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阿爾巴尼亞傳奇 重溫影響舊時的電影蜜月
時過境遷,隨著美國大片的湧入,阿爾巴尼亞電影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記者發現,國內已經沒有專門研究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專家,了解該國電影發展歷程的人也是鳳毛麟角。經多方打探,記者找到了當年上海電影譯製廠的導演蘇秀,並輾轉聯繫到一位阿爾巴尼亞女演員,終於勾勒出了這段「陌生」的電影史。如今,這個國家的電影早已不如當年豐富,但他們的電影人卻依然在美國大片的夾縫中爭取自己的一片天空。
-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
《寧死不屈》(又名《大開眼界》)是1969年G·愛萊巴拉導演、P·達道 G·愛萊巴拉 P·米爾卡尼編劇的一部阿爾巴尼亞戰爭片
-
阿爾巴尼亞電影的「尾巴」
網上瀏覽,有一位叫「談笑鴻儒」的新浪博客寫了《阿爾巴尼亞電影 該文開始寫道:自上譯廠1959年譯製了阿爾巴尼亞首次獨立攝製的第一部電影《塔娜》起,至1999年新阿爾巴尼亞電影廠出品的《針鋒相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概進口了近30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
【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人的2019年:動蕩、不幸和註定不值得懷念
儘管總的貧困風險率為23.4%,但貧困風險或社會排斥風險才是更為全面的指標,即有貧困風險、嚴重物質匱乏或勞動強度很低的家庭和個人,在阿爾巴尼亞這一指標估計為49%。這也表明,阿爾巴尼亞有一半的人處於財務危險之中,情況令人擔憂。阿爾巴尼亞高等教育體系發展滯後,這在不久的未來仍然是一個負擔。一年前,學生抗議從另一個角度揭露了許多問題。
-
阿爾巴尼亞 | 阿爾巴尼亞,時間靜止之地
我喜歡他的眼神,一雙深褐色的眼睛,藏著阿爾巴尼亞的山群,令人嚮往卻同時深不可測。跟Benard之間的溝通完全是靠著他遞給我的那支舊款智慧型手機,上面有Google不通順的翻譯。我常半懂半敷衍的結束我們的談話,只記得他邀請我去他家吃飯,他提到媽媽煮飯很好吃,一定要讓我嘗嘗,我沒有對這句話認真,因為大部分的阿爾巴尼亞人都會遞出這樣的邀約。
-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為何轟動一時?
在陳河的小說《黑白電影裡的城市》中寫道:「《多瑙河之波》的熱潮還沒過,又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寧死不屈》上演了。影片1967年拍攝,1968年在阿爾巴尼亞公映,1969年就引進中國,當年公映。主要原因是這個角色扮演者的丈夫是一個導演,被認為思想意識存有問題,牽連到這個女演員,導致了電影禁映。
-
阿爾巴尼亞VS冰島 |歐預賽
(原本是一檔的結論,剛剛才發現做盤方式不對,對比之後發現是2檔)基本面分析:阿爾巴尼亞,我對這支球隊最大的印象就是我總是說成阿爾及利亞。這兩支球隊所在的小組有世界盃冠軍法國,基本鎖定一個名額,然後還有土耳其,所以對於阿爾巴尼亞和冰島來說,進軍歐洲杯並不容易,阿爾巴尼亞的希望還是小些,主要是冰島和土耳其的競爭。剩下這個小組還有兩個菜雞球隊,是摩爾多瓦和安道爾。
-
阿爾巴尼亞如何成為歐洲唯一一個伊斯蘭國家?
▲展示阿爾巴尼亞國旗的少女1468年,年邁的斯坎德培與世長辭,阿爾巴尼亞人頓時群龍無首,奧斯曼土耳其蘇丹驚呼「歐洲和亞洲終於屬於我了,可憐的基督教世界失去了它的劍和盾」。於是,四萬奧斯曼人陳兵阿爾巴尼亞,用巨型加農炮轟開了國門,阿爾巴尼亞全境淪陷。
-
阿爾巴尼亞駐華大使:「一帶一路」和「16+1」連接中國和中東歐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以下簡稱「阿爾巴尼亞」)既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是「16+1合作」成員國。中國與阿爾巴尼亞在「一帶一路」倡議和「16+1合作」的框架下將如何開展合作?近年來兩國合作實現了哪些新突破?
