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裡的科學故事 哪裡還有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2021-02-08 北晚新視覺網

新聞背景大年初一,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各大影院,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期收穫票房冠軍。電影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不遠未來的故事:太陽急劇老化,隨時都有可能進入到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也將因此被吞噬。在此危急關頭,為了地球人的存亡,地球上的聯合共和國作出了一項緊急決定,在地球上建造上萬座重核聚變行星發動機,每個產生上百萬億噸的推力,把地球當成一個龐大的宇宙飛船,駛離現有軌道,駛向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比鄰星,從而開啟了一段長達2500年的星際旅行。

今天,我們就電影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學故事來聊一聊,也不失為一件有趣的事。

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

太陽誕生於約50億年前的一次星雲坍縮,太陽系的其它行星緊跟其後。太陽提供的能量來自於其中心氫氣的聚核反應,如同大量氫彈在太陽內部不斷爆炸,按照現有的數據估算,這種聚核反應總共將持續約100億年,所以,太陽還可以再燃燒50億年左右。

在小說《流浪地球》中,科學家發現太陽異常,並預測太陽將進入紅巨星膨脹階段,在接下來的數百年時間裡淹沒地球軌道。紅巨星是恆星燃燒到後期所經歷的一個較短的不穩定階段。不過人類學家曾經估算過,因為周圍環境的各種變化,人類在地球上還可以存在的時間大約是200萬年。而物理學家霍金曾經更為悲觀,因為人類使用能源的沒有效率,預言幾百年後就需要考慮離開地球。

在某個時間,地球在被淹沒之前就已經移到太陽系的宜居區之外,不再適合生命存在,反而在那個時候,火星將完全進入宜居區。

比鄰星是可能的歸宿嗎?

半人馬座比鄰星是除太陽之外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距離我們4.2光年。如果真的有「流浪地球」計劃,地球真的流浪到半人馬座比鄰星周圍,那裡的環境適合人類生存嗎?

根據哈勃等強大望遠鏡對於半人馬座比鄰星的多項觀測,我們還是可以了解到有關這個恆星的不少信息。半人馬座比鄰星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七分之一,屬於紅矮星,它的亮度比太陽低。

在劉慈欣寫《流浪地球》這篇小說的1999年,人們並不知道半人馬座比鄰星周圍是否有行星存在。而在2016年年底,歐洲南方天文臺一個名為「黯淡紅點」的發現讓天文學家和大眾都非常興奮——科學家們在半人馬座比鄰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和地球非常類似的行星,它的質量大約是地球質量的1.3倍,公轉周期為11.2天,位於半人馬座比鄰星的宜居區當中。天文學家使用了一個名為「地球相似指數」的參數,來描述這一行星和地球的相似度,「黯淡紅點」的相似指數高達86%。

即便如此,這顆行星的某些性質與地球仍相差甚遠。因為半人馬座比鄰星質量遠低於太陽,所以圍繞半人馬座比鄰星的宜居區也相應地更加靠近中心恆星。又因二者非常靠近,天文學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便會出現——潮汐鎖定。潮汐鎖定使得行星只有一面朝向中心恆星。在某種程度上,這類似於我們熟悉的月亮,我們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所以,行星永遠朝向中心恆星的一面溫度會很高,而另外一面溫度很低。

在潮汐鎖定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中心恆星頻繁的爆發現象。儘管半人馬座比鄰星質量比太陽質量小,但它的爆發頻率和釋放出來的能量要比太陽大得多。半人馬座比鄰星的行星上所接收到的紫外輻射,比地球上用來殺死病菌的紫外線強度還要高出100倍以上,這對於行星上的生命來說無異於一場災難。更糟糕的是,一旦潮汐鎖定,根據現有的理論,行星產生磁場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小,如果劇烈的恆星風持續吹來,即便行星上有大氣,在恆星風的作用下也會逐漸逃逸直至消失殆盡。

基於對半人馬座比鄰星環境的以上推測,半人馬座比鄰星可能並不是一個非常適合地球流浪的目的地。也許,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人類還可以找到除太陽之外距離地球較近、周圍有「地球相似指數」較高的宜居區的另一顆恆星。

人類是否能夠讓地球停止轉動?

