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了一個心理學的講座,聽到了不少新名詞。
歸屬感,安全感,勝任感,接納感,認同感,自主感,同頻感,有限感……各種各樣的感受。講的是從人的感受出發去解釋情緒的呈現,身體的反應,想法的產生,觀點的形成。讓人覺得很有「新鮮感」,「別開生面感」。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大都是指令式的,要這樣,要那樣,習慣於聽從安排,尊崇習俗,聽得最多的是事情本該如此,本應如此,理應如此,都是這麼做的,都是這麼過來的云云。逆來順受是識大局,是拿得起放得下,其本質就是當我們面對人事物的時候會受到外界的很大的影響和約束。而這個講座主張從自身的感覺出發,在感受的指引下,做出一系列的決定和行為。是由內而外,遵從內心的選擇。重在自我掌控,自我做主。
這種理論用很多名詞去命名這種感受,主張當一個人沒有這些感受的缺失,就不會做出所謂的不正常不正確不恰當的行為。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充沛的各種感覺,而不是強制,強壓,各種禁止,不允許。就像聽了這個講座,會有一種好奇感,躍躍欲試,有一點興奮,而不是抵制,抗拒,忍耐,痛苦。
習俗傳統規條固然是重要的,是社會秩序正常運轉的關鍵,如果從遵從內心的選擇出發,也能達成對習俗傳統規條的遵守,那這也許將是一種既輕鬆,快樂又有效的方式,一種值得選擇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