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程派伴奏的體會與特點 鍾長江

2021-02-08 弦之音生活空間

鍾長江操琴


 我叫鍾長江,我父親就是程硯秋的琴師鍾世章。受家傳,我現在也是專門拉程派,潛心研究我父親為程派京胡伴奏的特色和技巧。看到現今愛好程派的朋友越來越多,感到很欣慰。同時了解到很多很多程謎求琴若渴的實情,深感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為程派作些務實的工作。

 很多專業的或業餘的琴師都很喜歡拉程派,因為它的唱腔韻味、旋律特別迷人。但並不是說按程腔的譜子拉就是程派了。這裡有很多的技巧問題。比如弓法、勁頭、氣口、力度等等都有其獨特的地方。我父親在與程硯秋大師長期的配合中掌握了程派的特點,摸索出一套適合程大師的伴奏方法體系,以使伴奏與演員巧妙地結合,水乳交融,惟妙惟肖的體現程派的藝術風格。

  抗戰勝利後,我父親經吳玉文(給程先生彈月琴)先生的介紹,結識了程大師,不久在原長安大戲院演出了八場戲,就是我父親操琴伴奏的。也就是說從那時起,我父親成為程大師的專職琴師了,直至1958年程大師去世。

 我父親鍾世章先生(1916——1992),北京人。自幼熱愛京胡藝術,早年拜金子年為師,先後曾為馬最良、譚富英、王玉蓉、白玉薇、童芷苓、言慧珠、李盛藻、李少春、李慧芳等先生操琴。1945年至1958年為程硯秋先生專職琴師。並為電影《荒山淚》創編序曲並操琴伴奏全部唱腔。受到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


 我父親與程硯秋先生合作達十餘年之久,他的伴奏方法得到了程硯秋先生的高度認可,他在理解與體會程派唱腔上有獨到之處,開創了一種符合程派特點的伴奏方式。程派的伴奏方法與眾不同,我父親之所以能夠與程硯秋先生長時間的合作,直到程硯秋先生逝世。與他刻苦鑽研程派唱腔的藝術特點是不可分割的。他通過掌握程腔的氣口、節奏、唱腔的輕重、劇情的變化,控制琴聲的音量與程派唱腔完美的結合,呈現給觀眾完美的藝術享受。

 我父親給程硯秋操琴伴奏的劇目有《鎖麟囊》、《荒山淚》《英臺抗婚》、《馬昭儀》、《三擊掌》、《武家坡》、《珠痕記》、《審頭刺湯》、《文姬歸漢》、《竇娥冤》、《柳迎春》、《大登殿》、《碧玉簪》、《青霜劍》、等劇目。


鍾世章(右一)王吟秋(中)


     1958年程硯秋先生逝世後,我父親隨中國京劇院四團一起調到寧夏京劇團工作。1959年回北京參加紀念程硯秋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演出。1960年文化部批示成立北京市青年京劇團,把我父親與王吟秋先生從寧夏調回北京到青年團,回來後一直給趙榮琛先生、王吟秋先生操琴伴奏。 

