舌,並不能說是非常成功。因為影片由蘇聯導演執導,所以,影片裡表現的歷史事實,雖然後來在阿爾巴尼亞電影裡,以不同的方式克隆與演繹過,但是還是感到《山鷹之歌》在情節刻畫上遠比後來的由阿爾巴尼亞本土導演的電影來得更為縝密一些,電影的敘事手段,更加嚴謹,而不像我們日後所看到的阿爾巴尼亞電影那樣松松垮垮,甚至淪入到看不懂的定評中。
  • 阿爾巴尼亞首部彩色電影《在平凡的崗位上》,用愛情映襯工作意義
    這也是目前筆者所看到的第一部阿爾巴尼亞彩色電影。 而據崔永元的《電影傳奇》證實,這部電影確實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電影。1975年,其實阿方已經在暗中改換態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的引進態勢。1976年後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基本成為最後一批進入中國觀眾視線內的絕唱了。 《在平凡的崗位上》表現的是一個電話檢修工的平凡的生活,對於今天我們習慣於使用手機通信的現實生活來說,電影提供了那個通信艱難時代的特定的生活截面,這種生活現實,不僅是阿爾巴尼亞的困境,也是全世界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