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和我媽視頻,我媽讓我找時間催婚我弟,我當時剛催完作業,趕緊說,這個真心催不得。小孩做作業都不能催,結婚就更催不得了。
我完全理解我媽的顧慮,我結婚的時候她催就是想身體好點能幫我看孩子,現在我家娃都8歲了。她那種想為了孩子再貢獻一份力量的想法還沒變過。另外在十八線小縣城,到了年齡不結婚旁邊的親戚朋友更會幫忙惦記,還會念叨,不光念叨我弟,也會念叨我媽。Peer pressure很重啊。
可是真的,只要不是自己主動的,被催就是反作用力。就說娃寫作業這件事情,我有過最糟的經歷:
第一階段,他寫作業磨蹭,我催,他就更磨蹭。
第二階段,我試圖幫他找到問題所在,可是剛才剛催過,其實這個時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時候,時機不對,他的情緒不好,我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
第三階段,我有點著急,可能是因為接下來時間安排不夠,比如晚上該睡覺了有的事情還沒辦,可能是本來可以10分鐘解決的花了一個小時,一急我的情緒也變糟了。
第四階段,我試圖平靜,用懲罰或者獎勵來促使他完成這件事情,他充耳不聞,這種時候平常可能有效的現在都沒什麼效果。然後我就更急。
第五階段,這個時候其實已經不是作業的事兒了,就是「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不會罵他,但是急眼打過,雖然打也就只敢衝著最厚的屁股肉上手,但是只要伸手,就會很糟糕。
第六階段,兩個人大吼大叫的時候總要有個人先讓步,我還得為自己打人和大吼大叫的行為道歉。作業這時候就不是事兒了,做不做不能妨礙親子關係。
所以啊,只要不是自己的事情,催不得,說不得,急不得,打不得,罵不得。
其實道理我都知道的,吃飯,讓他自己吃,吃完不催,從來也沒擔心過他能不能吃飽。零食,家裡本來就少,定好規則有定量,萬一超了也不是什麼事兒,他也從來不惦記。看動畫片,說好看的時間,看完之後都能自己結束,因為也還有很多好玩的可以玩。
理論上做作業也一樣,讓他自己做作業,自己承擔萬一做不完做不好的自然後果,不求不助,他會能意識到這是自己的事情,然後自我要求。就算偶爾沒做好,其實也不要太在意,應該就可以慢慢進化到完全自主了。
但是,但是!我還沒進化到那麼平和,就拿寫字做例子,剛開始的時候寫一個字平均需要3分鐘,肯定是手的力量不夠好寫字慢,但是同時也是因為寫著寫著玩橡皮,轉鉛筆。握筆不對,坐姿也不對。他還非要我陪在旁邊,陪著的時候我拿著本書看也沒能沉浸到書裡去。我覺得自己像個氣球,他就是那個吹氣球的,非得把我吹到爆炸,還能炸到他自己。其實估計他也是這麼覺得的,覺得我把他的情緒氣球吹(催)爆了。
而且惡性循環的話,我倆就都變成自我充氣的氣球了,剛有催的意向就都快要爆炸一樣.
怎麼辦?忍吧,我不調整的話指望娃自己進化是不可能的。先修閉口禪,催促的話,嘮叨的話先都收回來,少說一句。萬一沒忍住開口催了,只要能意識到,就趕緊畫個休止符,儘快讓自己跳到最後一個階段,作業不寫沒關係,親子關係不能變差。不催,不說,不急,不燥。我是成年人了,不和一個小屁孩計較。
再說回那天和我媽電話,我媽沒忍住第二次讓我催我弟結婚,我又認真的告訴她連作業都催不得,結婚更催不得的時候。就見藍在一邊衝我使眼色,那意思:「都說了兩遍催作業的事兒了,兩遍了!」哈哈,你看,連說不能催作業這事兒都不能說第二遍,更何況真的催作業,更是做不得。
不過為了滿足我媽的方式,我把我弟叫過來告訴他:我現在養娃的經驗和教訓可都是現成的,你再不趕緊就過期了!
其實吧,大部分都是教訓.
當娃和當媽都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