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吳王的伍子胥復仇,是逞一時之快,還是深惡痛絕?

2021-01-18 網易

  民間有句土話叫「一代不如一代」,楚莊王若是聽到這句話內心肯定很受傷,因為在他死後,他的兒子楚共王不成材也就罷了,到了孫子楚平王,結局更是一個慘,硬生生被人從墳墓裡挖出來用鞭子抽打屍體。

  

  ↑ 伍子胥

  楚莊王也絕對想不到,那個鞭屍自己孫子的男人,就是當初苦口婆心勸說自己不要沉迷酒色的伍參的孫子——伍子胥。伍子胥本為楚國人,但卻成了吳國的功臣。

  他不但報了自己的仇,更是輔佐吳王闔閭將一個楚國的附庸小國,治理成為能和楚國一戰的強國。

  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是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伍子胥原本是一位單純的好青年,希望能和父親伍奢一樣輔佐太子建,強大楚國。

  太子建是楚平王之子,他非常相信自己的老師伍奢,而對另一個老師,心術不正的費無極則愛答不理。費無極得不到太子建的重視,心生怨念,轉而想巴結楚平王。於是費無極想借著奉命給太子找媳婦之機親近楚平王。

  費無極為太子建挑的媳婦那可是難得一見的美人,此人正是秦國公主孟贏。孟贏如此美貌,何不利用一番?費無極心機一動,陰險地勸說楚平王把美人佔為己有。

  好色的楚平王果然上了套強納兒媳為妾。費無極的如意算盤得逞了,轉為侍奉楚平王。

  但費無極還嫌不夠,他擔心一旦有一天太子建登基會對自己不利,於是又不停地向楚平王進讒,誣陷太子建因媳婦被搶而怨念深重企圖造反,攛掇楚平王把太子建調離到邊境。

  楚平王可是曾逼殺了自己親哥哥才登基上位的,面對血肉之情,他毫不猶豫地相信了讒言,一怒之下將極力維護太子建的伍奢打入了大牢,等候行刑。費無極心想,斬草要除根,便慫恿楚平王殺了伍子胥全家。

  聽聞楚平王使者前來,伍子胥和哥哥伍尚倆面面相覷,他們知道楚平王想殺了他們全家以防後患。哥哥按住了伍子胥的肩膀說:"我前去領死,你快跑吧,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等你回來為我和父親報仇。」哥哥伍尚則被押往都城,和父親一同接受審判。

  

  就這樣,伍子胥忍著內心的悲痛逃走伍子胥雖然成功出逃了,但一路上並不順利。他聽聞太子建在宋國,於是先逃到了宋國,結果宋國內亂。

  緊接著又和太子建逃到了鄭國,結果太子建因要聯合他人推翻鄭定公而被殺。伍子胥心想,各國都有才幹之人,只有吳國可能會重用自己,便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一起投奔吳國。

  一路上,到處張貼著捉拿他們的通告,他們生怕被認出來,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晝伏夜行。二人歷經磨難,終於來到了一心嚮往的吳國。可是由於一路流亡,伍子胥顯得落魄憔悴,整個人看上去和乞丐別無二樣,他這樣能被國君看上嗎?

  

  雖說造型上差了點,但伍子胥人高馬大,吳國的市場管理員—眼就看上了他,覺得此人骨骼清奇,定是奇人,於是就把他推薦給了當時正任吳國將軍的公子光。起初,公子光並沒對這個骨骼清奇之人有過多的興趣,但經過簡單的交談,公子光深深地被伍子胥的內在所折服,於是二人雙手交握長談了三天。

  經過一段時間的往來,伍子胥發現公子光正是他想找的能讓自己施展才華,可一心輔佐之人。之後,伍子胥果斷決定,他要幫助公子光刺殺國君吳王僚,輔佐其登基。計劃已定,伍子胥便到民間物色行刺的人選,最後選中了一位名叫專諸的刺客。

  按照史書記載,專諸刺殺吳王僚成功後,公子光順利地登上王位成了吳王闔閭,伍子胥也如願以償地被封為行人,與公子光共商國事。

  吳王闔閭在伍子胥的輔佐下,將吳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吳國也就此強大了起來。看著吳國蒸蒸日上,伍子胥很欣慰,但他明白,想要復仇,單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要有能人幹將助其一臂之力。

  

  於是他到處招賢納士,向吳王舉薦有勇有謀之人,其中就包括《孫子兵法》的鼻祖孫武。一番運籌帷幄之後,終於萬事俱備,伍子胥的復仇之火再也無法抑制,他心想:是時候該報仇了!

