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王曉波
11月28日,新華社發布一篇題為《抑制樓市「打新熱」,需要「硬核」舉措》的評論文章,直指近日備受輿論關注的「深圳萬人搶房」事件。
深圳「華潤城潤璽一期」的網紅盤,項目均價為13.2萬/㎡左右,而周邊華潤城潤府的二手房均價在18萬以上,價差達到4萬~5萬,這意味著按該樓盤最小的100平方米戶型算,如果搖中最少能賺500萬。
如此大的套利空間,購房者眾也不足為奇,甚至出現眾籌打新、代持購房的奇葩景象。1171套房源,最終獲得的有效誠意登記客戶共9690批,凍結資金高達339.05億元,開盤後僅僅13個小時,1171套房源就全部售罄,收金196億!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甄素靜 攝(圖文無關)
新華社評論指出,十幾萬元一平方米的商品房儼然成為火爆「投資品」,「打新熱」背後的買房牟利現象顯然與「房住不炒」理念背道而馳,抑制樓市「打新熱」,需要「硬核」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5日,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主任劉鶴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房地產業影響投資和消費,事關民生和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一天後發布的央行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也提出,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面對政策方面的「三令五申」,為何炒房現象仍然大行其道,對於這些狂熱的炒房現象,應該如何化解呢?
或許正如新華社評論中提到的:「打新熱」現象警示,增加供給、新房限價之外,樓市調控還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更多地關注住房流向,加強對持有環節的調控,讓稅收槓桿發揮更大作用。建立科學合理的房地產稅制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抑制投資投機行為,或許能收釜底抽薪之效。
買到就能淨賺500萬元,總價上千萬的房子成了「剛需房」
資料顯示,深圳的華潤城潤璽項目地理位置優越,其所在區域是南山區高新園大衝村,周邊高新技術、上市公司密集,購買力強且有名校集團加持。
2007年,華潤置地斥資60億元拿下大衝村舊改項目,經過長達7年的談判、清退和重建,2014年7月華潤城1期開盤,均價4.5萬元/平方米,開盤當日售罄;2014年11月,華潤城1期加推,均價5.0萬元/平方米,3小時售罄;2015年12月,華潤城2期入市,價格區間在6.2萬~8.1萬元/平方米。等到華潤城3期入市時,周邊二手房每平方米單價已12萬+。
此前開盤的三期均選用了「潤府」的名稱,此次開盤的第四期放棄了這一名稱,而是改名為「潤璽」一期,據說產品定位更為高端。
房產中介網站顯示,目前華潤城二手房成交均價在15萬~18萬元/平方米,掛盤價均價已達18萬元/平方米。
這次開盤均價13.2萬元/平方米的潤璽,共推售1171套房源,建面約100/125/175/200平方米不等,單價區間約12萬~14.4萬元/平方米,總價區間1184萬~2984萬元(你沒看錯,最便宜的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總價也超過1000萬)。與周邊二手房掛牌均價倒掛約5萬元/平方米,這也是不少購房者選擇此項目的重要原因。現場一位選房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目前掛牌均價看,就算選一套最小的100平方米,買入帳面浮盈就是500萬元,還不算未來漲幅,有機會當然要試試。
該項目11月24日進行公證搖號,從9690人搖號選出1300人進入首批選房環節。11月25日和26日為誠意登記人按公證搖號選房順序依次參加現場選房活動。
就在25日和26日兩天,1171套房源全部清盤,剔除休整時間,全程僅用時13個小時。據證券時報·e公司統計,1171套房,除了89人臨時棄選,第1171套房,被第1254號購房者拿下,90%以上都選購,100%銷售率,收金196億。
候場的購房者們(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甄素靜 攝)
該項目銷售方案顯示,優先滿足剛需無房戶購房。這也引發了網友的質疑,總價超千萬的房子,竟然也成了「剛需房」?
