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閩南人所愛的面線,正宗做法是……大嶝只剩這家手工做面人家了

2021-02-17 廈門晚報


面線、麵條,對於閩南人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以面線為例,這是閩南地區一種特有的麵食,面線是普通話說法,有人叫 「面幹」,又稱「太平面」、「長壽麵」、「長面」。

而今天,它已成為閩南人的味蕾記憶。有人在微信上吆喝一聲:今天要去大嶝,有要手工面線、麵條的說一聲?「代購」信息一發出,一兩個小時內,換來100來斤的訂購信息。今天,我們就走進大嶝唯一手工做面的人家,重溫這古早的味道吧!

鄭子良

大嶝唯一手工做面人家。

其實,用機器來代替人工,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了,但鄭子良覺得,他的加工店仍屬「手工」,因為,除了其中幾步,其它的都靠他們用雙手完成。

【和面】

麵粉和水的比例是多少呢?這個問題,鄭子良至今仍「憑感覺」。他說,就用眼睛看,多少麵粉,隨手就是多少水,要是覺得幹了點,再加點水。最多也就一兩步,當然到不了「水多了加粉然後粉多了又加水」的無限循環。

【壓面】

和好的面,經過機器攪拌,變得微熱。鄭子良把它們倒出第二臺機器的槽口,一邊用手往槽裡撥弄,一邊接住按壓好的麵皮。鄭子良說,這一步,是面好不好吃的關鍵。機器的轉速要慢,慢慢壓慢慢壓,出來的面片才柔軟有勁,要是太快,面就被壓死了。

【揉面】

兒子接過他壓好的麵皮,再次輸入機器中,再壓。這一次,機器的轉速明顯快了一點,壓完的麵皮也比之前薄了一半。鄭子良說,這個步驟要兩三次,每一次壓好,像卷織帶一樣捲起來,靜置兩三分鐘,待麵皮發酵。

【出面】


換好道口,輸入麵皮,出來的就是一長截一長截的麵條,每一節1.4米長,兒子坐在矮凳子上,接麵條的底部,放一個大盆,每一節麵條,從中間扯斷,再在盆底抖一下,使麵條散開,疊成兩疊放簸箕裡。這一步,手腳要快,防止麵條粘在一起。

【分揀】

麵條切好,馬上開始分揀。一把疊好的麵條,再次分成七八個小把。順著文理疊四次,麵條就變成了麵團,緊緊挨著。

【蒸面】


一部分麵團,要拿到鍋裡蒸兩三分鐘,大火燒開,放上隔子,把麵團連同簸箕一齊放進鍋裡,兩三分鐘後,麵團就變成了鹼黃色,與沒蒸過的奶白色全然不同了。

【曬面】

麵團最後都要到太陽底下烤曬。鄭子良說,攤開,暴曬。但不能翻動,讓它的水分徹底曬乾,便於保存。

但是做面線的時候,這一步就有少許不同,面線在切好後,就要掛曬,曬到六分幹,不黏手也不易斷時,再剪端摺疊,之後就拿出去曬得全乾。

據傳,閩南面線至今有八百多年歷史。面線寓意頗多。送行,吃上一碗太平線面,希望一路順風。待客,吃上一碗豬腳線面,希望洗塵壓驚去晦氣。孕婦分娩後的調養非常重要,吃雞湯線面或糯米飯,調養身體,可以使奶水通暢。辦酒席如滿月酒時,頭道菜一般用面線,取「福壽綿長 長命百歲」之意。也因此,它常常作為貢品,把面線紮上紅紙或紅線,用於神佛誕辰。

  

其受歡迎程度,從閩南傳統小吃「面線糊」中,可窺一斑。對許多閩南人來說,早晨出門走進一家面線糊店,點一份面線糊,一天的工作生活從此開始。這裡還有個傳說故事:

相傳,有一年乾隆皇帝來到泉州一個小村莊,不巧這個村正鬧饑荒,村民們窮得都揭不開鍋。當時,乾隆走進一秀才家中,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將家裡啃剩的豬骨頭和魚刺,洗乾淨後下鍋熬出一碗湯,然後用面線碎和木薯粉,做出一碗麵線糊。皇帝吃後,覺得十分鮮美,問這「龍鬚珍珠粥」是用什麼做的?秀才的妻子佯稱是家傳秘方,用上等面線和特等精製地瓜粉加工而成。皇帝一高興,就賞賜了這個巧媳婦,由面線做成的面線糊,也隨著流傳下來。

