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聖狗子的特別讀者:
點擊上方第二個「聖狗子」→主頁右上角菜單欄→設置星標或置頂公眾號→★
《黑鏡:潘達斯奈基》的「競爭對手」不是遊戲,而是抖音/Tik Tok 裡的短視頻,和觀眾日益縮短的專注力。
本文有劇透。
主創編劇 Charlie Brooker 說過:「我的注意力總是不夠集中「。
每次我坐在家,打開電視上的 Netflix 應用,開始播放列表上的影片的時候,常常會想:
究竟怎麼樣能讓我像在電影院裡一樣專注呢?
我的客廳的確不如電影院,但電視屏幕足夠大,我也買了效果不錯的音響。為了專注,我會像在電影院一樣特地關掉所有的燈。
但坐在客廳的我,實在有太多可以分心的選擇了:
我可以開手機刷五分鐘知乎或者微博,回復一條微信上的消息,我可以去廚房取點吃的,吃完之後我可能又覺得太幹,想要去喝杯水。最終我甚至可能把電影暫停到了30分鐘的時間點,再也沒有打開。
在電影院我可是個模範觀眾!我會正襟危坐,還會不時訓斥試圖和我聊天的朋友。
但比起電影院,在家裡的我有一萬個理由去分心。就算我買來最好的電視或者投影儀,最好的音箱設備,我這種注意力渙散的人,依然永遠不能獲得和在電影院一樣的觀影感受。
《黑鏡》主創編劇 Charlie Brooker 曾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自己有嚴重的注意力不足,現在的他幾乎讀不完任何小說,能讀完的大部分書都是兒童讀物——給他孩子睡前講故事的時候讀的。他曾經下載過一個記錄每次拿起手機行為和持續時間的 app,結果被記錄的數據嚇傻了。
大規模分心武器
對於影視從業者來說,這無疑是令他們沮喪的,自己費盡心血打造結構,精心包裝的一個故事,在這個小屏幕的時代,可能還比不上抖音/Tik Tok 上的一個視頻。比如最近熱播的《攝像機不要停》這樣的好電影,如果你不了解他後面的驚喜,看完前30分鐘就決定放棄這部傑作了吧?
而 Netflix 這樣一個數據驅動的公司,對這一點的了解,比誰都更清楚。比如前兩天,他們慶祝般地宣布最新電影 Bird Box 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獲得了史上最高的單日播放量,卻被人們質疑到底有幾個人真的把這部 IMDB 評分只有6.8的電影看到了頭。更何況黑鏡這樣,往往越往後越有重量的劇集。
想抓注意力,也不是沒有辦法。傳統的電視劇,大概每隔5分鐘就要有一個興奮點,10分鐘就要有一個小高潮。也有適合主婦一邊做家務一邊看,就算分心也不在意的肥皂劇。
但那可是肥皂劇啊,在這個精品劇集主導,被FX電視臺總裁稱為 Peak TV 的時代,不可能像肥皂劇那樣感情泛濫,所你會聽到別人反覆推薦一部「慢熱」的好劇。角色們也不可能像在肥皂劇一樣,動不動就互相扇耳光。《權力的遊戲》裡提利昂一共也就扇了喬弗裡一兩次耳光,才讓人那麼刻骨銘心,恨不得循環播放十分鐘。
而《黑鏡:潘達斯奈基 》似乎就是 Charlie Brooker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嘗試:既然不能讓你像在電影院裡一樣集中注意力,就每隔幾分鐘把你拉回來,讓你注意屏幕上所發生的。
《冰與火之歌》裡奈德代替出去打獵的勞勃處理政務的時候,坐在鐵王座上難受的要死,因為徵服者伊耿在打造王座的時候,就說過「做國王的不能舒舒服服地坐著」。
《黑鏡:潘達斯奈基 》的觀點就是「觀眾不能舒舒服服地坐著玩手機,你必須得注意看我要講的故事,不然下一步你都不知道你應該做出什麼選擇。」
