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書之祖,史書之源」,這本書被搬上央視啦!

2021-03-01 嶽麓書社

近日,央視大型文化類節目《典籍裡的中國》重磅開播,節目聚焦優秀中華文化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及書中的閃亮故事,引發了關注和熱議。

節目第一期就選擇了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講述了以秦朝博士伏生為代表的「護書人」傳承、守護《尚書》的流轉故事,演繹了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戰」為代表的書中故事,展現了《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以及「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

借著這個機會,今天,我們就來好好了解一下《尚書》這本書。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尚書》流傳了兩千多年,不論是堯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還是夏商周、民望興替、禮德治邦都在講述著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構建古老文明的知識體系,有著「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美稱。

《尚書》記載了虞、夏、商、周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傳說和歷史事件,比如堯舜禪讓、鯀禹治水、商湯伐桀、盤庚遷殷、武王伐紂、營洛治洛、周公攝政、平王東遷等等,為《左傳》《史記》等史書的寫作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司馬遷寫作《史記》曾大量引用。《史記》的《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以及《魯周公世家》和《宋微子世家》等篇目,就全文引用了《尚書》的《堯典》《皋陶謨》《西伯戡黎》《洪範》《金縢》《微子》等十一個篇目。可見,《尚書》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尚書》各篇內容豐富,涉及了虞、夏、商、周的天文、地理、官制、禮儀、教育、刑法、典章制度等範圍廣泛的領域,反映了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宗法思想、倫理道德、哲學觀點逐步形成的歷史過程

《典籍裡的中國》選取《尚書》中《禹貢》和《牧誓》兩篇為代表,用舞臺劇的形式來演繹。我們不禁會疑問,「禹貢」和「牧誓」分別是什麼意思?這兩篇又都講了些什麼呢?

《禹貢》記述的主要是大禹治理山河、劃分九州的故事。禹,又稱大禹,是舜的大臣,夏朝的開國君主。貢,功也。見《周禮·大宰》注和《廣雅·釋言》。《說文》說:「貢,獻功也。」禹貢,就是禹的功績。《史記·五帝本紀》說:「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史記·匈奴列傳》說:「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可見堯禹的時候,禹的功勞最大。洪水平定以後,萬民安居樂業,深深懷念堯舜的德澤和大禹的功績,史官寫了這篇文章,表揚大禹的功勳,名叫《禹貢》。

《禹貢》是我國最早最有價值的地理著作,歷來受到重視。後來的《漢書·地理志》和《水經注》等,都受了它的影響。

△ 譯文:禹劃分土地的疆界,順著山勢行走時砍削樹木作為目標,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牧,指牧野,商都郊區地名,在商都朝歌南七十裡,今河南淇縣南。誓,指誓師。公元前1066年2月,周武王帶領兵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甲士四萬多,還有諸侯的兵車四千輛,同紂王的軍隊進行決戰。紂王也發兵七十萬抵抗武王。戰前,武王勉勵諸侯和軍士勇往直前,史官記錄武王這次誓師的話,寫成《牧誓》。這次大戰,由於紂王失去了民心,紂王的軍隊背叛,倒戈迎接周王的軍隊,武王大勝,一舉消滅了殷王朝。

△ 譯文: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武王)我要宣誓了。

有人說這都是幾千年前的書了,都是老古董了,今天我們閱讀《尚書》還有什麼意義嗎?讀《尚書》究竟有什麼好處呢?節目中借孔子之口告訴我們讀《尚書》有「三知」:

《尚書》的字句中透露著先人們的治國理念和處世之道,篇目裡記錄著祖先們的深邃思想和無窮智慧,它所提倡的明德、修身、團結、進取、勤勞、節儉、愛民養民,這些思想和智慧對於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文化密碼也告訴著每一個中國人,我們從何而生,為何而來,而又該去向何方。

《尚書》是中國人必讀的經典,以上,我們只是大致概括了《尚書》和其中兩篇的內容,以及閱讀《尚書》的益處,想要深入了解《尚書》,非仔細閱讀書籍不可。

而對於今天的大部分讀者而言,有譯文、注釋、導讀、疑難字注音的《尚書》讀本無疑是比較合適的,嶽麓君也把嶽麓書社經典版本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尚書》強烈推薦給你!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尚書》,嶽麓書社出版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本書的譯註者周秉鈞先生在《尚書》學研究領域享有盛名,他所注釋、翻譯的這一《尚書》版本行銷三十餘年,多被稱引。央視《典籍裡的中國》嘉賓錢宗武先生正是受教於周秉鈞先生研讀《尚書》,嶽麓君推薦的這一版本《尚書》也經過了錢宗武先生的重新嚴格審校,專業方面值得信賴。

