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橫縣茉莉花田(9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本報記者曹禕銘攝
▲橫縣茉莉花(9月15日攝)。本報記者王念攝
▲橫縣一茶廠工作人員通過手機直播銷售茉莉花茶(9月14日攝)。本報記者曹禕銘攝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王念、王軍偉、曹禕銘)10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從兩捆花苗到百億元花產業:廣西橫縣以花富民強縣之路》的報導。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這首曲調優美、極具中國風的《茉莉花》,不僅在我國廣為傳唱,還有著廣泛的世界影響。
1965年,周恩來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赴印尼參加慶祝萬隆會議十周年慶典活動,隨行中國藝術家演唱了這首歌;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交接儀式上,中國軍樂團演奏的第一首樂曲正是《茉莉花》;1999年,中央民樂團赴維也納參加新年音樂會,當這首曲子演奏完畢,金色大廳掌聲雷動;國外不少樂團和藝術家,也經常在重要場合演奏或演唱《茉莉花》……
這首歌的前身《鮮花調》已在江南傳唱數百年。1942年冬天,新四軍文藝戰士何仿到江蘇六合金牛山下採風,被當地民間藝人演唱的《鮮花調》深深吸引,搜集詞曲並整理加工,歌曲《茉莉花》問世。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但歌詞描繪的,好像是廣西橫縣當下的景色。我國最大的茉莉花產地,正是橫縣。目前,橫縣茉莉花種植面積超過11萬畝、花農33萬餘人,茉莉花和茉莉花茶產量均佔全國總產量80%以上,以此奠定了橫縣「中國茉莉之鄉」的地位。今年9月14日,《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籤署,首批中國100個受歐盟保護的地理標誌中就有橫縣茉莉花。
(小標題)鬱江兩岸春風起 芬芳美麗滿枝椏
車入橫縣,公路兩旁種著成片茉莉花,有的連綿數千畝,空氣中瀰漫著沁人心脾的芳香。近年來,橫縣茉莉花產業不斷發展升級,不僅「芬芳美麗滿枝椏」,還成為「四季飄香、月月掙錢」的「致富花」。
橫縣種植茉莉花歷史悠久,明朝《橫州志·物產》等史料早有記載。橫州州判王濟在《君子堂日詢手鏡》裡記述:「茉莉甚廣,有以之編籬者,四時常花。」詩人陳奎「異域移來種可誇,愛馨何獨鬢雲斜」的詩句,側面證實茉莉花引種自異國。
位於廣西東南部的橫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長年雨量充沛、光熱充足,在滔滔鬱江形成的衝積平原上,周邊起伏的低山丘陵有效阻擋颱風侵襲。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茉莉花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史料記載,茉莉花原產於古羅馬,通過絲綢之路在漢朝時傳入中國。自宋代以來,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中國出口海外的重要農產品,到清代達到鼎盛時期,遠銷北美、西歐、東南亞。長期以來,橫縣人種植茉莉花只作觀賞和聞香用,沒有充分挖掘經濟價值,新中國成立後,橫縣境內鮮見茉莉花蹤跡。
記者在橫縣採訪,多名老一輩茉莉花種植者和花茶製作師傅提起一個叫黃錦河的人,尊他為橫縣茉莉花產業的開拓者。黃錦河已於2019年因病辭世,記者只能讀到他未出版的個人回憶錄。
黃錦河祖籍廣東佛山,生前為原橫縣茶廠廠長。新中國成立前,黃錦河的父親在廣州茶行裡做茶,1952年到廣西支援梧州茶廠建設,1954年又被安排到橫縣茶廠,一家人從此定居橫縣。
黃錦河隨父親到廣西時才12歲,成年後也在橫縣茶廠工作。1958年茶廠擴建,廠區東北角有塊荒地,有人建議挖塘養魚或開荒種菜,黃錦河卻提出種茉莉花:一來雅觀好看,二來廠裡可以嘗試生產茉莉花茶。「父親組織種下的這片茉莉花,成為我兒時樂園,」黃錦河女兒黃姮回憶說,「也讓我從小與茉莉花結下不解之緣。」
茶廠採納了黃錦河的建議,然而,到哪兒去找茉莉花苗呢?
