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進幾步,在後退中將面線一甩、一拉,在同安雲洋村制面師楊國用手上,麵條溫柔地無限展延,每一次展開麵條之前,他的眼神都是如此鋒利,專注衡量每一條面線該使出的力道,每一個波動都是靠著經年累月的經驗完成。
拉好的面線還得立刻拿到外面風乾,話語間,一旁的妻子楊孟女馬上迎上前來,二話不說將其上架,經年累月,他們默契十足,一轉眼,偌大的空地已晾滿面線,風吹搖曳,光影跳躍。30多年如一日,在這裡,總能見到白色線海交融, 除了這美景讓人感動不已,也讓人看見楊國用夫婦對於手工制面的堅持。
30多年如一日,楊國用楊孟女夫婦倆遵循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手工面線製作工藝,透過揉、捏、壓、拉、甩、曬等工序,製作出一條條細如髮絲的面線。
製作面線的最好天氣是冬天
鋼架上掛滿了剛拉好的面線,橫躺掛上,風垂搖曳,亂中有序,宛如不同的線譜,層次分明,視覺張力十足。
楊國用夫妻倆,眼捷手快心卻很細,每個動作和時間差一點點都不行。只見他們來回接力,將面線上架並依次攤開,使根根間彼此留有空隙。
這樣得晾多久?楊孟女告訴記者,直到一手託起面線,它們彼此根根分明,不會黏在一起,這道風乾環節,就算完成了,她說,一般夏季,像這樣的高溫天氣,經過20-30分鐘的時間就可將面線收下來了。
別看簡單的風乾,並不好掌握。據介紹,在這個過程中,風大小、溼度高低,陽光大小,都會影響面線曬的幹的程度。若風太大,面線會糾纏又會黏在一起;若溼度太大,面線容易下墜壞掉;若太陽太大,曬太久,面線太幹也會斷。
拉是手工面線的關鍵環節,靠的是楊國用的一手巧勁兒,不然力道太大,面線易斷,力道不夠,面線就不夠長。
楊孟女告訴記者,製作面線最好的天氣其實是冬天,因曬面線,天氣溫度不能太高,不然面線很容易斷裂。沒有下雨的冬天,溫度適宜,用鹽量也少,不似夏天的酷熱,最適合做面線;夏天做面線反而不好做,因天氣太熱,面線曬太幹,很容易斷裂。且夏天悶熱,待在屋內做面線,空氣悶熱,非常辛苦,做一天就得休息一兩天,不然身體吃不消。
一根根麵條被拉成一條條細如髮絲的面線,每一根經由拉伸、延展到三四米長,一匹匹白絲綢在風扇下攤開時,麵粉香氣瞬間湧出,千絲萬縷的畫面讓人看著看著不禁餓了起來……
眼前所見景象,是楊國用夫婦忙活兒七八小時的成果。從麵粉、麵團到麵條最後到面線,手工面線的製作相當繁瑣,往往必須經歷十五六道工序、10來個小時才能拉出一條條口感帶勁的雪白面線,相當費時費工,且每個步驟環環相扣,時間掌握、力道拿捏、溼度控制等全憑經驗。
拉好的面要掛上鋼架風乾。
是靠天吃飯的行當
凌晨4點左右,多數人仍在睡夢中,楊國用夫婦便開始忙碌了。不過,楊國用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不是揉麵粉,而是「感應天氣」。
他說,製作面線算是「靠天吃飯」的行當,儘管擁有好手藝,但如果天公不作美,面線可是做不了。
因此,每天清晨四點左右摸黑起床,楊國用的第一件事情是望天空,看看天上有沒有星星和雲層,「感應」當天會否下雨。如果感覺天色不美,一般就不會動手做面了,特別是夏天,免得一場大雨破壞所有的心血。
對製作手工面線的人家來說,最怕陰雨綿綿的天氣,一來無法曬面線,二來面線不會幹,易生黴味。雖然現在有了遮雨棚,也有空調、烘乾機,但他強調,手工面線不含防腐劑,經由日光曝曬,而散發出的面香,是機器所取代不了的,這不但可以保存得久,且煮起來口感帶勁。
用汗水混合陽光所引出來的地道傳統手工面線,每一條都是經過無數次抖動而來的美麗線條,承載傳統的味道。它講究經驗和制面師傅的手勁,若是施力不對,辛苦拉出來的麵條就有可能因此斷裂。
每個過程都是造就面線好吃之關鍵。用楊國用的話來說,手工面線最重要的是揉面經驗與手勁,還有隨時要有搶陽光、搶時間的心理準備,陽光太強、太弱或下雨都不利面線製成,當面線開始製作之後就不能中斷,過去靠手工,現在依賴機器將麵團揉好後就是他的工作。
天色仍昏暗不可見,楊國用的小作坊內,攪拌機已啟動。除拌麵團請機器代勞,其餘擀麵、拉麵、醒面、曬面、包裝等全部手工完成,由楊國用夫婦倆,包辦一條龍作業。