全文精心註譯,注釋簡明,譯文流暢,無需古文基礎,即可暢讀全書。

採用原文、譯文雙欄對照排版,注釋緊跟其後,無需頻繁翻頁即可一覽原文、譯文與注釋。

內文選用特製環保輕型紙,輕便易攜,便於翻閱,隨時隨地享受閱讀。

鎖線精裝,封面選用進口特種紙,設計典雅,開本適宜。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

《尚書》

作    者:周秉鈞 導讀、註譯

定    價:¥29.00

《尚書》最早只叫《書》,西漢始被稱為《尚書》,是儒家傳統中的核心典籍之一,為歷代學者所重。它記載了自上古堯舜時期直至西周初年的古史資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在內容上,《尚書》典、誥、誓、命等四種體式記載了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談話記錄,反映了上古華夏文化的各個側面,是學習和研究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獻。但因其成書年代久遠,文字古奧,後世常稱為難讀,現代的傳統文化愛好者更是望而生畏。

周秉鈞先生是現代訓詁學大家,在《尚書》學研究領域享有盛名,這本譯註本《尚書》於今古文各篇皆有收錄,針對原文有詳盡精當的注釋及文意準確的白話譯文,淺顯易懂,較好地反映了《尚書》的思想內涵,有助於一般讀者更好地認識並理解這部古代國學經典。