黃錦河想到了在廣東做茶葉進出口貿易的業務員詹漢生,請其採購並送過來。1959年3月,詹漢生傳來消息,約定時間從廣州坐船到廣西貴縣(今貴港市),黃錦河連夜騎自行車趕往碼頭,拉回兩捆茉莉花苗,與茶廠工人剪枝扦插。剛開始種植的茉莉花不足1畝,隨後逐年分苗擴展到5畝,1962年已可摘花試做花茶了。這些實驗性種植為橫縣後來發展茉莉花產業儲備了首批種苗。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村民按下了改變命運的紅手印,在相距遙遠的橫縣,黃錦河也正與當時的雲表人民公社站圩生產大隊幹部謀劃種植茉莉花的事。黃錦河回憶錄有這樣的記錄:「當時還不允許農民自由種植經濟作物,我們計劃在雲表站圩種植15畝茉莉花是要冒很大風險的。我多次叮囑他們,送花苗要等到晚上再送,種植也要悄悄地做,千萬不要聲張。」
茉莉花該怎麼種?怎麼養護?能不能掙錢?黃錦河和當地幹部群眾摸著石頭過河。由於缺乏經驗,花農在種植過程中使用了過量的農家肥,剛剛生根的花苗被「燒」死5畝多,黃錦河及時組織技術人員指導,最終保住了剩下的9.6畝。改革開放後,橫縣多個地方陸續摸索種植茉莉花,最成功的還是當時的站圩生產大隊。
雲表鎮飄竹村黨支部書記謝永衝還清楚地記得當年種花經歷。1981年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開時,他家分得近3畝責任田。「以前只能種一點水稻、玉米,大家都不富裕。」謝永衝說,「當時每斤茉莉花收購價已經達到1元,可以買好幾斤米,大家積極性很高,不少人也通過種花富裕起來。」
在橫縣,一代又一代種花人和制茶人努力探索,經歷了數不清的酸甜苦辣,終於有了收穫。如今走進橫縣,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茉莉花海。伴隨著四季輪迴,花開花落生生不息,茉莉花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興,整個產業年產值超百億元。
(小標題)窨得茉莉無上味 列作人間第一香
據考證,茉莉花茶製作工藝最早發源於福建。整個工藝最重要的環節是窨制,即把茶葉與茉莉花不同的香氣拼合起來,茶引花香、花增茶味,製作出氣味鮮靈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勻柔軟的茉莉花茶。
在採訪中,橫縣不少資深制茶師傅向記者介紹,當地茉莉花具有花期早、花期長、花蕾大、產量高、質量好、香味濃等特點,每年4月至10月集中綻放。窨制過程是鮮花吐香和茶胚吸香的過程,茉莉花在溫度、水分、氧氣等多種因素作用下吐出香氣,茶胚則吸收花香。窨制次數越多,茶的香氣越濃鬱,業內有「窨得茉莉無上味,列作人間第一香」的說法。
「製作茉莉花茶的工藝很講究,一個因素掌握不好,都很難保證品質。」橫縣鬱江茶廠負責人黃榮新說。今年73歲的黃榮新是廣西首批外出學習茉莉花茶製作技藝的老師傅之一。
上世紀60年代,國內的茉莉花茶主要由福州茶廠和蘇州茶廠生產。1966年,橫縣茶廠和梧州茶廠分別選派3人前往蘇州茶廠學習,黃榮新就是其中之一。可回到廣西後,學到的技術並沒有及時用上。直到1978年,黃榮新才開始利用黃錦河在廠裡種下的茉莉花嘗試製作花茶。從那時起,國內茶行業出現變革,茉莉花茶產業也憑藉這股春風醞釀著發展動力。為了適應市場變化,自治區供銷社從橫縣茶廠、梧州茶廠和桂林茶廠抽調技術骨幹,前往蘇州茶廠、福州茶廠和南昌茶廠學習茉莉花茶製作技術,其中又有黃榮新。
「蘇州茶廠主要做內銷,福州茶廠主要做外貿,南昌茶廠的生產規模較小。」黃榮新回憶說,「為了多學一點,我們幾乎形影不離地跟著師傅,晚上回住處還要集中交流討論,就這麼一點一滴把花茶製作技術拼湊了起來。」
橫縣花茶協會黨總支書記陳道平是較早學做茉莉花茶的技術工人。「黃錦河、黃榮新等老一輩師傅把技術無私傳授給我們,後來橫縣很多茶廠都能製作茉莉花茶。」
順來茶廠董事長周煥洪說,茉莉花茶的神奇之處是有花香而不見花,關鍵在於怎麼存貯花香。「必須精心篩選純淨的花苞,控制花的鮮靈度,專注守候花開的時間,掌握好花與茶的比例,窨制過程中不敢有半點疏忽。」
夕陽落山,暮色降臨。在長海茶廠的車間裡,生產部經理孫志華仔細查看當天收購的茉莉花苞,到晚上八九點鐘,這些花苞將迎來與茶葉的第一次相遇。孫志華認為,雖然茉莉花茶的製作工藝相近,但每個師傅都有自己的理解,對周圍環境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只有達到人、茶、花合一的境界,做出的花茶才有「靈魂」。