購房資格不夠,「代持」名額來湊
潤璽的受關注程度還體現在另一個細節上,一些日常推送閱讀量為幾千的公眾號,在推出潤璽銷售方案後,極短時間內閱讀量便達到10萬+。
不過市場還是對這次總價動輒千萬的「剛需」提出了質疑,認為其中代持或合夥投資的人佔比並不小。這種質疑從認籌期間各方反應可尋得蹤跡。
在銷售方案公布後,市場上傳出多份代持協議、合夥協議方案,價格從免費到萬元不等。潤璽認籌期間,也有房產大V特意針對合夥買房、代持開了培訓班,講解風險案例,報班費用可抵扣之後擬合夥協議的費用。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有一位上市公司高管通過找人代持,搖中了3個號,一下要拿出1000多萬元。
在這次搖中的購房者群體裡,一位已無購房名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稱,他這次也要去選房,是跟幾個朋友一起的,別人的名額,他們佔股份。
還有讀者向記者爆料稱,他所知道的一位老闆認籌了15個號,均是其公司員工的購房名額。
老闆與員工各出一半認籌資金,各還一半月供。雙方約定工作滿數年後,員工回購老闆的份額,這樣老闆和員工均得了利。
此前一位有認籌意向的購房者告訴記者,他本打算參與這場打新,找一位相熟的有三成首付的代持人,他和另一位朋友共出首付還月供。不過代持人在認真考慮後給他們的回覆是「想排安居房」,便又作罷。
搖號結果公布後,便有人放出要收中簽名額的消息,費用可談,500多的號位,據傳就已叫價200萬元。
華商律師事務所律師周爭鋒稱,打新這幾天我是很忙的,都是找我要代持協議或合夥協議版本的,或者諮詢有無購房資格的,無房無貸積分是否靠前的。還有人問我開發商這樣依據自己的意願給買家規定標準,是不是侵犯公平購買權等。
「反正網紅樓盤打新,我們律師總要給當事人解釋,什麼是代持買房,什麼是合夥買房。」
對於代持風險和處置方式,周爭鋒表示,風險是實打實存在的,想規避,無解。他提示實際產權人留存水電煤氣、物業管理費等連續不間斷的繳納證據,證明對代持房產一直佔有使用。如果房屋出租,租賃合同的主體一定是實際產權人,以實際產權人的名義與租客籤訂租賃合同。實際產權人想通過自己和代持人籤訂虛假租賃合同的方式鎖定房產權益的想法,不切合實際,因為依法房產抵押後籤訂的租賃合同無法對抗法院的查封拍賣。
新華社:「打新熱」背後的買房牟利現象與「房住不炒」背道而馳
面對炒房之風,新華社28日發布題為《抑制樓市「打新熱」,需要「硬核」舉措》的評論指出,「打新熱」背後,新房、二手房價格「雙軌套利」浮現,樓市調控問題再次引起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11月25日,也就是該樓盤開盤當日,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主任劉鶴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房地產業影響投資和消費,事關民生和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租購併舉、因城施策,完善長租房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一天後的央行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也提出,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
新華社評論也指出,此番樓市火爆引起關注的焦點與以往不同,不再是純粹的新盤價格問題,而是新舊住宅價格倒掛。早在離開盤還有數月時間之前,不少「打新攻略」就在網絡流傳。到了選房之時,不僅出現了「眾籌打新」「借票代持」等傳聞。十幾萬元一平方米的商品房儼然成為火爆「投資品」,「打新熱」背後的買房牟利現象顯然與「房住不炒」理念背道而馳。
堅持「房住不炒」,保障供給必不可少。近年來一些地方多措並舉,如提出長期住房保障計劃,停止商務公寓審批,推進低價公共住房建設等。這些措施需加快落地步伐。然而,「打新熱」現象警示,增加供給、新房限價之外,樓市調控還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更多地關注住房流向,加強對持有環節的調控,讓稅收槓桿發揮更大作用。建立科學合理的房地產稅制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抑制投資投機行為,或許能收釜底抽薪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