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愛情八卦與宮廷鬥爭的迷霧,讀懂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多面人生

2020-11-19 櫻汐筆談

亨利八世,作為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最廣為人知的,自然是他與6位王后之間的婚姻糾葛。在英國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

哈爾國王,耿直豪爽;勁頭滿滿,六後在旁。三個凱特名列教堂結婚預告之上,叫珍的有一個,叫安妮的有一雙。

上至垂垂老者,下至黃口小兒,英國民眾都對亨利八世的「羅曼史」如數家珍。雖不及中國古代帝王有「後宮佳麗三千」,但亨利八世的多情程度也毫不遜色。當年,他為了娶安妮·博林,不惜與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薩琳離婚,還因此與羅馬教廷決裂,很有幾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味道。

不過,如此深情的亨利八世,又是個十分絕情的傢伙。他的6位王后裡邊,被逐出宮廷都算是比較好的結局,安妮·博林和凱薩琳·霍華德兩位,更是直接被亨利八世親手送上了斷頭臺。

在安妮·博林被處決的前一周,他還創作了一部以安妮為主角的戲劇,在宮廷內上演,與此同時,又緊鑼密鼓地籌備與簡·西摩的婚禮。沃爾特·羅利爵士在《世界之歷史》中,不禁感慨道:「他究竟有多少個妻子,在一念之間被棄若敝履?」

亨利八世的「任性」和「反覆無常」,不僅體現在他的複雜情史上,他在處理國內事務、外交政策,以及宗教問題上,也常常有衝動之舉。

紅衣主教沃爾西、託馬斯·莫爾、託馬斯·克倫威爾等才能出眾的廷臣,幫他處理過無數棘手事務後,先後被他貶黜或處死。他對於戰爭熱情高漲,數次發動對法國的戰爭,在加冕之後的7年內,把父親亨利七世攢下的國庫財富家底揮霍一空。在與法國、西班牙和羅馬的外交關係上,亨利八世一改此前的保守策略,各種「昏招」迭出。

如此種種,亨利八世堪稱一臺行走的「麻煩製造機」,有人甚至拿他跟羅馬時代的尼祿相比,稱其為都鐸王朝的「暴君」。

那麼,亨利八世只是一個情場浪子和昏庸暴君嗎?他的統治風格和多變性情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深層次原因?在英國史學家約翰·馬圖夏克的《亨利八世與都鐸王朝:「多面暴君」和他的傳奇帝國》中,我們可以找到解答上述問題的線索。

約翰·馬圖夏克是一位資深都鐸王朝歷史學家,著有《亨利五世》《沃爾西》等書,還擔任《歷史評論》《今日歷史》等雜誌的特約撰稿人。《亨利八世與都鐸王朝》作為一部出色的歷史人物傳記,它跳脫出人們對亨利八世的刻板印象,從他的成長經歷、與父親、祖母、老師等人的關係,所處的16世紀歐洲政治環境等多個維度出發,深入解讀亨利八世的「多面人生」。

01 不被重視的次子:在哥哥陰影下長大,遲遲被父親認可的挫敗感

1491年6月的一天,亨利八世降生在普拉森舍的一座宮殿裡。和哥哥亞瑟出生時舉國歡騰的場面不同,亨利的降生似乎沒有給亨利七世夫婦,以及整個英格蘭帶來狂歡和喜悅。

英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奧利弗在《天生非此》中提到,一個家庭中,孩子們的出生次序,會對他們的人格培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通常來說,長子(女)出生時,是父母的情感最為濃烈的階段,他們有意願和精力投注更多的關心在孩子身上,而到了次子(女)出生時,由於同時要照顧兩個孩子,精力被嚴重分散,撫養孩子的新鮮感也有所降低,因此,次子(女)能夠得到的關注一般要少得多。

在亨利八世的童年時代,這種「長幼」次序所造成的差異就更顯著了。畢竟,亨利出生時,哥哥亞瑟王子已經5歲,從小就有「英格蘭玫瑰」的美譽,被父母寄予厚望,威爾斯王子的頭銜耀眼矚目。

相形之下,亨利就被像是活在陰影中的「備胎」。父母對他的期待不過是成為「庇護者」,能夠輔佐將來的亞瑟國王治理好英國,千萬不可有僭越反叛之意。因此,對於小亨利的封爵、婚姻安排等,都遠不如亞瑟王子那樣重視。