窨制高品質的花茶,首先要有高品質的花。到了茉莉花生長旺季,每天下午3時起,橫縣的茉莉花交易市場迎來大批收購商和花農。茶廠當天收不收花、收多少花,由制茶師傅說了算。「要看天氣,如果連續3天以上是晴天,第4天就可以收花,經過太陽暴曬,茉莉花香會很濃鬱。」孫志華說,「除了看太陽,還要看風向,北風天花的品質比南風天好,南風天又比無風天好。」
收回來的茉莉花苞,一般要先養花,控制溫度和溼度,確保當晚綻放;其次要篩花,留下健康的花苞;之後是拌花,將待放的花苞與事先準備的茶胚混合。這時,窨制過程才剛剛開始,拌勻的花與茶堆放約4個小時,然後及時攤開散熱,避免溫度過高影響茶葉吸收花香,溫度下降後再次拌勻收堆,4個小時後將茶、花篩分,烘乾茶葉,自然冷卻。
茉莉花一般是夜間開放,一個窨次通常需要一整夜時間。經驗豐富的制茶師傅介紹,一款優質茉莉花茶需要經過多個窨次,一般來說,3窨以下是普通花茶,6窨以上是品鑑級花茶,8窨以上才屬於高端花茶。並不是每個夜晚的自然條件都適合窨制花茶,天氣不好時需耐心等待,所以優質茉莉花茶的窨制過程往往耗時很久。
黃姮繼承了父親的制茶手藝,從茶胚選料到收花窨制都事必躬親。「第一個窨次尤為重要,我必定親自動手。」黃姮說,正是對品質始終如一的堅守,他們的茶在四川、臺灣等地有穩定的客源,每年訂單都會源源不斷找上門。
目前,橫縣已有60多個本土茉莉花茶品牌,產品多次在國內外比賽中獲獎,橫縣茉莉花也成為廣西最具價值農產品品牌之一。
(小標題)建文去處仍是謎 茶禪一味在橫州
懂茶的人知道,茉莉花茶並不是越香越好。所謂茶引花香、花增茶味,茶的清香與花的芬芳融為一體,但是說到底,茶是根本。也正因為如此,橫縣製作茉莉花茶的茶胚需要選用高檔綠茶,茶葉大多來自其他地方。
橫縣有沒有本地優質茶葉呢?採訪中,不少制茶師傅都提起了「南山白毛茶」,並對其品質讚不絕口。這種茶產自橫縣南山,亦稱寶華山,因其位於縣城南面,當地人稱之為「南山」。
《橫州志》裡有關於寶華山的描述,稱其「山聳而奇,靈而秀,鬱蔥而偉麗,泓清而泉洌」。《橫縣縣誌》記載:「南山茶,葉背白茸似雪,萌芽即採。細嫩如銀針,飲之清香沁齒,有天然的荷花香。」相傳,山中名產「南山白毛茶」為建文帝栽種的茶樹所產,老茶樹依然長在南山上。
循著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的指引,記者探秘南山,茂密的叢林中看到一處古色古香的茶莊,女主人表示,老茶樹的傳說在當地人人皆知,但並不在茶莊附近,在對面山上的應天壽佛寺。
記者來到寺前,偶遇外出歸來的行舟法師,說明來意,法師在前引路,穿過荊棘叢生的樹林,踏進一人多高的野草叢,一路攀爬至後山的半山腰,終於看到了一片茶樹,周圍被鐵絲網圍了起來。眼前的茶樹並不是古樹,見記者疑惑,法師解釋說,傳說中的古樹早已經無處尋覓,這些茶樹品種為「南山白毛茶」,卻是無疑的,所以專門劃出一片山地保護起來。
關於建文帝種茶的傳說,行舟法師說得更清楚。「靖難之役」後,建文帝隱居寶華山應天壽佛寺,削髮為僧並擔任住持。他看到當地村民以種茶為生,但茶的質量不好,產量也不多,便細心觀察茶樹習性,挑選優質茶苗移到後山上種植,經過多年培育,終得一質優高產的品種。他還根據自身品茶經驗研製出「銀尖白毛茶」,並把製作技術傳授給當地村民,村民們為感謝建文帝,將「銀尖白毛茶」稱為「聖種白毛茶」,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南山白毛茶」。
「靖難之役」消逝在歷史的塵埃中,建文帝下落之謎仍為後人津津樂道。傳說裡的事情也只能當成故事來聽,依託花與茶造福群眾,還得從眼下實際出發。「南山白毛茶」畢竟稀少,花茶產業對茶需求量大,每年生產季大批茶葉都會從四面八方向橫縣匯聚,經過窨制後又流向國內外消費市場。
(小標題)茉莉花開香千裡 富民路上賽群芳
雲表鎮飄竹村村民謝賜漢曾經很為生計發愁,但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後半輩子會與茉莉花結下不解之緣,生活也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聽說種茉莉花能掙錢,謝賜漢從黃錦河那裡要來種苗,試著種了1畝。3年後茉莉花豐產,第一次捧著那麼多鈔票,他激動得難以入眠,「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錢,真沒想到種花這麼賺錢。」