  此時的楚國國君已經換成了楚平王之子楚昭王,那個與自己有血海深仇的楚平王早已歸西,而奸臣費無極也在楚國人的罵聲中被殺。

  但這並沒有平息伍子胥的心中怒火,他依然支持吳王兵伐楚國。楚軍在大貪官囊瓦的統帥下,人心渙散,潰不成軍。很快,大軍慘敗的消息傳到了年僅十八歲的楚昭王耳朵裡,嚇得他臉都綠了,他無暇顧及百姓的安危,急忙棄城而逃了。

  吳軍徹底佔領了楚國國都,伍子胥看著士兵砸毀了楚國的宗廟,拆毀了歷代楚王的靈位,內心已是百感交集。他心想:楚平王早已死去,這哪裡算得上報仇!不行!就算楚平王死了。也不能就此善罷甘休!

  

  伍子胥來到楚平王的墳前,硬是把楚平王的屍體給挖了出來,鞭屍三百,以報當年的血海深仇

  按理說"伍子胥鞭屍三百"確實做得有些過了,這種對死者極其不尊重的事也被後人議論紛紛。"鞭屍三百"對錯與否咱先不講,且說伍子胥對吳國的影響那可是非常深遠的。

  伍子胥身為吳國大夫,不計較地位得失,憂國憂民,一心輔佐吳王富國強兵。正因如此,屈原為他的蒙冤喊不平,王安石、蘇軾紛紛維護他的功績。為紀念一代忠臣伍子胥而建的蘇州伍相祠歷經千年,依然為人所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在伍子胥的護衛下,公子光自立為國君,就是吳王闔閭
    伍子胥來到吳國後,舉目無親,只好走上街頭,以討飯為生。這一天,有一個管理市場的小官在街市上閒逛,見到一個人穿著一身破衣服,光著兩隻腳,臉上全是泥土,一邊吹簫,一邊乞討。被離辨聽簫音,覺得此人不同尋常,就與他交談起來,發現他竟然是楚國的伍子胥,就把他引見給了公子光。
  • 伍子胥給吳王闔閭推薦了三個人,助其成事,卻只有一人得到善終
    有名的三顧茅廬,就是在爭人才啊春秋末期,吳國的公子光想取代吳王僚,自己來做吳國的國君。吳王闔閭先是在朝堂上嘲諷了要離一頓,又假裝被要離激怒,將要離抓了起來,砍了他的右臂,將他和他的妻兒一起扔進了獄裡。伍子胥偷偷放走了要離,吳王闔閭大怒之下便將要離的妻兒殺了,屍首燒毀拋棄在街市之上。而逃走的要離跑到了衛國求見慶忌。慶忌一開始不肯信他,等打探到吳國的情況,知道要離的妻兒果然被殺死拋在街市上後,才深信不疑。
  • 伍子胥:「掘墳鞭屍」來復仇的鼻祖,但自己下場也並不好
    一心報仇的伍子胥勸吳王僚說:「楚國可攻破,希望再派公子光去。」公子光卻對吳王說:「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殺害,勸大王討伐楚國是為了報私仇罷了。攻打楚國未必能攻破。」公子光和伍子胥是朋友,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他此時並不想離開吳國,他在謀劃著如何幹掉吳王僚,自己為王呢。
  • 吳王夫差的復仇之路
    吳王夫差的復仇之路吳王闔閭在這次戰鬥結束後,他就去世了。    或許是因為他年紀大了,傷了一個腳趾後,忍不住疼痛,疼死了;又或許是胸中咽不下這口氣,氣死了。    反正這筆帳,是鐵定算在勾踐身上了!必須該勾踐賠償。    夫差即位,成為了吳國的新國王后,他把闔閭埋葬在了虎丘山。
  • 伍子胥復仇一生:你殺我父兄,我誓滅你國
    當逃到江邊時,伍子胥發現後有追兵,前無去路,心裡十分著急。恰巧這時看到了江邊一漁翁,就載著他們過江了。過江以後,伍子胥為了答謝老翁的救命之恩,解下自己身上價值百金的劍,送給老翁。但是老翁卻說,楚國下令誰能抓到伍子胥封爵賞錢,何止這百金呢?我都不要,更何況這把劍呢。伍子胥十分感念老漁翁,可也只能繼續逃跑,終於來到了吳國。由於吳國與楚國常年徵戰,相互為敵,來到了吳國後,他終於不用擔心被追殺了。
  • 伍子胥復仇記
