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點就到家》:能遵從自己內心選擇的人,都是生活的強者

2020-12-24 陸地上的一條魚

文章皆是原創!

文/陸地上的一條魚

只要你選擇內心的熱愛,日子就一定會變好起來!

看完電影《一點就到家》,自己腦海裡瞬間流過的是這樣一句話。

因為我相信,能真正遵從自己內心的人,都是生活的強者,老天爺也一定會眷顧他!

電影中的三個青年,其實像極了現實中的你我他,只是現實中的你我他,沒有幾個人會真的有他們身上的那份勇氣。

他們心有熱愛,心有堅持,他們拾起了很多人都已經丟到的東西。

劉昊然飾演的魏晉北,一個北漂創業的男青年,帶著一腔熱血來到北京創業,但最後,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

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不僅讓他賠光了所有家當,而且也慢慢吞噬了他繼續生活的信心,一度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他很聰明,也有商業頭腦,什麼事情通過他的腦子一分析都頭頭是道,但結果,卻總是失敗。

為此,他一直失眠,一直在失敗的漩渦中不能自拔,漸漸的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應該幹嘛,能夠幹嘛,又想要幹嘛!

彭昱暢飾演的快遞小哥彭秀兵,一個樂觀勤奮,又有點傻白甜的小青年。

他是一個來自雲南山寨的農村孩子,獨自一人在北京闖蕩做快遞員,因為認真勤奮,積極努力,所以他成了快遞標兵。

但是,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是有夢想的,那就是在自己的家鄉,開一個屬於自己的快遞公司,幫助自己的父老鄉親發家致富。

只不過他想法簡單,毫無商業規劃,也沒有預想過這件事情會遇見多少實際困難。

他的內心,只是單純的想開一家快遞站,而且認為只要內心熱愛,這件事執行起來,就不會有任何問題。

說他單純天真也好,說他樂觀也行,總之,他就拿著自己多年掙的19萬元回家了。

尹昉飾演的李紹群,是雲南山寨村長的兒子,但他這個爹,包括村裡的人,都當他已經死了。

本來,他在大城市裡生活得好好的,但不知道他自己是那根神經搭錯了,硬是跑回家鄉這個山溝溝裡種起了咖啡。

如果回家中茶,那也情有可原,但他放著家鄉傳統的茶葉不種,轉而種起了咖啡,這也讓他和自己的父親有了巨大的衝突,一度決裂。

但與其說這是父親和兒子的衝突,倒不如說,這是兩個時代的衝突更為貼切。

他和父親,其實都在堅守自己的內心,咖啡和茶,就是這種堅守的體現。

其實種咖啡和茶,有什麼很本質的區別嗎?

我覺得沒有,不過就是兩個時代,兩代人,以及兩種文化的衝突,交融還有和解。

他們三人,性格迥異,遭遇不同,對人生的看法和心態也完全不一樣。

但有一點,他們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都想要做成一些事,內心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追求和熱愛。

一個為了創業成功,一個想要把快遞做好,一個希望把自己的咖啡種好。

雖然形式不同,但本質無異,而正是因為這一點,讓他們三人聚合在了一起。

但也因為這一點,讓他們三個人,都在和自己的內心做著不同的鬥爭!

劉昊然飾演的魏晉北,內心鬥爭的意象是理想和現實。

他渴望創業成功,為此他做過很多行業,共享單車,生鮮,交友軟體等等,但最後都失敗了。

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但他總是那隻摔死的。

畢竟,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沒有誰的成功是僅僅靠著幾個字的心靈雞湯就行的。

但他只想著成功,卻沒有想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在現實和理想的衝擊下,他變得不知所措,漸漸失去了自我。

彭昱暢飾演的彭秀兵,內心鬥爭的意象是家鄉還是城市的選擇。

他曾獨自一人在北京闖蕩,這對於一個從山溝溝裡走出來的年輕人,其實很不容易。

城市雖然好,燈紅酒綠,車水馬龍,但這一切都只屬於這個城市,還有這個城市的其他人,而不是屬於他的。

再怎麼融入,他也只是個局外人,他也深知這一點。

這裡對他來說,永遠沒有歸宿感,永遠沒有靈魂和感情,不過是一個能讓他掙錢養活自己的地方罷了。

家鄉的那種情懷,家鄉的那種歸屬感,是每個離鄉之人永不泯滅的情感,這種情感,足以抵消城市的一切。

因為內心有這樣的情感存在,所以,他的內心始終沒有迷失自我,並在最後把這種情感帶回了自己的家鄉!