《黑鏡:潘達斯奈基 》中唯一成功寫出劇本的結局裡,Stefan 對醫生說自己之前的錯誤是給了玩家太多的選擇,而現在他將這些選擇移除了,而這一集《黑鏡》也是一樣,不再給觀眾一邊玩手機一邊看電視的權利。
這種套路看似在遊戲裡早就存在,但對影視觀眾來說非同小可,因為他們早就習慣了和主角建立一種聯繫,而從現在開始,你做的每一個決定所給主角帶來的後果,似乎都有責任。
在這一點上,遊戲玩家和影視觀眾們的行為完全不同,遊戲玩家似乎更偏向達到「主線結局」,更在乎」自由度「,而電視觀眾則和主角有太深的感情,也更希望獲得一個有完整起承轉折的故事。
《黑鏡:潘達斯奈基 》有一處會讓你選擇是否殺死父親,第一次看到這裡的我完全不願意這麼做,而我身旁的朋友,一個資深遊戲玩家,已經察覺到了這才是「繼續故事」的唯一方法。
而網友整理出的劇情路線圖,看似和很多遊戲比起來小巫見大巫。但對於電視劇來說確實頭一回。為此 Charlie Booker 甚至讓 Netflix 給編劇使用的劇情編輯軟體崩潰了。
而頭一次在電視上使用這種播放方式,即使在智能電視的時代,這個過程還是有些坎坷,《黑鏡:潘達斯奈基 》幾乎在所有平臺的 Netflix 客戶端都可以正常使用,開發時所用的開源軟體卻唯獨不能適配 Apple TV 4K 和 Google Chromecast。(相比之下開發遊戲需要適配的硬體系統都要更少?)
比起《底特律:變人》,這種結構似乎只是小孩過家家,但影視鏡頭的表現力和真人演員的演技,又是現在電子遊戲完全不能比擬的。
遊戲和電視劇,似乎在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向一個未來的敘事形態靠近。雖然對於很多電影愛好者來說,他們會抗拒這個消息:「如果我真的想玩遊戲,我會打開遊戲機,如果我真的想看電影,我會去買張電影票」。然而現實並不會朝他們理想的方向發展。
不久之後,人工智慧不僅能像現在一樣製造出逼真的名人視頻,甚至一定模擬出擁有不同表演風格的演員,進行動態的演出。
《馬男波傑克》裡,波傑克半路離開劇組,片方就用後期方式P上了模擬的他的臉,最後差點獲得了奧斯卡提名。這個極盡誇張用來諷刺的故事,也許離我們並不遙遠了。
一個我最喜歡,也是埋得最深的彩蛋:
在五個結局的一個裡,Stefan 會像故事一開始一樣,乘巴士前往 Tuckersoft 遊戲公司。但與之前選擇聽音樂磁帶不同,他放進隨身聽的,是他開發的遊戲的磁帶。所以他聽到的不是音樂,而是一段雜音一樣的聲音。
但事實上,這段聲音並不是毫無意義,而是一段數據。有人將那段錄音輸入 ZX Spectrum 電腦(也就是 Stefan 編寫遊戲時用的電腦)的模擬器中,得到了下面一段二維碼:
而這段二維碼隱藏的是一個網站:Tuckersoft 遊戲公司的官網!
另外在劇中扮演 Jerome Davies 的演員,其實也是80年代著名的遊戲音效設計師 Jeff Minter。
如果你是通過各種資源渠道下載這部影片的,你體驗到的可能只是沒有任何選擇的單線敘事。好消息是!即刻程式設計師同學熬夜開發了一個小插件,不再需要來回刷,就能攻略到所有支線劇情:
不過要在APP內的「《黑鏡》追劇小組」內打開才有。下載了即刻APP的可以試試看~
也推薦大家閱讀大灰狠老師對這一集的評論:為什麼說《黑鏡:潘達斯奈基》沒啥意思 | 唱唱反調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聖狗子 ∣美劇漩渦NOT A LARGE BLOG, A PROUD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