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小丑,大家第一反應是什麼?
是馬戲團中的雜耍?是滑稽的小丑形象?還是些別的奇奇怪怪的東西??……
於我而言,一提到小丑,我便想到的是DC,是華納兄弟,是電影《黑暗騎士》,進而我便想到了他——那個為我們帶來精彩絕倫的表演的男人,希斯·萊傑。
希斯·萊傑,出生於1979年4月4日,澳大利亞珀斯市。父親金·萊傑是一名賽車手,同時也是一位採礦工程師,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母親莎莉·萊傑·貝爾則是一名法語老師,來自蘇格蘭高地氏族。
希斯的父母在他10歲時就離婚了。當時的他們,估計誰也沒有去設想,希斯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更不用說會想到他會一路殺進好萊塢,成為一代經典人物。
巧合的是,正是父母離婚的那年,希斯有了初次表演的經驗——在學校編排的一出童話劇中飾演「小飛俠」彼得·潘。這是希斯的第一次表演,也有可能正是這一次表演,讓他體會到了演繹的樂趣。
希斯後來畢業於Marys Mount小學,隨後進入Guildford預科學校中的預備學校就讀。之後的幾年裡,他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學業,直到在17歲時,他和一個朋友才一起駕車,來到了雪梨。正式開始了他的「短暫」卻又輝煌無比的演藝生涯。
那一年,他出演了電視劇《汗水》。而當時他被提供了兩個角色——一個遊泳選手,另一個是同性戀自行車手。思來想去,希斯最後選擇了後者。隨後,澳大利亞最成功的電視劇《家裡戶外》中,也出現了他的身影。在低成本影片《黑石》中,希斯也是展現了自己的演繹才華,開始獲得認可。
1999年,他在好萊塢出演了兩部影片《雙手》和《對面惡女看過來》,並獲得第一屆青少年選擇獎最性感電影浪漫戲的提名,同時,他獲得了和梅爾·吉勃遜一起出演影片《愛國者》的機會。
2001年希斯·萊傑出演了影片《聖戰騎士》,這部作品中他的出色表現使他獲得第三屆青少年選擇獎最佳電影男演員的提名。他的事業到達了第一個頂峰,但是在2002年他出演了影片《四根羽毛》,2003年他出演了《食罪人》與《凱利黨》,這幾部影片票房幾乎都是表現平平。由於從高峰漸入底谷,希斯在2004年調整了一下自我,於是當年沒有他的電影上映。
2005年,希斯·萊傑帶來了四部電影作品,分別是《格林兄弟》、《狗鎮之主》、《斷背山》、《卡薩諾瓦》,其中《斷背山》中的表演令人為之感到驚嘆,使他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2007年,希斯·萊傑出演了電影《我不在那兒》,在其中扮演歌手鮑勃·迪倫的一個「分身」。同年,他還在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中扮演蝙蝠俠的對手「小丑」,並參與了特瑞·吉列姆執導的《魔法奇幻秀》。
2008年1月22日,希斯·萊傑被人發現死於紐約的公寓內,時年28歲。2月6日,驗屍官稱演員希斯·萊傑死於意外服藥過量,他服用了六種不同的止痛藥和鎮靜藥品,因此意外死亡,英年早逝。
他的死,帶給了許多人無盡的悲痛,甚至連澳洲的當代總理都表示了哀悼。在黑暗騎士的票房大獲成功之後,他也甚至一度被稱為最後的小丑,也就是許多人所說的「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原因就是他將自己完美融入到這個角色當中去了,讓許多人在觀影之後倒吸了一口涼氣。「活生生將配角演成了主角」,這就是他們的評價。
《黑暗騎士》
簡單說明一下,黑暗騎士是由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所導演的一部電影,是超英電影史上第一部票房過十億的電影。
在接到諾蘭的邀請試鏡之後,希斯表示十分願意,因為他非常喜歡他的前作。所以他十分歡喜地接下了這部戲,並又一次投入到對小丑一角的深刻了解當中去。
這一次,他花了整整六周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他將自己反鎖在汽車旅館中,閉不出戶, 據說當時是誰也不見。而六周之後,他再出來時,氣質判若兩人——他又一次完美地將自己變成了所演繹的角色。
後來的他在拍戲時,眼神,行為舉止,說話方式……人們在他的身上看不到其他多餘的情感,只有癲狂。甚至一陣笑聲、一個舔嘴唇的動作,隨便一個小細節都會讓人不自覺地感到如此興奮,汗毛都不禁豎了起來。劇組人員和跟他演對手戲的人,在現場都感覺到了莫大的壓力。
他在日常生活中,和那時拍戲的時候簡直判若兩人。可能你看過黑暗騎士,在影片中的小丑整個音色和音調或許是你對希斯聲線的第一印象。但一旦你看了看拍完戲之後的訪談,你就會發現:這完全是兩個聲音!
