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胤礽之前的所作所為已經讓康熙覺得「大清的江山絕不能交給無德之人」,這「無德之人」即是指胤礽,又是直擊有心奪權的任何人。
康熙命令狼覃解決了凌普那兩千兵馬,又把皇子都控制在戒得居後,在張廷玉的提醒下,康熙發現了所謂的太子調兵手諭其實是假的,可奇怪的是,康熙除了發了一通牢騷之外,卻沒有下令徹查此事,而是讓這事煙消雲散,不再提了。
康熙為什麼不查這事,其實張廷玉已經說了
康熙已經很討厭太子,可對他來說,國家的穩定比起太子來要重要得多。當晚在戒得居,康熙和張廷玉兩人開了一個小會,康熙主張廢黜太子。徹查調兵一事,可張廷玉卻說:「這事應該從容查辦,廢黜太子容易,可就怕引來後面的奪嫡之爭,蕭牆之禍」。
清朝自後金努爾哈赤起就開始立「太子」,只是皇太極和順治兩位因各種原因才中斷了這種制度,到了康熙朝,深受宗法觀念影響的康熙,在胤礽一出世就把他立為太子,成為了帝國的繼承人長達四十年之久。這一期間各人之間相安無事,雖然政府在太子的管理下可以說是處處漏風,但總的來說沒有什麼大問題。
所以康熙冷靜下來想想,這手諭如果是真的,那太子被廢是肯定的,而皇子逼宮一事該如何處置,康熙害怕了,因為前朝例子:努爾哈赤就把長子褚英給逼死在了牢中。如果康熙坐實了胤礽的逼宮,在輿論的壓力下他就算不殺太子,也得把他流放去寧古塔,這樣一來康熙就得背上殺子的名聲,雖然事出有因,但一來康熙不忍,二來康熙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聲,他都不能承認太子真的有逼宮的行為。
既然不能承認太子逼宮,那康熙又為什麼不徹查這事呢?
康熙明白,光憑凌普那兩千兵馬是不能掀起什麼風浪的,所以這手諭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陷害太子,因為凌普一是太子的奶兄,二是老十三胤祥以前的部下,凌普一出毛病,太子和老十三就難辭其咎。胤祥就因為這事被康熙囚禁了起來。
那陷害太子哄後的最終得益者會是誰呢?要是遵循「利高者疑」的原則,康熙此時還暫時看不出太子倒臺後誰能獲得最大利益者會是誰?
不過在把老十三囚禁起來後,康熙開了個大會,告訴眾皇子「大清江山不能交給無德之人,現在太子之位空缺,那應該由誰來繼承這個位置呢?」康熙沒有明確說由哪個人來做太子,而是要讓眾人狗咬狗,讓他們自己給招供出來。果不其然,一向打扮得與世無爭的老三就把老大胤禔魘鎮太子一事給捅了出來,加上胤禔之前過於張揚,康熙一下子就把兩位候選人給排除了出去。
可這兩人都沒有什麼本事能偽造手諭來陷害太子,他們充其量只是兩個落井下石的小人而已,「手諭一事」背後肯定還有一個極大的組織,才能在成功陷害太子,保證自己能獲得最大的利益。於是康熙又來了一招:舉薦太子人選。
在康熙看來,陷害太子只是第一步,能讓幕後黑手登上太子之位是第二步,繼承帝位就是最終第三步,所以康熙在回京城當天就宣布廢黜太子,另立新君,並讓百官舉薦。誰人能獲得最大的擁護,誰就是陷害太子的主謀,也就是最終獲得利益者。
這就是康熙在戒得居所說的「慢慢查」,他不是不查,而是慢慢查,可惜當時胤禩沒聽出康熙的畫外音,論心機、城府他都不及康熙分毫。在康熙要求舉薦太子後,「八爺黨」到處宣傳要擁立胤禩為太子,比胤禔還要張揚,這也就讓康熙確認了:胤禩就是陷害太子的幕後主使,只是他背後勢力過於強大,加上胤礽又被重新立為太子,康熙才選擇「隱忍」,不去追究這事,不過這時的胤禩早已是被排除出帝位人選,他苦心經營的「八賢王」形象也就蕩然無存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