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是魔鬼,反而會給人可趁之機。《雍正王朝》中,康熙是清朝最大的話事人,執掌乾坤數十載,一生遇見過無數次驚濤駭浪,早已成了不怒自威的老江湖。八大山莊,處處兇險,有人暗施冷箭,有人身陷囹圄,但康熙就能屹立不倒。即使知道有人偽造調兵手諭發動兵變,康熙依舊淡定,這淡定的背後就是老江湖的陰謀與陽謀。
形勢不明,先穩住形勢
當時,康熙遠離京城,來到熱河狩獵,本就想出來散散心,鞏固一下與蒙古王公的感情,他也沒料到會出現一些「么蛾子」。先是得知老八誘騙肖國興,接著又發現胤礽與鄭春華的「桃色事件」,最後還來了一出「凌普調兵」。這一連串的事,連張廷玉都急哭了,也讓康熙明白了此時形勢的嚴重性,尤其是凌普調兵,直接關係到老爺子的安危。好在張廷玉及時提醒,調兵手諭可能有假。在明知有問題的情況下,康熙也只好將計就計,因為:
一、面對皇位的誘惑,任何皇子都有可能成為作案人員,尤其在胤礽被廢的情況下。當時又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無法快速鑑定出手諭由誰製造,只能憑藉推理以及人證、物證。鎖定不了具體的人,就不能隨意出手。因為一出手,萬一打到好人,一來製造了冤案,會有傷聖德,影響將來的歷史評價,這一點是康熙尤為在乎的;二來正中別人下懷,不管是誰仿照調兵手諭,都是想禍水東引,製造混亂,然後渾水摸魚,康熙肯定不能讓人如願。此外,即使懷疑是胤禩,要查他,人家也可以不承認啊,你拿別人有什麼辦法。到時候老九、胤禵出來煽風點火,局面只會越來越混亂。
二、對方的實力到底有多強,康熙心裡沒底。當時的康熙在熱河,隨行兵馬不會太多,凌普的幾千兵馬即使沒叛變也已經不能再用,因此,康熙可用人馬有限。在力量對比不明的情況下,康熙如果直接將此事挑明,對方被逼急了,萬一狗急跳牆,那後果就嚴重了。
三、事情比較重大,查辦下去容易禍起蕭牆,引起奪嫡之爭。大家都在外面,皇子們為了皇位,搞不好就鋌而走險。還有蒙古各部的王公都在附近,他們與清朝的關係一直都是若即若離,你強就跟你混,你亂就自立門戶,比如察哈爾就有違章的「黑點」,關鍵時刻他們也許會來那麼兩下。如果內憂外患攪和到一起,老爺子的身體也吃不消。
因此,對於此時的康熙,穩定是最重要的,只要沒出大亂,對方也不敢輕舉妄動。越是關鍵時刻,越考驗人的智商與耐性。一動不如一靜,為了避免打草驚蛇,康熙只好假裝不知道,要弄清楚真相,以後有的是機會。
拋出誘餌——太子之位,引蛇出洞
不提「偽造手諭」的事,不代表不作為。康熙故意讓張廷玉拿著手諭,當著眾人的面,去找胤祥問話。他是懷疑胤祥調兵嗎?
當然不是,以康熙對胤祥的了解,他寧願相信黃河水倒流,也不會相信胤祥調兵謀反。何況,假手諭的矛頭明顯針對胤祥與胤礽。康熙之所以故意問胤祥,就是為了假戲真做給其他皇子看,讓他們認為自己還沒查清手諭問題。這樣,清白的皇子就會跳出來,洗刷嫌疑,比如老十和胤禛,然後嫌疑人的範圍就越來越小。
接下來,康熙又召集眾皇子覲見,畫了一個大餅,拋出太子之位。那些皇子早就想搞倒胤礽,然後取而代之,因此才會有各種明槍暗箭。現在胤礽被廢後,康熙把話直接挑明,機會就擺在你們面前,你們自己好好把握。這相當於是給大家公開的表現機會,人人有份。誰最積極,誰就最有可能露出馬腳。之後的情況,也印證了康熙的正確性,在八大山莊,局面有驚無險。回京後,最快露出馬腳的那個人,就是胤禩。
秋媚說:真相未明之前,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康熙只要控制住局面,拋出誘餌,跳梁小丑遲早會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