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劇《完美關係》《安家》正在同時熱播。
前者瞄準公關行業,後者講了「賣房子的人」。雖然聚焦領域不同,但兩部行業劇卻「攜手」撲街:《安家》和《完美關係》這兩部劇都走上「高期望、低評分」路線,開播沒幾天評分就分別掉到6.1分和3.9分。這兩部劇,讓從事地產銷售和公關的公司人紛紛在社交平臺三連發言——「我沒有」「我不是」「你胡說」。
都2020年了,國產職場劇怎麼還是難逃被群嘲的結局?當大家都在吐槽國產職場劇時,到底都在罵些什麼?
現象:又臭又長的國產職場劇
說到優秀職場劇,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最佳。它或許是《實習醫生格蕾》,是《Legal High》,也可能是《迷霧》。但它們都有共同的特點——結構緊湊、敘事簡潔、值得思考。這些佳作通常能夠在短短幾分鐘裡,迅速地吸引我們。
反觀國產劇,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長長長。記者搜索豆瓣上標籤帶有「職場」的總共233部電視劇,作品來源於中日韓等國家。其中國產職場劇的平均集數最長,達36.3集,這個長度大約是韓國的2倍,日本的4倍。
但事實證明,集數和質量並非正相關。在所有職場劇中,豆瓣評分達到9分的職場劇均不超過20集。
長不是問題,但又臭又長就不對了。比如日本NHK電視臺剛剛放完的《阿政》,集數達到150集,但這部描寫日本威士忌教父竹鶴政孝的晨間劇,仍然擁有7.4分的上佳表現。反觀國產職場劇,6分的平均水平在13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墊底。
中國觀眾花了最多的時間,忍受了最多的植入和貼片廣告,結果看的是墊底水平的本土劇集?怪不得知乎上有網友怒評《完美關係》——「都2020年了,這個一脈相承的傻白甜人設還在挑戰觀眾智商。」
天天被爛劇包圍的我們又一次發出了一聲浩嘆——為什麼國產職場劇總是讓人失望?
槽點:國內職場劇的最大的問題,是不專業
第一,觀感不好。只要是與青春、職場等年輕關鍵詞搭邊的國產劇,總是逃不過流量二字。於是,控評就是國產劇給普通路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我們分別採集了兩部作品的前500條熱門評論。結果顯示,《安家》的熱評幾乎集中在1星和2星,而《完美關係》兩極分化比較嚴重,1星和5星齊頭並進。
第二,劇本問題。目之所及,現在的劇本總向低齡、幼稚的方向跑偏。比如《完美關係》從開頭就延續了霸道總裁、傻白甜的人設,走著「男女主攜手共渡難關收穫愛情」的陳舊套路,用「拿著甲方爸爸的錢,給乙方做事」的聖母情節來收割大家的智商。
《安家》從第四集開始,就和房產中介沒有什麼關係了。原生家庭問題、三角戀、婚外情成了故事主線,好好的職場故事,又走到了情感劇、瑪麗蘇劇的泥沼中去。
當然,劇情槽點滿滿的背後,也許是導演和編劇出了問題。
最近熱播的《完美關係》和《安家》,再加上之前的《創業時代》,都出自導演安建之手。著名編劇六六也在《心術》、《蝸居》後,在《安家》上慘遭滑鐵盧。
第三,演員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夠豐滿。首先,由於劇本所限,國產劇的人物形象總是單調乏味。《聲屏世界》刊登的一篇論文曾對熱門女性職場劇中的女主角色做了梳理。論文發現,除了1990年的《渴望》,熱門職場劇中的女主角色大多是長相優越、高學歷的企業高管,輕輕鬆鬆就能馳騁職場。她們的性格不是獨立自強就是溫和善良,動輒迷倒好幾位職場精英。甚至連服裝、髮型妝容都十分類似。
其次,演員業務能力不到位也是個問題。《完美關係》中,演技得到蓋章的黃軒被歸入「油膩」的隊伍,虎撲女神佟麗婭也被指在劇中太尷尬,氣質被配角陳數、高露吊打。
《安家》當中,曾被譽為演技教科書的孫儷,被指出擺脫不了「娘娘」的人設,男主羅晉更是演技浮誇。
事實上,《安家》和《完美關係》本身握著一手好牌。全民宅家的情況下,觀眾就差在電視機前疊羅漢解悶;房產中介和公關兩個職業,本身就自帶觀眾的好奇;實力派演員出演、知名原作打底。
但它們的口碑最終還是撲街了。
癥結:編劇要讓片方滿意,片方要讓資方滿意,沒有人直接對觀眾負責
我們經常能在國內的職場劇中,看到搞錯專業知識的醫生、亂扯法條的律師、沒有法律常識的庭審現場。呈現特定行業工作的職場劇,為什麼總會在專業性上「翻跟頭」?
在一般國產劇的前期開發方式中,編劇話語權較弱,經常會受到不專業的建議壓制,製片方、導演和演員也有權力在製作過程中修改劇本。為了讓劇集儘快「回本賺錢」,一些在市場上已經被驗證過的「成功套路」,還會成為製片方對劇本的要求。
所謂的「成功套路」,既包括「小甜劇」中的「霸總甜寵」、都市劇中的家庭倫理,又包括一些與觀眾「套近乎」的手段,比如用觀眾熟悉的角度去寫某一職業,以防內容太過專業,觀眾幾集棄劇。
當前幾集劇本得到了平臺方的認同,製片方就會正式立項,讓編劇儘快趕工後面的劇本。藝恩《中國編劇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資本的湧入,影視項目也在不斷加速運轉,編劇成了快速生產的機器。合理創作周期在一年左右的劇集,經常會被壓縮至兩、三個月內。
編劇沒有過多時間,對劇中職業進行徹底、完善的調研。他們只能把戲劇化的情節與職業要素嫁接,作為吸引眼球的噱頭。專業性的不足,還可以通過檔期、平臺資源和流量明星等方式補足。
拷問:為什麼這麼爛還要拍?因為有人買單
如今國產職場劇大多是披著職場的外衣,談著瑪麗蘇戀愛的言情偶像劇。但問題在於,仍然有數目可觀的粉絲願意為這些劇集買單。《親愛的翻譯官》2016年年度收視率第一;《談判官》同時段收視率第一;《精英律師》收視率一度破2。
國產職場劇好不叫座的現狀,消耗的是觀眾對職場題材的耐心,同時也冒犯了那些被戲劇化呈現的職業。有網友稱,自己的姐姐是一位律師。過年回家,她花了很長的時間向家人解釋,自己的工作不是像《精英律師》裡的靳東那樣的。
在廉價的筆觸下,公眾對這些職業的誤解正在增加。沒有一份工作是始終光鮮,也沒有一份工作會有「天降神兵」。
欣慰的是,廣電總局在2月6日發布的《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中,要求片方在備案公示時需承諾已基本完成劇本創作,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減少對劇本創作的擠壓,「趕工劇本」「注水劇本」或將越來越少。
既然打著「職場」的名號,那就要多一份對觀眾的尊重,多一份對職業的尊重。
綜合DT財經、騰訊財經、新民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