尹昉飾演的李紹群,內心鬥爭的意象是我們這一輩和我們父輩的矛盾,也是現代和傳統的矛盾。

種樹和種咖啡,從本質上來說,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只要能讓鄉親父老掙錢養家餬口,那種啥不是種呢?

但父親不想讓他種咖啡,因為作為父親,他有自己內心的堅守。

祖祖輩輩都是種茶的,是身後的這片大山,是身後的這片茶林,孕育了他們村祖祖輩輩的人,這份情懷和責任感,他的內心比誰都要強烈。

所以,他們都沒有錯,他們不過都是在遵從自己的內心罷了。

真要說是誰的錯,也只能說是一個時代的錯,是它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而有一些變化,是我們人力所改變不了的。

這些內心的鬥爭,就是他們三人在追求的道路上遇見的攔路虎。

他們三個,本來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人,但陰差陽錯,他們三個走到了一起,並在最後找回了真正的自己,真正的初衷,並取得了成功。

記得電影中有一句話說,失敗的是這件事,而不是做這件事的人。

是的呢,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也許,並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獲得最後的成功,但內心的熱愛卻會讓你所做的每件事,都有它應有的意義,無論成敗與否。

而心懷熱愛的人,內心總歸是有一份獨有的力量的。

記得網上,曾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我想這八個字,應該說是這個時代,或者這個時代的人,最為難能可貴的一件事了。

可是現在,我們還有多少人會記得自己的初衷,又有多少人其實連自己的初衷都沒有。

慢慢地,我們都在和這個世界和解,和理想和解,和內心和解,也和自己和解。

我們變得害怕,想要逃避不敢直面,我們慢慢丟失最初的自我,最初的內心,這讓我們整個人逐漸變得頹廢,最終融入到這個大潮流中。

電影中,有一句臺詞說,不敢直面自己的人,才是廢物!

是的呢,也許我們這輩子自身最大的能力就是,敢於直面自己的內心,敢於遵從自己的內心了。

畢竟,很多事不是因為堅持才熱愛,而是因為熱愛才堅持!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我們認為正確而且熱愛的事,而不是我們認為容易或者別人眼裡應該做的事。

就像電影中的他們三個青年一樣,正是因為堅持了這種內心所愛,所以才取得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最後想說的是,遵從內心的選擇,是一種幸福的事情,也只有能遵從自己內心選擇的人,才能變成生活的強者!

PS:嗨!你好

我是餘一,也是一條陸地上的魚,喜歡每個文字,同樣也喜歡每個喜歡我文字的你們。

所以,若是我的文字能夠有幸得到你們的喜歡,將不勝感激,能關注我,那就再好不過了!

