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硯秋先生所創造的程派藝術,經過從創始人起,二代五大弟子,而後三代五大弟子乃至各代名票名琴票的努力發揚光大下,真的是開支散葉,新人輩出,知音廣布而綿延不絕。全國各地各年齡層的程迷如星羅散布,呈現出很深厚的群眾基礎,使得程派在日漸衰微的京劇發展現狀中,異軍突起,影響深遠。可由於程派的豐厚文化內涵,使得無論專業還是業餘的追隨者出現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理解和傳承,有關程派藝術的內部爭論相對其他流派來說更是激烈。藝術家們有著各自的理解和傳承,也因此各自有各自的擁躉。發展到後來竟然出現了程硯秋唱的最不象程派的說法了。先不管這些爭論,個人想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羅列一下學習心得。
首先我想說的是為什麼會有對於程派藝術傳承和理解有巨大爭議,是因為有關衡量程派藝術水平的標準沒有權威的評定和解釋,通俗的說就是怎麼樣才算程派唱的好??沒有定論。有關理論上的共識比如幽咽婉轉,荒山鶴唳,似斷似續,剛柔並濟這些都沒有爭議可就具體的實踐體現就出現很多的不同風格不同的表現,爭議由此產生,而讓初學者難以的窺全貌。簡單來說有幾個比較主要的標準,一種是最得到老資格票友支持的觀點,就是刻模子,無論你本嗓條件好壞,一定要按照程先生的標準演繹版本不折不扣的重現,連氣口,音色也最好一樣,這樣才算規矩,才算唱的好。那麼按照這個標準或許在這些老先生的心目中二代的五大弟子幾乎沒一個可以稱的上唱程派唱的好的,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東西,都有不規矩的地方。按照這個標準好處是很安全,一定是最規矩的錄音機複製法出來的東西,可矛盾的地方是,程先生自己的藝術也在各個時期各不相同,版本眾多,此其一,另一方面,程先生的嗓音,氣息條件並不適合大多數的後學者,比如男女有別,比如嗓音條件有別,因而按照這個標準唱的結果是有悶著,憋著唱的,有唱的溫的快睡著的,有聲嘶力竭喊的,也有唱的支離破碎唱腔不圓的。另一個比較流行的標準是聲音,味道要象程派,一定是悶嗓子,最好有點喉音,聲音要靠厚,越寬的越是程派等等。我這裡不一一列舉了,我的體會是區別程派和其他旦角流派有五大演唱技巧,四大演唱特點這些是唱程派的基礎要求:
一,五大演唱技巧:
1,咬字(吐字)程派的咬字和吐字比較講究四聲和尖團,相對來說更嚴格,字頭部分和口型以及唇舌牙齒的位置有很大的關係,歸韻部分和字尾有很大的關係,而中間部分隸屬行腔。程派的字都應該是立著的,不能塌著,字重腔輕對初學者來說比較討巧,但隨著水平的提高,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唱的更含蓄柔和,不多給,那樣就更難得,分寸的把握顯示火候,不能不清楚,也不能咬死字。此外,程派的演唱口勁也很突出,尤其是流水,或者是對唱,噴口有力,但同時字要唱的圓不能象吐豆子一個個往外蹦。
2,氣息的運用,程先生的唱工是四大名旦之首,氣息控制對於程派的行腔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區別於其他流派,程派的氣息好似漲潮時的一浪高過一浪,程派很少有其他旦角流派經常使用的炸音,或者是可筒倒。它是柔中帶著鋼勁,高音部分要從腦後收著唱(也有特殊例外的),低音部分必須要用底氣託的穩而厚實,歸韻部分不能松更不能往下掉。氣口的安排因人而異但儘量在板上換,大腔的氣口安排以保證唱腔有範兒為前提。在演唱的時候應該靈活運用鼻子,胸,丹田的氣,分為偷氣,吸氣和深吸。演唱時保持氣息的均勻是個難點。
