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匠人|手工面線製作師楊國用夫婦:面細,心更細

2021-02-12 臺海雜誌

往前進幾步,在後退中將面線一甩、一拉,在同安雲洋村制面師楊國用手上,麵條溫柔地無限展延,每一次展開麵條之前,他的眼神都是如此鋒利,專注衡量每一條面線該使出的力道,每一個波動都是靠著經年累月的經驗完成。

拉好的面線還得立刻拿到外面風乾,話語間,一旁的妻子楊孟女馬上迎上前來,二話不說將其上架,經年累月,他們默契十足,一轉眼,偌大的空地已晾滿面線,風吹搖曳,光影跳躍。30多年如一日,在這裡,總能見到白色線海交融, 除了這美景讓人感動不已,也讓人看見楊國用夫婦對於手工制面的堅持。

30多年如一日,楊國用楊孟女夫婦倆遵循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手工面線製作工藝,透過揉、捏、壓、拉、甩、曬等工序,製作出一條條細如髮絲的面線。

製作面線的最好天氣是冬天

鋼架上掛滿了剛拉好的面線,橫躺掛上,風垂搖曳,亂中有序,宛如不同的線譜,層次分明,視覺張力十足。

楊國用夫妻倆,眼捷手快心卻很細,每個動作和時間差一點點都不行。只見他們來回接力,將面線上架並依次攤開,使根根間彼此留有空隙。

這樣得晾多久?楊孟女告訴記者,直到一手託起面線,它們彼此根根分明,不會黏在一起,這道風乾環節,就算完成了,她說,一般夏季,像這樣的高溫天氣,經過20-30分鐘的時間就可將面線收下來了。

別看簡單的風乾,並不好掌握。據介紹,在這個過程中,風大小、溼度高低,陽光大小,都會影響面線曬的幹的程度。若風太大,面線會糾纏又會黏在一起;若溼度太大,面線容易下墜壞掉;若太陽太大,曬太久,面線太幹也會斷。

拉是手工面線的關鍵環節,靠的是楊國用的一手巧勁兒,不然力道太大,面線易斷,力道不夠,面線就不夠長。

楊孟女告訴記者,製作面線最好的天氣其實是冬天,因曬面線,天氣溫度不能太高,不然面線很容易斷裂。沒有下雨的冬天,溫度適宜,用鹽量也少,不似夏天的酷熱,最適合做面線;夏天做面線反而不好做,因天氣太熱,面線曬太幹,很容易斷裂。且夏天悶熱,待在屋內做面線,空氣悶熱,非常辛苦,做一天就得休息一兩天,不然身體吃不消。

一根根麵條被拉成一條條細如髮絲的面線,每一根經由拉伸、延展到三四米長,一匹匹白絲綢在風扇下攤開時,麵粉香氣瞬間湧出,千絲萬縷的畫面讓人看著看著不禁餓了起來……

眼前所見景象,是楊國用夫婦忙活兒七八小時的成果。從麵粉、麵團到麵條最後到面線,手工面線的製作相當繁瑣,往往必須經歷十五六道工序、10來個小時才能拉出一條條口感帶勁的雪白面線,相當費時費工,且每個步驟環環相扣,時間掌握、力道拿捏、溼度控制等全憑經驗。

拉好的面要掛上鋼架風乾。

是靠天吃飯的行當

凌晨4點左右,多數人仍在睡夢中,楊國用夫婦便開始忙碌了。不過,楊國用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不是揉麵粉,而是「感應天氣」。

他說,製作面線算是「靠天吃飯」的行當,儘管擁有好手藝,但如果天公不作美,面線可是做不了。

因此,每天清晨四點左右摸黑起床,楊國用的第一件事情是望天空,看看天上有沒有星星和雲層,「感應」當天會否下雨。如果感覺天色不美,一般就不會動手做面了,特別是夏天,免得一場大雨破壞所有的心血。

對製作手工面線的人家來說,最怕陰雨綿綿的天氣,一來無法曬面線,二來面線不會幹,易生黴味。雖然現在有了遮雨棚,也有空調、烘乾機,但他強調,手工面線不含防腐劑,經由日光曝曬,而散發出的面香,是機器所取代不了的,這不但可以保存得久,且煮起來口感帶勁。