在「流浪地球」計劃中的第一步就是讓地球停止轉動,儘管在電影中沒有直接展現這一場景,但是電影當中的旁白中有所提及,讓我們就先來看一下這個停止轉動是否可以實現。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的轉動能量是多少,可以很容易從網絡上搜索到,是2.24×1029焦耳,這個能量是非常巨大的。

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對比:一顆原子彈釋放出來的能量差不多相當於1百萬個TNT當量,或者相當於4.2×1015焦耳,而歷史上實驗過的釋放能量最強的大伊萬氫彈,釋放的能量差不多是5000萬TNT當量,或者就是2.1×1017焦耳。地球的轉動能量大約相當於1萬億(1012)個大伊萬氫彈同時爆炸。

不過或許在不遠的未來,人類能夠熟練掌握了重核聚變能力的話,產生能量的能力將極大提高。按照電影所說,每個行星發動機通過重核聚變能夠產生150萬億噸的推力。通過簡單計算我們可以推論,這樣一臺發動機如果能夠在赤道上持續不斷地產生反推力,那麼也需要21857天(大約60年)的時間才能夠讓地球停止轉動。

不過按照電影所言,人類製造了一萬個這樣的行星發動機,其中一部分是位於赤道之上用於減速的,如果數量可以達到100個左右的話,那麼就可以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停止地球轉動。這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不過實現的難度也不算小。

一旦地球停止轉動,將會發生什麼?

最直接的一個效應就是,沒有了轉動,目前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大陸都會被海洋所淹沒,這一點在電影當中有所提及。原因很簡單,在地球轉動的時候,因為離心力的緣故,作為液態的海洋會朝向赤道附近聚集,所以一旦地球停止轉動,這些水會向兩極流動,從而造成大陸被淹沒。在電影當中,人類移居到了地下生活。

那麼人類有可能還在地球表面生存嗎?根據美國ESRI公司的動畫模擬,最終幾乎所有的大陸都會被淹沒,只剩下赤道附近的一圈超級大陸凸顯出來。值得指出的是,即使這赤道附近的唯一大陸,也是充滿了很多危險。在轉動的時候,同樣是因為離心力的作用,地球的赤道地殼會顯得更為突出一點,然而在沒有轉動的時候,赤道附近缺少離心力,所以很可能會導致板塊坍縮,從而引發一系列的全球地震或者海嘯。

而且,因為沒有了轉動,所以地球將會有固定的一面朝向太陽,另外一面將一直處於黑夜當中,就仿佛我們在南極或者北極所經歷的極晝或者極夜那樣。電影中的中國救援隊長在地球表面運送行星發動機救援修復設備時,也提到了穿越極夜區。儘管有地球大氣的存在,但是遠離太陽的一面,還是會因為長期得不到太陽的照射,從而溫度變得很低,不太適合生命的存在。

為什麼流浪地球要駛入木星周圍?

整部電影所展現的一個主題就是如何擺脫木星的「剛體洛希極限」點。這裡我們需要先明白地球駛入木星周圍的原因。

木星引力是如此之強,為何地球不躲著木星行駛?其實在電影當中,聯合共和國政府本來想通過一種叫作「引力彈弓」的效應,使用木星對地球進行加速,沒想到部分行星發動機失效,導致地球被木星吸引而逐漸進入木星的「剛體洛希極限」,出現了電影當中所呈現的災難。其實引力彈弓效應在探測器飛行中被廣泛使用,通常被當作一種節省能源的加速方式,「旅行者一號」探測器就是利用木星和土星兩次引力加速,才得以逃出太陽系。

這個效應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因為行星本身也在圍繞太陽轉動,所以當行星吸引探測器或者其它天體的同時,就實際上賦予了探測器或者其它天體一部分速度,當探測器或者其它天體逃離出去的時候,就相當於被加速了。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類似例子來理解。

如果我們站在靜止的地面上向運動的火車頂上扔一個網球,在網球被彈起來的時候,地面上靜止的人看到網球的速度,其實就是火車速度和網球原來速度的疊加。所以當天體從某個行星周圍逃離的時候,其實就是本來的速度和天體速度的疊加。

「流浪地球」,這個大膽而美麗的想像值得我們嚮往。作為中國第一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帶給我們很多欣喜。中國的科幻電影之路,也如中國的科學發展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還需大家的共同努力。

(苟利軍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黃月 媒體人)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苟利軍 黃月

