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面人」的心臟手術 手術過程堪比電影《信條》

2021-03-05 康雅

我們也許看過一個電影,電影中男主被子彈擊中左胸心臟位置,死神卻始終未來;只因他的心臟長在右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種心臟、肝、脾等器官位置左右對調,猶如鏡中影像,被稱作「鏡面人」。

「鏡面人」體內器官全部左右反位,有如正常人的「鏡中像」,發生機率約百萬分之一。為該類病人手術,就像「開倒車」,是對外科醫生極大的考驗。

姚先生是湖南益陽大通湖人,患有瓣膜性心臟病合併房顫多年,近來症狀不斷加重,稍一活動便出現疲乏、胸悶、心悸、呼吸困難、間有雙下肢腫脹。

「八九歲時一次偶然就醫,醫生告訴我心臟長在右邊,後來一次檢查發現內臟也是反的。」姚先生說,幾十年來,體內器官的反位並沒有給自己的日常生活帶來太大影響,只是心臟病加重後,當地醫生說心臟在右邊手術更複雜,建議到省級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由於過年期間姚先生也不想奔波勞累,於是來到康雅。

康雅心胸血管外科主任聶政波主任醫師介紹,通過全方位診斷,發現患者為「重度二尖瓣關閉不全、三尖瓣中度反流、重度肺動脈高壓(76mmhg)、心房顫動、心包積液」,患者只有通過外科手術,進行二尖瓣置換或修復+三尖瓣成形術才能治癒其多年的心臟病。「他的心臟長在右邊,我們叫鏡面右位心,這使手術難度和風險增加了數倍。」

手術難度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是手術醫生要站在患者的左側,即平時手術的反位,手術思維及操作均應「反其道而行之」,有點像開倒車;二是心臟解剖結構與常人的完全相反,如二尖瓣、三尖瓣解剖結構完全反位,許多心內精細操作亦變為平時的反手,必須高度留神。手術當天,在麻醉醫生、手術護士等的配合下,醫生經過3個多小時緊張細緻的操作,成功為患者實施經胸部正中切口二尖瓣人工瓣環修復+三尖瓣成形術。

術後,姚先生心功能及心律失常(房顫)恢復正常,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症狀消失於過年前康復出院。他愛人說,這次手術很成功,很感謝醫院。仁心仁術,愛養萬物!在此,也祝願姚先生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能平安、順利,擁有最美好的未來!

據查詢,鏡面右位心並全內臟反位的心臟瓣膜手術在我市為首例。康雅心胸外科自2018年開展心臟手術來,在手術病種難度上再克新難,心外科團隊銳意進取、勇於開拓,為益陽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撰稿:心胸外科   蔡譽偉

