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東大殿壁畫——毗沙門天王
上世紀20年代,國際學界缺少對中國建築的認識和研究,這些知識在本國文化傳統中同樣被遮蔽。對於建築,中國文人階層認為這不過是屬於「匠人」們的形而下技藝,不具過多的文化價值。
梁思成曾感慨中國建築的遭遇:「在隋唐建設之際,沒有對秦漢舊物加以重視或保護。北宋之對唐建,明清之對宋元遺構,亦並未知愛惜。」
梁思成在正定隆興寺測繪,這是重要的宋代木構建築
時代的風潮下,一場建築領域的「整理國故」運動迅速開展。兩代人共同承擔起這一重任:清末民初的政壇元老朱啟鈐,他從自身開創現代市政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經歷中關注到古建築問題,又因發現宋代《營造法式》的契機,於1930年創建了「中國營造學社」。營造社今年90年了。
梁思成、劉敦楨這兩位傑出的留學生學成歸國後成為學社研究工作的實際主持者。朱啟鈐放棄了宦途生涯,梁、劉也暫別大學教職和開創建築事務所的優厚回報,他們全身心地建設起這個緊密而高效的小團隊,自籌資源、自訂規劃,以私人社團的名義開展了古建築調查研究。
營造社成員
從1932年學社工作全面開展至抗日爆發前的五年內,學社成員走過中國上百個縣市,尋訪近千處古代建築,對它們第一次做了現代科學方法下的測繪記錄與研究,其中許多建築的意義是首次被認識,例如明確了五臺山佛光寺為中國唐代木構建築實證。
抗戰爆發後,學社輾轉流離,克服艱辛繼續學術工作,因地制宜在我國西南地區開展了一系列古建築調查。
1934年林徽因在山西汾陽小相村靈巖寺。她參與營造學社多次田野考察並在學社刊物發表文章
屹立至今的7處重要古建築:
薊縣獨樂寺,這是1932年學社進行的首次田野考察,也是中國人古建築研究的裡程碑時刻;
薊縣獨樂寺觀音閣。1932年春,梁思成考察、測繪了獨樂寺,並用了兩個月完成考察報告,成為日後營造學社考察古建築的一個標杆。| 肖予為攝
-1933年學社先後訪查的宋代木構正定隆興寺、遼金建築群大同華嚴寺與善化寺、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應縣木塔、千年石拱橋趙州橋;
應縣木塔
1934年學社考察的山西古建築群晉祠;
以及1937年「七七事變」前學社最後一次也是最高潮的發現,「古建築第一瑰寶」唐代木構五臺山佛光寺。
83年前,中國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與中國營造學社人員一行人,發現了山西五臺山佛光寺。
梁思成和莫宗江在李莊營造學社工作室內
被發現?
佛光寺如何
在中國,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宮廷建築實物早已蕩然無存,人們所能看到最早的皇宮建築,就是北京故宮。而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只剩4座唐代中晚期的寺廟,其中就有被建築學泰鬥梁思成發現的,建築年代久、規模大(七開間)、等級高(廡殿頂),稱之為「第一國寶」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
佛光寺寺額 越小七攝
民國時期,有日本學者斷言,中國境內已無唐代木製建築,建築學家要想領略唐制木構建築風格,得去日本奈良才行。上世紀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從美國學成歸國,儘管他們非常相信日本人的治學精神,但從民族情感上來說,卻難以接受日本學者斷言。
於是,他們踏上了尋找中國唐代建築的發現之旅。從1932年到1937年初,梁思成和林徽因率領考察隊頻頻走出北京,實地考察了137個縣市、1823座古建築。可是,他們一直期盼發現的千年以前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卻從未出現過。
大佛光寺側梁
梁思成一行又一次行進在赴敦煌考察的途中,偶然得到了一本畫冊——《敦煌石窟圖錄》,這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實地拍攝的。梁思成看到61號洞中有一幅唐代壁畫「五臺山圖」,其中有一座叫「大佛光之寺」的寺院引起了他的注意。於是馬上返回,按圖索驥,第3次來到了山西。
中國營造學社一行赴五臺山佛光寺途中
1937年6月26日的黃昏,五臺縣向北的「官道」上走來了一行人,騎著三頭騾子,馱著行囊,年輕的建築學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帶著中國營造學社同仁正前往五臺山,尋找唐代古建築「大佛光之寺」。梁思成一行走到豆村,在當地老鄉指領下,轉過山道,遠遠望見一個隱藏在連綿山巒下的古寺。
敦煌壁畫中的大佛光寺
當時,佛寺已破敗,寺院荒蕪、香客零落。寂寞多年的寺院山門,為這幾位神秘的遠方客人敞開了。梁思成進入「佛光真容禪寺」,看到出簷深遠的大殿,一眼就斷定這是一座比他們以前所見更古老的建築。
梁思成後來寫道:「那高大的殿門頓時就給我們打開了。裡面寬有七跨,在昏暗中顯得更加輝煌無比。在一個很大的平臺上,有一尊菩薩的坐像。它的侍者們環它而立,有如一座仙林。」
憑著學識和經驗,梁思成斷定佛光寺大雄寶殿是唐代建築。經過他們的艱苦勘察考據,發現殿內梁架上的題記和殿前石幢上的文字都表明這座大殿建於公元9世紀,終於證實,這是一座唐代建築確鑿無疑,並命名為東大殿。
至此,中國不存在唐代木構建築的說法被否定。這座被遺忘了千年的罕世瑰寶一時驚動了世界,不僅在當時,即使在現在看來,仍是建築史上一件極具標誌性意義的大事件。