3,發聲,程派的發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立音和腦後音的運用。發聲的位置因人而異,發聲位置越往前,吐字容易清晰但對氣息的控制要求越高,否則唱起來聲音尖利,很難得到認同。發聲位置越往後,寬有餘而亮不足,高音部分會比較累,但相對比較討巧,容易得到認同,但吐字容易含混,尤其在唱流水,對口勁要求更高。只要是個人最好的聲音,無論前後都可以,但不要刻意的模仿楊短避長。立音和腦後音主要用在高音的體現,這個是必須要有的。是程派的基本核心特點。
4,行腔,程派的行腔絕對不能為求火暴灑開了喊,嗓子越好唱程派越要收一點,含而不露是其核心主張,嗓子越好越容易高,亮或者寬厚而無味。程腔的好,是好在回味無窮但並不是很解渴的。此其一。其二,程派並不是柔弱無力,溫溫的不用力氣的,它的剛勁不在表面,尤其在二黃,反二黃大段的慢板一定要有勁頭才能動聽才能圓轉如意。第三,程派的高音和低音跨度並不小,在音量上高低音一定要保持儘量相同,不能唱高就響,唱低就輕,這樣的話唱腔不圓。
5,韻味,程派的演唱韻味首先來自對太極拳的理解,程先生的身上有很多的身段也來自太極拳。主要是陰陽面的體現,講究收放自如,陰陽面在唱腔中的體現凸顯了演唱者的基本水準,尤其在哭頭,散板中有大量強弱對比以渲染人物情緒和氣氛。這個對女性來說難度更大一點。其次,程腔的繁複或許可稱為四大流派之首,對於眾多小腔的把握和演繹也決定了韻味的多少,既不能唱的太死,也不能囫圇帶過,更不能千篇一律。第三,程派的韻味比較忌諱刻意的誇大其特點,否則就成為毛病,不再是唱腔的韻味而是賣弄,分量反而輕了。
二,四大演唱特點:
1,程派要求唱的深,尤其是慢板,無論西皮還是二黃,要能體現人物的內心。個人感覺程先生的演繹唱的很深,音量不見得大,但有力,現場不見得火暴但能攏住觀眾的神,觀眾靜下心來聽,甚至恨不得全身心的投入。演唱者應以唱靜現場,人人凝神傾聽,引起共鳴為目標,而不是把現場唱的火暴。
2,程派要求唱的穩,程派的唱腔和身上很忌諱浮躁跳脫,大青衣的範兒以穩為先,尤其是程腔專行險腔,如果功夫不夠控制不好,唱腔容易火,那韻味就大打折扣了,分量反而會輕。其次真正的穩並不是綿軟無力,而是有勁而紮實,尤其體現在尾腔歸韻上和高音的處理上既不能松也不能飄。要坐的住,頂的住。
3,程派要求唱的松,程派的行腔一定要遊刃有餘,不能氣緊,不能聲緊,寧願不到也不能過。但外松內緊,緊在吐字和提氣,緊在腦後音和立音的運用。
4,程派要求唱的巧,程派慢板特別多,大腔也多,如果每個字每個腔都是深入深出,用足氣力唱的很滿那感覺會比較死,比較做作,合理安排,拿捏分寸,功夫就在這裡了。
需精雕細啄的幾個方面:
1,尺寸
程派裡對於唱段和戲幅尺寸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且相同板式不同的戲,尺寸並不一樣。比如同樣是二黃慢板,最慢的應該是碧玉簪中的無端巧計,相對來說坐監的慢板就要快一些。散板裡荒山淚哭婆婆這一段要比玉堂春的來至在慢的多。西皮導板中,文姬歸汗行路的導板是大導板要長一點,而武家坡的導板就相對快一點,類似這樣的要求不一而足還有很多,這是從人物,劇情,和整個唱段安排來確定的,比如玉堂春前面來至在這段散板,如果這裡唱的放慢了尺寸,一不利於體現蘇三的忐忑不定,二是後面的慢板就沒法唱了,難免出現頭重腳輕的現象。演唱者掌握初步的程派基本技巧要求後,就要根據不同的唱段,板式,劇情,人物確定演唱尺寸,這也需要和琴師相互配合,如果遇到對程派戲熟悉不夠的琴師,那演唱者可以在演唱過程中催節奏加快,或者是拖一點節奏放慢尺寸,而這就是第二階段需要掌握的高級演唱技巧之一,控制每段唱的尺寸。在控制演唱尺寸裡還有個竅門,唱的越慢,越需要好的氣息控制,一般功夫不到家的話,尺寸過慢會覺得喘不上氣。但是容易出韻味,而尺寸快一點的話,對初學者尤其在慢板中可能更容易一些,但不容易出韻味。一般專業演員唱同樣的唱段,尺寸比業餘的都會稍微慢一點點。
2,板眼
