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與宋清如的生死不了情

2021-02-08 石揮話劇站

遇見他之前,她想做一個詩人。遇見他之後,她成了真正的詩人。

相識十年,無數的鴻雁傳書,幾乎不見面。相見後,有了兩年的婚姻生活。對此,她從未抱怨。

戰火紛飛,他們匆匆結了婚,搬到穩定僻靜之地。他繼續翻譯莎翁全集,她則為他生兒育女,支撐家裡。

在她的敘述裡,她永遠平靜,謙卑,仿佛她才是欠了他最多的那個人。

因此,她可以過任何一種生活,將就任何一種時代。

1932年的深秋,她從師範科畢業。那一年有了新規定,師範生曾享受了公費學習,不能直接進入國立大學。於是,她轉了個彎,考進了之江大學讀中文系。

大學裡,環境幽靜,學生不多。綠蔭遮蔽下,傾斜的陽光四散而去,穿過樹葉,落在光溜溜的沒人路過的地面上。

朱生豪正在讀大學四年級,是「之江詩社」裡的頂尖人物。他從小失去了父母,又在寄人籬下的環境中長大,沉默寡言,清瘦單薄。

她第一次去「之江詩社」時,別出心裁地寫了一首寶塔詩帶去,就當做給詩社的見面禮。沒想到社裡的成員交流的作品,多是詩詞歌賦,古體一派。她的寶塔詩新潮得有些突兀,像個尷尬的怪物。

她連平仄都分不清楚。

好友把寶塔詩給朱生豪看,他看完,低下頭去,沒有說話,臉上也沒有表情。她看著他,覺得自己的詩恐怕不是首上乘之作。

沒想到,幾天後,朱生豪給她寄了信,還奉上了他自己創作的幾首新詩,請她指正。

她也想學著寫古體詩,於是就回信給他。一來二去,詩詞的指導與交流少了,表達情感的句子卻增多了。

次年夏天,老師給他介紹了工作,去上海世界書局擔任英漢編譯。在他的學生時代,他就非常喜歡英語,常常覺得自己沉醉在英國範兒的生活中。

那個年代,他沒有得力的靠山,找工作並不容易。走之前,他寫了三闕《鷓鴣天》贈予她,信心百倍地告別了大學生活。

他的具體工作是參與編纂《英漢模仿辭典》,《英漢雙解辭典》,然後再在詞基礎上參考日本最新的英日辭典加以擴充修訂編寫。書成之後,在初學者中很受歡迎。

朱生豪生性安靜,又養成了安靜的習慣,他幾乎是獨來獨往,辦公室一出,很少與人接觸。他自己也說他是一個古怪而孤獨的孩子。

他住在自己的亭子間裡,任何時候,他都在獨處,不說話,也找不到人說話。他唯一向外的渠道就是與她的通信。

他什麼都寫,宋清如之於他就像是跳動在軀體裡的心臟,見不到,摸不著,但他能靠想像去觸碰她。

他寫他所居住的小屋子。房間牆壁昨天粉飾過,換了奶油色。

陳設很簡單,只一書桌、一坐椅、一眠船。他還特別指出床已經破了,勉強支持著用。

書,一部分線裝的包起來塞在床底下,一部分放在藤籃裡,其餘的攤在桌子上。

他還寫了歌曲集、外國歌、中國歌、創作歌曲、電影歌等流行的單張外國歌曲。案上還有日曆、墨水瓶、茶杯、熱水瓶等等。

他說,他非常喜歡看電影。

但這些並不是生活的全部。他曾說,「一年之中,整天不說一句話的日子有一百多天,說話不到十句的有兩百多天,其餘日子說得最多的也不到三十句。」

那些鮮活的堪稱「無比肉麻」的極品情書語言是重塑現實世界的一種武器,此時的他很年輕,游離在主流文學圈之外,不為人知。

他討厭自己的平凡卑俗,也討厭別人的平凡與卑俗。過去父親開店,但總是經營不善,母親痛心疾首,無數次對他說,長大後一定要有出息啊。

他要求不多,有出息就是不無聊的意思。只要不無聊就好了。一切都好了。可是如今,他無所作為,信裡倒是一片赤誠、恣意徜徉、你儂我儂,心裡卻是一片寂寞與憂傷。

不久,他的月薪由70元減到了50元。工作上更加沒有盼頭。別人都相繼辭職,編輯部只剩下他一個人了。他也想辭職。書局再三挽留,他也就沒走。

在這樣的環境中,宋清如也不斷地收到他的來信。她對朱生豪的了解,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他的工作不進不退,只是懸著。