-
您所不知的葡萄酒產區:阿爾巴尼亞葡萄酒產區
歷史阿爾巴尼亞的葡萄種植和釀酒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古代的時候,阿爾巴尼亞最初栽種的葡萄通常都是栽種在庭院裡。中世紀受羅馬和希臘人的影響,阿爾巴尼亞逐步出現了規模種植的葡萄園,形成了葡萄酒產業的雛形。
-
阿爾巴尼亞歌曲《我們是真正的朋友》《地拉那北京》《一手拿鎬一手拿槍》
阿爾巴尼亞,一個中國人似曾相識的國家;阿爾巴尼亞,一段讓中國人不能忘記的記憶。有一定年紀的中國人,在腦海中或多或少有著有關阿爾巴尼亞的回憶。《我們是真正的朋友》是由阿爾巴尼亞作曲家從毛澤東於1966年10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的賀電》中節選出來的一段話譜成。也是其中最流行的一首歌。《我們是真正的朋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阿兩國遠隔千山萬水,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
-
阿爾巴尼亞老電影——當今中老年觀眾對往昔的追憶……
1946年以前阿爾巴尼亞僅有16家私人電影院,上映的都是西方國家的影片。1946年,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和發展民族電影事業。開始拍攝紀錄片。1952年7月新阿爾巴尼亞電影製片廠建成,改變了初期只生產新聞片的局面,早期比較好的紀錄片有《542號鑽塔》(1957,曾在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獲獎)、《阿爾巴尼亞之光》(1958)、阿蘇兩國合拍的《光榮的道路》,大型彩色紀錄片《阿爾巴尼亞》及《繁榮吧,阿爾巴尼亞!》等。
-
阿爾巴尼亞女高音Inva Mula演唱《親愛的名字》
今天欣賞的是阿爾巴尼亞女高音Inva Mula演唱《親愛的名字Caro nome》選自威爾第歌劇《弄臣》。
-
《伏擊戰》表現了阿爾巴尼亞抗擊德國侵略者的哪一場戰役?
當時德軍主要將部隊放在南斯拉夫,圍剿狄托的遊擊隊,南斯拉夫的遊擊隊,確實要比阿爾巴尼亞的遊擊隊要強得多,讓希特勒傷透了腦筋,還不得不從蘇聯戰場抽調兵力,加強對南斯拉夫遊擊隊的圍剿,而阿爾巴尼亞的遊擊隊則弱得多了,人數不能與南斯拉夫遊擊隊最高時達30萬的人數相比。
-
阿爾巴尼亞多個城市發生示威抗議 內政部長引咎辭職
據當地媒體12月13日報導,阿爾巴尼亞北部城市斯庫臺(Shkotra)警方當天對46名涉嫌組織和參加過激抗議活動的個人提起了指控。12日,一些示威者向阿爾巴尼亞執政黨設在斯庫臺的分支機構駐地發起攻擊,出現了縱火和搗毀辦公設施事件。
-
陳河:走出阿爾巴尼亞 | 溫故
那些掛著國營公司名義的包工頭住在城裡一座樓裡,他們白天吃喝玩樂,晚上通宵麻將,還常有些廉價的阿爾巴尼亞姑娘陪在身邊。那個凌晨,南昌公司工地附近著名混亂的地區康米那德的部分居民全副武裝包圍了工地,他們在一個當過營長的人指揮下,一批一批進入工地,上百支卡什尼拉科夫衝鋒鎗四處掃射,把那些習慣於光屁股睡覺的民工嚇得把頭鑽進被窩裡。
-
《戰鬥的道路》:阿爾巴尼亞遊擊隊電影集大成影片,只是生不逢時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爾巴尼亞電影與當時主導著中國銀幕的樣板戲電影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電影策略,那就是樣板戲太會做戲,而阿爾巴尼亞電影可以說是太不會做戲,完全是原生態的現實流露與擷取。 阿爾巴尼亞電影甚至可以說懶得去編造劇情,打造戲劇性,所以,阿爾巴尼亞電影的邏輯性相當成問題,從而導致中國觀眾認為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
-
《戰鬥的道路》:阿爾巴尼亞遊擊隊電影集大成影片,只是生不逢時
而實際上,這一時段的阿爾巴尼亞電影仍然源源不斷地湧向中國銀幕。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爾巴尼亞電影與當時主導著中國銀幕的樣板戲電影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電影策略,那就是樣板戲太會做戲,而阿爾巴尼亞電影可以說是太不會做戲,完全是原生態的現實流露與擷取。
-
再架兩國之「橋」:那些與阿爾巴尼亞結緣的中國人
使館內院照片圖片來自網絡「人生路,美夢似路長」提起阿爾巴尼亞,中國人更多感受到的是陌生,甚至常常將它和阿爾及利亞混淆。但這個位於歐洲南部的小小國度,與中國有著特殊的歷史淵源。阿爾巴尼亞的首都位於地拉那。
-
《初春》:阿爾巴尼亞少見的一部彩色電影,最後一批進入我國
197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共譯製了五部阿爾巴尼亞電影,而這五部電影,也是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的絕響。 據譚慧著《中國譯製電影史》書後的附錄「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電影(故事片)目錄」記載,這五部電影分別是:《石油讚歌》、《初春》、《貝尼自己走》、《最後的冬天》、《斬斷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