編輯:徐紫瓊

審核:張世玉 

相關焦點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心臟|手術|醫生|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健康界
    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外科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之父"的奧地利醫生比爾羅特,就曾經下過這樣的"魔咒":「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任何一個試圖進行心臟手術的人,都將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當然,這個「魔咒」後來被證實是錯誤的。
  • 日劇《黑色止血鉗》,了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在心臟手術的應用
    改編自醫師作家海堂尊同名小說,以日本東城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為故事背景,由二宮和也主演的十集日劇《黑色止血鉗》,描述一項獨特的心臟執刀手法「佐伯式手術」的創造者,在「白色巨塔」內的執業與教學過程,以及涉及的人、事、物。
  • 聊聊心臟瓣膜手術的風險
    近日網絡上爆出,臺灣演員劉真因主動脈手術在術中發生心臟停跳,雖然具體原因和後續情況文章中語焉不詳,但顯然是和心臟手術直接有關。其實心臟手術歷來是外科手術中難度最大的一類。如果沒有體外循環的發明、抗凝藥物改進和手術技術的提升,在心臟上手術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換心」已成常規手術,邵逸夫醫院 1個月連做5臺高難度心臟移植手術!
    躺在手術室的這位62歲的阿姨,多年來備受心臟疾病折磨,心臟可謂千瘡百孔,這些年靠著心臟起搏器維持著生命的搏動,她終於迎來了重生。這是浙大邵逸夫醫院自9月初成功開展首例心臟移植手術後,第五例高難度心臟移植手術的成功。在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裡,白衣天使的守候,換來生命的一次次奇蹟。
  • 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簡介
    據分析,在我國人群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病已佔首位。我國成人風溼性心臟瓣膜病的發病率為2.34‰-2.72‰,按10億人口估算,成年風溼性心臟瓣膜病患者約150萬人。因瓣膜病變嚴重可能需要實施人造心臟瓣膜替換手術的病人,大約20萬例,這些病人多數為青壯年,如不能及時手術換瓣,將對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人造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的適應證主要根據病人心臟瓣膜的損壞程度。
  • 淺談心臟瓣膜手術的手術風險及圍手術期注意事宜
    家屬在手術室門外等待麻醉師與體外循環灌注師這兩批人談話籤字後方可去「患者服務中心的大屏幕」前靜心等候手術的開始。醫生並沒有義務通知手術開始及結束,如果醫生未行特殊電話通知可以默認為手術暫且順利。拔管後患者會經歷一個相當 「不愉快」的過程。首當其中的是食慾減退,噁心和嘔吐的過程,一般持續2-3天,症狀可能源於麻醉藥的副作用及一些維生素及礦物質的缺乏,醫生會用藥物及時處理。另一個「不可理喻」的症狀是患者拔管後的胸悶憋氣,醫學角度上稱為低氧血症,多見於一些體重較大的、矮胖的老年患者,有時因為氧合不佳甚至需要床旁搶救再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
  • 傳說中的「鏡面人」!徐州一女士經常胸悶,原來心臟長反了!長在了右邊!
    而在現實生活中,還真有人心臟「長偏了」變成了「鏡面右位心」。這種鏡面右位心發病率為百萬分之一,十分罕見。除了內臟位置與常人不同外並沒有其他不良影響,但有些患者常伴隨著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近日,徐醫附院接診了一位罕見鏡面心患者,並實施了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矯治手術,為其成功「補心」。
  • 心臟瓣膜手術的管理與治療
    主持人續續:明白了,但絕大多數還是退行性的多一點。吳永健:對,退行性是因為瓣膜的多少,當然和身體其它因素,吸菸,血脂高,糖尿病,高血壓,也有一定的關係,也會加快它的瓣膜老化過程,最重要的是動力學改變。吳永健:對,在心臟做手術,你要把瓣膜弄掉,心臟跳著是不可能的,你得用體外循環把心臟停下來,然後先用另外一個心臟代替著心臟,不能叫腦子、全身器官停了血,你做完以後不就人不行了嗎,所以先用一個體外的,身體外的心臟幫助這個心臟先轉起來,把這個心臟先停下來,停下來以後把它都修補好了,然後再把外邊人工體外循環也是一個人工的心臟,把它停下來,然後再把這個心臟接上去轉
  • 心臟手術不開胸,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但是李嗲嗲年齡偏大,基礎疾病多,體質瘦弱,並且是再次手術,傳統的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多採用胸骨正中切口(長約20釐米),患者無法耐受。臨床上,這種現象被稱為「主動脈瓣狹窄」,它是最常見的成人心臟瓣膜疾病之一,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人衰老的正常表現,而延誤了治療。實際上,一旦患者出現胸痛、乏力、昏厥等臨床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有效的治療,2年內死亡率高達50%。應該怎麼治療?