而宋清如也因為戰火喧天,江浙淪陷後,逃離故裡,直奔四川,之後在重慶與成都兩地執教。

通信時斷時續,但每次孤寂之時也總能收到來信。35年被稱為「翻譯年」。之前因為上海實行書報檢查制度,很多書被禁止發行。

魯迅決定曲線救國,鼓勵大家去翻譯名家名作。35年,魯迅陸續發表了三篇有關莎翁的文章,他希望有人能夠將莎翁名著全部譯出。這不是一種瘋狂,而是為了國家。

他以前也讀了許多英詩,翻譯過幾首,只是沒怎麼發表,因為「不喜歡不熟悉的人看他的作品」。

有了魯迅的號召,各大書局開始組織專家名流翻譯世界名著。原《英漢四用辭典》主編詹文滸覺得可以讓朱生豪試一試。他對朱生豪的能力與堅持深信不疑,看到他總是苦悶不堪,生活上又多困難,想拉他一把。

他與書局說定,只要朱生豪能陸陸續續交付譯稿,就可隨時領取每千字兩元的稿費。

這時,宋清如收到的信,多是各種莎翁戲劇的見解。他還把多年來積累下來的詩詞,挑選出最精華的,裝訂成冊,寄給宋清如。

儘管信裡熱情洋溢,宋清如冷靜對待。他無數次說,「所謂愛的對象主要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並不一定真實存在。」 雖然收信者就是宋清如本人,但對他來說,也不是真實的,只是尋求心靈的寄託。

宋清如並不忌諱這樣的說法。他開始翻譯莎翁時,她似乎又更懂朱生豪了。他信上的快樂、詩意、以及對於愛情那非凡的想像力,一來到現實中,就全部都擱淺了。

仿佛出現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人,一個因為年近三十依然沒有太大出息的人,一個則是仿佛愛得快瘋了的人。

宋清如看來,完全不相干的兩面,都是他。朱生豪是一個只能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活上的木訥靦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以前,宋清如在湖州私立民德簡師任教,他寄來《暴風雨》與《仲夏夜之夢》,要她幫著抄寫一遍副本。她教學任務重,總是要隔好些日子才能抄寫完畢,寄回給他。

盧溝橋事變後,他因身體太弱,不能上前線殺敵,但他覺得只要將工作——自己最根本的本分——做好,就能保存實力。他對她說,只要書局一天不關門,他就要堅持上班,堅持翻譯,經常通宵達旦。

日軍在虹口登陸。他帶著牛津版的莎翁全集和幾件衣服離開了。第二天,他再要回去拿東西時,大火燒盡了他多年收集的資料與各版本的莎劇。

1940年秋,宋清如轉至成都四川省立成都女中任教。母親催促她回上海,她只好在來年的暑假辭職,從貴陽過韶關,繞道寧波和舟山,在路上耽擱了半年多,才回到上海。她找到了工作,在私立錫珍女中當代課老師。

兩人終於見到面了,見了很多次。他依舊工作繁忙,沉默寡言,並沒有發生情書中那樣無法抑制的感情碰撞。他就是如此。

1941年末,朱生豪失業了,緊接著宋清如也沒了工作。日軍衝入當時他工作的《中美日報》報館,放火燒毀了各類書籍與材料,朱生豪逃出來時,身上什麼都沒有帶。宋清如想回到重慶工作,走的時候她約了朱生豪同行。

