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上海:老底子的夏天

2021-02-08 看懂上海

前幾天,一隻蟬飛到陽臺,突然間的叫了起來,聲音之大,好像有十來只青蛙在叫。蟬叫了一陣之後,開始撲騰。上蒼造物,真是奇妙,蟬身板之闊,遠遠超過其他昆蟲,這讓人懷疑,薄如蟬翼之蟬翼,怎麼能帶動如此龐大的身軀?

上海人把蟬叫做:「牙嗚子」。我即使很努力的回憶,也已經想不起來,在生活中最後一次談論「牙嗚子」是什麼時候。或許,生活裡任何其他東西,都比「牙嗚子」要重要。小時候,夏天總是跟著「牙嗚子」叫聲一起來的。其實誰都不會去注意,夏天裡「牙嗚子」第一聲叫聲是在什麼時候發出的,等到聽見發覺,已經是濃蔭匝地,到處一片「牙嗚子」叫聲。不過倒還記得有一年夏天,滿懷少年心事,我走在樹蔭下,突然就聽到了「牙嗚子」的叫聲。「牙嗚子」的叫聲就是這樣的,雖然它們一直在叫,但人不是一直都聽得到它們在叫。

雖然,蟬在中國文化裡,有一種高潔的象徵,但這麼高雅的事情,要到很久以後才知道。小時候,「牙嗚子」只跟夏天有關。到了大學,才知道蟬的這種象徵意義。在大學,白天有「牙嗚子」,晚上則是一片蛙聲。


牙嗚子,只是蟬的一種,另外還有一種,到現在為止,我也沒有見過,就是「鑰匙它」(鑰匙:用滬語發音,它:要拖長音)。「鑰匙它」的叫聲很抑揚頓挫,很有點歌唱性,所以,至少我覺得比一般的牙嗚子叫的好。

我家對面弄堂口有一家煙紙店,店前有一棵大樹,這棵大樹的樹蔭,幾乎遮住了整條馬路。下課後或者放暑假了,在樹下支張小桌子,光著膀子、吹著涼風,不是玩大怪路子,就是玩四國大戰。


小時候,電扇都是奢侈品,夏天防暑,對男人來說,就一個脫字,脫到不能再脫:全身上下只有一條平腳褲。那個時候也沒有校服,如果小孩們上學,也不過就是平腳褲,再穿件海魂衫一類的汗衫、或襯衫,放學了,一出校門就把汗衫脫了,掛在肩膀上,晃晃悠悠回家。在夏天,男人這樣穿著幾乎是我知道的標配。或許有文明的,不管怎麼熱還是衣冠楚楚,只是我沒見過而已。倒是《論語》記載,孔子在大熱天時候,在家穿單的麻布衣服。但後面還有一句「表而出之」,有種解釋是,外面還要罩一件衣服,但要把裡面的麻布衣服露出來。

現在。走在上海街頭,不再看得到光著膀子晃悠的男人了,大概是文明了吧。記得有一年,有媒體把一群光著膀子在綠地乘涼的外來人員曝光了,看來真是文明所向披靡啊。但是,一個人的文明,需要養成,而養成需要時間。如果你文明了,別人不文明,那就包容一點,也給人一點時間。還有,所謂的文明,有時候只不過是表明你有另外一種習慣,並且,你有話語權,而不是說你更進步或先進。要說文明,孔子的做法更文明,為什麼我們不學學孔子,大熱天的時候,依然「袗絺綌,必表而出之」?

雖然那個時候沒有空調房避暑,倒也有兩大防暑利器。首先是冷飲。冷飲從低端往高級,分別是棒冰、雪糕和冰磚。那個冰磚,幾乎屬於專門治療寒熱的藥品,更實惠或更現實的選擇是吃著棒冰,想著雪糕。

棒冰和雪糕的檔次,比較一下棒冰棒頭和雪糕棒頭就可以了。棒冰棒頭是一根粗糙的方形小木棒,而雪糕的,則是光光滑滑的兩頭車圓的扁平木棒——所以要不厭其詳的說棒冰棒頭,因為後面還要說到,現在先賣個關子。棒冰和雪糕的口味不是很多,好吃的也就是赤豆棒冰和綠豆棒冰。那個時候不講究產品質量標準,於是,要是倒黴,一根赤豆棒冰吃不到一粒赤豆;要是吉星高照,那就是一根棒冰,從上到下全是赤豆。讀中學那會,有不少人開始長青春痘,長得多的,很容易被人叫做赤豆棒冰。

