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宋祖英\席琳.迪翁)[2013年央視春晚]
何仿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我有心採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兒罵……」中國民歌《茉莉花》在國內外重大活動中,一遍遍地唱響,說它蜚聲中外,真是一點都不過分。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歌的背後,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何仿與《茉莉花》的採集
歌曲《茉莉花》在世界上廣為傳唱,影響很大,但很多人卻不知道何仿是誰。
何仿,原名何孝元,1928年2月出生在安徽省天長縣何莊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何金臣是晚清秀才。何仿小的時候,父親就手把手地教他識字讀書。母親是一位十分賢惠的女性,十分喜愛民歌,每晚,母親在哄小何仿睡覺時,總是一邊拍著他,一邊低聲哼著各種搖籃曲。受母親的影響,小何仿七八歲時,就會唱許多民歌了。
1941年春,何仿離開家鄉,來到新四軍淮南河西聯合中學學習。由於他自幼喜歡唱歌,不管什麼歌,他只要聽上兩三遍,就會唱了,因此很快得到音樂老師和學校領導的賞識,老師教他識譜、指揮。於是,小小年紀的何仿,成為學生歌詠隊隊長兼指揮,在聯中小有名氣。1942年,新四軍二師政治部下屬的淮南大眾劇團領導發現了何仿的音樂才華,把他要了過去。就這樣,年僅14歲的他,成了一名光榮的新四軍文藝戰士。
1942年冬天,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在華中堅持敵後遊擊戰爭的新四軍正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反「掃蕩」鬥爭。奉上級命令,何仿隨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江蘇六合、儀徵一帶,開展反「掃蕩」工作。時值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不久,時任新四軍二師政治部副主任的張勁夫指示劇團要響應毛主席號召,向民族民間藝術學習,力爭創作一批民族化、大眾化的文藝作品。於是,大眾劇團的團員們晚上演戲宣傳,白天走村串戶,向人民大眾學習民間藝術。
1942年冬,何仿(右一)與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團長(中)何秋徵、胞兄(左一)何捷明
一個雨天的早晨,何仿和幾位戰友去距離駐地四五華裡的金牛山區做宣傳工作。走在山坡上,忽然聽見到寒風裡傳來一陣歌聲,悠揚舒展,輕盈婉轉,一音一節,扣人心弦。大家都被這美妙的歌聲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循聲走去。他們走到一間破舊的老房子前。敲開門,只見一個身材瘦長,穿著破棉襖,戴著破氈帽的30多歲的男子一臉冷漠地站在門裡,好像對他們這幾位不速之客的到來並不歡迎。何仿沒有在意他的臉色,只管說:「老鄉,剛才那支歌是你在唱嗎?」男子點了點頭。何仿興奮地說道:「太好聽了,這是什麼曲子?」男子沒有回答,反問道:「你們是幹什麼的?」
「我們是專門來收集民間小曲的!」何仿說。不料,男子聽後,一轉身就回到了屋裡,再不搭理他們了。
大家面面相覷,一時無措。這時,一位戰士大著膽子說:「我們是新四軍文藝戰士。我們收集小曲,是為了宣傳抗日。」
半晌無聲。正當何仿等人不知如何是好時,屋裡傳出了有胡琴伴奏的動人歌聲:「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芽;奴有心採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採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這是流行在六臺、儀徵、揚州一帶的民歌《鮮花調》。大家聽了都忍不住拍手叫好。何仿更是喜不自禁地要求道:「老鄉,你能再給我們唱唱嗎?」男子又走了出來,說:「你們真是新四軍?」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後,他又問:「曲子也能抗日?」何仿等人就七嘴八舌地給他講文藝能鼓舞士氣,能成為戰鬥力的道理。
男子沒再多話,又回到屋裡,何仿等人也跟著他走進了屋裡,男子坐下,拿起胡琴,然後用模仿女聲的高八度假嗓唱起了《鮮花調》。他一邊唱,何仿一邊記,一邊學。幾遍之後,何仿就學會了。男子很意外,對何仿很是另眼相看。
那時,何仿他們每天晚上回到駐地,都要交流、總結一下當天的收集情況。對能遇上這樣優美的曲子,大家都很興奮,何仿更是高興得不得了。他反覆地唱,不停地琢磨。據當年與他同行的新四軍戰士、曾任成都軍區文化部副部長的郭民興回憶說:「這首曲子原來叫《鮮花調》。共有3段,每段唱了一種花,分別是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表現了一個愛花的女子的多愁善感。當時,我們也想把它改得積極向上一點,但無論怎麼改,都覺得不夠完美。不過它的旋律實在是太優美了,在平時的演唱中,深受官兵們喜愛,只是囿於各種原因,在戰爭年代沒有大範圍地傳開。」