程腔很翻覆,即便板式相同但小腔絕不雷同。即便如二六這樣比較簡單而快的板式,程先生設計的每段二六幾乎都全不一樣。這裡小腔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唱腔旋律與板眼的關係,比如有的唱段幾乎都是板上起板上落,落落大方相當的穩重,比如大登殿。而有的會落在眼上,甚至出現疊字。演唱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理清兩者的位置和關係,很容易就會由於尺寸速度快慢的變化,出現搶板,脫板,或者是把小腔唱擰了而功虧一窺,同時琴師遇到這樣的演唱對象也比較難抓住你的腔會產生託不住的現象。
3,散板,搖板和滾板
雖然程派的大段西皮,二黃,反二黃的慢板唱段是每個程派愛好者經常選擇的演唱唱段,但真正體現程派演唱功力的,也是體現操琴者程派操琴功力的恰恰是程派的散板,搖板和滾板。與其他旦角流派相比,這三種板式不再是僅僅過場戲用作過度的點綴,在程派裡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很大的比例,尤其在程派本戲裡全靠他們來起承轉合劇情,程派的散板之精彩動人遠超過慢板,對於演唱者來說,在掌握前一篇的基本演唱要求後,首先要在陰陽面上下功夫來演繹散板,要注意不要跳躍式的演唱,就是不要從陰面一下子直接跳到陽面,需要有均勻的氣息控制由弱到強,否則聽起來太做作,難稱上品。其次,散板的演唱要給予琴師非常清晰的肩膀,否則在小腔轉換過程中,會出現樂隊追著演唱者走的情況,甚至不趕趟,氣氛營造不出來。第三,所謂的形散而神不散是指散板的演唱是需要很強的韻律規律支持才能好聽的,不能每個字都拉長腔,也不能草草了事,更不能隨心所欲。我一般反對刻模子學戲,但這三種板式用刻模子的方式學更好一些,尤其對於初學者,先知其然,等以後慢慢了解多了,功夫深了再知其所以然。搖板和滾板的處理與程派特有念白的抑揚頓挫有著很大的關係,演唱者先用程派念白把唱詞念熟念準,那唱起來就事半功倍。
4,揚長避短和取長補短
首先每個人的天生條件,年齡,性別都不一樣,程派戲碼之豐富實在有太多的學習選擇機會,所以學習的過程中建議掌握三步走,一選基礎戲,骨子老戲,比如,玉堂春,罵殿,六月雪,三娘教子等開始接觸程派。二選熱門戲,在基礎戲學習過程中了解程派西皮,二黃的基本概念和特點後,選擇一些比較熱門的程派戲來學,主要因為音像資料比較多,容易找到學習資料,琴師對熱門戲比較熟也容易幫助實踐,觀眾對熱門戲比較歡迎,也容易增強信心得到肯定。三選適合自己的戲。並不是每個戲都適合每個人,即便是名家們也有拿手戲和非拿手戲之分,所以做個聰明的學習者,從自身條件出發,選擇合適的戲碼,在前兩步走紮實後,挑選一到二出最適合自己的程派戲精加工,磨練自己的功夫。其次,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程派名家,在學習過程中,切忌獨尊一門,罷黜百家的做法,要兼容並蓄,廣徵博引。每個人都有自己好的地方,在程先生原版的基礎上,儘量聽同一唱段不同人演繹的不同版本,找出差異的地方,分析各種不同處理方式,才能逐漸提高自己程派的鑑賞力和眼界。從而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演繹方式。
三,程派是個特點相當鮮明的流派,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特點越鮮明,缺點越明顯。特色和毛病往往就在一線之間,如果要想避免過猶不及,出現毛病,那除了程派外要多聽多看其他好的旦角藝術家的戲,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了解京劇,尤其是旦角藝術基本的演唱要求和規律,增加自己的藝術修養,才能分清什麼是好的要學,什麼是不好的不能取。比如,男旦到了晚年,嗓音條件,氣力都不好了,偶爾會出現本嗓喉音,那這個是不是符合京劇旦角的基本審美和演唱要求,後學者要不要照搬模仿?再比如有些名家,甚至名票的嗓音條件沒有亮音,那後學者尤其是女性,有很漂亮的亮音需要不需要拼命把發聲位置靠後去模仿?
摘自「戲迷袖兒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