  • 打破魔咒:心臟移植手術
    你可能會認為顯而易見是顱腔,但其實答案是胸腔,而位於胸腔中的心臟,更是長久以來都被視作手術的禁區。許多醫生都認為,心臟是外科手術中的一道「天然極限」,沒有任何新方法或新發明可以克服這道極限。比如腹部外科手術的先驅者,被譽為「外科之父」的奧地利醫生西奧多-比爾羅特就堅稱,心臟是絕對碰不得的,任何一個試圖做心臟手術的人,都會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 心臟手術不開胸 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尹曉清介紹,由於心臟有較強的代償功能,主動脈瓣狹窄早期可以沒有很多不適,患者一旦出現症狀,病情將迅速進展,有猝死的可能,2年內超過一半的患者會死亡(死亡率50%),並且主動脈瓣狹窄往往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唯一的辦法就是進行手術置換瓣膜。
  • 心臟手術不開胸!微創手術1釐米傷口為心臟換「門」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尹曉清教授介紹:由於心臟有較強的代償功能,主動脈瓣狹窄早期可以沒有很多不適。患者一旦出現症狀,病情將迅速進展,有猝死的可能,2年內超過一半的患者會死亡(死亡率50%),並且主動脈瓣狹窄往往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唯一的辦法就是進行手術置換瓣膜。
  • 原創:心臟瓣膜手術,置換還是成形?
    作者:落小兜責任編委:李小輝心臟瓣膜手術在心血管外科的臨床應用逐年增加 ,使不少危重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 ,明顯降低了病損率。對具體一例具有手術適應症且無手術禁忌症的病例,是要選擇瓣膜成形術還是瓣膜修復術,心血管界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眾說紛紜。心臟瓣膜成形手術,是對病變的缺損的瓣膜進行修復,以達到治療病變瓣膜,恢復心功能的目的。有學者認為對於許多病變輕的病例,推薦進行瓣膜成形術。二尖瓣成形的方法有:瓣葉三角或四邊切除、假腱索植入、前葉重建、交界切開或瓣環植入。
  • 要給心臟「修」個閥門 手術疤痕竟然是這樣的
    二尖瓣關閉不全圖例手繪 ——陶開宇醫生 02 經過程主任的耐心解釋「 真的只要在胸口打幾個洞就能完成心臟外科手術?常規心臟手術需要胸部正中切口。一旁的心臟大血管外科陶開宇副主任醫師解釋道:「胸部正中切口是心臟外科最常規的手術切口,用手摸胸口正中,可以摸到一塊平坦的骨頭,切口就從這塊骨頭的上緣開始,一直到心窩為止。」這樣的切口能夠提供絕佳的手術視野,絕大多數常規的心臟手術都能通過正中切口進行操作。
  • 體外循環下心臟手術不再是難題
    本網訊(記者 侯伶俐 通訊員 胡琦)心臟手術曾經是外科醫生最難以逾越的鴻溝,而體外循環技術的臨床應用已有半個多世紀,為心臟外科創造了一個無血的手術環境,打破了「心臟是外科醫生最後禁區」的魔咒。自2012年以來,孝感市中心醫院心胸外科開展體外循環下心臟手術150餘例,截至目前所有手術病人已順利出院。 體外循環是利用一系列特殊人工裝置將回心靜脈血引流到體外,經人工方法進行氣體交換,調節溫度和過濾後,輸回體內動脈系統的生命支持技術。
  • 一場死亡風險 200% 的手術,拯救了千萬心臟病人
    1954 年,外科經過百年發展,各種器官手術逐漸成熟,但唯獨在「心臟手術」面前,人類稚嫩得像個孩子。早在 19 世紀,外科學之父 —— 比爾羅特就說過一句話: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任何一個試圖做心臟手術的人,都將身敗名裂。via 比爾羅特打開心臟做手術,實在太難了!
  • 男子五臟六腑位置與常人相反成「鏡面人」(圖)
    「鏡面人」。左下腹疼痛難忍,到醫院檢查後,排除了各種疾病可能。百思不得其解時,醫生突然腦洞大開,發現這位患者竟是罕見的「鏡面人」,五臟六腑全長反了。近期醫院已順利為患者手術。腹痛檢查發現「鏡面人」最近,東莞石龍的袁先生總是感覺左下腹異常疼痛,於是,他去了東莞市第八人民醫院就診。「門診進行抗炎止痛治療後,病情一直沒有好轉。」東莞市第八人民醫院醫生將患者收入院仔細檢查。左下腹有壓痛、反跳痛,也就意味著患者已有腹膜炎特徵了。但是,病因究竟是什麼?
  • 一次微創手術 更換兩個心臟「閥門」
    9月6日,我院心臟中心TAVR團隊成功為一位75歲患者完成微創經心尖聯合瓣膜置換手術。一個入路同時完成主動脈瓣和二尖瓣替換,該手術為山東省首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心臟的「單向閥門」——瓣膜眾所周知,心臟之所以能夠進行永不停止的血液循環流動而不倒流,心臟瓣膜起著「單向閥」的關鍵作用。
  • 通過「小切口」做心臟「大手術」
    本報訊(通訊員 劉巍)心臟「大手術」也可以通過微創「小切口」完成。中南大學湘雅醫院7月6日發布,該院近日完成了湖南省首例全胸腔鏡下雙瓣膜置換合併血栓清除加左心耳縫閉手術,手術切口僅6.5釐米,術後第5天患者便順利出院。
  • 臺灣女藝人劉真離世,因一場心臟手術?
    點開推送,只是覺得人還挺漂亮的,新聞裡稱她是「國標女王」,看到照片裡她和丈夫恩愛的樣子,心裡覺得有些惋惜。大部分人認識她,還是從《康熙來了》等臺灣綜藝節目上,她在臺灣的知名度也比較高。劉真去世的時候才44歲,她這麼年輕,怎麼會死在醫院裡?我看了下新聞,發現她是因為一臺心臟手術離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