行情越來越好,農民種花積極性也越來越高,謝賜漢家所在的飄竹村茉莉花種植面積快速增長,村裡的新樓房越來越多,不少村民家還買了小汽車。
橫縣被確定為新的茉莉花茶生產基地後,發展勢頭更加迅猛,一躍成為國內種植茉莉花最多的地區,國內茉莉花核心產區隨之發生轉移。橫縣乘勢而上,把茉莉花產業作為重大富民強縣產業,先後出臺了《橫縣茉莉花產業發展獎勵扶持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每年安排大量資金予以扶持。「近些年花的行情一直不錯,平均種一畝茉莉花年收入大概有2萬元左右,管理得好,還能掙更多。」橫縣茉莉花產業服務中心主任陸宏建說,一大批貧困戶和花農參與到下遊產業鏈中,產業帶動脫貧致富效果明顯。
在校椅鎮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大片「茉莉花海」長勢喜人,在這裡試點的茉莉花生產數位化項目,通過實施茉莉花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監測等項目,使標準化種植的茉莉花較傳統種植的花期延長40天,每畝花為花農增收3600元以上。
與此同時,橫縣還不斷健全完善茉莉花系列產品生產標準體系,制定發布《茉莉花種苗生產技術規程》等行業標準,不斷提升茉莉花標準化種植、加工水平。
以花為媒,以花相知。伴隨著一年一度的「世界茉莉花大會」「全國茉莉花茶交易博覽會」「中國(橫縣)茉莉花文化節」等活動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茶商、專家匯聚橫縣,為茉莉花產業大發展帶來更多機會。
橫縣抓住機遇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以花茶產業為代表的電商快速發展,傳統的茉莉花(茶)產業正逐漸形成線下線上同「香」的發展格局。
走進長海茶廠產品展示間,身穿民族服飾的工作人員正通過手機直播平臺向網友推介產品。茶廠負責人唐萍介紹,網上銷售已成為他們開拓市場、增加銷售額的重要方式。橫縣電子商務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黃振武介紹,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並未從根本上影響橫縣茉莉花產業,產業鏈的不斷完善為「茉莉花經濟」注入了新活力,韌性更強了。今年前9個月,橫縣網絡零售額超過11億元,與茉莉花相關的產品表現亮眼。
在做精茉莉花茶的同時,橫縣深入發掘茉莉花的藥用、養生、美容等綜合功效,培育了正大香料、巧恩茶業等一批茉莉花研發生產企業,開發了茉莉精油、茉莉護膚品、茉莉文創工藝品、茉莉糕點美食等一系列衍生產品,受到消費者廣泛關注。
茉莉花產業的繁榮還吸引不少年輕人返鄉創業。記者在那陽鎮上茶村「莉妃花圃」盆栽基地看到,工人們正在給剛剛收購回來的茉莉花老樁剪枝、塑形。「茉莉花種植一段時間後需要更新,以前挖掉的老樁都被村民們拿去當柴燒。」31歲的花圃負責人閉東海告訴記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茉莉花老樁盆栽很受歡迎。「價格從幾十元到數千元不等,花期過了還能繼續銷售,去年銷售各類盆栽20多萬盆,銷售額近120萬元。」閉東海說。
依託「中國茉莉之鄉」發展全域旅遊,橫縣積極推進茉莉花生態公園和茉莉小鎮文旅項目建設,打造「茉莉聞香之旅」旅遊品牌,2019年茉莉花主題旅遊超過530萬人次。在「中華茉莉園」,遠道而來的遊客或在花海裡遊玩拍照,或駐足選購香包、花冠等產品,陶醉在茉莉花的獨特魅力之中。
茉莉花通過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生根發芽;現在,橫縣茉莉花又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我國出口到世界各地的茉莉花茶中,用橫縣茉莉花窨制的產品佔了很大比重。」橫縣縣委書記黃海韜介紹,通過培育品牌、鼓勵創新、提升附加值等方式拉長產業鏈,促進產業提質升級,橫縣茉莉花真正實現了香飄四季、香飄世界,更加芬芳迷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