  程硯秋先生每次與我父親研究唱腔時,經常說起的一句話就是「熟能生巧、巧能升華、藝無止境。」單從程派唱腔的藝術來講,程硯秋先生要求樂隊的伴奏風格要與其它流派有所區別。他提倡的是一個「圓」字,根據這個「圓」字,我父親在與程硯秋先生的多年的合作當中摸索創建了一套從過門到墊頭、弓法的運用都要巧妙的與唱腔結合的盡善盡美的伴奏體系。程硯秋先生在1957年與楊寶森先生合作錄音《武家坡》時,程硯秋先生曾與我父親二人到楊寶森先生家裡對戲,對完戲後在回去的路上, 程硯秋先生對我父親說:「咱們今天要加個班,我要對那段西皮流水有所改動。」回到了程硯秋先生的家裡。吃過中飯後,他們二人便商量如何去改動。這時,程硯秋先生的夫人果素英女士進屋便問先生:「你唱了大半輩子《武家坡》了,怎麼還要改啊?」 程硯秋先生回答道:「因為楊寶森先生把流水做了很大的改動,很高級,所以我也必然要改。程大師對藝術的精益求精,必然要求琴師也要跟得上。如此才能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我從小受到父親的薰陶,酷愛京劇藝術。我是聽著樣板戲長大的。1978年恢復傳統戲,當時我一句都聽不懂,家裡經常有人來找我父親吊嗓子,其中有李亞蘭、蔣宏翔、蕺長齡、張麗鵑等等。那時侯這些人唱程派的居多,從那時起我就對程派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對我日後學習程派伴奏技巧打下了基礎。我父親在教我拉京胡時總是要求我先學唱,後再拉,這樣學的才能夠更牢靠,才能夠與演員配合的更加完善。他經常說:「咱們拉琴拉的是氣口,你會唱了並且唱熟了,才能夠掌握這段唱腔的氣口,不能光拉譜子。當年我給程硯秋先生伴奏時也是這樣的。作為一名好的琴師,就要掌握演員的氣口,通過你的伴奏手法,讓他演唱時感到很輕鬆、流暢,這樣才能夠長期的與演員默契地合作」。

 說起程派伴奏我的體會是,它是一種綜合伴奏體系。它吸收了各種流派的伴奏風格,巧妙的有機的與程派唱腔結合在一起,成為獨特的伴奏風格。比如說程派伴奏的弓法就很獨特,與其他流派截然不同。因為程派唱腔要用其它流派的伴奏方法,程派的風格就蕩然無存了,所以就要打破常規創建一套完全符合程派唱腔特點的伴奏方法。弓法的掌握只是一個方面,我認為最為主要的就是要把程派唱腔研究透徹,不單單只是會唱了就行了,而且還要知道程派四聲、四呼、字頭、字腹、字尾是怎樣運用的,還有根據劇情變化控制琴聲的音量。大家眾所周知程派很講究字的,他的演唱很有穿透力,高音挺拔、中音淳厚委婉、低音細膩。他把每一個音符交待的十分清楚。同樣也要求伴奏者具備這樣的功力,程硯秋大師把自己最好的音色展現給了廣大的觀眾,作為一名伴奏者一定要把京胡最好音色拉出來,京胡也要有音頭、音尾只不過是演員用嗓子唱,琴師用京胡唱。我父親經常對我說起程派的伴奏方法,程派要求京胡每一個音都不要刺耳,開花音基本上不用,琴的音量一定要控制,但不是不響。該要放開了音量就大膽去拉,如果你老是虛音那演員就累死了。尤其是在演員行腔過程中,音色要乾淨、控制音量不要喧賓奪主,而且節奏不能撤。絲絲入扣一氣呵成。運用這樣的伴奏技巧才能體現出程派的唱腔的藝術魅力。


鍾世章、程硯秋、王吟秋


 隨著時代的進步京劇的樂隊發展壯大了,任何流派都是如此。程派也不例外,這對於京劇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單說程派就應當圍繞著程硯秋大師所提倡的「圓」來發揮程派樂隊的伴奏風格,程腔低回婉轉、聲斷意不斷,而伴奏上就要剛柔相濟、藕斷絲連。與演員相互呼應達到最佳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與演員長期的合作。作為一名琴師要了解每一位演員的唱法與氣口,在伴奏手法上要因人而異。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程派伴奏並不是很神秘,對於京胡來講各種流派的拉法都是提倡「穩、準、狠」三個字,程派也是如此,只不過是運用的方法不同,就「狠」字而談,一般都覺得程派唱起來不需要力度,琴聲軟綿綿的沒有穿透力,這是誤解,恰恰相反,程派是柔中有剛、綿裡藏針。程派的伴奏雖然很少使用開花音、泛音,但不是沒有力度而是內在的功力。就像演唱者一樣,越是中低音越要用氣託住,不能塌。胡琴的支撐點也是如此。

