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老不自覺?學會「路徑依賴」理論,讓孩子好習慣成自然

2021-01-16 小C育兒家

最近弟弟打電話向我請教,說我那個剛上小學的侄子每天寫作業的時候都要他們大人陪在身邊,不然就不願意寫。寫作業的過程中更是會不斷的問他們這道題怎麼做,那道題答案多少,讓他們頭疼不已。

我問他,是不是每次看到孩子寫錯題或者不專心的時候,你們就會忍不住斥責他?弟弟突然激動了起來,說他每天都會因為這些事情罵兒子,一會不盯著都不行。我終於找到了原因,侄子沒有養成獨立的學習習慣,和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學習習慣更不可忽視,好的學習習慣將讓孩子一生都受益無窮。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路徑依賴原則。

什麼是路徑依賴?

從字面上解釋,就是人們習慣了走某一條路,就會對其產生依賴,不願意再換一條新路去嘗試。引申到孩子的習慣上,如果孩子養成了一種習慣,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會有一種慣性使然,推著他們沿著既定的軌道一直往前走,很難走出他們自己選擇的道路。

舉個例子:鐵路是我們現在最經常使用的出行工具,兩條鐵軌的標準距離是4英尺又8.5英寸,相信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一個數據出現,一定是經過無數人反覆推理得出的結果,但其實背後的真相,估計能讓人們大跌眼鏡。

鐵軌的標準距離是根據之前電車的標準而來,電車的標準又是根據馬車輪距標準而來,馬車輪距標準是根據馬路撤跡的寬度而定。而馬路撤跡的寬度其實就是羅馬戰車的寬度,那麼羅馬戰車的寬度從何而來呢?其實只是根據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所定。

於是我們不難看出,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決定了我們現在鐵路鐵軌的標準距離,這就是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有助於人們形成良好的習慣,對於孩子而言,如果把好的學習習慣一直堅持下去,那麼他們離成功就會越來越近。

荀況——《勸學篇》:「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為什麼孩子需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1、習慣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只有毅力才會使我們成功,而毅力的來源又在於毫不動搖,堅決採取為達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

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而且當人們的習慣一旦形成之後,就很難被改變,這其中包括好的習慣,同樣也包括不好的習慣,所以任何習慣都具有穩定性。

根據我國成功學專家易發久研究,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7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階段:7-21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自然」,但還需要意識控制。第三階段:21-90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不經意,自然」,無需意識控制。

正因為如此,孩子最初的習慣形成才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是好習慣,父母當然要鼓勵,並且幫助孩子一直堅持下去。如果是壞習慣,那麼父母必須及時發現並且幫孩子糾正,當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就像有些人小時候喜歡啃手指一樣,長大後他們依然會啃手指。

所以父母應該從一開始就多花心思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千萬不要覺得好習慣的養成太難,因為和費盡心思改變孩子的壞習慣相比,好習慣的直接養成真的會容易很多。當然這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父母一定要有耐心,陪孩子一起成長進步。

2、習慣具有強大的力量

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曾經有人把一條梭子魚放進了滿是小魚的水池裡,它習慣了張嘴就有魚吃的生活,當有一天它被玻璃瓶罩住之後,它依然向從前一樣,想要張嘴就吃魚,卻發現總是處處碰壁。在多次嘗試失敗之後,梭子魚便放棄了努力,即便人們拿開了套在它外面的玻璃罩,梭子魚也不願再努力了,導致最後活活被餓死。

由此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雖然梭子魚很餓,但是它已經習慣了不做任何努力,這直接導致了它的死亡。

同樣,如果我們能夠養成好的習慣,孩子從小就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那麼他們便會一直在好習慣的道路上行走。也許當下我們看不出孩子的改變,但是日積月累之後,孩子的進步必然會超出我們的想像。

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路徑依賴非常重要

1、在生活上訓練孩子

很多父母總是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孩子的學習永遠是最重要的,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都要為學習讓步。於是孩子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弱,他們習慣了被父母包辦一切,,逐漸成為了生活中的「低能兒」。