用汗水混合陽光所引出來的地道傳統手工面線,每一條都是經過無數次抖動而來的美麗線條,承載傳統的味道。它講究經驗和制面師傅的手勁,若是施力不對,辛苦拉出來的麵條就有可能因此斷裂。

每個過程都是造就面線好吃之關鍵。用楊國用的話來說,手工面線最重要的是揉面經驗與手勁,還有隨時要有搶陽光、搶時間的心理準備,陽光太強、太弱或下雨都不利面線製成,當面線開始製作之後就不能中斷,過去靠手工,現在依賴機器將麵團揉好後就是他的工作。

天色仍昏暗不可見,楊國用的小作坊內,攪拌機已啟動。除拌麵團請機器代勞,其餘擀麵、拉麵、醒面、曬面、包裝等全部手工完成,由楊國用夫婦倆,包辦一條龍作業。

混合麵粉和水,以鹽巴作為天然防腐劑,這制面功夫傳到楊國用手上,一點也沒變調。

晾曬之前,要將長長的面線,盤成小小團。

手工拉麵靠的是巧勁兒

翻滾的攪拌機內,材料不外乎是高筋麵粉和鹽,至於比例簡單來說,就是憑感覺靠經驗,只見楊國用不斷調整鹽水和麵粉的比例,要做到Q彈不黏手。他說,溫度高鹽巴就放得多,溫度低鹽巴就放得少。

待麵團攪拌均勻後,將其倒在竹盤上,均勻壓平,直到沒有氣泡;然後將麵團切條,再往前用力甩兩下,將其拉長,才能透過滾面機將麵條越滾越細,滾完的細麵條被繞成蚊香狀,放置竹盤上。

接著,便到了八字繞面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只見楊國用的身體、麵條跟著節奏律動,就像打太極一般,看似輕鬆,其實非常費力,麵條在兩根不鏽鋼棒上來回往復,速度之快,眼睛還沒顧過來,麵條便有層次地在盤於鋼棒上方,自然下垂。為了不讓它們黏住,楊孟女特別在上面撒上木薯粉,也使麵條表面多一層保護膜。

楊孟女告訴記者,手工制面耗時費工,他們一天最多只能做300斤麵粉。只見楊國用蹲馬步,將麵條纏繞在竹杆上拉長,反覆三至四次,直到成為手指粗細寬度,才將其披掛在竹竿上,披掛時因有重量與垂度,使得麵條會再細一些。當溫度高、溼度高,面線則放在杆子上,垂到地上的時間短、定型快,拉麵得快一些;當溫度低,面線垂到地上時間長、定型慢,拉麵時間可較緩。而到此時並未完成,還需再拉長至少兩三次才算完成標準的麵條。

拉是手工面線製作的關鍵環節,靠的是一股股巧勁兒。拉麵不能一味地靠蠻力,楊孟女說,而是靠著制面師傅依照經驗,靠的是巧勁,將面線一拉就到位,這就是面線的手感所在。提到手工面線特色,煮不爛、有彈性,手工的也可以做細面,可穿針,這是手工面線才做得到的。

盤好的面線要經過三四天的高溫曝曬,才能包裝。

是華僑、臺胞的依戀

從原本五六十釐米寬的麵團,最後延展成三四米長的面線,遵循老祖宗傳下來的面線製作工藝,將天然麵團透過揉、捏、壓、拉、醒、甩反覆數次後,並趕在陽光最大的近午時刻,披掛在竹架上曬製成白面線。

留存了麵粉融合陽光的清雅,久煮不糊的帶勁口感,一絲一縷間不僅傳遞了古老的滋味,也體現面線「長福長壽」的意涵。以致楊國用家面線的主要客群,除了老饕,就屬作為敬神供品的宮廟了。

或許要憑藉這百年不變的味道,人們得以記憶「過去」,並發展「未來」。細長不斷的面線,不就像是傳統文化連結現今的索引?