而麵條,同樣是祭拜佳品。鄭子良說,閩南人習慣祭神佛用面線,祭鬼神用麵條。在閩南的四大節日裡(三月三、七月半、冬至和春節),人們都喜歡買來面線、麵條,祭拜完後,自己煮來吃。或湯、或炒,加一點料,就變成了美味的食物,給枯燥的日常,帶來少許滿足。

廈門老手藝一起來發掘

裁縫、造船匠、修表工、織布機前的婦女、遊街串巷鏘刀磨剪子的匠人……這些數年、數十年前常見的老手藝,有的已經消失,有的正在消失,也有一些人滿懷熱情,在盡力復活它……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大工業及信息工業的衝擊,使一些東西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論它今天面臨怎樣的處境,我們都懷著一種積極的心態,趁它還在,對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這是最廈門周刊推出的系列專題「戀戀老手藝」的目的。

我們懇請有識之士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廈門老手藝的線索,我們一起發掘、留住它!

線索熱線:5589999

郵箱:playdm@163.com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李小慶 攝影/謝培育 編輯:曾欣欣 值班主編:林燕貞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暱稱
微信號暱稱微信號廈門日報xiamenribao廈門招考xiamenzhaokao廈門晚報xmwb597海峽生活報lifeweekly0592海西晨報haixichenbao臺海雜誌taihaizazhi廈門網xmnn-cn遇見婚戀網yujianw520

