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大型文化類節目《典籍裡的中國》重磅開播,節目聚焦優秀中華文化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及書中的閃亮故事,引發了關注和熱議。
節目第一期就選擇了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講述了以秦朝博士伏生為代表的「護書人」傳承、守護《尚書》的流轉故事,演繹了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戰」為代表的書中故事,展現了《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以及「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
借著這個機會,今天,我們就來好好了解一下《尚書》這本書。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尚書》流傳了兩千多年,不論是堯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還是夏商周、民望興替、禮德治邦都在講述著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構建古老文明的知識體系,有著「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美稱。
《尚書》記載了虞、夏、商、周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傳說和歷史事件,比如堯舜禪讓、鯀禹治水、商湯伐桀、盤庚遷殷、武王伐紂、營洛治洛、周公攝政、平王東遷等等,為《左傳》《史記》等史書的寫作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司馬遷寫作《史記》曾大量引用。《史記》的《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以及《魯周公世家》和《宋微子世家》等篇目,就全文引用了《尚書》的《堯典》《皋陶謨》《西伯戡黎》《洪範》《金縢》《微子》等十一個篇目。可見,《尚書》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尚書》各篇內容豐富,涉及了虞、夏、商、周的天文、地理、官制、禮儀、教育、刑法、典章制度等範圍廣泛的領域,反映了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宗法思想、倫理道德、哲學觀點逐步形成的歷史過程。
《典籍裡的中國》選取《尚書》中《禹貢》和《牧誓》兩篇為代表,用舞臺劇的形式來演繹。我們不禁會疑問,「禹貢」和「牧誓」分別是什麼意思?這兩篇又都講了些什麼呢?
《禹貢》記述的主要是大禹治理山河、劃分九州的故事。禹,又稱大禹,是舜的大臣,夏朝的開國君主。貢,功也。見《周禮·大宰》注和《廣雅·釋言》。《說文》說:「貢,獻功也。」禹貢,就是禹的功績。《史記·五帝本紀》說:「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史記·匈奴列傳》說:「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可見堯禹的時候,禹的功勞最大。洪水平定以後,萬民安居樂業,深深懷念堯舜的德澤和大禹的功績,史官寫了這篇文章,表揚大禹的功勳,名叫《禹貢》。
《禹貢》是我國最早最有價值的地理著作,歷來受到重視。後來的《漢書·地理志》和《水經注》等,都受了它的影響。
△ 譯文:禹劃分土地的疆界,順著山勢行走時砍削樹木作為目標,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牧,指牧野,商都郊區地名,在商都朝歌南七十裡,今河南淇縣南。誓,指誓師。公元前1066年2月,周武王帶領兵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甲士四萬多,還有諸侯的兵車四千輛,同紂王的軍隊進行決戰。紂王也發兵七十萬抵抗武王。戰前,武王勉勵諸侯和軍士勇往直前,史官記錄武王這次誓師的話,寫成《牧誓》。這次大戰,由於紂王失去了民心,紂王的軍隊背叛,倒戈迎接周王的軍隊,武王大勝,一舉消滅了殷王朝。
△ 譯文: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武王)我要宣誓了。
有人說這都是幾千年前的書了,都是老古董了,今天我們閱讀《尚書》還有什麼意義嗎?讀《尚書》究竟有什麼好處呢?節目中借孔子之口告訴我們讀《尚書》有「三知」:
《尚書》的字句中透露著先人們的治國理念和處世之道,篇目裡記錄著祖先們的深邃思想和無窮智慧,它所提倡的明德、修身、團結、進取、勤勞、節儉、愛民養民,這些思想和智慧對於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文化密碼也告訴著每一個中國人,我們從何而生,為何而來,而又該去向何方。
《尚書》是中國人必讀的經典,以上,我們只是大致概括了《尚書》和其中兩篇的內容,以及閱讀《尚書》的益處,想要深入了解《尚書》,非仔細閱讀書籍不可。
而對於今天的大部分讀者而言,有譯文、注釋、導讀、疑難字注音的《尚書》讀本無疑是比較合適的,嶽麓君也把嶽麓書社經典版本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尚書》強烈推薦給你!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尚書》,嶽麓書社出版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本書的譯註者周秉鈞先生在《尚書》學研究領域享有盛名,他所注釋、翻譯的這一《尚書》版本行銷三十餘年,多被稱引。央視《典籍裡的中國》嘉賓錢宗武先生正是受教於周秉鈞先生研讀《尚書》,嶽麓君推薦的這一版本《尚書》也經過了錢宗武先生的重新嚴格審校,專業方面值得信賴。
全文精心註譯,注釋簡明,譯文流暢,無需古文基礎,即可暢讀全書。
採用原文、譯文雙欄對照排版,注釋緊跟其後,無需頻繁翻頁即可一覽原文、譯文與注釋。
內文選用特製環保輕型紙,輕便易攜,便於翻閱,隨時隨地享受閱讀。
鎖線精裝,封面選用進口特種紙,設計典雅,開本適宜。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
《尚書》
作 者:周秉鈞 導讀、註譯
定 價:¥29.00
《尚書》最早只叫《書》,西漢始被稱為《尚書》,是儒家傳統中的核心典籍之一,為歷代學者所重。它記載了自上古堯舜時期直至西周初年的古史資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在內容上,《尚書》典、誥、誓、命等四種體式記載了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談話記錄,反映了上古華夏文化的各個側面,是學習和研究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獻。但因其成書年代久遠,文字古奧,後世常稱為難讀,現代的傳統文化愛好者更是望而生畏。
周秉鈞先生是現代訓詁學大家,在《尚書》學研究領域享有盛名,這本譯註本《尚書》於今古文各篇皆有收錄,針對原文有詳盡精當的注釋及文意準確的白話譯文,淺顯易懂,較好地反映了《尚書》的思想內涵,有助於一般讀者更好地認識並理解這部古代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