在山西五臺縣以北的深山幽谷中的佛光寺竟然還倖存世上,梁思成驚喜萬分:「它是一座很雄偉的建築物……有巨大、堅固和簡潔的鬥拱,超長的屋簷,一眼就能看出其年代之久遠。但它能比我們此前所發現的最老的木建築還要老嗎?」
梁思成在大殿測繪
1941年7月,梁思成發表在《亞洲雜誌》上的《中國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一文中說:「這是我們這些年裡搜尋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結構建築。不僅如此,在同一座大殿裡,我們找到了唐代的繪畫、書法、雕塑和建築,其中的每一項都是稀世之珍,集中在一起,它們是獨一無二的。」
佛光寺雖然比1953年發現的五臺山南禪寺大殿晚建75年,但規模遠勝於彼,且在後世修葺中改動極少,所以,國內一般都將東大殿作為仿唐建築的範例。1961年,國務院公布五臺山佛光寺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光寺因何被稱「第一國寶」
據五臺山《清涼山志》記載: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唐武宗滅佛時被毀,被毀之前的「大佛光之寺」當時的影像,被描繪於幾千裡之外的敦煌石窟,可想而知這座寺院在唐宋時代五臺名剎中的地位。
當年,林微因發現東大殿一根大梁上有很淡的毛筆字跡:「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與大殿外的石經幢「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梁上的題字與石經幢上的刻文相互吻合,最終確定了大殿的建造時間。
林徽因測量經幢
石經幢上刻寫的紀年是:唐大中十一年。根據推算,應該是公元857年,距發現之日整整1080年。公元857年,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佛光寺。從長安遠道而來的寧公遇帶著京都工匠和當地人共同建造了這座偉大的建築,代表了當時最高水平的藝術作品都巧妙地匯集在這座寺廟裡。
之後,飽經歷史滄桑與天災、戰火,佛光寺現存兩個大殿,東大殿和文殊殿。寺院的北側文殊殿(與文殊殿對應的普賢殿已毀)是座著名的金代建築,坐北朝南,是五臺山各寺中最大的配殿。
文殊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單簷歇山頂,具有遼金兩代建築的典型特徵。大殿磚木結構,木門、木牆、木柱、木窗、木鬥拱飛簷。歲月變遷,木料的原色已經裸露,顯示著木質的堅實與古樸。其建造用減柱法,元、明以後已不多見,就是在宋金建築中也很特殊,此結構形式是我國現存木結構建築中的孤例,是我國古建築中「減柱法」應用最為成功的範例。
文殊殿內佛壇之上,手執如意,頭戴花冠、身著天衣,豐潤富態、莊重大方的文殊菩薩,騎著威猛的雄獅,迎面而立,左右兩側有脅侍菩薩和僧侶跟隨,前有牽獅人和童子。站在佛前,仿佛隨同文殊菩薩一行在禮繞清涼山。
佛光寺為國寶單位,文殊殿內要避光,在幽暗之處,目不能及,大殿空闊、清淨,空地上安放有幾座全國知名木構建築的模型。大殿左右及後牆壁上,畫滿五百羅漢彩像,壁畫高兩米左右,羅漢分上下兩層列坐,置身此中,殊勝無比。
從前院向正東行走,經過一道極陡的磚砌臺階,站在大殿的正對面,看到門楣上方掛了一塊「佛光真容禪寺」的匾額,這裡就是「東大殿」,也是寺院中所謂的大雄寶殿。東大殿坐東朝西,歷經1100多年的風風雨雨、地震戰火,巍然不動,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其外觀極其雄偉,從側面45°度角遠觀,唐風古韻呼之欲出。
唐代塑像被梁思成稱為佛光寺四絕之一。王旭華 | 攝
在東大殿,保存著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極高的「四絕」:唐代建築、雕塑、壁畫、題記。主建築即東大殿,是全國現存的極少數木結構建築之一,堪稱國寶。上世紀80年代初期,人們在大殿門板後面發現了唐朝人遊覽佛光寺的留言,這具門板,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大門了。
東大殿
東大殿內的佛壇上,有唐代彩塑35尊。其中,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33尊,高1.95米至5.3米不等。東大殿的牆壁上,還有唐代壁畫60餘平方米,內容均為佛教故事。
壁畫中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都畫得非常細膩。大殿左右的四根梁下,遺留有不少唐朝人的題記,字跡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
文革時期被破壞後,佛像被修復工人穿上了「龍袍」,這也是獨一無二的
佛光寺建築文物縱跨北魏、北齊、唐、宋、金、元、明、清、民國,其年代跨度之全,在中國的古建築中絕無僅有。東大殿中的35尊唐代彩塑佔到了全國80餘尊唐代彩塑的近半壁江山,殿中保存著我國僅存的唐代寺觀壁畫。東大殿是我國最大、最重要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塔林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塔林。
留住傳奇
留住歷史
歷史和文明,總要有物化的東西來承載。而承載千年的古建築一旦被毀,即是永恆。我們要做的,無非是在物轉星移、滄桑巨變之中,留住一段歷史,守住一個傳奇。
■本文轉自指尖國學(id:zjgxcn),騰訊佛學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