相關焦點

  • 這碗手工面線,軟糯不爛,入口順滑,絲絲縷縷閩南味
    飯糰們,跟著小二一起瞧瞧,這福建面線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面線也叫線面,流行於我國福建、廣東、臺灣等地,相傳宋元時期手工掛麵的工藝隨著南遷的中原人傳入南方。說起面線,面線合作社的理事長林培偉開啟了話匣子。 原本在煤礦上班的他,為了傳承手工面線的手藝,毅然轉行並開創了專門製作手工面線的合作社。
  • 簡單又好吃的閩南面線糊
    面線糊是閩南的特色傳統小吃,遊客來到廈門必須點的一道美食!香菇6個,洗淨備用新鮮豬血一塊鮮海蠣300克,洗乾淨備用大鮑魚4個,殺好洗淨將豬肉切成絲,加入少許食鹽,胡椒粉,料酒和蠔油,筷子拌勻備用,香菇也切成條狀豬血切塊起鍋燒水,水開將豬血倒入鍋中煮3分鐘後撈出水倒掉重新倒入清水,燒開,將洗好的海蠣倒入,大火煮2分鐘把煮好的海蠣和海蠣的湯一起留著做面線糊湯底
  • 教你做一鍋世界上最好吃的雞湯麵線!(貼心食譜)
    說起面線,或許大家都有很多兒時的回憶。田間地頭揮汗幹活最期待的就是點心時間母親送來的煎蛋面線。過節過年隨父母去走親訪友,也常是提一籃沉甸甸的手工作為禮物,上面放上一片紅紙,紅白相映,甚是喜慶。一碗麵線,澆一點黃酒,放上炒好的薑末、香菇、肉末,再蓋上兩個煎雞蛋,香氣騰騰,實是人間美味……也只有南方人才會迷戀如此陰柔、溫和、細滑的食物。今天,教大家做一鍋最好吃的面線。
  • 面線「養成」記
    我從小就愛吃軟滑噴香的面線糊,但卻不知道面線糊裡的「主角」——面線是怎麼製作出來的,今天,特地跟著學記團,來到了福建省偉發食品有限公司一探究竟。早上,我們來到了公司大門口集中,準備跟隨林總經理去參觀。剛進入製作車間,就看到勤勞的工人正在忙碌著,林總經理給好奇的我們介紹說:「面線製作非常複雜。有化驗、消毒、壓面、揉面、上面、入櫃、拉麵、曬面、分面、折面、包裝、入庫12個流程。現在他們正在做的是揉面,大家可以去參觀一下。」我們走進一間屋子,工人們正專心致志地揉面。看!原本有手腕粗的大麵條,經過工人師傅巧手的揉搓,由粗而細,慢慢盤入一個個竹匾中,遠遠看去,竟還有點像蚊香呢!
  • 古法手工面線
    ,常是一大碗滿滿的面線加上紅肉番薯,加一勺白糖半勺豬油,甜香可口,吃完又生龍活虎去玩耍。過節過年隨父母去走親訪友,也常是提一籃沉甸甸的面線作為禮物,上面放上一片紅紙,紅白相映,甚是喜慶。未到飯點時刻,親友間的招待,便是一碗麵線,澆一點黃酒,放上炒好的薑末、香菇、肉末,再蓋上兩個煎雞蛋,香氣騰騰,實是人間美味……    普寧南陽山區多處均保留有面線製作工藝,在其中找出最好的面線並不容易。
  • 精彩|永春面線、永春老醋、永春漆籃:晚上六點半CCTV2《回家吃飯》精彩亮相
    飯糰們,跟著小二一起瞧瞧,這福建面線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面線也叫線面,流行於我國福建、廣東、臺灣等地,相傳宋元時期手工掛麵的工藝隨著南遷的中原人傳入南方。在閩南地區,關於面線的民俗文化也不少,老人過壽,孩童滿月,吃麵線寓意福壽綿長。
  • 同安匠人|手工面線製作師楊國用夫婦:面細,心更細
    沒有下雨的冬天,溫度適宜,用鹽量也少,不似夏天的酷熱,最適合做面線;夏天做面線反而不好做,因天氣太熱,面線曬太幹,很容易斷裂。且夏天悶熱,待在屋內做面線,空氣悶熱,非常辛苦,做一天就得休息一兩天,不然身體吃不消。
  • 入口綿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閩南特色小吃:大腸蚵仔面線
    面線是福建閩南地區一種特有的傳統麵食小吃。廈門叫「面線」,泉州叫法 「面幹」。正宗的面線為純手工拉成,面身細如髮絲,煮熟後成透明狀,入口綿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是老人、孩子、病人滋養身體之佳品。今天一起學做一道大腸蚵仔面線吧。
  • 廈門人,你知道嗎?「金門縣政府」竟在大嶝
    廈門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早為日本侵略者所矚目,而金門是日本圖謀佔領廈門的跳板,因此1937年抗戰一開始,金門就成為日軍進犯的主要目標。        1937年9月17日,日本軍艦炮擊廈門及晉江縣永寧鎮,隨後又於10月17日派驅逐艦2艘至廈門港外,在一周內每天均出動小汽艇船沿金門海岸探測港灣。種種跡象表明,日軍將對廈門發起進攻。
  • 吃完這位臺灣人做的蚵仔面線和滷肉飯,你還敢說廣州沒有正宗的臺灣小吃?!