身為家中次子,小亨利早早被送到祖母瑪格麗特·博福特處撫養,這位經歷過玫瑰戰爭腥風血雨的老婦人,帶給小亨利的影響是多重的:她對宗教信仰的虔誠和「病態的悲觀主義」態度,奠定了小亨利一生對於死亡、猜忌和傷痛的恐懼;法國人拖欠她的一筆賠償款遲遲不還,更讓她對法國的怨恨情緒溢於言表,耳濡目染之間,影響到了小亨利對法國的態度。在亨利八世掌權之後,屢屢發動對法國的戰爭,就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雖然祖母瑪格麗特在生活上對小亨利十分寵溺,周圍的僕從、侍女們對他尊崇有加,加之在封閉環境中成長、父愛長期缺位的現實,塑造了亨利性格中冷漠自私、缺乏與他人共情的特質。成年以後的亨利八世,無論是在私生活領域,還是政治事務的處理中,「我」的訴求始終被放在第一位,大有一種「哪管它洪水滔天」的不管不顧。後來他執意與安妮的結合,被逐出教會,兩次想要角逐教皇之位等,都是鮮活的例證。

亞瑟王子因「出汗病」早夭後,12歲的亨利順理成章成為帝國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然而,亨利七世對他的態度並未發生太多的變化,遲遲未得到父親認可的挫敗感,進一步激起了小亨利的叛逆之心。

小亨利的住所被安排在威斯敏斯特,周圍派了很多人對他的言行嚴加看管。從亨利七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有其合理之處,一來可以避免外界的不良風氣玷染未來的國王,二來當時傳染病多發,萬一被感染上後果不堪設想。但在十幾歲的亨利看來,這是一種不公正的對待:明明我已貴為威爾斯王子,可以到自己的公國居住,為什麼偏偏對我這麼不信任?

隨著亨利七世年歲漸長,統治風格也變得更加暴戾多疑,他時常對廷臣發無名怒火,當眾情緒失控也屢見不鮮。雖然對父親一直心有不滿,但亨利八世的統治風格依舊沿襲了父親的特色,無奈他只學到了皮毛,父親對於國家利益的重視、在個人思慮與權力欲望之間的微妙權衡,他都沒能真正吸收領悟。

02 情場浪子的「養成」:浪漫騎士幻想,終被自私衝動本性所打敗

雖然與父親的關係十分疏遠,但亨利八世的成長過程中,還是有人扮演著類似於「精神父親」的角色,如蒙伊男爵威廉·布朗特、詩人兼導師約翰·斯凱爾頓。

約翰·斯凱爾頓才華橫溢、知識淵博,他很早就看出亨利身上的君主氣質,還專門寫過一本《君主之鏡》獻給亨利。這位整日教導要謙遜冷靜、對妻子忠貞的男人,事實上不僅喜歡口出狂言,私生活也是一團糟,他在多個宮廷女性間周旋,詩歌中不乏對背叛、偷情等的下流描述。

蒙伊男爵是專門被指派給小亨利,傳授給他「如何做一名紳士」的技巧。跟隨這位老師,亨利學會了打網球、草地滾球,以及如何優雅得體地裝扮自己。不過,亨利學到的紳士風度依然只是浮於表面,並未了解其精髓,而蒙伊男爵雖然算不上濫情,但也有四段婚姻經歷。

兩位老師豐富多彩的情感生活,宮廷內部流傳的愛情秘聞,讓少年亨利對愛情有了懵懂的憧憬。當時頌揚中世紀騎士美德書籍的流行,進一步促進了亨利八世關於愛情的浪漫騎士幻想。

不過,由於其衝動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天性,使得他對騎士美德的推崇往往十分短暫,當它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就會被迅速拋諸腦後。這一特質在他與阿拉貢的凱薩琳的婚姻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巧合的是,他的第六位王后也叫凱薩琳。

阿拉貢的凱薩琳是西班牙王室的公主,出身高貴,曾經與亞瑟王子有過短暫的婚姻。在亞瑟王子去世後,生活一度陷入窘迫,和亨利的婚約也幾經波折。對於年輕的亨利來說,凱薩琳優雅美麗的特質,與中世紀騎士們最心儀的貴婦人形象完美契合。另一方面,亨利對自己的母親懷有很深的感情,凱薩琳的性情與亨利母親也有幾分相似。