這時候,大學同學張荃就對朱生豪說,要不你兩結了婚再走,方便同行,互相照顧的時候也不用擔心別人會說閒話。

相識十年的兩人,快到而立之年了,匆匆舉行了婚禮,便準備去重慶。然而路上危險重重,很多路線都走不通了。時間耽擱越長,朱生豪的路費也越少。

他思來想去,覺得即便是去了重慶,還是要寄錢養留在上海的姑母表姐。再者,路上顛簸,去了重慶也不能保證以後不再輾轉別的地方過活,這樣的日子肯定不利於翻譯工作。

他最看重的就是翻譯。他曾對宋清如說,「只有埋頭在工作中,才感到多少恢復了一點自尊心。」

只有將自己整個的扔到莎翁的世界裡,他才安心。

有證據表明,在《哈姆雷特》之後的《終成眷屬》和《一報還一報》中,莎士比亞的精神已經處在崩潰邊緣,他不再對人與事存有幻想。

《李爾王》等四部悲劇出世後,他正經歷著精神極度緊張之後的疲倦。他已經全力以赴去探索了人性的多重變化。他的筆下,英雄除了高貴,還具備了人類特有的軟弱、退縮等特質。

到最後,莎士比亞已經展現驚人而深邃的感情世界,他已經放棄了現實與日常。

這些能引起強烈的共鳴的情感就藏在莎翁的字裡行間,朱生豪體弱、寡言、嚴謹,不可能感受不到。

所以,他才孤注一擲想要將莎翁喜劇全部譯出。

在上海,兩家人擠在一個樓裡住著,物價飛漲,無工作的兩人實在無法承受。不久,宋清如的母親在常熟租了房子,一家人搬了過去。

在常熟,生活與夥食上全由母親安排,兩人不用費心。朱生豪一到租屋,就開始翻譯。之前的譯稿再次丟失,他又重頭譯,因為已經譯過好幾遍,所以進度也快了些,輕車熟路。

雖然精神上受到嚴重打擊,但畢竟常熟的生活還算平穩,他們一家人都隱姓埋名了,也算是個安慰。

過去收集整理名詩名句的習慣再次撿起,宋清如依然是他的抄錄員。

春節後,一家人回到嘉興。顛沛流離,翻譯時所能用的工具書,只有牛津辭典和英漢四用辭典。宋清如看他整天匆忙,再加上他厭倦說話,夫妻兩連一兩句話都搭不上。

但她還是把他的付出記在心裡。他曾讓她幫忙翻譯,她唯恐自己英語水平太低,破壞了原著,就沒答應。如此,擔子就全落在朱生豪身上。

他一個人拼著命地翻譯,沒有參考數據,沒有高水平的翻譯界朋友可以交流。

宋清如說,「信中,他對我有很多暱稱,還有他自己花樣繁多的署名。可以看出,他唯有與我作紙上談時,才閃發出愉悅和放達。一旦與我直面相處,就變得默然緘口了,孤獨古怪了。」

然而,這樣一個回到現實中就讓人「大跌眼鏡」的朱生豪,宋清如還是嫁了。婚禮是匆忙中舉行的,婚後生活是拮据。

他有稿費進帳,但物價漲得快過收入,他的錢根本不值錢。宋清如沒有抱怨,她選擇去做老師,補貼家裡開支。

緊接著朱生豪病了,腰痛、牙床炎等等紛至沓來,他拖著,只在工作上用功。最後,他拖出了結核病。

宋清如在一旁照顧,自責道,當時你腰痛牙痛,我應該有所應對的。但那時剛生完孩子,本來就體弱又忙著家務和孩子,是她的無知麻木讓他落下病根。卻絲毫不提為了節省他的精力,她攬下了同樣艱巨的校稿工作。

死前他很不甘心,甚至說,早知道病來得這麼快,拼著命也要譯完。

莎翁盯著精神狂熱的暴風雨寫下了具有複雜人性本質的真英雄,宋清如何嘗不是看透朱生豪這個英雄的內在?

情書,情話是說給別人聽的,她收到了,似乎也不在意,逃難時怕累贅,還燒毀了一些。

她知道,書信裡的他與沉默寡言的他,必須合在一起看,才能理解他這個人。

她反覆承認,儘管多年來一直與他有交流——精神上,生活上——但她還是無法理解翻譯壓力的毀滅性力量。

朱生豪曾毫不遮掩地對她說,「翻譯是最無意義的工作——到最後還不是自己的作品。」

誰說在思維戰場上闖蕩的英雄不是真英雄呢?