但訪談時,希斯扔刀子的習慣性動作,舔嘴唇,撩頭髮的小動作,都無不在告訴我們,他入戲了。
他,可以說是與小丑融為了一體。
因為希斯·萊傑的出色演出,電影中小丑這一反派人物的光環甚至高於正義的主角蝙蝠俠,作為男配,他幾乎遮擋了主角的光芒,成為人們心中最完美的反派。直至今天,也有許多人這麼認為。
他對角色的掌控已經到了讓人感到恐怖的地步,最經典的鏡頭莫過於炸醫院的那一幕,觀眾在熒幕中根本看不到希斯·萊傑,看到的只是一個癲狂到極致的瘋子。
其實很多人傳聞希斯萊傑服用大量止痛藥和鎮靜藥物,是因為其對於蝙蝠俠黑暗騎士中飾演小丑一角過於入戲,導致內心被小丑的世界觀所影響,進而失眠,才同時服用如此多的藥物,釀成悲劇。傳聞雖然已經被闢謠,但也許這也是粉絲們對希斯的一種另一種意義上的讚美。畢竟希斯萊傑式的飾演,需要耗費的不僅是時間,也是內心的煎熬。
每次希斯演完一部戲之後,都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去進行調整,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對每一個角色都十分看重,每一次都嘗試將自己帶入他們的內心生活,以給予觀眾最不一樣的觀影感受。
在黑暗騎士殺青不久之後,希斯又投入到了特瑞·吉列姆執導的《魔法奇幻秀》當中去,這一次他所扮演的是一名多重人格的角色剛剛從小丑的角色中抽離出來的他,他所飾演的角色又以多種不同人格出現,因此對他來說,這無疑是個非常大的挑戰。他整天鑽在角色裡邊出不來,精神比較恍惚,以至於他無法入睡,失眠嚴重。
生平採訪時萊傑曾透露:
我大概一晚平均睡兩小時。我禁不住想這想那。我的身體已疲憊不堪,可我的腦子一直在轉。
趕巧,當時的希斯患上了肺炎,又需要多加休息。於是希斯大量服用藥物,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強迫自己睡去。但是正是他的這種行為,導致了一代天才的隕落……
可笑的是,希斯臨死前黑暗騎士還沒上映,而當後來黑暗騎士上映,小丑一角出現在銀幕上時,很多人都在驚嘆小丑扮演者的高超演技,但卻孰不知他的扮演者,早在半年前就已去世。
黑暗騎士得到了巨大成功,而後來的奧斯卡,也沒忘記這位堅持努力,天賦異稟的天才演員。在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時,他被授予了最佳男配角獎。
用網友的一句話表達就是:奧斯卡最終沒錯過他,但他卻錯過了奧斯卡。
現在,小丑似乎已經成了希斯·萊傑的專用代名詞,它們之間似乎早已掛鈎,變得不可分離。
我不得不承認,除了其他的小丑飾演的也很不錯,像是1966年版的蝙蝠俠中的愷撒·羅摩,1989年蒂姆·波頓版《蝙蝠俠》的傑克·尼科爾森,2016年《自殺小隊》中的傑瑞德·萊託,以及美劇《哥譚》中的傑羅姆……他們的飾演都十分不錯,所塑造的小丑形象也各具風格和亮點。
但在我心中,希斯·萊傑卻早已承包了小丑的形象,「希斯·萊傑」這個名字,在我心中永遠不會消亡。
畢竟他是一個肯吃苦,肯創新,肯挑戰自我的演員;
他是《我恨你的十件事》中的「萬人迷」派特裡克;
他還是《斷背山》中的美國牛仔恩尼斯;
他更是《黑暗騎士》中以「惡」為根本的小丑;
最重要的是,他是他自己。
他就是他——那個希斯·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