 程派伴奏要有張力,但不能暴躁。要把每一個音符都送到觀眾的耳朵裡。伴奏要細膩、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程派的氣口很講究,換氣、偷氣不能明顯,使人難以覺察。琴師就要通過伴奏的技巧幫助演員完成換氣、偷氣。使演員唱起來很舒服,完整、流暢、圓美。我父親常對我說「作為一位琴師,當演員見到你,他就感覺很舒服,愉快。如果他看到你還沒開唱,他就先橫了。那就麻煩了!」。抗戰勝利後,程硯秋大師最早也找過著名琴師王少卿先生,他們兩位對了幾次腔之後,王少卿先生就說「程先生您別讓我受罪、您也別受罪了,我與您合作不了」。在當時王少卿先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琴師,他給梅蘭芳大師操琴伴奏。通過這一點就說明了用其它流派的伴奏體系,伴奏程腔是完全不行的。所以說程派琴師的特殊性就可想而知了!程派唱腔中,完全可以使用亮音。但亮音要有厚度,不能虛飄賊亮。程派琴聲的亮音要與唱腔渾然一體和諧統一才行。也就是說琴的亮音也要有厚度,凝重,才符合程派藝術的風格。

 程派伴奏的最大:

 特點之一,那就是弓法。程硯秋大師他設計的唱腔不能受弓法得約束,要求伴奏者必須以他的唱腔結構來完成弓法的運用。否則他就無法展示優美動聽的程腔程韻。如何使用正確的程派弓法,我將在下一講結合唱腔具體演示。

     特點之二:音量的控制,程派均以悲劇為多,琴聲的音量要適度不能過於張揚,要根據劇情需要再加以渲染。一定要給演員讓路,突出演員的演唱技巧給演員解決負擔,幫助演員很好地完成演唱。讓演員在琴師的伴奏體系中有較大的空間穿梭遊蕩,領著演員在演唱過程中把腔唱得輕鬆自然,把觀眾引入情感和音樂的藝術意境中。


鍾世章(左二)程夫人(左四)王吟秋(左六)遲小秋(左七)


    特點之三:程派的勁頭,之所以學拉不如先學唱的道理,就是掌握程派唱腔的勁頭。了解了程派的勁頭會給伴奏帶來很大的施展空間,也就清楚了力度的強與弱、氣口的處理。只有這樣伴奏起來才能夠得心應手。

    特點之四:程派的收韻。程派的字、以及收聲、收韻都很講究。收韻,無論是西皮慢板還是二黃慢板一般行腔結束時,他的收韻幾乎到了中眼才算完成。這就要求琴師在過門中的弓法要柔和、平穩、音量有所控制,也就是說不能攪演員收韻。但有的戲則不然,比如說《鎖麟囊》春秋亭二六的最後一句「潮」字,就需要琴師滿弓滿調拉出來,不能是一個推弓等演員收韻,因為這是一個長音演員要用中氣,一口氣綿延不絕,琴師輔助演員收聲收韻來減輕演員的負擔。這種伴奏方法體現了程硯秋大師所提倡的「圓」。

    特點之五:程派的伴奏要自然流暢,過門與唱腔的銜接要嚴絲合縫,墊頭要圓不見稜角,琴聲的味道要質樸,不能有雜音、滑音尤其是二黃不可以有抹音,每一個音符都要樸實無華。程派的伴奏就拿西皮來說,很少用外弦的高音1而是用裡弦的1居多,這就是與其它派別的區別。因為程派的大部分劇目是悲調色彩,拿《鎖麟囊》舉例說明,這段西皮二六就很少用高音1,除了連弓到外弦其它的都是用裡弦1。就說「亭」字,如果用外弦高音1,演員就借不上你的琴力,雖然用了高音1聽起來很明亮,但與他的氣口不符,華而不實。他唱起來就會吃力不夠自如,沒有穿透力,京胡的音色也不飽滿,筒音難以發揮。不適合程派藝術的表現規律。

    特點之六:程派的琴師要對程硯秋大師的藝術,進行全方位的了解與研究,特別是字的運用,程硯秋大師有獨到之處。字是根本以字行腔,內容、情感,始終是表演藝術的主導。掌握了以字行腔的基本原則,對琴師會有很大的幫助。琴師也有了自己發揮的空間,只要遵循程派藝術規律與程腔協調統一,就會給人以豐富的藝術享受。

