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線、麵條,對於閩南人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以面線為例,這是閩南地區一種特有的麵食,面線是普通話說法,有人叫 「面幹」,又稱「太平面」、「長壽麵」、「長面」。
而今天,它已成為閩南人的味蕾記憶。有人在微信上吆喝一聲:今天要去大嶝,有要手工面線、麵條的說一聲?「代購」信息一發出,一兩個小時內,換來100來斤的訂購信息。今天,我們就走進大嶝唯一手工做面的人家,重溫這古早的味道吧!
鄭子良
大嶝唯一手工做面人家。
其實,用機器來代替人工,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了,但鄭子良覺得,他的加工店仍屬「手工」,因為,除了其中幾步,其它的都靠他們用雙手完成。
【和面】
麵粉和水的比例是多少呢?這個問題,鄭子良至今仍「憑感覺」。他說,就用眼睛看,多少麵粉,隨手就是多少水,要是覺得幹了點,再加點水。最多也就一兩步,當然到不了「水多了加粉然後粉多了又加水」的無限循環。
【壓面】
和好的面,經過機器攪拌,變得微熱。鄭子良把它們倒出第二臺機器的槽口,一邊用手往槽裡撥弄,一邊接住按壓好的麵皮。鄭子良說,這一步,是面好不好吃的關鍵。機器的轉速要慢,慢慢壓慢慢壓,出來的面片才柔軟有勁,要是太快,面就被壓死了。
【揉面】
兒子接過他壓好的麵皮,再次輸入機器中,再壓。這一次,機器的轉速明顯快了一點,壓完的麵皮也比之前薄了一半。鄭子良說,這個步驟要兩三次,每一次壓好,像卷織帶一樣捲起來,靜置兩三分鐘,待麵皮發酵。
【出面】
換好道口,輸入麵皮,出來的就是一長截一長截的麵條,每一節1.4米長,兒子坐在矮凳子上,接麵條的底部,放一個大盆,每一節麵條,從中間扯斷,再在盆底抖一下,使麵條散開,疊成兩疊放簸箕裡。這一步,手腳要快,防止麵條粘在一起。
【分揀】
麵條切好,馬上開始分揀。一把疊好的麵條,再次分成七八個小把。順著文理疊四次,麵條就變成了麵團,緊緊挨著。
【蒸面】
一部分麵團,要拿到鍋裡蒸兩三分鐘,大火燒開,放上隔子,把麵團連同簸箕一齊放進鍋裡,兩三分鐘後,麵團就變成了鹼黃色,與沒蒸過的奶白色全然不同了。
【曬面】
麵團最後都要到太陽底下烤曬。鄭子良說,攤開,暴曬。但不能翻動,讓它的水分徹底曬乾,便於保存。
但是做面線的時候,這一步就有少許不同,面線在切好後,就要掛曬,曬到六分幹,不黏手也不易斷時,再剪端摺疊,之後就拿出去曬得全乾。
據傳,閩南面線至今有八百多年歷史。面線寓意頗多。送行,吃上一碗太平線面,希望一路順風。待客,吃上一碗豬腳線面,希望洗塵壓驚去晦氣。孕婦分娩後的調養非常重要,吃雞湯線面或糯米飯,調養身體,可以使奶水通暢。辦酒席如滿月酒時,頭道菜一般用面線,取「福壽綿長 長命百歲」之意。也因此,它常常作為貢品,把面線紮上紅紙或紅線,用於神佛誕辰。
其受歡迎程度,從閩南傳統小吃「面線糊」中,可窺一斑。對許多閩南人來說,早晨出門走進一家面線糊店,點一份面線糊,一天的工作生活從此開始。這裡還有個傳說故事:
相傳,有一年乾隆皇帝來到泉州一個小村莊,不巧這個村正鬧饑荒,村民們窮得都揭不開鍋。當時,乾隆走進一秀才家中,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將家裡啃剩的豬骨頭和魚刺,洗乾淨後下鍋熬出一碗湯,然後用面線碎和木薯粉,做出一碗麵線糊。皇帝吃後,覺得十分鮮美,問這「龍鬚珍珠粥」是用什麼做的?秀才的妻子佯稱是家傳秘方,用上等面線和特等精製地瓜粉加工而成。皇帝一高興,就賞賜了這個巧媳婦,由面線做成的面線糊,也隨著流傳下來。而麵條,同樣是祭拜佳品。鄭子良說,閩南人習慣祭神佛用面線,祭鬼神用麵條。在閩南的四大節日裡(三月三、七月半、冬至和春節),人們都喜歡買來面線、麵條,祭拜完後,自己煮來吃。或湯、或炒,加一點料,就變成了美味的食物,給枯燥的日常,帶來少許滿足。
廈門老手藝一起來發掘裁縫、造船匠、修表工、織布機前的婦女、遊街串巷鏘刀磨剪子的匠人……這些數年、數十年前常見的老手藝,有的已經消失,有的正在消失,也有一些人滿懷熱情,在盡力復活它……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大工業及信息工業的衝擊,使一些東西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論它今天面臨怎樣的處境,我們都懷著一種積極的心態,趁它還在,對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這是最廈門周刊推出的系列專題「戀戀老手藝」的目的。
我們懇請有識之士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廈門老手藝的線索,我們一起發掘、留住它!
線索熱線:5589999
郵箱:playdm@163.com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李小慶 攝影/謝培育 編輯:曾欣欣 值班主編:林燕貞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