相關焦點

  • 電影《一點就到家》:能遵從自己內心選擇的人,都是生活的強者
    看完電影《一點就到家》,自己腦海裡瞬間流過的是這樣一句話。因為我相信,能真正遵從自己內心的人,都是生活的強者,老天爺也一定會眷顧他!雖然形式不同,但本質無異,而正是因為這一點,讓他們三人聚合在了一起。但也因為這一點,讓他們三個人,都在和自己的內心做著不同的鬥爭!
  • 細說電影《一點就到家》
    在這個處處充滿機遇的時代我們總是迫切地想要獲得成功去追逐所謂的風口卻忘了問自己的內心最深處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電影《一點就到家》告訴我們其實我們想要的不是改變世界而只是不想被這世界改變其實不用追逐風口我們在哪,哪就是風口。
  • 佳片有約丨經典電影之《一點就到家》
    許宏宇執導,陳可辛監製,劉昊然、彭昱暢、尹昉領銜主演的《一點就到家》,似乎有些被片名給耽誤了。作為國慶檔的種子選手,《一點就到家》推遲至10月4日上映,雖然此前部分城市的點映收穫不錯的口碑,但從首日排片看並不算太理想。隨著口碑發酵,《一點就到家》還是有成為黑馬的可能的。
  • 《半個喜劇》:生活就是一場遵從內心的選擇與舍取
    影片依然沒有讓觀眾失望,兩個作品都是清新的喜劇,張弛有致,有笑有淚。最重要的是,影片看似是一場喜劇,實則是對人性的探討和思考。這部劇情比較簡單,主要講述了三個年輕人三種完全不同的愛情觀。三個人的家庭背景不一樣,他們對生活,工作,愛情的需求更有了落差。雖然這三個人性格不同,但是最終他們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找到了理想的歸宿。
  • 《小婦人》:4個姐妹4種性格,人生的岔路,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
    周末去電影院觀看了豆瓣評分8.1的《小婦人》,全程佩戴好口罩觀影,也算為電影行業的復工復產做了一點小小的貢獻。七夕檔上映的《小婦人》並不是一部獻給情侶的愛情文藝片,反而更適合女性朋友間聚會時一起觀看,它是一部主要面向女性,旨在描寫女性成長的作品。
  • 《一點就到家》:所有的出發都是為了回家
    7年後,電影《一點就到家》聚焦回歸家鄉的年輕人,從「走出去」到「走回來」的轉變,折射出新一代的人生選擇。電影《一點就到家》導演 許宏宇:以前的《中國合伙人》是一個往外走的故事,覺得成功或者是要尋找東西都是往外走的,他們要到美國上市,一定要全世界知道他們,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在疫情發生的三四月份,這段時間我回歸到內心,回歸到自己的成長。
  • 遵從內心
    作者簡介:拙蘭,河南洛陽人。業餘喜歡碼字讀書,作品偶發紙刊,微信公眾號。生活簡單隨意,內心自由豐盈。只是想,有人可伴,有書可讀,有蔭可蔽,有暖可取,人生足矣。人似乎是天生群居的動物。從遠古開始,男出去狩獵覓食,捕魚種田,都是在群體中生存交流。即使語言不詳,文字不知,至少表情和肢體動作還在。
  • 追夢赤子心,生活在此處|專訪《一點就到家》導演許宏宇
    原創 骨朵網絡影視 骨朵網絡影視 文 │ 飛魚只有看見豬的人才能飛起來,電影《一點就到家》把「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這一創業金句作出了新的詮釋。「我覺得年輕人想要向外尋找、要得到名利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不需要跟別人去證明自己,因為我們很平和地明白自己要做什麼,《一點就到家》是往內走的故事。」和這些年很多創業故事一樣,《一點就到家》講的是「怎麼去成功」以及想要展現年輕人的狀態。然而,新的社會形態造就新的觀念,《一點就到家》對準當下的「內心之戰」,故事和人物皆為虛構。
  • 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天才少女》:接受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
    伊芙琳也曾是個天才少女,也可能會有一番成就,只是像大部分人一樣,一路戀愛結婚生子,被生活瑣碎磨去了光芒,沒有繼續數學研究。她後悔自己的選擇,認為普通人的生活毀了自己的才能,以及偉大的成就。為了不讓女兒重蹈覆轍,一切以數學為先。女兒活在真空裡,感情方面單純無知,被欺騙感情,被不負責任的男人拋棄。
  • 《一點就到家》:影像、故事和表演都能細細品味
    影院打開大門,影片重登銀幕,看電影這一大眾娛樂活動重新回歸到人們的生活當中。一部《八佰》將冷清了許久的大銀幕帶得火熱,但不可否認,在銀幕升溫的時刻,依然有很多影片「冷場」,能經得住大銀幕考驗的影片才能擁有「鶴立雞群」的姿態,否則,即便是大製作也會湮沒在銀幕之中。