父母完全可以嘗試放手讓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樣看似在佔用學習時間,其實會讓孩子得到更多。在動手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能夠掌握很多生活必備技能,同時也能夠讓他們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得到放鬆,更能夠鍛鍊他們手腦和諧能力,對提高孩子的學習其實非常有幫助。

2、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習慣

對於一些剛入學的孩子,父母可以適當的坐在他們身邊陪同一起學習,因為此時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很多題目的意思都不太看得明白,沒有拼音標註的更是無法看懂。這時父母可以給孩子讀題,並且向孩子解釋題目的意思,但是完成的過程要完全交給孩子。

漸漸的父母要學會抽身,當孩子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之後,父母不應該幹涉他們的功課,而是要留給孩子充足但又獨立的思考空間,不要總是盯著孩子的作業,發現孩子不對就大吼大叫,這樣只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主動性。

教孩子學會思考,如果孩子真的無從下手,那麼父母也可以適當的引導孩子找到解題思路,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當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真正愛上學習之後,學習中的好習慣便會自動形成。

3、學習的時間不宜過長

很多父母要求孩子放學回家後就開始做作業,一直做到吃飯,然後在吃飯時又不停的催促孩子,讓他們趕緊吃,吃完趕緊學習。在他們看來,孩子的學習時間越長越好,這樣孩子才能學到儘可能多的東西,學習成績才會有所進步。

但我們真正要關注的並不應該是孩子學習時間的長短,而是孩子的學習是否有效率。如果孩子只是人坐在書桌前,心卻飛到了房間外,那麼這樣的學習又有什麼意義呢?父母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和承受能力,當他們在學校學習一天之後,回到家裡如果也沒有片刻的喘息,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每天學習的時間應該控制在四五十分鐘,也就是一堂課的時間,之後可以慢慢增加,具體情況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性而定。欲速則不達,甚至有可能讓孩子不願學習,想要逃離。

孩子如果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父母便會省心很多,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知道如何去獨立學習。只有孩子願意主動學習,他們才能真正有所進步,取得好成績。