據同安文史工作者楊志剛考證,雲洋手工面線的製作歷史有百年以上。據記載:雲洋村楊氏克眉、克安兩兄弟在清道光、鹹豐年間已因製作手工面線而發家,各蓋了一座大厝。

楊志剛說,上個世紀雲洋手工面線公私合營,由村集體和業者合資成立泉源麵廠,分手制、機制、熟面三班組,用工百餘人。後來,手制面線組獨立分出成立格仔麵廠,楊樹森任負責人,有工人40多人,1982年至1991年為廈門糧食局代加工手工面線。當年過節時候,廈門市區的幹部可買4包面線。此後,因失去統一銷售渠道,麵廠逐漸萎縮,從業者自立,雲洋手工面線又回歸夫妻作坊時代。

如今,在雲洋村,只剩8對夫妻檔。

出生於面線世家,今年53歲的楊國用,做面線已有40多年了。10多歲開始,楊國用便開始跟叔叔學習祖傳面線製作的技藝,並將其當成終身職業在堅持。

而且不管過了多少年月,雲洋手工面線依然是久居海外華僑、臺胞的依戀。楊孟女告訴記者,每年回到同安的華僑、臺胞們,都會到村裡來買面線,當成伴手禮帶回去,對他們而言,這是媽媽的味道,是濃濃的家鄉味。

