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那些事(作者:​朱成墜)

2021-02-07 上海老底子


老底子那些事


朱成墜



年近七旬,腦海裡經常會湧現老底子的一些事,回想起來,還挺有意思的。上海話裡的老底子就是以前,這個以前,既不是現在,也不是近年,而是小的時候,也就是說是五六十年之前。在我來說,就是讀書之前與小學期間。下面,就撿幾件說說。



我還在讀小學一二年級時,我的同班同學生運的外公,從老家崇明來到上海。他老人家已經七十來歲了,戴著一副淺色老花眼鏡,蓄著一綹白花花的鬍子,面孔長而瘦,一口濃厚的崇明土話,不仔細聽,有些話是很難聽懂的。生運家與我家是同一排,但,分為兩幢,相隔六戶人家。夏日的午後,生運的外公經常坐在他家那排房子的頂頭,乘陰涼,與他作伴的是,生運家後一排房子裡的另一位老伯。這位老伯是蘇北人,說著一口道地的蘇北鹽城話,光頭,圓臉,也戴著一副深色老花眼鏡,見到孩子總是笑眯眯的,給人以和藹可近的樣子。


他們倆,各自泡了壺茶,坐在有背的竹椅上,兩人中間,放了一隻小方凳,方凳上可以擺置茶壺。這兩個老人,互相用各自的方言,牛頭不對馬嘴地聊天,而且聊得熱絡得很,不時,發出會意的笑聲。興致濃時,兩位老人也會殺上幾盤中國象棋,對弈時,神態可認真呢!丁是丁,卯是卯,根本不容悔棋。


暑假裡,有時,我也會圍在老人旁邊,聽他們說話,看他們下棋。天氣炎熱,當時的人們都是穿木拖鞋,兩位老人也不例外,腳上踩得也是木拖鞋。一次,我立在鹽城老伯身邊,突然,感覺右腳小腿肚,一陣疼痛,這種疼痛刺入心扉,我幾乎要叫起來。低頭一看,原來是蘇北鹽城老伯,用它一隻大腳趾與二腳趾,緊緊夾住了我的小腿肚,再細細觀察,發覺他的這兩隻腳趾,類似鋼鉗,我們又稱它為老虎鉗,這兩個腳趾長滿了發黃的老繭。當時,社會上沒有像現在街上滿是足浴店,也很少有揚州師傅扦腳,這腳上的繭皮又厚又硬,形成了鋼鉗腳趾。我那纖細的小腿肚,怎麼經得起這個鹽城老伯的折騰,被鋼鉗腳趾硬生生地夾出了紅紅的印痕,就差出血。這個老伯鉗夾了我小腿肚,開心得不得了,馬上就哈哈大笑起來,生運的外公見狀,也跟著嘻嘻笑起來。他們真的高興啊!而我卻嚇得馬上逃回家中,從此,再也不敢站在那位鹽城老伯的身邊了。那種刻骨銘心的疼痛,至今,難以忘懷,我把蘇北鹽城老伯的那兩個腳趾稱為鋼鉗腳趾。



後來,我參加了工作,飄泊於大江南北,祖國各地,這兩位老人的離世,及他們怎樣離世,我一概不清楚,唯一記得的就是那雙鋼鉗腳趾和他們嘻嘻哈哈的笑聲。




我的大妹妹從小就有脫骱的現象,不知道怎麼搞的,稍稍不當心,她的雙手手臂的上部骨頭與肩骱骨就會脫離,一脫離,她的面孔就會漲得血血紅,一個勁地叫喚,直喊疼。因為,父母親上班,家裡沒有大人,當年我也只有靠十歲。起初,碰到這種情況,作為大哥的我,也是束手無策,呆若木雞。在我的記憶裡,大妹妹的脫骱,發生了不止五六趟。



當時,鄰裡把這種情形,叫做脫嘠(ga),不叫作脫骱(jie),好像,不管是上海本地人,還是其他地方人,讀音都叫做脫嘎。


幸好,鄰居中有人知道,裡弄裡,有一位中年的能人,專會治脫骱。於是,就有熱心人,張羅著,去請這位大伯。這位大伯只要在家,就會立馬趕到,為我大妹妹治療脫骱。有時,大伯一時不在家,只好等待他回來,這時的大妹妹只能坐在椅子上,耐心地等候。


只見,那位大伯拉起大妹妹脫骱的那隻手臂,左搖右晃,只聽得咯吱一聲,手臂的上部骨頭與肩骱骨就接上了。那位大伯,叫大妹妹甩甩那隻脫骱的手,確認恢復了原狀,才放心地走了,他連一口水也沒有喝。此時,大妹妹的臉色變回了原樣,精神又恢復了,蹦蹦跳跳地去白相了,好像沒有發生什麼事情一樣。有時候,我會扳著面孔對她說,「當心點,不要再脫骱。」不知怎的,大妹妹還是會脫骱,到那時,我也會去那位大伯家,邀請他為大妹妹治療脫骱。次數多了,怪難為情的。我記得,父母曾經買了些禮物送給那位大伯,大約是襪子之類的東西。