雖然兩人的婚姻在法律和宗教上存在著瑕疵,但亨利八世繼位不久,就在方濟各兄弟會的禮拜堂裡與凱薩琳舉辦了盛大的婚禮。此時,距離他的父親亨利七世過世,才僅僅過去了6周。在所有人看來,這是一場「為了愛情義無反顧的婚禮」。

婚姻中的凱薩琳是位兢兢業業的王后,她在懷孕-生產-子女夭折的痛苦循環中飽受身心折磨,但最後長大成人的只有一個女兒瑪麗(就是後來的瑪麗女王)。一邊是想要男性繼承人的迫切願望,另一邊是安妮·博林這個更有活力、明眸善睞,更讓他欲罷不能的年輕女子的誘惑,亨利八世迅速拋棄了騎士美德中「忠貞」要求。

在與凱薩琳的訂婚儀式上,他說的是:「為與你締結婚姻,凱薩琳,把你當做我的妻子和配偶,並在你我的生命中,甘願為你付出一切。」到了決意離婚的時候,他引用《利未記》中的經文:人若娶弟兄之妻,這本是汙穢的事,羞辱了他的弟兄,二人必無子女。對凱薩琳的苦苦哀求無動於衷,前後反差之大,令人唏噓。

約翰·馬圖夏克形容亨利八世與凱薩琳的離婚過程,說這好比「用推土機完成一項腦部手術」,他的絕情與冷酷,一心只想抱得美人歸的衝動,讓事情變得愈發不可收拾。雖然他如願將凱薩琳逐出宮廷,與安妮·博林結婚,但因此給英格蘭留下的宗教與外交爛攤子,一直要到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才有所改觀。

03 視法國如「眼中釘」:金縷地之會的握手言歡,只是曇花一現

亨利八世的人生關鍵詞中,除了婚姻,還有一個繞不開的名詞:法國。16世紀上半葉的歐洲君主中,亨利八世與法蘭西的弗朗索瓦一世年齡相仿,同樣追求奢侈享受和華麗外形,但兩人之間的關係卻是暗流湧動。

在兩國關係和緩時,亨利八世曾提議把女兒瑪麗嫁給法國王太子。1520年時,他們還在加來的金縷地舉辦了一場「大型政治秀」。雙方帶著浩浩蕩蕩的人馬、補給來到這裡,在空地上蓋起富麗堂皇的臨時宮殿,舉辦宴飲、射箭、比武等活動,兩位國王甚至還來了一次摔跤比賽。

莎士比亞的經典戲劇《亨利八世》中,有一段臺詞極力描繪雙方的「炫富」場景:

在這以前,「豪華」只是個單身漢;而在這次的會上,「豪華」和比它更高貴的「豪華」結了婚。……今天法國人渾身披金,光彩奪目,像東方的異教神,把英國人比得暗淡無光。明天,英國又變成了富饒的印度,每個人的穿戴就像一座金礦。

如此盛大的會晤,給英法兩國帶來了沉重的財政負擔。根據《亨利八世與都鐸王朝》中提供的數據,僅亨利八世一人就花掉了20萬英鎊,而法國要用10年時間才把這次會晤的欠債還清。

實際上,金縷地之會上把酒言歡的場面,只是一個喜歡的表象,亨利八世與弗朗索瓦一世之間關係的常態是緊張和對峙。

即便在金縷地之會上,因為把盾牌掛到「榮譽之樹」的順序問題,也曾爭論不休。後來還是亨利八世提出,兩位國王各站一邊,同時把盾牌掛在相同的高度上,才暫時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之後的20多年間,英法之間發生過3次大的戰爭,有時是英法雙邊作戰,有時還會與西班牙或神聖羅馬帝國達成聯盟。瑪麗公主與法國王子的婚約解除,與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訂婚,後來瑪麗嫁給了查理五世的兒子腓力王子。