堅持手工日曬,守著傳統制面的功夫,這暖陽下的千絲萬縷也成了雲洋村的美麗風景。

文/《臺海》雜誌記者 盧燕

通訊員/葉文彬 圖/何東方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暱稱

微信號

暱稱

微信號

廈門日報

xiamenribao

廈門招考

xiamenzhaokao

廈門晚報

xmwb597

海峽生活報

lifeweekly0592

海西晨報

haixichenbao

臺海雜誌

taihaizazhi

廈門網

xmnn-cn

遇見婚戀網

yujianw520


相關焦點

  • 古法手工面線
    ,常是一大碗滿滿的面線加上紅肉番薯,加一勺白糖半勺豬油,甜香可口,吃完又生龍活虎去玩耍。這裡是遠近聞名的面線專業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面線和木活字印刷、古法紅糖一樣,都是靠天吃飯的手藝,天氣不好的話根本無法進行生產。面線是掛曬,發酵好的麵條因撐開變細,而靠近竹竿的部分則會粗些。面線都是完整的一條未曾切割過,保留了這種全手工的特殊性。為均衡口感,煮麵時可先將粗的部分投水多煮一會兒再加入面細的部分。
  • 面線「養成」記
    我從小就愛吃軟滑噴香的面線糊,但卻不知道面線糊裡的「主角」——面線是怎麼製作出來的,今天,特地跟著學記團,來到了福建省偉發食品有限公司一探究竟。早上,我們來到了公司大門口集中,準備跟隨林總經理去參觀。剛進入製作車間,就看到勤勞的工人正在忙碌著,林總經理給好奇的我們介紹說:「面線製作非常複雜。有化驗、消毒、壓面、揉面、上面、入櫃、拉麵、曬面、分面、折面、包裝、入庫12個流程。現在他們正在做的是揉面,大家可以去參觀一下。」我們走進一間屋子,工人們正專心致志地揉面。看!原本有手腕粗的大麵條,經過工人師傅巧手的揉搓,由粗而細,慢慢盤入一個個竹匾中,遠遠看去,竟還有點像蚊香呢!
  • 精彩|永春面線、永春老醋、永春漆籃:晚上六點半CCTV2《回家吃飯》精彩亮相
    南方麵粉數量有限,溼潤的空氣又有利於麵條的延長,人們就把麵條拉成更為細長的面線,細如絲線,並賦予了它長長久久的寓意。 面線的製作,也是一門武林絕技。據說,一摞面線捋開,總長甚至能達到30米。別看麵糊很細,咀嚼中韌勁十足,炸醋肉不僅有閩南老醋的芳香,更可以戒掉肉的油膩,二者搭配,可謂天作之合。
  • 教你做一鍋世界上最好吃的雞湯麵線!(貼心食譜)
    說起面線,或許大家都有很多兒時的回憶。 傳承數百年的傳統手工線一拉一抻,麵條就在這樣的「跳躍」中變細變長了。由於線面是面類中最長的面。又稱「長面」(與長命諧音)和「壽麵」寓意著安康吉祥,福壽延年。從古至今,手工線面在莆田有著特殊的地位,早在宋代線面就已經融入莆田文化生活,大小喜事都能見到它的影子。
  • 【揭秘】閩南人所愛的面線,正宗做法是……大嶝只剩這家手工做面人家了
    有人在微信上吆喝一聲:今天要去大嶝,有要手工面線、麵條的說一聲?「代購」信息一發出,一兩個小時內,換來100來斤的訂購信息。今天,我們就走進大嶝唯一手工做面的人家,重溫這古早的味道吧!鄭子良大嶝唯一手工做面人家。
  • 漲姿勢丨皮革製作師:片刻安寧,手中溫暖
    薛文祺是一名皮革製作師,當然在從事這項職業之前,他是沒想過會就此踏上這麼條「不歸路」的。起先只是做一些鑰匙套、戒指、U盤……只要能想到的,都想用皮子做上一遍。但其實選料是小事,動手才最費勁。手工開料,每個完美的圓弧角都在消磨耐心,過程中不用機器,因為親手做的才更有溫度,也更能保證質量。
  • 這碗手工面線,軟糯不爛,入口順滑,絲絲縷縷閩南味
    南方麵粉數量有限,溼潤的空氣又有利於麵條的延長,人們就把麵條拉成更為細長的面線,細如絲線,並賦予了它長長久久的寓意。 面線的製作,也是一門武林絕技。 揉面、抽面、拉麵、甩面、曬面,十幾道工序,歷經7、8個小時,才能做成一份面。
  • 這對臺灣夫婦用11年時間凝鍊出一塊手工本草皂(我們送你) 傳承者
    臺灣細木作大師閻瑞麟曾說:「心要和手一起思考和勞動,而手掌起的繭正是上帝所賜予的勳章」。
  • 《舌尖3》推薦的廈門手工面線在這裡!帶您去品嘗絲絲縷縷的古早味……
    其中,來自翔安區金柄村黃加師傅做的手工面線在片中驚鴻一瞥:(《舌尖上的中國3》播出畫面)這背後的面線製作工序,其實是凝聚著四代人的手工堅守和傳承。手工面線的製作,完整的流程需要九道工序,紀錄片中我們看到的已經是室外曬面的環節,而這絲絲縷縷細如髮絲的面線,是從這樣厚厚的麵團開始錘鍊而來的。
