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西辛營鄉東辛營村,有一座深受農民歡迎的「科技小院」。說到這個成功的科技小院,還真多虧了駐沽源產業扶貧幫扶小組。
扶智培訓富頭腦
沽源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國家部委及河北省直部門下派了多名幹部駐村幫扶,又從駐村幹部中抽出部分骨幹組成駐沽源產業扶貧幫扶小組。
幫扶隊來了,如何幫?怎麼幫?從哪兒入手?
扶貧先扶智,立足基礎補短板。在了解到當地農民缺乏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的情況後,產業扶貧幫扶小組成員發揮各自優勢,先後聯繫4位在西蘭花、馬鈴薯、架豆、土壤營養學等領域的國內頂級專家到沽源指導,並協助縣裡建立了由國家、省、市、縣88位專家組成的農業科技顧問團,採取「大專家」和「田秀才」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僅2017年就對全縣120個貧困村的農戶輪訓2遍,舉辦培訓班520期,累計參訓人員達2.3萬人次。
為了給縣裡留下一支不走的農業科技培訓專家隊伍, 2017年8月產業扶貧幫扶小組在沽源縣架豆種植核心區的西辛營鄉東辛營村建立起全縣首家「科技小院」,由中國農業大學與雲天化集團駐河北員工派專人長期駐守。
我家豆角去年讓火霜給毀了,今年該怎麼預防呀?我家豆角長不直,不好賣是怎麼回事?……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在「科技小院」都有很好的答案。
村民說這些專家除了在小院內講座,還經常走到田間、育苗棚、合作社給當場指導。三年來,農民培訓60餘場,培訓、指導農戶934人次。駐點村——東辛營村貧困戶設施架豆產量平均提高了10%-20%,病害發生率下降30%左右,平均減少經濟損失700元/畝。
「科技小院」以零費用、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的「四零」模式,為農民提供伴隨式技術服務,農民隨時可以學習新技術成果,為扶貧先扶智提供了「沽源樣本」。
科學配方富口袋
西辛營鄉是遠近聞名的架豆之鄉,架豆種植歷史已達20多年,種植面積達1.5萬畝。但由於常年的粗放管理,地力逐年下降,長出的豆角要麼彎彎曲曲、要麼就有斑點,優質商品豆角產量日趨下降,架豆產業陷入發展瓶頸。
課堂交流之後,駐守小院的中國農業大學羅瑞金介紹,科技小院建立初為了破解瓶頸,讓貧困戶科學施用肥料,小院師生在2017年國慶期間,對東辛營村193塊耕地土壤進行樣品採集,並利用課餘時間在學校實驗室對土壤養分含量進行了測定。根據測土結果得出的養分數據,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貧困戶田青說,2018年我種有設施架豆3畝,按照科學配方施肥,結合小院給出的栽培管理意見科學管理。8月初,其他農戶的架豆大規模出現火霜病爆發的情況。而我在科技小院師生建議下,提前打藥防治,較其他農戶直接減少損失30%。當年我的設施架豆產量為3733斤/畝,較2017年每畝增產1025斤/畝,增收3000元左右。
東辛營村黨支部書記、架豆協會會長李雪峰說:「2018年收架豆那陣子每天接電話到手機電池沒電。有要貨的,有要種子的,還有很多村的農民要求加入協會的,我真服了這些專家,眼界就是寬、點子就是硬。組織化、品牌化、技術支撐,就這三招,解決了我們多年來種架豆難增收的大問題!」
2018年,在當地政府和科技小院師生的幫助下,當地農戶設施架豆平均投入成本減少了35%,而收入卻增加了47%,達到了1萬元/畝的收入水平,貧困戶收入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東辛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由之前的50戶107人,減少到了2戶4人,成功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科學引進新品種
「科技小院」依靠架豆產業的技術專家團隊,引進測土配方、控苗控旺、病害預防等技術,提高架豆產量和品質的同時大膽引進新品種。沽源架豆從單一品種,發展到現在的6大品種,被評為中國架豆之鄉,不少農民靠種架豆為生,這裡生產的架豆品質好,錯季上市,在市場上是供不應求。
打贏脫貧攻堅戰,科技保障是關鍵。
東辛營村駐村第一書記王金山說,「科技小院」在培強架豆產業的同時,還不斷引進新種植作物品種。2019年指導種植甜瓜、「紅玫瑰」土豆、藜麥190餘畝,其中設施甜瓜收益較為可觀,較設施架豆純收益增長約1000元/畝。藜麥種植幾乎不用澆水灌溉,畝效益是當地傳統旱田作物莜麥和胡麻的3倍多,起到了既調茬又增收的作用。這為農民增產增收、脫貧致富大大提供了可能。
「『科技小院』不僅補上了基層科技力量嚴重不足、手段滯後的短板,改善了周邊鄉村的生產方式,也促進貧困群眾精神面貌的改變。對沽源縣脫貧攻堅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沽源縣農牧局局長武雅軍肯定地說。(梁志剛)
來源:沽源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