戰爭對於一個國家的消耗是巨大的,亨利八世熱衷於對法國開戰,更是讓英格蘭的民眾苦不堪言。1544年,亨利八世親自率兵進攻法國,戰爭以英格蘭勝出、籤訂《坎普條約》告終。雖然英格蘭得到了「出讓布洛涅8年」的承諾,但與3個月間高達58.7萬英鎊的僱傭軍花費相比,仍是九牛一毛。更何況,光是要防衛布洛涅這座城市,就要花掉超過42萬英鎊的費用。

約翰·馬圖夏克說:「英國霸王龍再次主動出擊,掠得了一隻小蝌蚪。」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亨利八世的虛榮心,卻把英格蘭的民眾拖進了稅賦激增、通貨膨脹的泥潭。宗教改革過程中,對修道院財富的大肆洗劫,更是引發民間的不滿情緒。

04 結語:亨利八世與都鐸王朝:在偶然與必然間,改變16世紀歐洲歷史

1509年,18歲的亨利八世初登英國王位時,從民間到宮廷都是一片歡呼之聲,有人盛讚他「天性淳樸、正值年少、生機勃勃、勇猛無畏……是一朵即將盛放的青春之花」。

1545年,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亨利八世,已經是個體型肥胖、患有腿疾、結石、肺氣腫、疝氣、牙痛、痔瘡等一大堆疾病的老人,連走路都變得十分困難。他的聲譽急轉直下,民間暴動時有發生,王室財務負擔沉重,新舊教派之間的鬥爭烽火未平。

丹尼爾·巴爾巴羅曾發表過這樣一番言論:因妻妾成群麻煩纏身、無數忠良命喪黃泉、如此多教堂慘遭劫掠、如此多抵抗行為公然發生。或許可以說,這一切和即將發生的一切,都是因原罪而招致的懲罰。

亨利八世的人生充滿了偶然,他原本只是個不受重視的次子,因哥哥的去世才得以加冕稱王。他邂逅宮廷侍女安妮·博林,鬼使神差地將英格蘭拖入宗教改革的泥潭,與此同時,又留給了英格蘭人一個莫大的財富:「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她的帶領下,英格蘭進入了真正的黃金時代。亨利八世的身邊曾能人輩出,又陸續被他放逐或處死,最終只剩下孤家寡人一個。

這一切的發生又有其歷史必然性,亨利八世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正值民族國家理念興起的時代,他無限膨脹的自我意識,衝動易怒的性情,內外因素的合力共同塑造了他的人生格局,也影響了都鐸王朝,乃至整個歐洲的歷史走向。

參考資料:

1、《亨利八世與都鐸王朝》,約翰·馬圖夏克

2、《四君主》,約翰·朱利葉斯·諾維奇

3、《中世紀騎士制度探究》,倪世光

4、《天生非此》,詹姆斯·奧利弗

相關焦點

  • 【劇評】亨利八世的六朵花——美劇《都鐸王朝》
    很多劇情都生動再現了亨利八世時代流傳下來的諸多歷史真相以及被採用的論述。因此在歷史愛好者眼中,《都鐸王朝》連續劇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更直觀地認識那段血腥肥皂劇般的宮廷歷史以及陰暗的政治權謀。《都鐸王朝》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無論是主演還是配角,他們在演繹歷史人物時都展現了自己的精湛演技。有的時候甚至不需要臺詞,一顰一笑甚至輕微的眉毛聳動,都能帶出一連串的好戲來。
  • 《都鐸王朝 第四季》亨利八世——中國的漢武帝!
    斷斷續續地、終於把《都鐸王朝》看完了,作為歷史迷,毫不客氣地打了五星,雖然有人質疑劇集的焦點在於亨利八世的宮廷秘史,但對於想要了解英國歷史的童鞋來說,不失為一部好劇。在沒有看《都鐸王朝》之前,對於亨利八世的印象只是歷史課本裡所述的宗教改革
  • 都鐸王朝那些事之:16世紀英國國王是這樣寫情書的
    2012年布克獎獲獎小說,史上最暢銷歷史小說《狼廳》續集,「都鐸三部曲」第二部, 寫盡英國歷史上最華彩的篇章,廣闊瑰麗的都鐸王朝,暗潮洶湧的宮廷鬥爭,一個人對人是狼的時代,一個天生是贏家的無名小卒,從鐵匠之子最終成為亨利八世的重臣
  • 【影評】BBC美劇《都鐸王朝》系列
    很多劇情都生動再現了亨利八世時代流傳下來的諸多歷史真相以及被採用的論述。因此在歷史愛好者眼中,《都鐸王朝》連續劇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更直觀地認識那段血腥肥皂劇般的宮廷歷史以及陰暗的政治權謀。曾經熱愛運動、精力旺盛的亨利八世中年以後源於一場摔傷使得性情大變,脾氣壞地令人吃驚。而從此以後亨利八世飛速發福,他的飲食量嚴重過度。亨利最後胖到他最肥大的盔甲裡可以塞得下同時期皇宮中最強壯的三名侍衛。而此時都鐸王朝的御膳房仍舊熱衷於源源不斷的提供食品,絲毫沒有為國王的健康著想。
  • 傳奇愛侶③亨利八世與安妮·博林
    伯爵亨利·都鐸於1485年8月,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20餘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 美劇《都鐸王朝》人物賞
    2012年10月,《狼廳》的續集《提堂》再此獲得布克獎殊榮。同時,希拉蕊·曼特爾還在繼續創作這一系列的第三部《鏡與光》。都鐸王朝的傳奇無疑是英國歷史上最為絢麗的華彩樂章之一,其中亨利八世血腥殘酷的宮闈秘辛數百年來給歷史學家和升鬥小民帶來無窮無盡的史料研究和八卦談資。亨利八世一生換了六個王后,其中兩個離婚,兩個處決,一個死亡。
  • R級別《都鐸王朝》85%劇情尊重歷史
    那麼,就讓我們先從歷史劇《都鐸王朝》說起……《時代周刊》曾刊文稱:「如果16世紀有八卦小報,亨利八世一定是每期的封面人物。 」這位才華橫溢且私慾膨脹的英國國王,一生娶了六個妻子,在歷史上留下無數矚目的爭議。
  • 觀紀錄片《亨利八世的六位王后》
    明朝的弘治正德年間,亨利八世在位38年,他是玫瑰戰爭結束之後建立起來的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這時候的英格蘭還未統一英格蘭島嶼,更沒有擁有大量的殖民地成為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國,它是指歐洲一個小小的國家,北邊的蘇格蘭虎視眈眈,東邊隔海相望的法蘭西蠢蠢欲動,而這一時期的過往亨利八世擁有六個皇后,這部THE SIX QUEENS OF HENRY VIII就是對這段歷史的講述。
  • 博林家的另一個女兒,都鐸王朝之瑪麗·博林
    而體弱多病的愛德華登基導致了後來一系列的變故,也不知道亨利八世的選擇是對是錯了。 亨利八世 作為都鐸王朝的番外篇,我們就來說說亨利八世其中的一個情婦,另一個博林家的女孩兒的故事。
  • 六娶六離的亨利八世,走上王位必須配合老爹「演戲」
    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君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六次婚姻。  亨利八世的第一位王后是阿拉貢的凱薩琳,凱薩琳是他哥哥威爾斯親王、切斯特伯爵和康沃爾公爵亞瑟·都鐸的遺孀,也就是亨利八世的嫂嫂,因父親亨利七世想要同西班牙的聯姻,才再次撮合二人成婚。
  • 從美劇《都鐸王朝》開始
    有一部鼻血的暴力美劇叫《都鐸王朝》,一共四季。故事講訴了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時期宮廷的腥風血雨和愛恨情仇。亨利八世是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君主,這部劇可能叫《亨利八世》還更合適一點。不過,這些都不影響我們了解歷史。更何況劇中男女演員不僅顏值高,演技還爆棚。看這樣的古裝三級片,不,歷史劇,絕對是一種很好的學習途徑,哈哈哈。