  • 一碗翔安面線 地道的舌尖記憶!
    朱坤明是土生土長的新圩人,也是實打實的「面二代」,家族從他父親這一輩就開始做手工面,從小耳濡目染,讓他對手工面線有著不一樣的情感。高中畢業後,朱坤明就想著要做出既有情懷、又有兒時記憶的面線產品。說幹就幹,他先是進行實地考察,並拜訪了不少新圩當地的老師傅,在申請合法的生產手續後,他註冊了商標「喆祥麵坊」,傳承古法,創新工藝。
  • 你能在家裡做一碗多好吃的薑母鴨面線
    罌爺經過獨家改良的薑母鴨面線,可能是你能在家裡做出的,最好吃的一道薑母鴨菜。除了滿足自己的胃,更是能輕易攻陷你的男(女)朋友、老公(婆)。吸滿濃鬱湯汁的面線,搭配飽滿,煮透的鴨腿肉,再來一口香氣四溢的仔姜。相信我,你一定雷打不動、一氣呵成地吃完這一碗。
  • 美味的永春湖洋面線
    父母在老家開了個雜貨店,面線是搶手之物,不到一天,一筐面線便早早售罄。若遇到陰雨天氣,不能晾曬面線,便有人四處詢問哪裡可以買到面線,買不到便悵然若失,盼望著早日天晴,好吃上百吃不厭的面線。 湖洋面線為什麼能這麼吸引人,它和普通面線又有什麼不同呢?
  • 《舌尖3》這家廈門面線糊店,生意火爆!它周邊還有這些美食……
    廣州遊客楊先生夫婦吃完還拍照留念。楊先生說,面線糊的面很細,很軟,有點像揚州名小吃文絲豆腐,這趟廈門之行很有口福。在閩南,祝壽賀喜要帶面線,親友送行吃太平面線,家中待客吃豬腳面線,如果辦酒席或者孩子滿月,頭道菜更是用面線,代表福壽綿長。
  • 豬腳面線,不管逢年過節,還是過生日,豬腳面線是你不錯的選擇
    豬腳面線,不管逢年過節,還是過生日,豬腳面線是你不錯的選擇,如果家裡有親人過生日或者招待客人這道菜真是不錯哦。豬腳面線豬腳面線準備食材:準備食材兩根豬前腳、花生;豬腳面線5、煮好的豬腳用清水清洗一下,把附在豬腳上的血水洗掉,要一個一個的清洗這樣吃起來才放心,在清洗的過程中看到有豬毛或者其它不乾淨的地方要及時處理掉;
  • 馳名遠外的普寧手工面線,你知道怎麼製作和食用嗎?
    有親朋來時,用炒麵線作招待,可以說是盛情接待;逢年過節或生辰喜誕舉行盛宴時,也少不了炒麵線。用面線作禮品送給親朋,雖不算是厚禮,但也可算作心意了。由此可見面線在過去的潮汕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面線吃法有很多種,可做面線湯也可炒著吃      下面介紹面線的幾種食用方法:     一、面線湯,做法簡單,配料韭菜或蔥、肉類等,面線先用水衝洗一遍,再加配料用水煮熟即可食。    二、韭菜炒麵線,配料韭菜、豆芽。面線過水煮一遍,再用涼開水衝一遍,保其韌性。
  • 《哈利波特》:當世最偉大的魔杖製作師,除了奧利凡德,還有誰?
    其實,雖然奧利凡德魔杖商店的名氣很大,但他並不是唯一的魔杖製作師,而且,奧利凡德的名氣只限於英國,在其他國家的魔法界同樣有自己認可的頂級魔杖製作師。此外,奧利凡德是一個魔杖製作世家。他家商店招牌上寫著「自公元前三百八十二年即製作精良魔杖」。可見,他們家已經從事魔杖製作上千年了。
  • 《哈利波特》:當代最偉大的魔杖製作師,除了奧利凡德,還有誰?
    此外,奧利凡德是一個魔杖製作世家。歐洲有三大魔杖製作師,英國的奧利凡德是一位,德國的格裡戈維奇是另一位。至於三大魔杖製作師的最後一位,不論是小說還是番外都沒有提及過。不過,既然奧利凡德對應霍格沃茨,格裡戈維奇對應德姆斯特朗,那麼,另一位魔杖製作師極有可能是來自法國,主要為布斯巴頓魔法學校的學生提供魔杖。
  • 這碗來自臺灣的面線這次周年慶要你好看!
    除了這一大碗面線,還有一份黃金蝦條饞得直流口水!炸至酥脆的外皮再配上裡層結實飽滿的蝦漿,重點是還有看得見的超大蝦仁一口咬下三重享受!有得吃當然還得有得喝呀,自家釀製的紫蘇梅汁完全刷新了牌長對酸梅汁的認識,都是用一顆顆真材實料的紫蘇梅演變而來!
  • 當代最偉大的魔杖製作師,除了奧利凡德,還有誰——《哈利波特》
    其實,雖然奧利凡德魔杖商店的名氣很大,但他並不是唯一的魔杖製作師,而且,奧利凡德的名氣只限於英國,在其他國家的魔法界同樣有自己認可的頂級魔杖製作師。此外,奧利凡德是一個魔杖製作世家。他家商店招牌上寫著「自公元前三百八十二年即製作精良魔杖」。可見,他們家已經從事魔杖製作上千年了。
  • 簡單又好吃的閩南面線糊
    待湯沸騰,然後把所有食材倒入鍋內煮3分鐘這時候加入面線,面線一定要用手掰碎放入,大火繼續煮八分鐘,加入食鹽和雞精,就可完成起鍋起鍋裝盆。這份香味濃鬱的閩南面線糊就做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