相關焦點

  • 《尚書》是一本怎樣的書,為何如此重要?今人要如何閱讀?
    近期,央視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開播,演繹了漢代伏生傳《尚書》的感人故事,引發了強烈的社會關注,也使得《尚書》這部傳統文化經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也許您會好奇,除了節目中提到的幾句原文外,《禹貢》《牧誓》等篇目究竟還寫了些什麼?《尚書》為什麼在節目中被譽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這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讀《尚書》?
  • 《殷商之源·十祖聖地》之農祖:朱襄氏
    《殷商之源·十祖聖地》之農祖:朱襄氏 2020-04-22 1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典籍裡的中國》:佶屈聱牙的《尚書》這回終於能看懂了
    《典籍裡的中國》第一期和觀眾見面的,是被稱作「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 儘管這是一部被形容為「佶屈聱牙」的作品,但古今中外都無法忽視其珍貴的價值。尚書,被稱作《書》、《書經》或《尚書》。儘管稱呼不同,但都沒有離開「書」字。 「書」在甲骨、金文原形裡是手裡握著一支筆的形象,所以書的本意就是「寫」。
  • 尋根問祖之曾姓祖根在方城
    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現場考察了方城縣與繒國有關的繒關,八裡橋等遺址和遺物,並圍繞方城與曾姓和繒國的關係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根據史書記載和現存文物遺蹟的考古認證,方城是古繒國,繒關所在地和曾氏家族的起源地。歷史上的繒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史書中,「曾」「繒」「鄫」曾通用。《世本·氏姓篇》稱:「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
  • 有一個開天闢地之祖,能讓鴻鈞老祖跪拜,昊天大帝聽命於他!
    在第一回的時候,書中提到女媧娘娘鍊石補天,拯救了天地萬物,成為了天地人三界敬仰的大地之母。然而商紂王在女媧娘娘誕辰那一天,他寫詩褻瀆女媧娘娘,拉開了武王伐紂的序幕。在十五回的時候,昊天大帝命令元始天尊執行封神大戰,選擇封神榜上的有名之人。為了完成昊天大帝的旨意,元始天尊借著武王伐紂的契機,讓門下的弟子到凡間歷練。
  • 一對書看懂阿拉伯國家混亂之源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一對書看懂阿拉伯的混亂之源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養樂多今天要推薦兩本書,兩本打開看中東新視角的重磅新書:新到都是今年新印,一本還是我局全網首發;重磅到對中東感興趣的人應該直接入手,不用再看我囉嗦的推薦語。
  • 株洲文藝評論100期 《典籍裡的中國》讓思想之光穿透時空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再度聯手、傾力打造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於大年初一晚8點檔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央視頻、央視網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在這個特殊的春節,以「文化盛宴」開啟新春,不僅讓遠隔千山萬水的人們彼此心心相連,也讓當代中國人跨越時空與華夏先賢們心靈相通。
  • 祖根地之爭 同根共祖的修統譜分析報告
    一、祖根地之爭 祖根地之爭在不同姓氏裡邊也是相當普遍的。是為什麼吶?小編在此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大部分得姓時期較早,多在秦朝之前,而眾所周知,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聽取宰相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史書除秦記,其它除醫藥卜筮種樹之書,皆焚毀,所以關於這段時期的記載,多是傳說和後人考證。多人考證,不同版本的傳說,多多少少都會有差異,造成得姓始祖到底是誰,祖根地在哪的疑惑,也不可避免。
  • 《惡魔聖經》——黑暗之書
    再圍繞著此書的諸多傳說, 這本書又被訛傳為"魔鬼聖經(Devil bible)"。實際上,該書除了聖經之外,還抄錄了當時的藥方,咒語,常識和迷信,是一部百科全書性質的手稿。關於此書最經典的傳說是: 該書由一個被執行死刑的僧侶為獲得緩刑許諾在一夜之內鑄就修道院的榮耀。而這個遙不可及的任務迫使他在破曉前與魔鬼撒旦籤下誓約,使該書成為了撒旦的代言。
  • 這3本書,寫給年輕人的成長激勵之書
    《你本天生有翼,何須匍匐前行》作者: 隨風在《你本天生有翼,何須匍匐前行》書中,作者說了這樣一句話:「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告訴過你,你努力的樣子很美,但這裡有一個大前提——有方向感的努力才是最棒的。」看到這句話後,我想到了對另一句話的解釋,就是條條大道通羅馬。真的可以條條大道通羅馬嗎?
  • 《時間之書》:看完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節氣這麼美
    在叫好稱快之餘,你是否也開始反思,「節氣」這個熟悉又陌生、古老又現代的詞彙,你真的了解嗎?看來,我們是時候停下腳步,來看看這個關於時間的秘密了。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書:《時間之書:餘世存說二十四節氣》。應時應景,被稱為「第一部全面解讀二十四節氣的國民讀本」。
  • 陝西一墓,揭開了1320年前武則天禽獸行為:史書記載的貌似是真的
    時人以為天后鴆之也。」也就是說,李弘是被武則天毒死的。但在司馬光看來,李弘的死仍存在疑點,因此他並沒有將話說滿。直到1995年,陝西又發現了一個李弘非正常的死亡的關鍵性證據——閻莊墓誌。墓主人閻莊為唐朝著名大 臣閻立德之子,生前擔任太子家令。
  • 書之「風骨」:一本書應該能夠被毀滅掉,但不能被打敗
    # 書之「風骨」海明威曾經說過:「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一個人能夠被毀滅掉,但不能被打敗。」我借用這句話,是想說說最近我訂購下的幾冊書。我把海明威的名言略作一改動:「書,不是出版了就給打敗的,一本書應該能夠被毀滅掉,但不能被打敗。」有明眼人一看到這句話馬上會跟上一句話:「淨瞎扯,書與人是兩碼事,怎麼能扯一塊論哲理?」我想說的是一本書的「風骨」,它內在的東西。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祭祀的次數不能太頻繁,太頻繁就會使人感到厭煩,有厭煩之心就是對神和先人的不敬。祭祀的次數也不能太稀少,太稀少就會使人怠惰,有怠惰之心就會導致忘掉祖先。所以君子按照天的運行規律,春天舉行釣祭,秋天舉行嘗祭。
  • 《魯冰花》作家鍾肇政去世,享年96歲,一路走好
    這本書後來被改編為電影,主題曲紅遍兩岸三地,更一度登上央視春晚,成為歌頌母愛的經典之作。曾任小學教師  一生筆耕鍾肇政為臺灣小說作家,於1925年出生於桃園龍潭,早年入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等。在大學就讀時,一度因聽覺障礙退學。
  • 春秋時期的史書,《乘》《檮杌》和《春秋》
    春秋這個詞,既指《春秋》這部史書,也指春秋這一時期。那麼,春秋時期各國的史書都叫什麼名字呢?一、春秋時期的史書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部分。那麼,這些諸侯國的史書都叫什麼名字呢?大部分國家的史書也叫春秋。但是,也有些國家用其他的名字。孟子就曾經說,「晉之乘(shèng),楚之檮杌(táo wù),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就是說,晉國的史書叫作《乘》,楚國的史書叫作《檮杌》,魯國的史書叫作《春秋》。這些書,記載的都是齊桓公、晉文公這些諸侯的事。書中所記錄的文字,就是歷史。
  • 《魯冰花》作者 鍾肇政去世
    本報訊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還記得這首經典的歌曲《魯冰花》嗎?據報導,臺灣著名作家鍾肇政16日在睡夢中辭世,享年96歲。而他寫出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就是《魯冰花》。這本書後來被改編為電影,主題曲成為歌頌母愛的經典之作,歌唱家甄妮曾在央視春晚翻唱了此曲。
  • 侯氏中興之祖:侯霸
    由於各史書記載都不夠全面,但又能相互補充,作者收集整理相關史書,而成一篇完整傳記,內容如下:侯霸,字君房,侯公玄孫,河南密人。漢之興也,侯公納莢,濟漢王父母妻子於鴻溝之厄,楚河漢界,劉項言和,封平國君,罷兵休戈,曾孫輔封明統侯。霸族父淵,以宦者有才辯,任職元帝時,佐石顯等領中書,號曰大常侍。成帝時,任霸為太子舍人。霸矜嚴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