流程編輯 TF003

相關焦點

  • 當地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他們選擇讓少女做這種事…
    大熱的《流浪地球》,講述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 即將吞沒地球之時,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建設發動機把地球推離太陽系的故事。 宏大的設定震撼人心,而人類的堅守與團結讓人感動。
  • 霍金:人類必須到宇宙中尋找適合生存的第二星球,網友表示懷疑
    地球除了可能會遭到外來行星的撞擊風險之外,霍金還認為與嘉羿的輻射射線也會在未來加強並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威脅,大量的宇宙射線會直接導致地球生物的大面積死亡,在未來的某一天,地球將可能變成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到那個時候,人類就必須要有第2個星球能夠移居,人類的基因和文明可以保存下來。
  • 世界災難來臨,環境惡劣改變,實行流浪地球計劃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環境逐漸惡化,世界人民團結反抗《流浪地球》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影片一開始就顯得這部影片的主體,體現在環境這一方面,主要的講述了太陽的問題對環境來說造成的一系列問題導致了這部影片的主線接到了環境的方面,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主體,全世界的人民都要動員的團結起來去維護好自己的美麗家園
  • 這些科幻漫畫,適合喜歡《流浪地球》的你
    2019年春節檔,一部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客串,不靠流量藝人主演,卻短短5天收穫超20億票房和極佳口碑的電影——《流浪地球》,一舉成為時下最令人出乎意料的賀歲片黑馬,在春節期間給大家帶來一場中式浪漫的科幻盛宴。《流浪地球》的小說原作,來自曾著有《三體》、《球狀閃電》等作品,並獲得雨果獎的國內頂尖科幻作者劉慈欣。
  • 《流浪地球》影評
    ,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的新家園的故事。從影片一開始,計劃就不是建造諾亞方舟,不僅是人類自救,還一定要帶著人們的家園——地球,去流浪。北京的央視大樓、上海的東方明珠塔、萬裡長城等出現在每個中國人生活中的景象被封凍,那種強烈的代入感讓觀眾從心底裡悲傷、焦急。中國人心中的家園情懷讓中式科幻片絕不能捨棄自己腳下深愛的土地。信仰文化是中國人價值觀的立足點。「我們還有子孫,子孫還有子孫。」
  • 電影《流浪地球》高清完整版
    對人類整體的生存而言,種族毀滅是將個體死亡無限放大和徹底終結的終極隱喻。劉慈欣的所謂硬科幻,正是建立在看似冷峻、甚至冷漠的科學理性基礎上,對死亡和宇宙生存法則的審慎思考。《流浪地球》原著構架與創作初衷《流浪地球》的主題是末日逃亡,據說是劉慈欣「末日系列」作品的一部。由於他近乎焦慮地對宇宙、科技和人類群體命運的關注,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帶有危機和末日的色彩。
  • 《流浪地球》火了!電影中的這些科學奧秘,我們可以這樣講給孩子!
    《流浪地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流浪地球》講了一個腦洞十分大的故事。未來的某一天,人們發現太陽在急速老化,快要炸了,人類唯一生存的辦法就是逃離太陽系。但是,最近的適合居住的星系是4.2光年外的比鄰星。
  • 《流浪地球》給我們的啟示意義: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地下城裡,每個人都回歸到同等的生命初始​當空間站向全球廣播「地木相撞」的終極預警後,地下城裡開始變得混亂,有的尋找家人等待最後團聚,有的慌忙逃竄不知所措,而有的則在爭搶財物。此時,裝備哥(雷佳音飾)對他們悲觀喊道,「地球都要完了,搶這些東西還有什麼用」。
  • 盤點電影《流浪地球》中那些燒腦科學知識點
    「流浪地球」這個頗富詩意的電影名,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很多不熟悉故事的人們,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會以為是文藝片,不過它其實實打實的是一部科幻電影。該片講的是未來世界的地球,片中的爺爺一角是99年生人,年紀已經不小,可以想像那基本就是兩代人以後的世界。故事背景中的太陽系即將面臨崩盤,地球作為太陽系中行星裡的一顆,也即將逝去,由一件看似簡單的事件,漸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人們不得不開始思考地球與人類、人類文明該何去何從。我們可能聽說過各種版本的「世界末日」,但太陽成變紅巨星引起的「世界末日」肯定是必然會發生的!
  • 電影背後的科學: 人類一旦讓地球停止轉動,將會發生什麼?