那裡,始終是一個「帶刺花園」,只有朱生豪這樣的人才能獲準進入。宋清如也寫詩,她也曾打開帶刺玫瑰編織的柵欄進去過,站在邊上朝裡望了一眼。

只這一眼,她就再沒有退出過。

朱生豪32歲去世,這一年她33歲。

她繼續做老師。

據說,40歲時曾與同校的男老師短暫交往並生下一個女兒。

但她不願多提。

八十歲時,她依然在寫詩。她寫:

我願意抖落渾身的塵埃

我願意拔除斑斕的羽衣

我願意撫平殘餘的夢痕

我願意驅逐沉重的靈魂

沒有葉沒有根沒有花朵

沒有愛沒有恨沒有追求

能像輕煙一樣無拘無束?

能像清風一樣自由自在?

她始終是個神秘的女子。少年時,家裡人覺得「女子無才便是德」,幫她訂了一門親。她以自己要讀書為由,鬧了一場,解除了婚約。

成年後,與人紙上戀愛十年,結婚兩年,始終保存著兩人的書信。

她話中波瀾不驚,稱它們只是書信。

但或許是真的幸福,才甘願為之付出從不邀功請賞,相愛卻從未張揚,卻留下情書無數,供他人心馳神往。

她太過理智,把情書當作研究朱生豪的文獻。

或許,這樣的她並不是出於理智,而是她體驗了浪漫背後的悲劇,她後悔自己沒能再多幫幫他。

或許,只有真愛,才會覺得自己永遠做得不夠好。

相關焦點

  • 朱生豪和宋清如,我和你
    朱生豪丨寫生,寫死,寫盡一世情信知道宋清如是因為朱生豪,多年前看《朱生豪情書》,抄下許多話,後來再看到宋清如的照片,果然人如其名,不驚豔,眉間自有淡然清麗,想起朱生豪說,我愛宋清如,風流天下聞。紅顏不愛酒,秀頰易生氛。
  • 宋清如與朱生豪:再沒有什麼能把他們分開
    這位譯莎才子在世的日子非常短暫,生前寂寂,死後成名,他的死亡頗具悲劇色彩,得的是當時的頑疾——肺結核,可以歸之為積勞成疾,加上戰爭動亂,缺食少藥,最終把命也搭上了。他說:飯可以不吃,莎劇不能不譯。朱猝逝後,朱夫人宋清如可算是盡了心力,撫養幼子,出版遺作,把漫漫的一生交付給了他。
  • 朱生豪·宋清如|醒來覺得,甚是愛你
    她曾說:認識我的是宋清如,不認識我的,我還是我。 這樣的兩個人,在一次「之江詩社」的活動中相遇了。朱生豪第一次見到了宋清如,便覺得相見恨晚,他深深地被眼前的姑娘吸引了。他對她,一見鍾情。兩人的家境,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心底火光閃爍的頻率是一樣的。很快,他倆情愫漸生,以詩為媒,成了彼此心靈最大的慰藉。
  • 民國愛情故事|宋清如和朱生豪的莎翁之戀
    1932年,宋清如21歲,如願進入之江大學學習。初入校門的宋清如就顯示出獨立不羈的一面,雖長相清秀,卻不愛打扮。她說:「穿著華美是自輕自賤。」她還說:「認識我的是宋清如,不認識我的,我還是我。」 這些言論都讓同學們對她刮目相看,不過絕大多數時候宋清如都是文靜而沉默的。宋清如在中學時候就開始寫作新詩,還專門聽過當時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報告。入校不久,她就報名參加了之江詩社。
  • 宋清如和朱生豪:10年戀愛,2年婚姻,他死後她一輩子寫詩懷念
    沒想到朱生豪直接將她介紹進了詩社,在眾人的掌聲之中,她成了詩社的一員,從此經常可以和朱生豪見面。從此以後朱生豪開始不斷給宋清如寫信,信中往往是他寫的詩作,請宋清如點評。而宋清如也非常認真地回信過去,兩人就在相互切磋之中感情升溫。但朱生豪一直沒有辦法向宋清如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她聽聞宋清如出身富裕家庭,上大學是她以「不要嫁妝」為條件換過來的。
  • 願得一人心,朱生豪先生寫給夫人宋清如的唯美情書,溫暖了世界