揣著幾分錢,一路小跑到小店,把錢往櫃檯上一放,朗聲道:買根赤豆棒冰。於是,店主就打開一個小木箱的蓋子,頓時會有一股冷氣竄出來,這個木箱子四壁裹有厚厚一層保溫的棉花,然後,就看到碼得整整齊齊的棒冰。除了棒冰之類的,還有飲料:鹽汽水、橘子水和酸梅湯。小店裡買不到飲料,多數是家長單位裡才有,如果父母單位離家不遠,就可以拎著一隻熱水瓶去裝回家喝。


另外一件爽快的事情就是傍晚洗澡。最早的時候,自來水不是通到每家人家的,一般是一個裡弄一個給水站。夏天傍晚,吃飯前,拎個鉛桶,拿塊毛巾,拿塊肥皂到給水站,四五個小孩每人打桶水,一字排開,蹲在鉛桶邊洗澡。高潮當然不是正常的洗澡程序咯。而是這些程序結束,然後舉起鉛桶,把剩下的水從頭澆下來。這種感覺,也賽過吃根赤豆棒冰。


白天,總是有辦法避暑的,晚上睡覺有點麻煩。那時候上海住房普遍緊張,房子小,人多,又悶又熱。但也不是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要是真受不了,就拿張草蓆,睡到上街沿去。據說四九年的某天清晨,有上海市民,開門看到上街沿睡著解放軍,我們那時候要比解放好些,因為有蓆子,他們大概不會拿著草蓆行軍打仗,但上街沿睡著一排人的樣子,倒也是很壯觀的。大學四年級的時候,畢業考察到開封,清晨下火車,轉乘汽車,看到一路上的房子都是平頂的,幾乎在每個房頂,都看得到睡覺的人。

暑假結束,夏天也差不多結束了。盛夏的時候是「牙嗚子」叫,等到「才腳」開始叫,意味著夏天結束秋天來了。那個時候,彭浦新村附近的北郊站還是一片田野,在那裡可以捉到「才腳」。

頭天晚上,要準備好放「才腳」的筒。講究的是竹筒,一頭竹節一頭開口,捉來才腳關進去,開口處塞些布就行。沒有竹筒,只能做些紙筒。但紙筒容易被才腳咬破,所以時間不能長。才腳筒有了,再需要一隻網。網的形狀像如倒扣的酒盅,網的架子是鉛絲,纏以彩色的塑料絲線。另外還需要一根長度形狀跟筷子差不多的東西,我們一般用螺絲刀代替。循著才腳的叫聲,找到才腳洞,螺絲刀捅進去,才腳逃出來,用網罩住。說來簡單,其實也不容易。

小的時候,我沒有「專業」的才腳盆,只能用小的搪瓷缸代替,搪瓷缸底有點滑,要襯一張皺紋草紙才能用。在家有事沒事,拿才腳絲草逗才腳,才腳就會開牙,猛追著絲草,真正的一副張牙舞爪的樣子。鬥才腳的時候,也得用絲草,把兩隻才腳引逗在一起才行。鬥才腳,很快就能分勝負的。勝者一邊叫,一邊追逐著那隻敗了的才腳。於是,把那隻敗了的才腳捉出來,放水裡,名曰「遊泳」。或者放手裡,扔上去再接住,名曰「摜三摜」。據說,這樣一來,那隻敗了的才腳又可以拿來鬥了。


很快就秋冬了,才腳是不能過冬的。但有一次我在盆裡墊了些棉花,晚上還把盆放在爐子邊上。我記得那隻才腳,比別的才腳,是要死的晚些,但還是沒能熬過冬天。


上海老底子的夏天,沒有空調,沒有電腦,沒有熱帶風暴。但那時候,天總是這麼藍,街坊鄰居間不輸給親戚,吃根棒冰,就可以開心一天。下下棋,打打牌,打彈子掛香菸牌子就是全部的娛樂項目。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但個時代的幸福感,卻似乎回不來了。