    於是,伍子胥就把武士專諸送給了公子光。不久之後,公子光請吳王來家裡吃魚,然後專諸在獻魚時,用藏在魚腹裡的劍殺死了吳王僚。最終公子光成功上位,他就是吳王闔閭。雖說伍子胥沒有光明正大地給公子光建議他殺吳王僚,但大家心裡都清楚得跟塊鏡子似的。於是,伍子胥得到了吳王的重用。伍子胥雖然在吳國安頓了下來,但他的內心深處一直沒有忘記的一件事,那就是復仇。
  • 曾與吳王共把酒,也曾鞭屍楚王宮,伍子胥為何死無葬身之地
    伍子胥對於吳國而言,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大功臣,因為當年的吳國雖然也有許多刀劍兵馬,但是要和龐大的楚國作戰,還是有點兒吃力,當年孫武來幫他們了一段時間,最後還是離開了,但吳國的發展卻仍然需要一個人來維持,這個人就只能是伍子胥,伍子胥到了之後,先是幫助闔閭得到自己的王位,接著又是幫助闔閭強大吳國,在吳國已經準備好的時候,又是他給闔閭制定了許許多多的計劃,幫助闔閭前往楚地,將楚地盡數納入囊中。
  • 吳王闔閭是怎樣的人?任用伍子胥和孫武,為何沒有滅亡楚國
    看幾個小故事,我想大家對吳王闔閭,會有一個非常深刻的認識。不禁感嘆,吳王闔閭絕對是一個城府智謀高深的雄主。第一,魚藏劍。吳王闔閭,原來被稱為公子光,他是吳王僚的堂兄弟。問題也出在這一層關係上,因為吳國的君主之位,既可以父辭子繼,也可以兄終弟及。
  • 歷史揭秘之「濤神」伍子胥與端午節的由來
    伍子胥家族在楚國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為使吳國能內可守御,外可應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
  • 公子光先謀後事,經過周密謀劃,刺殺吳王僚
    諸樊見父親如此固執己見,便答應了。公元前561年9月,吳王壽夢卒,諸樊以嫡長子身份處理喪事,喪事已畢,請季札為君,季札仍不肯,並跑到城外去做農夫。諸樊無奈,只好繼為吳王,遷都吳。吳王諸樊在位十三年,公元前38年冬率兵伐楚時,在一次作戰中中箭死去,其弟餘祭繼立位。吳王餘祭在位四年,公元前527年夏伐越時被越國俘虜殺死,其弟餘昧(夷末)繼為吳王。
  • 春秋時期,楚國伍子胥舉薦孫武給吳王,可孫武卻怒斬吳王兩個美姬
    在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也就是3000多年以前,這片陽光燦爛和雨水充沛的江南,還是一片處女地。當時,生活在那裡的都是一些被稱為荊蠻的土著。後來,周文王的兩個叔叔來到這裡,給這片蠻荒的土地帶來了勃勃生機。其中,來自中原的糧種和耕作技術,使荊蠻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也因此,贏得了土著人的擁戴成為只有千餘人的小國領袖。
  • 以孫子為將,伍子胥為相的吳王闔閭,死法竟這麼清奇
    公子光,也就是吳王闔閭,他不服吳王僚,便想殺了他,自己成為國君。這時候伍子胥剛從楚國逃到吳國,勸說吳王僚攻打楚國未果,因為公子光從中做梗,勸說吳王僚不要攻打楚國。伍子胥看出了闔閭的想法,他便想從心懷不軌的公子光身上下手,於是向他引薦了刺客專諸。春秋戰國,人的思想都樸素,認定一個人,為他死都可以,再加上闔閭非常的腹黑,他是這麼哄騙專諸的:「我的身子就是你的身子。」可到了最後,還是專諸替他死的。
  • 吳王闔閭:成也仇恨,敗也仇恨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墓葬的主人吳王闔閭。吳國地處東部蠻荒之地,但它的第一任「老大」吳太伯按照輩分應該是周朝第一任「老大」周武王的親叔叔。所以在《史記》「世家」中排第一位的不是輩分最高的姜太公建立的齊國,不是地位最高的周公創立的魯國,也不是爵位最高的商人後裔創立的宋國,而是遠在蠻夷之地的吳國。