相關焦點

  • 孩子學習不自覺,多半是這個原因!僅四招,幫你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詳細的講了孩子學習效率低,需要培養五個好習慣:培養預習的習慣,培養整理的習慣,培養認真聽講的習慣,培養思考的習慣,培養做完作業要自查的習慣。孩子有了正確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學習效率有提高的辦法,有沒有改善孩子學習不自覺的方法呢?當然有。孩子學習不自覺,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為什麼不自覺?
  • 孩子壞習慣多,善用條件反射理論,幫助孩子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前些天和姐姐說起孩子的教育,說自己家的大寶根本沒有養成好習慣,孩子還這麼小,以後可怎麼辦。隨著和姐姐的深入交流,我才知道他家大寶有好多不好的習慣。晚睡晚起不睡還不好好吃飯挑食,讓他去學習拖拖拉拉十分鐘也寫不出一個字來,一旦抱著手機電腦,叫多少次都下不來。
  • 孩子學習不主動不自覺,該怎麼辦……
    言教身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找尋過您家孩子學習不主動不自覺的原因?想糾其正,必尋其因。我家孩子總結一下,有這幾點原因:畏難,貪玩,枯燥,乏味,沒意思。其實我還對孩子管教方面不算嚴格,基本每天都能夠讓她玩個痛快,但是孩子他自己本身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任何事情他都不知道有個度。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學會和孩子談判,能答應的就當應,不能答應的要勇於說不,這樣主動權在你手上,孩子才不好狡辯,談判也能順利地進行。當然全過程你要保持友好的態度,親和微笑,因為這畢竟不是在法庭上談判!
  • 當孩子在學習上不自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時候,父母該怎麼辦?
    首先,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就要開始為他制定時間表和日常活動,但是要慢慢來,不要指望孩子在一夜之間會發生多大的變化,大部分孩子都不可能突然之間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的,所以你要幫助他逐步學會管理時間,就像當初你幫助他形成睡眠,吃飯的規律和習慣一樣,他同樣需要你的幫助來形成學習的好習慣,在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是你要保持輕鬆和微笑,給予鼓勵,而不是批評。
  • 孩子在同類問題上重複犯錯怎麼辦?培養孩子3個學習的好習慣
    考試,尤其是中考、高考這樣的大型考試,是對學生平時學習情況的一個徹底考查,這其中就包括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考查。如果孩子在平時不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缺陷就會在考試中暴露出來,就如下文中的嵐鼠一樣。嵐嵐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女孩,學習也非常用功,但是每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有時候甚至連卷子都答不完。
  • 孩子不聽話、亂發脾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用這一套繪本就夠了
    最開始我以為跟孩子多說幾遍,孩子自然就能記住了,所以每天吃飯之前我都會叮囑孩子洗手,每天睡覺之前我都會叮囑孩子刷牙,但是時間久了,我發現一旦我不在,或者說我沒有叮囑他,他就堅持不下去了,經過這件事我明白磨嘴皮子是沒用的。
  • 為啥叛逆期孩子邊學習要邊玩手機?如何從源頭削減孩子對手機依賴
    比方說有一個15歲的男孩,只要是幹預學習、寫作業相關的事,就磨蹭的不行,而且自己還總結出一套理論,說只有邊玩手機邊聽音樂,才能夠讓自己放鬆,才能夠繼續寫作業,所以,孩子學習的狀態往往是,寫一會作業,然後看一會手機,刷刷視頻,回復一下微信,再玩會遊戲,一大段時間就過去了;父母也試過和孩子講道理——「不是說不讓你玩手機,你先把作業寫完,然後適當地放鬆一下是可以的」,但孩子偏偏要得寸進尺
  • 詹姆斯馬奧尼:路徑依賴、制度理論與比較歷史分析
    我的博士論文是關於五個中美洲國家的路徑依賴式發展以及在19世紀的關鍵時點(critical junctures),而用關鍵時點作為博士論文理論框架的想法直接來自科利爾夫婦。我在伯克利讀書時,他們剛出版了以關鍵時點為理論框架的《塑造政治舞臺》。我的博士論文在很多方面試圖將他們的關鍵時點理論擴展和完善為一個全面的路徑依賴式發展理論。另外,我在伯克利時,彼得·埃文斯剛完成他的傑作《內嵌的自主性》。
  • 孩子五年級,寫作業不自覺,不盯不寫,誰是始作俑者?該怎麼辦
    永遠有上不完的輔導班,永遠有做不完的作業,做完了老師布置的作業,父母還會再布置一些,美其名曰孰能生巧。久而久之孩子感覺累,於是學會了應付,寫作業時不全心投入,邊寫邊玩。久而久之,對學習沒有了興趣,甚至偷偷的玩手機遊戲。
  • 孩子學習不自覺怎麼辦?機智媽媽用這3招,讓孩子主動拿起課本