「看懂上海」開通了線上微社區「旁友幫幫忙」,點擊「閱讀原文」可以瀏覽,並留下您對我們的意見和建議。


同時,您也可以留下您對上海感興趣的問題,如果您是老克勒,那請一定不要「吝嗇」,讓我們一起把上海的人文面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老底子上海人哪能過夏天
    各位上海出身,上海長大的朋友們,老上海的夏天哪能過的,還記得嗎?
  • 看懂上海:老上海的經典小吃
    詳情:酸棗仁和百合是「絕配」,每天晚上煮水喝,失眠多夢不來擾如今的90後00後熱衷於去各類網紅餐廳打卡,但從前,在物質並不那麼富裕的年代,老底子上海小囡都愛吃些什麼呢老底子、上海小囡都知道,鮮奶小方要吃紅寶石的。口味香醇、濃鬱,紅白格子的桌布上,一塊鮮奶小方,再搭配一杯咖啡,更是吃出了一種情懷。
  • 上海老底子餅乾、華夫「邊角料」竟然那麼火,小辰光的味道,不止是...
    上海老底子餅乾、華夫「邊角料」竟然那麼火,小辰光的味道,不止是懷舊 2020-11-27 12: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上海老底子餅乾、華夫「邊角料」竟然那麼火!小辰光的味道,不止是...
    上海老底子餅乾、華夫「邊角料」竟然那麼火!小辰光的味道,不止是懷舊! 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逛逛 這家老上海零食店吧 苔條餅、萬年青、杏元餅乾… 上海老底子餅乾還是很火
  • 老上海的經典小吃
    如今的90後00後熱衷於去各類網紅餐廳打卡,但從前,在物質並不那麼富裕的年代,老底子上海小囡都愛吃些什麼呢?
  • 這5家老底子刨冰必須擁有姓名!
    每年一到酷暑難耐的夏天人們基本上只做兩件事一件事是開空調一件事是吃刨冰!隨著時代在變化各式各樣網紅刨冰層出不窮顏值逆天、造型百變……然而還有多少人記得老底子的刨冰是什麼樣的呢?這樣冰冰涼涼的綠豆湯,是魔都人每個夏天都吃不厭的!希望這樣的老店可以長存呀!曾經在肇周路上爆火的辣肉絲麵館,到現在的逸桂禾,算得上是一家老店了,主打陽春麵,到了夏天就開始經營刨冰。大大的啤酒杯裡,碎冰上撒滿了桂花,給了一把勺子一根吸管,既能一邊挖,又能一邊喝。赤豆軟軟糯糯的,冰冰甜甜,在大熱天吸一口簡直不要太爽!
  • 全都是老底子上海寧的最愛!
    土生土長的老底子上海人,何時何地都繞不過固執的上海胃。「今朝阿拉切撒?」魔菌幫儂挖出懂經老克勒的私藏,屹立魔都19年的老牌本幫菜——  圓  苑  6隻4兩左右大閘蟹堆出蟹粉撈飯,饞老呸最愛!蔥烤鯽魚、熱熗虎尾、手撕鹹雞、冰糕……全都是上海人的味覺密碼,老克勒念念不忘!不追求花頭精,只傳承濃油赤醬的本味……
  • 本幫菜縈繞於舌尖的味道,只有懂經的老底子上海人才知其中深意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本幫菜的濃油赤醬,並不入八大菜系之列,然而它卻奠定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味覺之本。
  • 老底子最「樂惠」的小吃
    如今的90後00後熱衷於去各類網紅餐廳打卡美食,但從前,在物質並不那麼富裕的年代,老底子上海小囡都愛吃些什麼呢?今天盤點的這些,有的或許連老上海人都不一定吃過,有些甚至如今已經無法在街頭尋到。阿拉一道來回味回味吧。為什麼第一個寫梨膏糖,因為這是我姆媽的最愛。
  • 是不是老底子富陽人,看懂這張圖就知道了!
    據老人講,富春路當時別提有多繁忙了,兩邊都是店鋪,有春江照相館、春江飯店、老電影院……一到逢年過節,到處都是人。  春江路,與富春路平行,由鸛山腳下沿江邊由東到西至豬欄埠止,沿途有東門頭、南門頭、輪船碼頭、上水門、下水門,也是當時富陽鎮上最重要的道路之一。從圖上看,富陽城區古時是有一圈護城牆的,現在僅剩鸛山上還有一小段護城牆
  • 「「老底子」上海年味」,一次嘗遍新老上海菜代表,品嘗名廚復刻失傳名菜 | 元宵巨獻,限量發售