  • 伍子胥死得冤嗎?不冤,跟上級的意見衝突時,還指望對方哄著你?
    這一事件的結果,證明了伍子胥的正確、吳王夫差的錯誤;那麼,我們就能據此得出「夫差是昏君、伍子胥被冤殺」的結論嗎?客觀來說,伍子胥之死,並不是夫差一個人的鍋,伍子胥本人也有一半責任。北上還是南下,伍子胥死於戰略上的分歧?吳王夫差即位後的首要任務,就是報仇。
  • 伍子胥為何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而不是自己用或者推薦給吳王僚
    他到了吳國先結識的是公子光,公子光攻打楚國,破楚國的鐘離、居巢兩地,曾這個機會伍子胥就勸吳王僚說:「楚國可攻破,希望再派公子光去。」伍子胥的目的自然是早日攻打楚國早日報仇。
  • 吳王「闔閭」兩個字是何意義?
    既然吳王僚已經死了,國不可一日無君,那你就繼任為吳國的新國王吧。  公子光推辭不受,他將王僚背約自立的罪名,向國人宣布道:「並非我貪圖王位,而是王僚不義!他違背了先君的意願,霸佔了四叔的王位,今天,我暫且攝政幾日,咱們還是應該將王位交還給四叔。」  於是,公子光來見季札(吳王壽夢第四子),依舊請他為王,並說,這是祖父和叔叔們生前的遺願,吳國的王位,本來就是您的。
  • 慶忌乘亂逃生,吳王欲殺之,要離該如何刺殺?
    其中闔閭便是如此,曾派人刺殺吳王僚,不料吳王僚的兒子慶忌趁亂逃往衛國。闔閭逆襲稱王之後,欲殺掉慶忌鞏固自己的地位,伍子胥故而舉薦刺客要離,替吳王解決心腹大患。春秋時期吳國一直延續「兄終弟及」,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兄弟,並非嫡長繼承制,當王位傳給撩時,闔閭就此生恨,不滿吳王僚執權,派專諸殺之,自己逆襲稱王。若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闔閭害怕僚的兒子慶忌東山再起,至此闔閭想除之而後快。
  • 吳王闔閭的故事以及吳國的滅亡.
    吳王闔閭執政時期,以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確定了先破強楚,再服越國的爭霸方略。在此方略的指導下,吳國先後擊敗楚國和越國,稱霸一時。公元前515年,吳王僚趁楚平王駕崩,國內動蕩之時興兵伐楚。由於國內空虛,闔閭加大了策動政變的步伐,他在吳王僚班師回朝的慶功宴上派勇士專諸將劍藏在魚腹中,趁上菜之機刺殺了吳王僚,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的故事,專諸也成了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由此闔閭奪得吳國王位,史稱吳王闔閭。
  • 以悲劇登場,以悲劇謝幕的伍子胥!
    按理說,冤有頭債有主,伍子胥找楚平王報殺父兄之仇倒也情有可原。可他仍不善罷罷休,又讓吳兵拆楚宗室廟,妻宮室女,寢大夫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雖然孫武極力勸阻,但在伍子胥的蠱惑下,吳王根本不聽。其殘暴變態之舉,連昔日楚國的好朋友申包胥都看不過去,讓人告訴伍子胥:「你的報仇未免太過分!
  • 東周列國志:闔閭(姬光)奪君位之專諸藏劍刺吳王
    卻說姬光招攬到伍子胥和專諸後,一直等待機會刺殺吳王僚,這一天終於來臨。四年之後,楚平王患病死了。伍子胥得到信息,捶胸跺腳,一天到晚哭個不停。姬光趕來看他,問道:「楚平王是你的仇人,仇人死了,你為什麼要哭呢?」伍子胥說:「我哪是哭他,我恨的是不能在他活著時候報仇。」說完,又大哭起來。姬光安慰了他一番。姬光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