混合麵粉和水,以鹽巴作為天然防腐劑,這制面功夫傳到楊國用手上,一點也沒變調。
晾曬之前,要將長長的面線,盤成小小團。
手工拉麵靠的是巧勁兒
翻滾的攪拌機內,材料不外乎是高筋麵粉和鹽,至於比例簡單來說,就是憑感覺靠經驗,只見楊國用不斷調整鹽水和麵粉的比例,要做到Q彈不黏手。他說,溫度高鹽巴就放得多,溫度低鹽巴就放得少。
待麵團攪拌均勻後,將其倒在竹盤上,均勻壓平,直到沒有氣泡;然後將麵團切條,再往前用力甩兩下,將其拉長,才能透過滾面機將麵條越滾越細,滾完的細麵條被繞成蚊香狀,放置竹盤上。
接著,便到了八字繞面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只見楊國用的身體、麵條跟著節奏律動,就像打太極一般,看似輕鬆,其實非常費力,麵條在兩根不鏽鋼棒上來回往復,速度之快,眼睛還沒顧過來,麵條便有層次地在盤於鋼棒上方,自然下垂。為了不讓它們黏住,楊孟女特別在上面撒上木薯粉,也使麵條表面多一層保護膜。
楊孟女告訴記者,手工制面耗時費工,他們一天最多只能做300斤麵粉。只見楊國用蹲馬步,將麵條纏繞在竹杆上拉長,反覆三至四次,直到成為手指粗細寬度,才將其披掛在竹竿上,披掛時因有重量與垂度,使得麵條會再細一些。當溫度高、溼度高,面線則放在杆子上,垂到地上的時間短、定型快,拉麵得快一些;當溫度低,面線垂到地上時間長、定型慢,拉麵時間可較緩。而到此時並未完成,還需再拉長至少兩三次才算完成標準的麵條。
拉是手工面線製作的關鍵環節,靠的是一股股巧勁兒。拉麵不能一味地靠蠻力,楊孟女說,而是靠著制面師傅依照經驗,靠的是巧勁,將面線一拉就到位,這就是面線的手感所在。提到手工面線特色,煮不爛、有彈性,手工的也可以做細面,可穿針,這是手工面線才做得到的。
盤好的面線要經過三四天的高溫曝曬,才能包裝。
是華僑、臺胞的依戀
從原本五六十釐米寬的麵團,最後延展成三四米長的面線,遵循老祖宗傳下來的面線製作工藝,將天然麵團透過揉、捏、壓、拉、醒、甩反覆數次後,並趕在陽光最大的近午時刻,披掛在竹架上曬製成白面線。
留存了麵粉融合陽光的清雅,久煮不糊的帶勁口感,一絲一縷間不僅傳遞了古老的滋味,也體現面線「長福長壽」的意涵。以致楊國用家面線的主要客群,除了老饕,就屬作為敬神供品的宮廟了。
或許要憑藉這百年不變的味道,人們得以記憶「過去」,並發展「未來」。細長不斷的面線,不就像是傳統文化連結現今的索引?
據同安文史工作者楊志剛考證,雲洋手工面線的製作歷史有百年以上。據記載:雲洋村楊氏克眉、克安兩兄弟在清道光、鹹豐年間已因製作手工面線而發家,各蓋了一座大厝。
楊志剛說,上個世紀雲洋手工面線公私合營,由村集體和業者合資成立泉源麵廠,分手制、機制、熟面三班組,用工百餘人。後來,手制面線組獨立分出成立格仔麵廠,楊樹森任負責人,有工人40多人,1982年至1991年為廈門糧食局代加工手工面線。當年過節時候,廈門市區的幹部可買4包面線。此後,因失去統一銷售渠道,麵廠逐漸萎縮,從業者自立,雲洋手工面線又回歸夫妻作坊時代。
如今,在雲洋村,只剩8對夫妻檔。
出生於面線世家,今年53歲的楊國用,做面線已有40多年了。10多歲開始,楊國用便開始跟叔叔學習祖傳面線製作的技藝,並將其當成終身職業在堅持。
而且不管過了多少年月,雲洋手工面線依然是久居海外華僑、臺胞的依戀。楊孟女告訴記者,每年回到同安的華僑、臺胞們,都會到村裡來買面線,當成伴手禮帶回去,對他們而言,這是媽媽的味道,是濃濃的家鄉味。
堅持手工日曬,守著傳統制面的功夫,這暖陽下的千絲萬縷也成了雲洋村的美麗風景。
文/《臺海》雜誌記者 盧燕
通訊員/葉文彬 圖/何東方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暱稱
微信號
暱稱
微信號
廈門日報
xiamenribao
廈門招考
xiamenzhaokao
廈門晚報
xmwb597
海峽生活報
lifeweekly0592
海西晨報
haixichenbao
臺海雜誌
taihaizazhi
廈門網
xmnn-cn
遇見婚戀網
yujianw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