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莫爾說過:「人這一生最艱難的就是選擇。」對一件東西的肯定就是對另一件東西的否定,選擇就表明你必須放棄一樣。
《半個喜劇》這部影片由周申、劉露編劇導演,任素汐主演,在《驢得水》之後,這個班底推出他們的第二部作品《半個喜劇》。影片依然沒有讓觀眾失望,兩個作品都是清新的喜劇,張弛有致,有笑有淚。最重要的是,影片看似是一場喜劇,實則是對人性的探討和思考。
這部劇情比較簡單,主要講述了三個年輕人三種完全不同的愛情觀。三個人的家庭背景不一樣,他們對生活,工作,愛情的需求更有了落差。雖然這三個人性格不同,但是最終他們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找到了理想的歸宿。
1孫同雖然性格懦弱,但是還是勇敢的選擇了最終的初心。
鄭多多,北京本地人,父親是企業的領導,家境很好。孫同,一個來自小地方的文藝青年,千辛萬苦考到北京的,需要靠鄭多多關係才能解決北京戶口和工作問題,所以平日裡負責幫鄭多多解決因花天酒地惹下的麻煩。
莫默,鄭多多的高中學姐,家境殷實的北京女孩,銀行職員,大齡剩女,敢愛敢恨,性格直爽。多多花言巧語的哄騙莫默發生了關係,然後拂衣而去,孫同替他來收拾這一片狼藉的爛攤子。沒想到的是一來二去的接觸,孫同和莫默竟然檫出了愛的火花,以及後邊引起一系列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孫同和莫默是一類人,他們都希望按照自己認為對的方式生活,光明磊落做人。但他們兩人的區別就在於,莫默家境優越,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顯然莫默的需求遠遠高於孫同。
孫同對莫默說:「你生在了天上,我生在了水中。」孫同面對事業戶口的誘惑,違心的放棄了愛情。其中還夾雜著朋友,親人,愛人的各方壓力,面對現實,諷刺的東西太多,但最終孫同是選擇了內心最真實的想要的愛情。
但孫同雖然生性純良,溫柔體貼,有才華,但他太軟弱了,人的軟弱很快就會被別人發現,一旦軟弱被發現了,就會被拉進謊言系統,去充當螺絲釘。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類似大方向選擇性高難度選擇題,身邊有朋友為了愛情放棄了很好的工作機會,這是一個很可悲的事情。如果他選擇了事業,也許也能飛黃騰達,但是沒有了心愛的人陪伴,也許成了他一生的遺憾。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在生活中比孫同還慘的人數不勝數,那些家境貧寒的北漂,那些努力工作卻拿不到北京戶口的奮鬥青年,他們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奮鬥去打拼,孫同一個畢業生怎麼就沒有選擇了?
