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宮四號殿發現我國現存最大隋唐石構殿堂基址

2020-12-26 金臺資訊

四號殿基一角。

4號殿礎石。

4號殿基石壁上精美整齊的纏枝忍冬紋。

本報訊 (記者 師念文/圖)12月24日,記者從2019年至2020年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會上獲悉:4號殿址實際發掘約2300平方米,發現我國現存面積最大的隋唐石構殿堂基址,並出土各類遺物500餘件。此次發掘可視為自1994年九成宮考古發掘中斷後,時隔25年的考古重啟。

九成宮被譽為離宮之冠,位於寶雞市麟遊縣。4號殿遺址在九成宮遺址西南隅,東北距天台山腳30米。殿基主體現揭露東西最長27米、南北寬25米,自南面石砌散水至殿面高4.2米。從建築構材、夯土層理和殿址西、南兩面破損裸露的斷茬等觀察分析,4號殿基唐代部分疊壓在隋代部分之上。

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臺臺壁和內裡夯土組成,散水和臺壁皆為石材砌築,同類石材切割整齊劃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臺壁最上層的地袱石、隔身板柱和壓欄石雕刻有規範整齊的連貫大片4組或6組纏枝忍冬紋。唐代則以隋代石構殿基為基礎,對殿基和慢道整體抬升加高,增築部分高約1.5米,主要由夯土構成。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殿基南側基臺所砌陡板石上尚黏有3—4層白灰皮,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白灰裝飾。而這正與《九成宮醴泉銘》記載唐太宗為矯正隋室奢華之風在建築上「雜丹墀以沙礫,間粉壁以塗泥」相吻合。

4號殿從功能上看,隋代時為濱水岸上殿堂,唐代中後期或有意、或頻受水害而變為一處南面臨水的高臺式寢殿。「根據史料記載以及4號殿所處方位,我們推測它極有可能是鹹亨殿。」九成宮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說。

4號殿遺址中隋代石構之高大、厚重,保存之完好,所雕刻忍冬紋之典雅、華美,都為以往古代殿堂建築考古所罕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石作制度流變,為研究同時期建築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同時,遺址內出土的石香爐、銀簪子、鎏金乳釘、開元通寶銅錢等也是研究隋仁壽唐九成宮的歷史內涵和宮廷生活等的珍貴資料。