    特點之七:程派唱腔的伴奏尺寸,程硯秋大師的所說的「圓」是全方位的,無論是他的配角、樂隊都要突出這方面的特點。他要求整體演員的道白、樂隊的伴奏一定要緊湊、不要拖泥帶水。單從樂隊伴奏來講,這裡就需要鼓師與演員的配合與琴師的配合要恰到好處,三個人達成一種默契心領神會一棵菜。

特點之八:程派嗽音的伴奏方法,程硯秋大師的「嗽音」運用得極為自如。「嗽音」不好唱也不好拉,像電影《荒山淚》有一段西皮散板(哭婆婆)這段中有好幾處「嗽音」唱「嗽音」很]吃功夫,拉好「嗽音」也如此,要控制住琴聲的音量,弓法要細膩,對左右手的功力要求得十分嚴格。觀眾聽起來絲絲入扣、輕巧玲瓏、曲婉多姿、耐人尋味。

    以上言談是我這多年來,研究程腔伴奏的一些體會,片面謬誤在所不免。

謝謝大家!

(鍾長江  2007年7月於京)





添加關注 分享精彩



相關焦點

  • 鍾長江:淺談程派伴奏的體會與特點
    並為電影《荒山淚》創編序曲並操琴伴奏全部唱腔。受到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       我父親與程硯秋先生合作達十餘年之久,他的伴奏方法得到了程硯秋先生的高度認可,他在理解與體會程派唱腔上有獨到之處,開創了一種符合程派特點的伴奏方式。程派的伴奏方法與眾不同,我父親之所以能夠與程硯秋先生長時間的合作,直到程硯秋先生逝世。
  • 鍾長江:程派伴奏的八大特點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程派伴奏的最大特點之一,那就是弓法。程硯秋大師他設計的唱腔不能受弓法得約束,要求伴奏者必須以他的唱腔結構來完成弓法的運用。如何使用正確的程派弓法,我將在下一講結合唱腔具體演示。特點之二:音量的控制,程派均以悲劇為多,琴聲的音量要適度不能過於張揚,要根據劇情需要再加以渲染。一定要給演員讓路,突出演員的演唱技巧給演員解決負擔,幫助演員很好地完成演唱。讓演員在琴師的伴奏體系中有較大的空間穿梭遊蕩,領著演員在演唱過程中把腔唱得輕鬆自然,把觀眾引入情感和音樂的藝術意境中。
  • 張繼安:淺談唱好程派的體會
    現在根據自己的領悟想談談唱好程派的非常膚淺的體會,和程派愛好者同道一起探討程派藝術的真諦和精髓,有不當之處,請同道不吝指教。       要想唱好程派,首先要正確地理解程派,了解程派唱腔的特點和掌握程派唱腔的演唱技巧。
  • 【京劇知識】程派資深票友張繼安《淺談唱好程派的體會》
    在學習程派的過程中,還曾經得到張曼玲、陳寶賢、陳琪等程派名家以及夏邦琦、應嘉夫等人的指點,使我在研習程派藝術中不斷進取。十八年來,對程派藝術的鐘愛和痴迷,使自己對程派藝術有所感悟。現在根據自己的領悟想談談唱好程派的非常膚淺的體會,和程派愛好者同道一起探討程派藝術的真諦和精髓,有不當之處,請同道不吝指教。
  • 程派的十大特點
    (摘自《京劇程派的博客》)程派的音色美是其一個重要審美特徵,發聲醇厚、幽咽,給人以細膩、含蓄、沉鬱的特殊美感。他的獨特發聲方法,極具科學性。 程派運用氣息很是科學:發音時「向下順氣」,中低音胸腔肌肋向外擴張,尤其是發高音時,氣息越加「下沉」,也就是「氣沉丹田「,即橫隔膜維持擴張狀態,同時丹田內收,在腰圍形成對力,使肺部不受外圍肌肉擠壓,氣息不致衝擊聲帶。這樣的用氣技巧,也是程派音量輕響自如,行腔連貫,流暢,猶如珠滾玉盤的美感。【3】胸腔與喉音:程派的低音區注重胸腔共鳴和喉音的運用。
  • 【一言堂】程派唱腔學習要領