說到底,本質上他還是那種急於求成、渴望走捷徑、早日成功的人。生活中有太多人活成了被困在一堆難題中焦慮頭疼的孫同,不過你要清楚,其實所有的選擇,都由你自己決定,你的人生,你自己做主。只有不斷的突破自我,才能知道內心最想要的是什麼。
2 生在天上的多多,人際交往嫻熟,撒謊不眨眼,最後還是選擇了高露
多多,是一個富二代,讓他身上自備了超強的人際交往能力,見到孫同母親,他表現的彬彬有禮。處處為孫同著想,在兩人單獨在一起時,他對孫同時冷時熱,他想讓孫同不由自主的討好他。
多多是個渣男。他快要和高璐結婚了,但還是想方設法把初戀女神莫默給睡了。並且找了自己的好朋友孫同幫他善後。
多多家庭條件優越,佔有欲極強,就算是自己不要的女人也不許他的兄弟碰。鄭多多知道孫同莫默在一起之後,就讓孫同跟莫默分手,意思就是他的女人別的男的就不能碰。並讓孫同選擇,要麼倆人絕交,要麼和莫默分手。
表面上他覺得自己和孫同是好兄弟,但在內心深處,多多認為自己各方面都比孫同好,孫同的房子和工作都是他安排的。所以多多在內心裡認為孫同是他的一條狗。
而這一點,在莫默的口中說了出來。當莫默知道自己是被多多騙睡了之後,她坐在一把高高在上的椅子上,對孫同說:「孫同,你他媽就是多多養的一條狗。」
雖然在婚禮上被揭穿種種惡行後,而結尾,還是不顧一切的陪著露露跑步。經歷了各種風花雪月之後,或許最後才懂得最終陪伴他的是露露。因為他知道該結婚的是誰,該嚴肅認真的時候嚴肅認真,所以他能搞得定。因為身份帖了一個富二代的便籤,但是不管貧窮還是富有,愛情面前,總是有真情在裡邊。
雖然評判多多的人很多,但是生活中,這樣的男生也不在少數,鄭多多是特別普遍的一類男生。
生活中這種人凡事利弊互參,這種爛熟於世情的人往往又不懂得珍惜,所謂友誼、愛情、友好的社交環境對他們而言得來太易,而他自己的本心,往往沉醉於這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中,戴上了一層層厚厚的面具。
3性格直爽敢愛敢恨的莫默堅持自己的選擇最終獲得愛情
莫默和孫同交往時,讓孫同告訴他媽媽莫默和多多發生的關係,孫同最後還是同意了。接著孫同又讓莫默假裝和她分手,好騙去多多。這點莫默最終沒有同意。通過這兩件事後,完全可以看出莫默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女孩子,即使是大齡剩女,依舊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不去撒謊,也不去為了誘惑,達到目的,而騙去別人。
莫默帶著孫同去配眼鏡,兩個人在櫃檯前面,一邊對著鏡子試眼鏡,一邊說話,兩個人的頭和身子來了個錯位。他們換頭了。
這就是愛,愛是換頭術,愛一個人,就要換掉他的軟弱,換掉他的失敗,讓他走出親人朋友布下的天羅地網,以及謊言大廈。
莫默說:「我工作這麼多年,難道不知道每個人都不是自由的嗎?我當然知道,我自己也有一身的不能、不行、不可以。所以我在乎的是,既然不自由是必然,為什麼不自己選擇所能承受的呢?我希望我所擔負的重量,一部分還是會歸於無可奈何,至少還有一部分是我自己選的,不一定真的對我好,但可能會更坦然一些。」
不是所有生在泥坑裡的人都必須藉助一切力量往上爬,固然誰都願意過更好的生活,但方式各不相同。莫默並不例外,但她不願委曲求全。從莫默對孫同的回應來看,莫默並非生在天上,她在不違背自己內心準則的前提下,追求著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誘惑吞噬著人和生命,最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落得雞飛蛋打的結果。生活因為有了遺憾才會完美。誘惑,來源我們的內心,來源我們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對物慾的追求和貪婪,但這樣的追逐何時是個頭?
不如滿足於自己所得,珍惜已有,不去羨慕別人的生活,不因受他人的誘惑而痛苦,不被外界的誘惑左右自己的思想,固守做人的原則,守住心靈的防線,這樣的人生才會精彩,才有意義,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白石一文藉助小說主人公之口說的:「即便如此,無論如何我仍希望和俊一起活下去。完全不是因為人生很重要,所以要過得有意義之類的理由。只是,在這個悲慘得無可救藥的世界上,我希望自己至少能夠相信一件事。」在完成相信之前,要經歷一番苦鬥。
身處世間,不迎合社會規則,並非無法生存;問心無愧,方可坦坦蕩蕩,瀟灑自在,寄人籬下固然不能長久。這個話題看似產生於當代社會,其實不過是古人早已談過的利益觀。至於處理利與義的問題,每個人心中的答案各不相同。
生活從來不會袒護誰,所走的每一步都要自己做決定,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將來,不管選擇如何,無愧於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