    朱生豪和宋清如視頻故事是由塗磊老師主持的綜藝節目,一個女孩在高中時就喜歡一個外表英俊的男孩,不過女孩的顏值一般,但就是喜歡。男孩雖然經常去女孩那裡買東西,女孩賣給他的商品也許會優惠,也許是不收費,男孩去的次數就更勤了。男孩的大學同學周哥,喜歡這個女孩,於是寫了一封情書,委託帥氣的男孩帶給女孩,男孩發現了女孩有被搶走的意思,於是把情書的署名換成了自己,女孩本來就喜歡,這就更是感動萬分,於是和男孩處起了朋友,男孩卻告訴周哥女孩拒絕了他。
  • 【人物】 民國女子宋清如
    他說:飯可以不吃,莎劇不能不譯。朱猝逝後,朱夫人宋清如可算是盡了心力,撫養幼子,出版遺作,把漫漫的一生交付給了他。 在嘉興市區禾興南路73號朱生豪故居門口,這對患難情侶身體相連,宋臉龐微側,朱深情凝視,似在喁喁私語。他們雙眸微閉,冥思、陶醉在某個久遠的夢裡,帶著一種尊貴、寬容的氣氛。似乎與這條塵土飛揚的禾興路毫無關係。 這是本地雕塑家陸樂的作品。
  • 王福基 / 先生宋清如
    她對此很是淡泊,先是毫不猶豫地把錢退回給出版社,表示能出版已經是可告慰朱生豪在天之靈了,錢不需要。當時她是杭州商業學校的語文教師,生活無虞。出版社馬上把錢如數再次寄給她,說這是她應得的,退回的話帳上也不好處理。宋清如先生收下錢後,即帶著五千萬回嘉興,到市(縣級)委宣傳部,捐給朱生豪家鄉文化事業。宣傳部把這筆捐款分兩處使用:一部分建設全市有線廣播;一部分給市圖書館作購書經費。
  • 文藝| 宋清如,我記的你想我時我的樣子
    文丨藍風宋清如的一生只愛了一個人,她中途也試過和別人重組家庭,還是不行,又回到一個人,她放不下朱生豪,那就一輩子記著惦著,在漸漸皺卷的歲月行道上往前踱去吧。宋清如的家世很好,是典型的閨秀才女,進入之江大學後,各種文學期刊上都可看到她的詩作。
  • 朱生豪:比王小波還會說情話的男人
    這時,初入職場的朱生豪,經受著理想與現實的衝擊,苦悶不堪。而此時的宋清如,仍在如象牙塔一般的大學校園。此時,朱宋兩人的書信往來,成了支撐朱生豪往前走的很重要的動力。「接到你的信,真快活,風和日暖,令人願意永遠活下去。世上一切算得什麼,只要有你。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義者。」
  • 朱生豪和宋清如:醒來覺得甚是愛你
    不須耳鬢常廝伴,一笑低頭意已傾。我愛你像愛一首詩一樣隨著朱生豪赴上海工作,他和宋清如也開始了長達九年的異地戀。於尋常人來說,異地而戀艱難百千,且難以維繫;才子佳人卻非然,特別是對有著「民國最會說情話的男子」之稱的朱生豪及他的情話狂轟濫炸的對象宋清如。
  • 朱生豪:如果一個人真的愛你......
    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朱生豪在這天,將要邂逅他此生的摯愛——宋清如。 那天,第一次參加詩社的宋清如有些忐忑。 雖說她在高中時就嘗試寫過一些新詩,但到了現場一看,才發現高手雲集,自己的拙作倒顯得有些拿不出手了,不過她還是大方地向各位前輩請教。 恰巧,朱生豪的朋友看到了宋清如的詩,他悄悄推給坐在一旁的朱生豪看。
  • 最會說情話的翻譯家——朱生豪
    這些只有在詩歌才華橫溢的朱生豪的筆才能得到完美的結合。  朱生豪與宋清如的愛情一直是段佳話,他是之江才子,夏承燾說他的才華古人中只有蘇東坡能相比。她是之江校花,也是才女,施蟄存說她的新詩有「不下冰心之才」。他們因為詩而相識,因為詩而相知,最後因為詩而相愛。四年級時,在「之江詩社」的活動中,朱生豪認識了當時一年級的宋清如。
  • 朱生豪:醒來覺得甚是愛你