  • 做到這三點,遵從內心的感受去生活,才不是最高級的自我催眠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因為摸魚讓我快樂,所以去摸魚,而不是為了摸魚而去摸魚,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去生活,而不是隨著別人的指揮棒起舞,這才是最重要的。底下的回覆很多人都是同樣的觀點,摸魚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遵從內心的感受去生活。這樣的觀點咋聽覺得很有道理,仔細一想,感覺哪裡不對。當下的快樂,一時的快樂真的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感受嗎?
  • 歌手陳楚生:可以選擇的時候,為什麼不遵從內心?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就在該登場的時候,陳楚生卻突然消失了。陳楚生為什麼會消失?儘管在多年以後面對媒體的專訪,他仍不願過多提及往事,但從他所描述的那個時候的生活狀態當中,或許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 王源在創作音樂的道路上,很遵從自己的內心,也很努力
    王源在創作音樂的道路上,很遵從自己的內心,也很努力 他在創作音樂的道路上很遵從自己的內心,也很努力,是將自己的內心真實感受寫到了歌裡唱了出來,他和易的性格不同,但我們不能或者說很不好說他們到底誰更優秀,選擇的道路和內心的想法不同而已,王源可能把音樂當做一個發洩口,這個發洩的場所並不合適,畢竟是在網絡上
  •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遵從內心的選擇,才能實現自己的天命
    看聖地牙哥在追尋天命過程中,經歷人生考驗時種種選擇,以及從他身上我們得到的人生啟發。一、作品意義:探討人應該屈從於現實主流選擇,還是遵從自己內心小時候都我們會有夢想,但長大後大多數人卻慢慢執著於大眾約定俗成的物質追求,忘記了初心。而極少數人能夠堅守夢想,最終收穫人生果實。那現實與夢想,我們該如何抉擇?
  • 《一點就到家》值得細細品味電影
    影院打開大門,影片重登銀幕,看電影這一大眾娛樂活動重新回歸到人們的生活當中。一部《八佰》將冷清了許久的大銀幕帶得火熱,但不可否認,在銀幕升溫的時刻,依然有很多影片「冷場」,能經得住大銀幕考驗的影片才能擁有「鶴立雞群」的姿態,否則,即便是大製作也會湮沒在銀幕之中。
  • 追夢赤子心,生活在此處|專訪《一點就到家》導演許宏宇
    ,電影《一點就到家》把「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這一創業金句作出了新的詮釋。然而,新的社會形態造就新的觀念,《一點就到家》對準當下的「內心之戰」,故事和人物皆為虛構。它身處快速變化的當下,電影本身構成了社會進程的一部分,主創們無法隔岸關火,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投進去燃燒。就這樣,一開始電影的創業構想在許宏宇的轉化下,變成了一部青春勵志片。
  • 遵從內心,輕鬆快樂
    講的是從人的感受出發去解釋情緒的呈現,身體的反應,想法的產生,觀點的形成。讓人覺得很有「新鮮感」,「別開生面感」。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大都是指令式的,要這樣,要那樣,習慣於聽從安排,尊崇習俗,聽得最多的是事情本該如此,本應如此,理應如此,都是這麼做的,都是這麼過來的云云。
  • 第拾叄期||遵從內心,做好自己——讀《解憂雜貨店》有感
    一本好的書,就像一艘船,它能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海洋。一個人的素質與修養、理想與目標,都與閱讀密切相關。居家隔離的日子裡,除了積極參與到疫情阻擊戰中,惟有用功讀書,才能不負韶華。最是書香能致遠,讀書之樂樂無窮。
  • 【專訪】導演許宏宇:《一點就到家》不是創業故事,是人們回歸內心...
    在採訪中,許宏宇多次提到自己是一個相信命運的人,而他也是在今年3月才得到這個影片的劇本大綱,加入這個項目。對他來說,這並非一個簡單的項目,三位好友在故事中的遭遇,與他自己人生中面臨的選擇有著異曲同工,也啟發他要去尋找自己內心真正喜愛的事物。「之前有一個格局和商業上更大的戲,但我一直沒有找到那個戲想說什麼,發生疫情它停了之後,我遇到了《一點就到家》。
  • 生活是什麼?高調亦或是平凡,遵從內心
    高調亦或是平凡,遵從內心莫名的有時候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生活是什麼,我有為了誰而活,這個問題就比較有深度了,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一樣,對於演員而說,演戲就是他們的生活,有的人就是為了演戲而活,而對於歌手來說,唱歌就是生活,他們就是為歌唱而活,但對於大部分的平平常常的人來說,生活到底是什麼。千種人有千百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