    春節期間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各大影院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期收穫票房冠軍電影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不遠未來的故事:太陽急劇老化,隨時都有可能進入到紅巨星的膨脹階段,地球也將因此被吞噬。
  • 24顆比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探測器傳回信息,卻讓人失望!
    24顆比地球更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探測器傳回信息,卻讓人失望!金星火星地球被稱為太陽系中的三兄弟,因為三者都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地帶當中。可是三顆星球的環境卻截然不同,地球環境溫度適宜誕生出了生命,火星被認為是人類未來的第2個家,金星上的溫度高達400多攝氏度,想要在短時間內建造成為像地球一樣,溫度適宜的星球,是非常不現實的。太陽系中的24顆宜居星球很明顯,在太陽系中火星是除了地球之外承載生命的最佳選擇。
  • 電影《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常識錯誤你知道嗎?
    《流浪地球》拍攝場面宏偉,可是實在不敢恭維科學顧問的水平。為了拼湊劇情和突出推力發動機的視覺效果,突破生活常識和科學常識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恐怕還會讓中小學生接受錯誤的物理知識。讓人不吐不快。首先是地球必須要脫離太陽系的假設。 記得原著裡是預測太陽要發生氦閃,地球要被吞沒。 氦閃當然是作者編出來的。但是這個假設讀者一般可以接受。這個比電影裡莫名其妙的一句"太陽在膨脹"要顯得靠譜多了。
  •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流浪地球》
    同名短篇小說《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是同名短篇小說,然而這部電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講述了太陽乾涸和膨脹的故事,地球需要通過木星的引力彈射器逃離太陽系,然而卻偏離了木星的洛希極限,在危機時刻地球被木星的引力撕裂的地方,全世界的人們都在一起努力逃離木星的引力。
  • 《流浪地球》的另類結局:六百萬年後人類團滅
    恰如劉培強所說"從流浪地球計劃啟動的第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當人類開始踏上太空流浪之旅時,就再也沒有退路。那麼如果人類太空移民計劃失敗的話,又會是怎樣的結局呢?由丹麥與瑞典合拍的低成本科幻片《安尼亞拉號》則向我們展示了《流浪地球》的另類結局。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
  • 《流浪地球》中人類推動地球希望到達的新家園,其實就是比鄰星
    為了人類的希望流浪地球當然,也有的朋友在看了《流浪地球》之後,表示有些內容並不是特別明白,還有的朋友對電影的內容提出了質疑,當然作為科幻電影只要在相對合理的科學框架內,來展開情節就行,也不需要處處都合乎全部的邏輯,因為本身推動地球脫離太陽系涉及的影響面實在太廣,也無法面面俱到。
  • 從星際穿越到流浪地球,一部成功的科幻電影需要哪些元素?
    01 星際穿越——人類種族的"Plan B"電影《星際穿越》《星際穿越》是一部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科幻電影,故事的背景是很多年後,地球上的植物都得了"黑死病",隨著自然環境的惡化,人類面臨著物種滅絕的威脅,這時候科學家開啟了人類種族的"Plan B"計劃,一個探險小組準備穿越活動附近的蟲洞,找到一顆適合人類移民的星球。
  • 下一部《流浪地球》在哪裡?
    原標題:續寫國產科幻電影的新篇章(時代氣象·文藝表現(11))下一部《流浪地球》在哪裡?自從電影《流浪地球》這一2019年中國影壇的現象之作「橫空出世」,科幻便成了國內影視界炙手可熱的題材。電視劇版《三體》發布概念海報、電影《流浪地球2》進入籌備期,以及媒體上不時見到的科幻文學影視化的消息,不斷刷新觀眾對國產科幻電影的期待。前不久,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發布《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 當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帶著地球說走就走,真的可以實現嗎?
    縱觀太陽系,恆星太陽,八大行星,兩百零五個衛星,五十萬個小行星,還有矮行星和少量彗星。太陽看似掌控著整個太陽系,所有的行星都被太陽的巨大的引力所吸引,圍繞著太陽轉。萬一某一天發生了點什麼意外,太陽系會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嗎?
  • 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電影――《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是改編為劉慈欣寫的一部小說《流浪地球》,這本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