    這看似是孩子有拖延症,其實說到底就是不自覺。02案例分析小芳的兒子剛上三年級,開學沒多久她就已經被老師談話好幾次了。為此小芳一直很鬱悶,孩子變成這樣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孩子對待學習不僅無所謂,而且一點都沒有積極性。
  • 學習圍棋,可以養成這些好習慣
    很多家長送孩子學圍棋,不僅僅是因為孩子喜歡,更因為,圍棋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很多好習慣。1、學習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一方面,讓孩子從喧鬧的課間活動中,把心靜下來;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孩子做事情,先靜心。觀棋不語真君子,下棋的時候,沒有人幫得了孩子,那是屬於他的戰場。這在無形之中,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在圍棋的學習過程中,孩子也會慢慢培養成靜心思考、學以致用的習慣。
  • 讀書郎打造名師+模擬遊戲+AI精品課,讓孩子養成學習好習慣
    ,可能還導致孩子疲倦和厭學情緒。讀書郎的在線教育是通過課堂遊戲和互動,引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收穫樂趣。 1.模擬和遊戲化PK設計 寓教於樂,1-9年級孩子對遊戲和PK是十分熱衷的,將這種形式結合在課堂中,更能讓孩子沉浸式體驗課堂學習。
  • 讓孩子學會如何與異性相處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便渴望與異性交往。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彼此的感覺總是美妙的,例如男女同學在一起踏青、過生日、划船、度假。孩子們渴望交上知心朋友,找到傾吐煩悶的對象。他們喜歡分享彼此的快樂,取得真誠的理解,尋找心靈的慰藉,交流學習中的問題。可以說,這是一種純潔的友誼,但是如果孩子沒有正確處理這份感情,不知道怎樣與異性交往,友情可能演變成早戀。
  • 把「討債的孩子」變為「自覺學習的孩子」,家長需要三種勇氣
    上次開家長會,同桌的媽媽大概是聽到幾個老師都表揚了為兒子,就來問我怎樣教育孩子,並不停的抱怨自己的孩子考試成績差,還不努力、不學習,又問我們上了哪些補習班。當我告訴她,我們沒上任何補習班,並給了她一點點孩子學習竅門的時候,這位媽媽的第一反應是「你兒子自覺啊!我兒子可不行!」又說我們是「報恩的孩子」,她兒子是「討債的」等等……其實,我挺理解她,因為我兒子也曾經常常被老師點名批評,數學、語文都考過好幾次不及格。
  • 學習很努力卻沒進步?孩子可能陷入「假勤奮」,用這4招解救孩子學習
    我會以這本書的理論為基礎,然後再結合我在教研教學過程中的觀察與感悟,抽絲剝繭出一些內容,目的是幫助各位父母和孩子在學習與發展才藝的時候更加有效,事半功倍,讓孩子拒絕低效重複的天真練習,提升效率,更好地平衡當下的學習和生活。首先請各位父母回憶一下:你在學習的時候,有沒有過三分鐘熱度的情況呢?開始非常想學,但學了幾天就放棄的經歷?你放棄的原因是什麼呢?
  • 二胎媽媽探訪日本幼兒園:為什麼被「折磨」大的孩子,反倒養成了好習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感覺。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要給孩子樹立的好習慣和品格越來越多,按時作息、節約、誠實、勇敢...給孩子培養這些習慣和品格的時候,我們總是找不到重點,分不清主次,手忙腳亂。花果很自覺地踩著小板凳,自己刷牙、洗臉、擺好毛巾,最後放好小板凳,洗漱好之後,自己疊好睡衣,換成幼兒園的校服。
  • 孩子學習茶藝有哪些好處?
    每一項技能,都是一門特長,茶藝自然也是。很多優質的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都會投放茶藝的工作的材料,讓孩子從體驗中學習。小編為各位讀者從三個方面總結了學習茶藝的好處,供大家品鑑。一、知識方麵茶葉是我國的古老文化之一,它蘊含了很多的知識,值得孩子們去了解探索。
  • 孩子不自覺怎麼辦?你缺的是逼一把孩子的勇氣
    孩子因為年紀小、性格、心態等方面都不成熟,而且好奇心嚴重,所以需要家長進行一定的監督,這是無可厚非的,指望孩子去自覺的學習,顯然是很難辦到的。 不要指著孩子自覺 許多家長開始給孩子扣上不自覺的帽子,這樣家長就覺得孩子不學習、犯了錯,都是孩子不自覺的情況引起的,其實,這樣的思維是大錯特錯的,你指望著孩子自覺,真的是指望不上。 你不讓孩子吃冰箱裡面的零食,孩子在你不在的時候,就會偷偷的去吃,根本不會管你的言語。
  • 孩子總不聽話,是不是我們管得不夠嚴?蒙氏:管教越少孩子越自覺
    最近和小區的媽媽們聊天,有的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實在太難管了,不讓孩子幹啥他偏要幹啥,每天家裡都是雞飛狗跳的,一刻都閒不住,一會兒跑到衛生間玩水,把盆子裡的水譁啦一下都倒自己一身,一會兒把盒子裡的積木全部灑出來再塞進沙發下面,一會兒又爬到飄窗上蹦啊跳啊,一點都不自覺。我問媽媽,孩子幾歲了,媽媽說兩歲半,我不由的吸了口氣,感同身受地說:真是可怕的兩歲啊。
  • 孩子學習沒動力?不如試試體驗式教學,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當孩子們背不下一首古詩時,死記硬背的方法已經默認的成為了首選。鄰居家的孩子一年前朗朗上口的《詠柳》,一年後再讓他表現一下時,背的已經是磕磕巴巴了。斯賓塞說過"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