《茉莉花》的幾經修改與傳唱
此後,何仿又陸續創作了不少反映火熱的戰地生活的軍旅歌曲。比如1947年,他創作的歌曲《練兵》(楊濃詞),就在華東野戰軍中廣為流傳。同年7月,孟良崮戰役結束後,他又創作了歌曲《去掉一個大禍害》,就在齊魯大地廣為流傳。此外,他還創作了歌曲《打死老瘋狗》(繆文渭詞)和歌劇《兩種作風》的主題歌等,都流傳甚廣。
1947年冬,文工團集體創作了反映土改反霸鬥爭的大型舞劇《大翻身》,何仿與吳祖庚共同負責作曲。此劇演出後,產生了轟動效應,成為該團的保留節目。1948年10月,何仿隨軍參加淮海戰役,又創作了隊列歌曲《拉開兩條飛毛腿》(葛培武詞)。
1949年7月6日,何仿指揮第三野戰軍文工團演唱《淮海戰役組歌》,毛澤東主席聽後高興地說,三野的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
1950年秋,何仿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幹部進修班學習深造。1951年春,他又創作了獻給志願軍的頌歌《慰問前方戰士》(程今詞),同年夏天,他又創作了隊列歌曲《前進在陸地天空海洋》(洛辛詞)。
一九五一年,何仿與夫人李雪先
1956年的何仿
轉眼到了1957年,29歲的何仿已是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的作曲兼指揮。那年夏天,總政調前線歌舞團進京演出。在此次演出中,何仿除了要指揮《東海凱歌》和《雨花臺》兩個大合唱外,還要組織一個四人女聲小合唱,演唱安徽、浙江和江蘇三地的各一首民歌。安徽、浙江的民歌《姐在田裡薅豆棵》和《李三寶》很快就定了下來,江蘇民歌卻沒有現成的。唱什麼好呢?他突然想起了15年前在六合記錄的那首《鮮花調》,於是首次對其加工、整理,改編成《茉莉花》。《鮮花調》來自民間,3段歌詞分別以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為主題,顯得比較分散,而且歌詞中不乏封建色彩。何仿在加工的過程中,首先確定以清香典雅的茉莉花為主要形象,展開豐富的想像,不但對歌詞進行了大的修改,比如用「我」字替換了原歌詞中的「奴」字,並改寫了原歌詞中一些帶有低俗、挑逗成分的句子;對音樂也進行了很大的調整。比如他將曲譜中的前4小節進行了一些加工處理,在結尾處又作了翻高八度的拖腔處理,表現了一群天真活潑的少女輕盈地來到百花園中,看到白花綠葉、清香高雅的茉莉花,馬上就被吸引了的美好圖景。在排練中,他要求演唱者展開想像,以甜美的聲音和讚嘆的語氣來唱。
在前線歌舞團進京匯報演出時,這首由陳鴻虹、宋桂英、計秋霞、李小林四位青年演員演唱的《茉莉花》把少女們愛花、惜花、憐花的心情刻畫得惟妙惟肖,獲得廣泛好評。隨後,它就被中國唱片社灌製成了唱片,向全國發行。從此,《茉莉花》優美的旋律就在華夏大地傳開了。
1957年夏,前線歌舞團女聲民歌小合唱,
在北京首唱江蘇民歌《茉莉花》
1959年,前線歌舞團受命以中國青年代表團歌舞團的名義,參加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出國前,何仿再次對《茉莉花》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為使其意境更加高遠,感情色彩更加豐富,加長了每段最後的拖腔。又對歌詞細細推敲,將其中的「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突出了動感;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成了「又怕看花的人兒罵」,體現了含蓄之美。這首歌第一次走出國門,就受到了各國青年的喜愛。隨後,《茉莉花》又飄香莫斯科、布達佩斯、華沙、萬隆、金邊、雅加達,世界各地的人們無不對它優美動聽的旋律和耐人尋味的意境大加讚賞。
1965年春天,在印尼舉行的萬隆會議10周年活動上,中國前線歌舞團帶去的女聲小合唱《茉莉花》同樣獲得了巨大成功。據載,周恩來聽後感慨不已:「我13歲離開家鄉,你們美妙的歌聲,使我又一次想起了54年沒有回過的蘇北老家…」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會展中心5樓會議大廳,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之前,中國軍樂隊奏響了膾炙人口的六合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交接儀式現場奏響。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首都蒙特卡洛舉行的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投票活動現場,中國代表團的申博宣傳片中先後十多次響起《茉莉花》的旋律,並以此徵服了各國代表和國展局的官員。2004年8月1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傾倒了全世界的觀眾。
【民歌風行】
播出時間:每天16:00-17:00
收聽方式:北京地區 FM106.6
網絡收聽:央廣網-文藝之聲、中國廣播APP-文藝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