「目前揭露出來的部分僅為4號殿基的西半部,明年我們計劃發掘東半部,儘快展示它的完整形制。」李春林說。

相關焦點

  • 九成宮遺址新發現:隋唐兩代宮殿玩起「疊羅漢」
    今天(24日),中國社科院陝西考古研究所和麟遊縣政府聯合發布最新考古成果,這也是繼1978年,1994年,時隔二十五年後,再次對九成宮遺址進行的發掘。本次主要是對位於隋仁壽宮唐九成宮西南角的4號殿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
  • 九成宮遺址新發現:隋唐兩代宮殿玩起疊羅漢
    本次主要是對位於隋仁壽宮唐九成宮西南角的4號殿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實際發掘約2300平方米,殿基明顯可分隋唐兩期,出土各類遺物400餘件。 這麼算來,唐朝這是在隋朝的原有宮殿殿基原址上整體抬升近一米四,建設的新宮殿。
  • ...4號殿極有可能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駐蹕並使用的寢殿...
    九成宮遺址遠眺「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的4號殿,在隋代為濱水岸上殿堂,到了唐代的中後期或有意、或因頻仍的水害變為一處南面臨水的高臺式寢殿!根據4號殿的現狀和殿面的開間布局、建築規格,再結合歷史文獻,我們推測,這個4號殿極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則天駐蹕並喜歡使用的寢殿——鹹亨殿!」
  • 唐太宗和隋文帝行宮最新發現:4號殿始建於隋朝,唐代又有所重建
    12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第一工作隊在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向媒體和會議代表介紹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形制布局、殿基結構、保存狀況、出土文物標本。
  • 時隔25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出土遺物五百餘件
    12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第一工作隊在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介紹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形制布局、殿基結構、保存狀況、出土文物標本,研究表明,新發掘的4號殿基址保存完好、結構完整、石刻精美、工藝精湛、可視性強,代表了隋唐建築的高超藝術和水平,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4號殿發掘的考古學價值和社會意義非凡
  • 陝西寶雞: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
    近日,從國家文物旅遊局官方網站獲悉,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選項目。 據了解,九成宮4號殿是目前我國隋唐時期保存基本完好、體量最大的石構高臺式殿堂遺址。九成宮考古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年至1994年,其間,37號殿址曾入選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9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重啟九成宮考古發掘項目,至2020年8月,考古工作者對4號殿址進行了科學發掘,一批新發現破土而出。
  • 唐朝第一離宮——九成宮,華麗不亞於華清宮的離宮御苑
    麟遊縣在隋唐時期,是通往西北大道的交通樞紐,又是拱衛首都西北方向的軍事要地,有重兵常駐防守。所以隋文帝建仁壽宮,不僅是為了遊賞避暑,更有軍事上的考量。仁壽宮規模宏大,建築華麗,隋文帝先後六次在這裡避暑,居住的時間長達一年半。
  • 我國現存使用時間最長石構古城門遺址,為泉州城南城門,不要門票
    今天小編就要為大家介紹一座旅遊好去處,它是我國現存使用時間最長的石構古城門遺址,大家知道在哪嗎?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愁,一座小小的城門見證了古城七百年風雨,小編要介紹的這座城門,正是泉州城南城門,便是如今的德濟門遺址。德濟門遺址位於泉州市區天后路天后宮前,與溫州市隔海相望。
  • 泉州天后宮: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廟
    該宮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廟,有溫陵天后祖廟之稱,臺灣和東南亞的許多媽祖廟都是從這裡分靈的。泉州天后宮殿宇甚多,構成一個較大的建築群。山門:五開間,前有廊柱,做一高二低式歇山式頂,兩側有圍牆接連左右開配門。戲臺:坐南面北,前邊為大院子,看戲的人可在院中面南看戲。 面闊64米,進深5.1米,高約8米。
  • 《九成宮醴泉銘》原文及譯文01| 九成宮寫了些什麼你知道嗎?
    作為歐陽詢的代表作,臨摹學習《九成宮》的書友應該是最多的,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九成宮》究竟寫了些啥?最近,本人將對《九成宮》做一個翻譯。在我看來,我們練書法的人,不光光要寫好字,而是要具備一定的文學功底和文字功底。
  • 世界現存最大的木建築——故宮太和殿,是怎麼建成的? || Chin@美物
    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世界上現存體量最大、建築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  在帝制時代,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冊立皇后、冊封太子、接受各國朝拜等等全在這裡,代表一國之門面。
  • 城村漢城遺址:目前我國南方地區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
    1959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城村漢城遺址進行首次發掘,發掘面積864平方米,發現大型建築基址1座,灰坑10個,陶器、鐵器、銅器391件,還有大量陶片、瓦片。1980年,福建省博物館為全面了解城址年代、建築布局和文化內涵,對城址進行全面鑽探和發掘。
  • 它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宋代寺院,寺藏「九絕六最」,你想知道嗎
    隆興寺在當地俗稱大佛寺,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建築群。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最早叫龍藏寺,唐時改稱龍興寺。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敕令於龍興寺鑄大悲菩薩金身並蓋大悲寶閣,並以此為主體,採用中軸線布局大興擴建,形成了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的宋代建築群,遂躍為「河朔名寺」。
  • 「中國古建第一瑰寶」佛光寺,是如何被梁思成發現的?
    而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只剩4座唐代中晚期的寺廟,其中就有被建築學泰鬥梁思成發現的,建築年代久、規模大(七開間)、等級高(廡殿頂),稱之為「第一國寶」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 其建造用減柱法,元、明以後已不多見,就是在宋金建築中也很特殊,此結構形式是我國現存木結構建築中的孤例,是我國古建築中「減柱法」應用最為成功的範例。 文殊殿內佛壇之上,手執如意,頭戴花冠、身著天衣,豐潤富態、莊重大方的文殊菩薩,騎著威猛的雄獅,迎面而立,左右兩側有脅侍菩薩和僧侶跟隨,前有牽獅人和童子。站在佛前,仿佛隨同文殊菩薩一行在禮繞清涼山。
  • 五嶽現存規模最大古建築群,嵩山中嶽廟:天地之中,萬物有靈
    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莊嚴的廟宇在全國也是罕見的,此為華夏文明道教聖地。廟內主要建築,從南向北,由低至高,順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峻極坊、大殿、寢殿、御書樓,前後共11重。中軸線兩側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神州宮、小樓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