    點擊圖片預訂及了解詳細行程「「老底子」上海年味」,由攜程高端定製、鴻鵠逸遊攜美食作家老波頭除了驚豔連連的美食享受之外,還有一系列上海「老底子」風土人情的特色體驗:那麼,這次美食團的行程設計和每一站到底是如何詮釋「老底子」上海年味?我們不妨先來聽隨團美食作家「老波頭」對每一站的解讀。「上海年味」旅行團交到我的手裡,心裡不由咯噔一下。相對地,年味二字較為好辦,但過年總是吃吃喝喝,每一餐都要突出「上海」的特色,不是易事。以下就是我為大家設計的上海年味旅行團行程。
  • 老底子那些事(作者:​朱成墜)
    老底子那些事朱成墜年近七旬,腦海裡經常會湧現老底子的一些事,回想起來,還挺有意思的。上海話裡的老底子就是以前,這個以前,既不是現在,也不是近年,而是小的時候,也就是說是五六十年之前。在我來說,就是讀書之前與小學期間。
  • 老上海的照相館
    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大批西方傳教士、商人、旅行者攜帶問世不久的照相機進入上海。1852年,外商赫爾曼·哈斯本德在福州路隆泰洋行經營銀版攝影和肖像著色。稍後,法國人李閣朗在外灘開設照相館,這就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館。清末老城廂地區老寶華照相館不久,廣東人羅元祜在上海城內也開設了一家照相館。
  • 為啥老底子煤球爐一隱特,阿爸姆媽最光火?!
    無軌電車開起來 談山海經上海灘 看看啥寧最來賽!!!大家好,我是葉波,鬧,又是切夜飯辰光了,我又來幫儂嘎訕胡了。各位新老上海朋友麼,現在大概哉勒海灶片間忙進忙出!幾個手佳的買汏嫂們,立時三刻就好燒好一頓夜飯來。
  • 老底子上海灘頂級時髦小店——南昌路上的鞋罩店 ▸上海獨白◂
    當年迭段路兩旁邊開了一間間交關接地氣的街邊小店,因為是緊貼霞飛路,這些小店就浸淫了最有上海派頭的時尚潮流,交關有特色。記得錢家塘口口頭勿遠處有爿單開間小店,小到嘸沒招牌。其實迭家小店做的是上海灘啷頂頂高級的時髦生意——老底子叫做「鞋罩店」。千萬勿好纏錯脫——勿是今朝超市大賣場裡擺了的清潔用品塑料鞋套,勿是的。
  • 老上海歌星梁萍
    上海老底子梁萍梁萍,曾署名「梁愛音」,出生於上海市,現居美國舊金山,華裔歌手,同時活躍於廣播、演唱會等領域,1945年以流行歌手的身份進入演藝圈。少年時期又名梁愛音,廣東中山人,出生在上海,祖父梁琴軒,父親梁燕雲,是書香門第。戰後上海歌壇崛起的新人。
  • 甜,是上海人的本命
    上海寧是出了名的愛吃甜,這種甜不光光指的是吃甜點心,就連做飯燒菜也要放糖,不僅可以著色,還可以吊鮮,吃的就是這種「講究」。這些甜口食物,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美食記憶,吃在嘴裡,甜在心裡,這就是老底子的甜味。
  • 傅建良:堅守「河上傅氏」老底子味道
    河上鎮的個體工商戶傅建良的家庭作坊設在河上西山邊的偉民村裡,他做這個糕點已有數十年歷史,他說他的糕點時間放不長,因為是按照老底子的做法,不添加防腐劑,做出來的味道,就是他奶奶老早時候說的老味道。
  • 伐是老上海,恐怕難聽懂!
    伐是老上海,恐怕難聽懂!,不是上海人難以領會和聽懂,老上海嘴裡說出來的上海話,聽著就是弄堂氣息、復古米道~~小編摘錄了些,一道來回味回味吧!這個詞老上海用得更多。捉弄:上海人叫「弄鬆「」弄鬆,上海話裡捉弄、令人出醜的意思,程度上較「惡作劇」稍輕。大度:上海人叫「樂凱」「樂凱」兩個字,在90後們聽來或許就像文言文,那可不是老底子的國貨膠捲品牌哦,而是上海人形容一個人大氣、大度、不計前嫌。
  • 看懂上海:上海本幫菜
    中央臺特別介紹的李伯榮,今年已82歲,出生在三林塘臨江村,14歲師從「本幫菜鼻祖」德興館的楊和生大廚,已在爐灶前忙活了近70年——實際上,李伯榮的父親也是德興館的股東。所以,人家當年也算是「德興館小開」,只是這個「小開」事事自己做,師父過世後,李伯榮就挑起了德興館的大梁,後又在上海老飯店掌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