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提起《茉莉花》這首歌,可以這麼說,絕大多數中國都會哼上幾句。即使是在國外,只要是有華人華僑的地方,都會聽到這首歌的曲調。這首歌,成了除國歌外,最能代表中國的一首歌曲。
說起《茉莉花》這首歌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明清時期。其實這首歌最初的名字是《鮮花調》,在明朝的萬曆年間就有記錄,後來到清代乾隆年間,有一部大家都很熟悉的戲《西廂記》,講的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裡面有兩句重疊的戲詞「鮮花調」,這是《茉莉花》這首歌的雛形。
《茉莉花》因為在我國江蘇一帶流傳最廣,大家都把它稱作是一首江蘇民歌。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挺進淮南,部隊裡有一個大眾劇團,團裡有一名文藝兵叫何仿。當時部隊開到南京附近的金牛山一帶,何仿偶然間聽到一位民間藝人,自彈自唱一首曲子很好聽。就好奇地跟這位老藝人攀談起來,這才了解到這首曲子叫《鮮花調》。歌詞裡面唱到三種花,有金銀花、玫瑰花和茉莉花。
何仿回到部隊,把這首歌進行了修改,去掉了前面的那兩種花,只留了茉莉花。在歌詞中重點突出了茉莉花的特點,並且把個別稱呼也做了修改,比如把「奴」改成「我」,使歌詞更加大眾化,更易於傳唱,最後把歌的名字更名為《茉莉花》。
解放後,南京軍區成立前線歌舞團,何仿任團長。有一次,團裡一位女演員陳桂蘭,用吳儂軟語演唱了這首《茉莉花》。何仿聽完後認為很好聽,就對陳桂蘭說:「以後你就用吳語演唱這首歌。」到了1959年,周總理訪問奧地利,前線歌舞團跟隨總理,在維也納第七屆世界青年和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陳桂蘭演唱了這首歌,受到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
後來前線歌舞團跟隨總理先後走訪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像莫斯科、布達佩斯、雅加達、金邊、萬隆等地,當地的華人華僑聽到這首歌,都非常喜歡,因為它喚起了華僑對祖國和家鄉的眷戀之情。1997年6月30日午夜時分,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之前,由中國軍樂隊演奏的第一首曲子,就是這首《茉莉花》。據何仿的兒子何海峰迴憶,當年老爺子看電視轉播,聽到在這個偉大的時刻,中國軍樂團演奏了經過自己改編整理的曲子,激動得熱淚盈眶,這首曲子也是何仿老先生最喜歡的一首歌。
2004年,一位五歲的小姑娘上幼兒園,跟著老師經常表演一些舞蹈,也唱過這首《茉莉花》。有一天,一位光頭大大來到幼兒園,讓她再唱一遍這首歌。小姑娘毫不卻場地唱了一遍,唱完了也沒當回事,就跑出去跟別的小夥伴們玩去了。到家後,媽媽跟她說,老師要帶她和另外幾個小夥伴去很遠的地方唱歌,問她怕不怕,小姑娘滿臉笑容地回答:「我哪兒都敢去。」2004年,在雅典奧運會的閉幕式上,這位小姑娘在舞臺上唱響了這首《茉莉花》。
這個小姑娘名叫陳天佳,那位光頭大大就是大名鼎鼎的導演張藝謀。據小姑娘陳天佳回憶,平時演唱這首歌都是在平地上,在奧運會閉幕式上,自己站在升降臺上,旁邊還不停地燃放禮花,一害怕就身不由己地抖了一下。自己那麼小在那麼重要的場合,就代表中國演唱了這首歌,還邀請世界朋友到中國參加2008年奧運會,是自己一生最美好的回憶,也是自己引以為豪的一件終生難忘的大事。
說起這首歌,還有一個小插曲。在清朝時期,曾經被當作中國國歌在德國演奏過。1896年清政府大臣李鴻章出訪德國,德國政府以國際交往中,迎接國家元首的禮儀,歡迎李鴻章來訪。按照國際慣例,在歡迎李鴻章的儀式上,儀仗隊要奏響來賓國的國歌。這可把李鴻章難住了,因為當時清政府根本就沒有國歌。好在李鴻章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他靈機一動,他是江蘇人,對江蘇民歌《茉莉花》非常熟悉,於是就讓樂隊演奏這首歌作為國歌。後來這首《茉莉花》就算是清朝的「代國歌」,在外交場合奏響,別人還給這首歌曲了一個名字叫《李中堂樂》,李鴻章聽了還很高興。
《茉莉花》這首歌,在極具東方韻味的旋律中,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徵不時地在世界各地唱響,它集合了上百年的國樂精華,成為一首代表著和平的友誼的歌曲,成為一張中國送給世界的音樂名片。它曲調委婉悠揚,在中國乃至國際上,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被廣為傳頌。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為它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