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邀請前《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新知》雜誌主編、小說家、媒體人苗煒(人稱苗師傅)來為栩栩多多的小讀者們寫了一篇關於哈利波特的「讀後感」,但這並不是一篇標準的讀後感,而是關於語言以及語言背後的故事。
我買的第一本「哈利波特」是「混血王子」,那應該是2005年的事兒,國內國外同時首發,我一大早趕到三聯書店,本以為會排隊,櫃檯上有一大堆英文版的「混血王子」,但沒人排隊。買了之後,看了幾頁,「混血王子」開頭是新任魔法部長和英國首相見面,這跟我熟知的女貞路場景太不一樣了,就扔到了一邊。
「哈利波特」電影我是看過的,但直到我有了孩子,才把原著撿起來一點點看。其原因就在於,「哈利波特」成了少兒讀物的現代經典,就像西遊記或者「皮皮魯」似的,孩子們會看著哈利波特成長,他們的同學中肯定有人會讀,他們的學長會讀,這是一種會持續下去的閱讀風氣。我先替我的兒子預習一下。
有消息說,「哈利波特」系列被列入中學生推薦書目,但推薦的是中文版。其實,文學書和語言是緊密相關的,《西遊記》肯定是中學生的必讀書之一,為什麼要讀《西遊記》呢?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含有的一些文化符號,就在其中。
我們對如來、觀音、神仙體系的粗淺了解,就來自《西遊記》,我們對孫悟空、豬八戒所代表的不同人格的理解,也來自《西遊記》,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四大名著各有各的語言風格,《西遊記》的語言,不像三國那樣端莊,也不像水滸那樣市井,讀我們的古典文學,實際上是一種語言學習。
順著這個道理往下說,讀哈利波特如果讀中文版,對語言學習的作用很有限。哈利波特原文,沒什麼複雜句式,翻譯過來平鋪直敘的,除了故事情節之外,很難說有什麼語言學習的價值,所以,中學生讀「哈利波特」還不如直接讀英語。
我來引用貢布裡希在《藝術與人文科學》中的一段話——學習多種語言並不僅僅是因為它們能用於閱讀原文材料。如果你從沒費神學過一種外語,你就不太可能知道你的母語是怎樣工作的。單語文盲 monoglot illiteracy 是用來形容只懂一種語言的人的一個確切詞。
對自然科學家來說,這只是一個不利因素,而在人文科學界,單語文盲簡直就沒有地位。因為學習一種外語本身就是一種範例,表明你正在努力地理解一篇(外語)文章、一首詩、一部音樂作品或一份宗教儀式書中的內容。
他是我們能直接看到人類經驗的多樣化,打消我們的天真想法,認為現實可以通過自然等級和範疇來劃分,而我們只要給這些等級或範疇加上一個名稱、一個如果我們不認識可以到字典裡去查的名稱。
貢布裡希這段話,是講學外語的重要性(其實,中學生學自然科學,也應該跟著英語一起理解,因為現代科學本身就來自西方)。這種重要性,似乎並沒啥強調的必要了。
但為啥要用哈利波特來學呢?我覺得興趣使然,孩子對這個故事感興趣,就會把這本小說當成泛讀教材。如果讀哈利波特成了一股風氣,不讀就無法和同伴交流,甚至非英文原作不讀,等於有人逼著孩子在讀書,那豈不是天大的好事。
如果有這樣的好事,似乎就不必糾結於幾年級開始讀,又花幾年才讀完。慢慢看有慢慢看的好處,快速瀏覽也有快速瀏覽的收益。有人統計過,哈利波特全書一共使用約10500個不同的單詞,全掌握了詞彙量可不小,但你有個四五千詞彙量,讀起來就不費勁,不認識的單詞大多能猜出來。
我起初看「哈利波特」紙版,遇到不認識的詞就用筆劃下來,遇到我自以為小學生會不認識的字也劃下來,讀完兩本之後,改看Kindle版,Kindle有生詞提示功能,用來讀小說實在太合適了,省卻你查字典的時間,保證你的閱讀速度。不過,我讀哈利波特,還是成年人學英語的毛病,總糾結於詞彙。對孩子來說,哈利波特的一大好處是周邊產品豐富,他可以聽有聲書,看電影,也可以玩遊戲,不要把小說當成一個教材。最好能領略到語言是一種習得。