    然而造物弄人,他們去過幾家所謂的臺灣餐館試味,均感失望,甚至看到一道有火雞肉的菜式上加入了酸豆角,都不能容忍:「正宗臺灣菜是沒有這個佐料的!」 味蕾挑剔、不肯苟且的人很難找到他們認為好吃的食物,但我相信,不是沒有合適的,只是還沒遇上,我決定為這兩位兄臺尋找他鄉的味道,哪怕是簡單的小吃。
  • 留廈有愛有美食~翔安這些古早味小吃,你一吃就會愛上
    圖|業翔民安  隱逸在巷角的美食往往有著家的味道,南來北往的人總是少不了這一口滋味,翔安美食傳承古早做法,當記憶中的味道在口中綻放,那些帶有閩南傳統的舊時光便重新鮮活起來,這個留廈新年假期A萌君帶你吃這些翔安地道小吃
  • 閩南,藏著比臺灣更親切的古早味
    ▲ 看到「愛轉角遇見了誰,是否有愛情的美?」▲閩南背山靠海,食材豐富,傳統的閩南人通常只用油鹽醬醋等基礎調料和簡單的烹飪手法。後來,化工產業逐漸發達,但閩南人依然固執地認為綠色健康的才更好料、更好呷。堅守著純手工、原汁原味的做法和秘方,至今依然門庭若市。
  • 地道 | 閩南,藏著比臺灣更親切的古早味
    ▲ 看到「愛轉角遇見了誰,是否有愛情的美?」閩南背山靠海,食材豐富,傳統的閩南人通常只用油鹽醬醋等基礎調料和簡單的烹飪手法。後來,化工產業逐漸發達,但閩南人依然固執地認為綠色健康的才更好料、更好呷。、原汁原味的做法和秘方,至今依然門庭若市。
  • 說句臺灣也沒有正宗的臺灣菜,應該有人會罵我吧!
    Δ 戳開觀看視頻說沒有正宗的臺灣菜是因為臺灣菜主要以融合菜為主,閩南、客家、東南亞都有涉及。臺灣大腸面線與泉州面線糊,小刈包配同安封肉,甚至臺灣人對芋頭的執念,他們根深蒂固的飲食思想,極其貼近於閩南。最近嘗到一道不錯的三杯雞,在集美。就算我不說,熟悉這家店的人都能知道這家小店。
  • 泉州洪籟雞爪做法介紹 正宗洪瀨雞爪店推薦
    泉州洪籟雞爪做法介紹 正宗洪瀨雞爪店推薦   洪瀨雞爪是福建省閩南地區漢族傳統風味小吃.產於福建省南安市洪瀨鎮.因洪瀨鎮滷味雞爪而出名,所以簡稱為「洪瀨雞爪」,洪瀨雞爪透骨香;口味微辣;有種越嚼越想吃的感覺。
  • 潮汕正宗面線湯,做飯小白都能輕鬆學會,暖胃又美味
    潮汕正宗面線湯,做飯小白都能輕鬆學會,暖胃又美味潮汕面線,其實也叫麵條或者長壽麵,是一種幹的麵條,算得上是潮汕的特產之一。這種面線用食鹽和麥麵製造而成,口感柔韌,味道鹹香。這種鹹面線在潮汕非常受歡迎,在喜慶的日子或者請客吃飯都是最佳選擇。為什麼叫面線呢?
  • 這款閩南美食紅遍大江南北,吃一塊就停不下來
    文案:阿東君編輯:阿東君在閩南,有一種味道叫「 古早味 」意為古時候,早年,老派,過去,懷舊等而古早味,沙茶麵、土筍凍、面線糊等,還有一道經典的炸醋肉,也是閩南地區最具古早味的代表性美食之一,在閩南的各大大排檔、酒店、街邊擺攤小吃,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可以搭配面線糊、滷麵、鹹飯等等。於閩南人而言,這些都是家的味道。
  • 南京這家海鮮麵館,一碗麵賣到198元,麵條還不是手工擀的
    面是人們日常常吃的一種食物,雖然很普通,自己在家就能煮,可是仍然有不少人願意去麵館裡吃麵,因為每個麵館裡做出來的面的味道各不相同,特別是海鮮面,更是很多人家裡做不出來的味道。南京有一家閩南海鮮麵館,他家的麵條堪稱天價,1碗龍騰四海面賣到198塊錢,麵條還是機器壓的,不是手工擀制的,即便如此,這家店每到飯點也是座無虛席,還有不少人吃過之後不停的安利他家的面,說食材豐富,味道地道,還有就是他家的老闆娘特別漂亮。這家店的位置很偏僻,藏在一個深巷子裡,門頭也很小,店裡大概只有十張桌子,最顯眼的就是一排排的玻璃水缸,裡面養著很多活蹦亂跳的海鮮。
  • 美味的永春湖洋面線
    美味的湖洋煮麵線 面線,閩南各地均有加工,但論到上品,當屬我老家湖洋的面線,其知名度,堪比湖頭米粉。就算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面線糊、芋面線、滷麵線等仍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美食。 炒麵線、悶面線
  • 《舌尖3》推薦的廈門手工面線在這裡!帶您去品嘗絲絲縷縷的古早味……
    在近日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3》中,呈現了不少廈門的美食,同安封肉,廈門面線等等,把屬於閩南的味道傳播給了更多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