    1929年,朱生豪從學校畢業,因為成績優秀,被校長推薦保送至杭州之江大學深造,並享受獎學金待遇。在之江大學,朱生豪主修中國文學,兼攻英語,有一位老師評價他:「聰明才力,不當以學生視之.英文甚深,之江辦學數十年,恐無此不易之才也。」大學四年級時,朱生豪遇見了自己的「女神」——宋清如。
  • 《朱生豪情書全集》丨十年寫下308封情書,卻只換來兩年相守
    相識相遇,最後相知相愛,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就像是朱生豪和宋清如。1932年的秋季,宋清如認識了朱先生,那個時候她剛進入之江大學,選讀了中文系。有一次宋清如參加「之江詩社」的活動,正巧朱生豪也在那裡,那個時候的朱生豪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按照現在來說,宋清如是朱生豪的學妹,應該叫一聲學長,還是個大四即將畢業的學長。
  • 朱生豪與宋清如 《我願意捨棄一切,以想念你終此一生.》
    在一次「 之江詩社 」的活動中,朱生豪第一次見到了宋清如,兩人頓時相見恨晚,兩顆熾熱的心碰撞在一起,交織著,互放光亮,兩人很快就開始書信往來,別看朱生豪瘦不禁風,內向靦腆,言語笨拙,但他追起女生寫起情書,那叫一個絕,真是你看完情書都沒有理由拒絕,現在摘幾句供大家參考,前方高能,注意收藏。「 醒來覺得甚是愛你。這兩天我很快活,而且驕傲。你這人,有點太不可怕。
  • 朱生豪:用一生翻譯莎士比亞
    作者沈蕾小時候就住在朱生豪故居附近,「小時候就經常看到清如奶奶,覺得她和一般的老奶奶不一樣,散發著讀書人特有的氣質,後來長大了讀書了,也學了英語,更加體會到朱生豪、宋清如夫妻的不易。」除朱生豪生平梳理外,書中還附有朱生豪及其譯事年表和朱生豪譯莎士比亞戲劇簡目、朱生豪致宋清如書信節選,力圖更全面地反映朱生豪的一生。
  • 民國的女子:蕭紅的坎坷,宋清如的嘆惋,張兆和的惆悵,林徽因的缺憾
    作者:彎彎,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ID:tsgsc8)民國的好多女子,論才情,腹有詩書;論姿色,靈氣四溢;論愛情,惹人豔羨;論作品,經典流傳……然而細數下來,人生十全十美者,又有幾個?本篇帶大家一起去了解蕭紅的坎坷,宋清如的嘆惋,張兆和的惆悵,林徽因的缺憾。
  • 一書《朱生豪情書全集》:看完好想戀愛啊
    作者:朱生豪 整理:宋清如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O O O七夕剛過,樹葉也被滿大街秀恩愛的戳到不要不要的,於是我們躲起來看情書吧。情書真是動人啊,有信紙上的百轉千回,和微信不一樣,沒有了及時交流,卻在時間裡面醞釀發酵出溫柔:對你的歡喜,醜臉上泛出微笑,只有你知道。但今天推薦給書友們的情書是朱生豪先生的《朱生豪情書》。曾經因一篇熱門豆瓣筆記偶然知道了這本書,記得其中有一句是「醒來覺得甚是想你」:這個朱生豪啊,真是太會說情話啦。
  • 翻譯大師朱生豪:用540封情書追妻10年,結婚2年半後便抱憾離世
    譯書之苦,不下於生孩子。」除了梁實秋,翻譯莎士比亞的還有一個人,他叫朱生豪。他雖然只活了32年,他卻翻譯了180萬字的《莎士比亞全集》,也成為迄今中國莎士比亞作品的最完整的、質量較好的譯本,至今無人超越。在他短暫的生命中,除了翻譯莎翁的作品,他還給妻子宋清如留下了540多封情書。他還對宋清如說,「我要把譯著作為獻給你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