有一位朋友移民去了美國,他的孩子在英語環境下長大,「哈利波特」對她來說,只是諸多讀物中的一種,不過,這個小姑娘有點兒赫敏的學霸氣質,她居然能把書中所有的咒語都背出來。這其實就是孩子開始領略語言的奇妙,比如NOX這個詞,哈利波特用它來熄滅魔杖上的光,NOX就是羅馬神話中的夜神,有個電子遊戲就以NOX來命名,安卓系統中也能見到這個詞。
我在一個針對成人的英語學習公號上還學到,馬爾福的名字叫 Draco Malfoy, Draco是個拉丁詞,意思相當於蛇或者龍,都是西方文化中邪惡的象徵,mal-來自法語,這個前綴的意思是壞的,不良的,比如「惡意軟體」就是malware。魔咒Tarantallegra,來自義大利語「塔蘭臺萊舞」,這種舞蹈節奏快,腿部動作多變。這些詞源的知識,當然不要求學生讀哈利波特時就完全掌握,但如果你只讀譯本,就等於沒有接觸一種語言。
學習母語,學習外語,都是一個長期任務,不是遇到生詞查字典,弄個小卡片背單詞這樣簡單。我讀哈利波特讀的津津有味,順道就把《哈比人》也找出來看看。
哈利波特節奏明快,懸念設置好,讓你能快速讀下去。《哈比人》的作者託爾金,是個語言學教授,我們知道《哈比人》和《魔戒》構成了一個奇幻世界,託爾金還發明了精靈語,但我們還應該知道,語言學教授,並不是說一個人能掌握好多種語言,而是他更深刻得理解語言。
魔戒上的精靈文,騰格瓦字母寫的魔多黑語
魔戒外部文字翻譯: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 , One Ring to find them,魔戒全屬至尊御,至尊指引諸魔戒,
魔戒內部文字翻譯:One Ring to bring them all and in the darkness bind them. 至尊魔戒喚眾戒,眾戒歸一黑暗中
《哈比人》的敘述節奏比哈利波特慢,開頭略顯囉嗦,比如比爾博巴金斯在自家門口遇到甘道夫,他抽著煙,曬著太陽,向甘道夫問好,他說,「早上好」。他的意思就是早上好,陽光好,草坪綠,一切看起來很美好。
但甘道夫問他,你是什麼意思呢?你是希望我有一個美好的早上,還是說不管我是否能領略到,這都是一個美好的早上?還是說你覺得這個早上很美好等等。
給人的感覺是,這位甘道夫怎麼有點兒饒舌呢?而比爾博倒也很耐心的解釋這句「早上好」是什麼意思,他說,這是早上起來心情好,還有整整一天時間可以消磨,我們不用著急等等。甘道夫勸說比爾博去參加冒險,比爾博不願意去。然後他又說了一句「早上好」,甘道夫就再問,這句「早上好」又是什麼意思呢?你是想讓我趕緊從你面前消失是吧?
這一段看似囉嗦的對話,其實就是一種語言學的啟蒙,在不同的語境下,一個詞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一個人說了一句話,可這句話中還有他沒說出來的意思,我們在母語中會比較容易理解這種狀況,但在外語環境中,理解起來就有點兒費勁。託爾金簡直是在用這段對話闡明語言學習的一個要害問題——理解詞語中潛在的意思,這幾乎是在學校裡無法教授的一種知識。
接下來矮人聚會,一下子十幾個矮人聚在一起,他們的名字,他們吟誦的詩篇,都是帶有韻腳的語言遊戲,讓你把玩語言。這就像我年少時讀《紅樓夢》,會記得金陵十二釵的判詞,會記得裡面的角色各自作詩,會記得其中的一些詩句,這是在語言表達意思之上另一層審美趣味。
《哈比人》是我在紐西蘭旅遊時買的一個紀念版本,通篇沒有一句注釋,但是,譯林出版社的《哈比人》中文版卻是兩欄排版,一欄是正文,一欄全是注釋,注釋大多是關於詞彙及典故的,所以,讀《哈比人》最好是英文中文對照著看。而且應該慢慢看,別著急。
以上是我讀哈利波特和哈比人的一點兒感受,我可不敢說有啥指導意義,只是一個成人讀者的讀後感,跟孩子一塊讀書,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關於作者】
苗煒:作家,北京人,著有《給大壯的信》、《讓我去那花花世界》等。
———
撰文 苗煒
圖像處理 林萍、一橫
編輯 周志軼
助理編輯 費一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