    先不管這些爭論,個人想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羅列一下學習心得。 首先我想說的是為什麼會有對於程派藝術傳承和理解有巨大爭議,是因為有關衡量程派藝術水平的標準沒有權威的評定和解釋,通俗的說就是怎麼樣才算程派唱的好??沒有定論。有關理論上的共識比如幽咽婉轉,荒山鶴唳,似斷似續,剛柔並濟這些都沒有爭議可就具體的實踐體現就出現很多的不同風格不同的表現,爭議由此產生,而讓初學者難以的窺全貌。
  • 京劇:學習京劇程派唱腔藝術的步驟
    識簡譜對唱腔的音準、大腔、板眼、伴奏、輕重音和氣口的掌握特別有用。如果本來不識譜的話,建議學會簡譜,以後會受益非淺。 4、觀摩。多觀摩有畫面的唱腔,從身段、人物劇情來把握唱腔,對儘快入戲有好 處。 5、尖字、團字、上口字、尖字、團字、上口字。京劇的唱音以京音為基礎,很大一部分安從湖廣韻、中州韻、崑曲、徽調中來,所以要注意這些字的讀音。
  • 程派傳人點將錄
    其中有程硯秋的入室弟子;有的雖未正式拜師,卻得到程硯秋的直接教誨;還有的經過長期私淑、鑽研,也得到程派藝術的真諦。這些直接或間接學習、繼承程派藝術的京劇演員,如果算作程派藝術的第二代,那麼他們所教的學生當屬程派藝術的第三代了。    現在,我們循時間進程,分列如下:    最早在學習程派並在舞臺上實踐的是新豔秋(女)。
  • 我學習幾個折子戲京胡伴奏的體會
    在自己現有的基礎上,又萌生了學習京劇折子戲,仍至全劇伴奏的念頭。我從前年開始先後學習了《四郎探母》「坐宮」一折(李耿版),《武家坡》全折(程楊版),《玉堂春》「會審」全折(王蓉蓉版),《失空斬》全劇(於尚楊版)。這四個戲,目前都能做到按視頻原唱跟腔伴奏,較為流暢,我通過學習這四個戲的伴奏有以下一些體會:一,京胡拉清唱或彩唱段子,與拉折子戲,全出戲有很大的不同。
  • 民族彈撥樂在京劇音樂伴奏中的演奏特點與規律
    京劇已逐漸形成了較完整的, 具有鮮明性格特點的唱腔音樂,也逐漸形成了京劇音樂伴奏的基本樂隊配置與演奏特點。根據京劇演員不同行當的聲腔特點,除了青衣( 俗稱旦角 )和小生的唱腔音樂加入京二胡伴奏外, 其他如老生、花臉、老旦等行當的唱腔音樂,主要以京胡和其他彈撥樂器組合為京劇樂隊文場的基本配置。 那麼, 除了京胡、京二胡這兩件弓弦樂器以外,其他民族彈撥樂器在京劇音樂的伴奏中,有哪些演奏特點與規律呢?
  • 河東區非遺項目──程派河南墜子 剛柔相濟 韻味十足
    李玉萍是程派河南墜子的傳人,她的河南墜子演唱,氣息松暢,行腔自如,峻拔而不顯疲累,婉轉而不覺滯澀,舉重若輕,遊刃有餘,儼然大家風範。李玉萍1994年考入中國北方曲藝學校,跟隨曹元珠學習河南墜子,經過多年的努力和老師的悉心教導,李玉萍熟練的掌握了《雙鎖山》《秋江》《探晴雯》《黎明燈火》《晴雯撕扇》等曲目,在校期間多次參加學校實習演出,並參加平頂山曲藝節。
  • 淺談京劇旦角的尾音
    個人體會「悠揚」是它應該體現的感覺。梅派的尾音收尾要「悠揚頓下」,如同楷書的收筆,不能重了,重就拙了;笨了,也不能輕了,輕就漂了;浮了。尾音的腔不能長了,長了就把腔攪了;也不能短了,短了如同沒有收尾,有始無終。「恰到好處」是很難做到,但就是這個標準,我們學習者也要以這個標準去修正和要求自己。梅派好象初學入門簡單,可他的尺寸非常嚴密,差一點也不是那麼回事。
  • 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要求張雲雷向程派藝術家道歉