  • 都鐸王朝The Tudors第一至四季高清美劇中文字幕
    再給你加些限定———這個年輕人,叫亨利八世,他的第一個妻子是西班牙公主凱薩琳,他的朋友是渥西主教和託馬斯莫爾騎士,而他的情婦則是安妮博林,伊莉莎白一世的生母。現在,聽起來很熟悉了吧?他是有殺妻欲的偏執狂,與人們從歷史書上獲得的關於肥胖的亨利八世的印象不同,如果16世紀有八卦小報,他肯定是每一期的封面明星。對於喜歡歷史更有趣一面的普通觀眾而言,沒有比年輕的亨利八世更合適的人選了。
  • 《都鐸王朝 第四季》都鐸落幕 王朝開始
    寫在前面吧,事實上亨利八世死後,都鐸王朝的好戲才剛剛開場,然而受限於時代背景、受眾的文化程度以及劇組的追求和預期,將此系列的重點放在了亨利八世和他的女人們身上,就如同大陸層出不窮的套殼宮廷戲上。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開始,相信如果世界依舊和平,將來還是會有對那個轟轟烈烈的大時代解讀更深刻的劇本出現。
  • 《都鐸王朝》全四季
    不得不說,影視劇的藝術展示手法讓我對浩瀚英格蘭歷史中的亨利八世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也正是我看歷史劇的目的。這位國王可謂都鐸王朝的靈魂人物,從政治貢獻到豐富的個人生活,給正史官和八卦戲劇文學家們都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政教權收歸國王一人所有算是他最大的政績了吧,英格蘭新教的誕生使得英國成為歐洲率先脫離天主教廷幹涉的新鮮土壤,這是否為今後工業革命誕生於英國奠定了理論基礎呢?
  • 鐵打的丈夫流水的妻,亨利八世娶6任王后,包藏怎樣的帝王野心?
    經典美劇《都鐸王朝》讓人們在提起亨利八世時,就聯想他與6任妻子的韻事。實際上,亨利八世在成為這些女人的丈夫前,首先是有著勃勃野心的政治家,即便是看起來為了安妮博林擴大《叛國法》的懲戒範圍,根本上也還是為了加強君主的中央集權。《亨利八世與都鐸王朝》一書中,都鐸王朝歷史學家約翰·馬圖夏克就將從亨利都鐸的王子時代開始,儘可能完整地還原一個更逼真的亨利八世。
  • 試讀: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
    15世紀40年代末開始,王權緩慢但災難性地瓦解,此後發生了爭奪霸權的鬥爭。通常認為,亨利·都鐸於1485年登基成為亨利七世、1487年他在斯託克戰役捍衛王權之後,上述衝突就結束了。但實際上,很久以後,這場衝突還一直困擾著16世紀的政治。它肯定在瑪格麗特·波爾之死中發揮了影響力,因為這個老婦人是金雀花王朝最後一名存世的成員,也是如今我們所稱的玫瑰戰爭的一個活生生的遺蹟。
  • 都鐸王朝之母瑪格麗特如何幫兒子登上王位?
    岡特的約翰的長子亨利,於1399年奪取了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君主理查二世的王位,成為亨利四世,即蘭開斯特王朝的第一任國王。▲瑪格麗特·博福特(1443-1509),後為里奇蒙和德比伯爵夫人,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的母親,亨利八世的祖母。她是玫瑰戰爭中的關鍵人物,1509年,她短暫為孫子亨利八世攝政。
  • 六妻狂魔亨利八世和他的奇葩生子史
    文:野馬青豆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是一個娶妻狂魔,他一生一共娶妻多達六次,然而活的最好的反而是亨利八世最不喜歡的一位
  • 美劇《都鐸王朝》背後真實的歷史(一)
    阿瑟是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七世的長子,比凱薩琳小1歲。有關他們倆的結合,在他們尚蹣跚學步時就開始談判了。阿瑟是個身體虛弱的年輕人,但作為亨利七世與約克的伊莉莎白的長子,他是英國王位的頭號繼承人。凱薩琳與阿瑟的結合,可以鞏固英國與西班牙的同盟關係,使都鐸王朝和特拉斯塔瑪拉王朝能夠聯手抵禦共同的敵人——法國。    婚禮上還發生了一件頗為耐人尋味的事情。
  • 【歷史人物評析】都鐸王朝驚鴻一瞥的瑪麗·博林
    同樣是國王亨利八世曾經愛過的情婦,安妮的目標和野心是衝擊後位,瑪麗的目標則是保住性命。博林兩姐妹在某種程度上說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安妮最終坐上了本該屬於凱薩琳王后的御座,但是她最終付出了被砍掉腦袋的代價。瑪麗雖然生下了亨利八世的私生子,但她最終得到了都鐸王朝最罕見的禮物——來自威廉·斯塔福德的愛情。瑪麗的國王情婦生涯敗壞了她的名聲,她甚至被世人稱之為「母驢」或「蕩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