    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微信號11月26日發表《關於張雲雷用低俗語言褻瀆程派藝術家的聲明》,內容如下:日前,相聲演員張雲雷用低俗語言,調侃京劇程派藝術大師李世濟、程派藝術名家張火丁,本會對此表示強烈不滿。
  • 淺談 聲樂發聲練習特點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的同時各個民族有著本民族特有的特色音樂與語言文化,因此在這裡的聲樂的發聲練習也應遵循其本身語言文化特點進行,不能一法通用,所以應該有針對性的進行發聲練習。同時使表演者深刻的體會到聲樂發聲練習的重要性,這正是本文所想要闡釋的,同時本文中的發聲練習所指為傳統西方聲樂演唱方式的發聲練習方式。
  • 淺談如何為中國歌曲編配鋼琴即興伴奏
    現在的即興伴奏有樂譜,一般都是單聲部的簡譜聲樂譜或五線譜的聲樂譜。由演唱者在演唱的同時鋼琴伴奏跟進,做和聲的鋪墊和渲染。給予準確的高度、長度、力度、和聲連接以及畫面感等等。中國鋼琴伴奏的授課與學習最早始於學院派(各個音樂院校開設的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現在又籠統的分為學院派與大眾派。不管是學院派還是大眾派我們都需要一些好的、有專業素質的鋼琴即興伴奏者。
  • 程派再批張雲雷:從未僱他幫助推廣,也不存在「卸磨殺驢」
    京劇從誕生之日起,就有著「高臺教化」的社會功能,程派藝術創始人程硯秋先生明確提出,「演任何劇都要含有提高人類生活目標的意義」,主張「國家應以戲曲音樂為一般教育手段」。相聲藝術家侯寶林以畢生精力,把相聲從地攤拉進了殿堂,創作了眾多警世、醒世、育人的傳世精品。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將繼承藝術界前輩的精神,一如既往為推動藝德建設不懈努力並率先垂範。五、關於「蹭張雲雷的熱度」。
  • 張雲雷又惹眾怒,程派的反擊說的真狠!
    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請和程派藝術保持安全距離 26日,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通過官方微信發布《關於張雲雷用低俗語言褻瀆程派藝術家的聲明
  • 淺談豫劇的板式
    淺談豫劇的板式作者:張溫1983年我在縣師範學習期間,曾兼任音樂課教學教學工作,此間曾寫過一篇《豫劇的基本板式》的講義,不期丟失。想與方家共享共勉,只有重寫。(二)關於伴奏。(1)文場。文場的的主伴奏樂器是板胡和二胡,板胡一般定3(米),6(拉)弦,即裡弦是3,外弦是6,變調時可變2,5或1,5弦。二胡可定5,2弦或1,5弦或2,6弦。還有低音胡等低音部弦樂。
  • 五代京劇世家,老藝術家遲重瑞評價張雲雷程派青衣,捧得過高了?
    遲重瑞性格穩重不張揚,這麼多年來一直受到觀眾的尊敬,出身京劇世家的他,因為對張雲雷程派青衣的評價,讓他在網友們中的評價更加高漲。張雲雷和程派京劇,用相愛相殺來形容再合適不過,因為張雲雷的推廣,程派京劇成為最受年輕人歡迎的一個流派。
  • 淺談趙榮琛的演唱藝術
    一方面「天假其便」,程派藝術給了他以追慕的方向和榜樣。尤其,他能夠有幸投入程門,得到了程先生的垂愛和悉心的傳授。另一方面「得才獨厚」。他既有著與程先生相近的稟性、氣質、靈感以及基本一致的藝術趣味,又有著能夠理解程派藝術的文化修養和卓越的藝術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