當年,脫骱是不到醫院治療的,完全依靠民間的業餘高手,三下五除二,甩甩弄弄,就完成了整治。等到大妹妹讀書之後,幾乎沒有再發生脫骱的這類事情。




小時候,我的業餘生活,是沒有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白相的,除了看書外,全是露天的一些遊戲和運動。如現在所說的「九子」活動,那就是:「打彈子、滾圈子、踢毽子、盯核子、造房子、拉鈴子、刮片子、摜結子、抽陀子」。此外還有套圈子、跳筋子、逃江山等。這些活動,我大都參加過。其它就是各類體育運動,如長跑、跳繩、踢足球、打籃球、打桌球、遊泳等,其中,我最為喜歡和擅長的則是遊泳。


整個夏天,我可以天天泡在江河湖泊裡,我家附近的那些河浜湖塘,我幾乎全部遊遍了。有一年,不知是哪一位小夥伴告訴我,在現在的第十人民醫院(那時候叫鐵路中心醫院)的後邊,大約在童家浜和田堵宅之間,有一個池塘,樣子挺像角尺,有人把它叫做手槍湖。我就與鄰居小孩們,結夥搭伴地到這個所謂的手槍湖遊泳。我那時已經十多歲了,不便赤身裸體,就穿著短褲玩水了,其他年紀較小的孩子都是光屁股遊泳,我的弟弟根墜也是赤露著屁股,跳進了水中。湖水不深,也沒有什麼水草,小夥伴們玩耍得開心的不得了,幾乎忘記了時間,不是刨著狗爬式,就是踩水,或者打水仗。


突然,我聽到弟弟叫起來了,「阿哥,你快來,看,我的大腿根有一隻螞蝗叮住了,拉不下來。」光著屁股的弟弟,上了岸,讓我瞧大腿根部的螞蝗,那是一條又粗又長的黑色螞蝗,緊緊地叮在弟弟的小雞巴與大腿根部的丫口。我連忙用手拉扯,怎麼使勁也拉不開來。我再用雙手掰,無論如何也無法掰下來。正在無計可施之際,突然,不知誰對我說,「大墜子,你拿竹片打,試試看。」我就尋找了一條竹片,對準螞蝗,用勁地拍打,不一會兒,那條螞蝗被拍打下來了,只見螞蝗吮吸足了弟弟的鮮血,渾身都是紫紅色。我馬上用磚塊,將這條螞蝗打死,埋在土裡了。



弟弟的大腿丫,有些紅腫,我就用清水幫助他清洗,再用一張樹葉貼在上面,到家後,就看不大出了。嚇得我們都不敢對父母講,怕講了,今後,父母會不準我們再外出遊泳。



那還是我五歲多的時候,大約是1955年的冬天,我父親做夜班回家後,睡了個上午覺。下午,就外出到一處書場聽書去了。這個地方就在普善橫路大統路口,靠近我的中學同學黃堯山家的東山牆。緊貼大統路一排房子的北山牆。所謂書場,就是搭設了一頂遮風擋雨的大篷,裡面放上幾十張條凳而已。場內有一位說書先生,坐在前邊的臺上,大聲地用蘇北口音的書腔,說著我也不知道什麼名稱的書目。以後,問我的父親,才知道是《薛剛反唐》《嶽飛傳》《封神演義》之類的。


那一天,我與鄰家同齡的玩伴——小毛子,相約到書場去找我父親,去要幾個錢,買東西吃。小毛子後腦勺留著一個小辮子,我的腦袋兩邊梳有兩根小辮子。據老輩們說,梳扎小辮子是為了保全性命,更好地長大成人。我的兩根小辮子是到六歲時,被我死纏硬磨住母親,才剪去的。這兩根小辮子,到我成人之後許久,還珍藏在家中,直到工作以後,我還看到過,老屋拆遷後,就不知所蹤了。那一天,我們倆穿著小棉襖,拖著兩根鼻涕,面孔凍得通紅的,搓著皸裂的小手,慢吞吞地走向書場,只不過兩裡地的光景,我感覺好像走了許久。進入書場,儘是聽書的大男人,他們抽著煙,磕著葵花子,地上滿是菸蒂、紙屑、瓜子殼,書場裡空氣混濁,一股難聞的氣味,燻得我頭昏腦脹。我與小毛子沒辦法擠進裡廂,去尋找父親。只能學著小狗,貼著地面爬行,身上的衣服褲子都弄得髒兮兮的,雙手沾粘了黑糊糊的垃圾。而,我們倆全然不顧,一心只想找到父親,索要點鈔票,好去買吃的東西。忽然,小毛子拉了拉我的手,暗示我出去。我只得跟著他,爬出了書場。到了書場外面,小毛子伸出手,手心裡,有著一張二毛的人民幣,雖然,黏沾了一些泥土,但是,還可以用。我們倆就不再找我父親了,自己玩耍去了。



我們興高採烈地沿著大統路,往老旱橋方向走去。過了中興路,是當年閘北區路北簡陋的商業街,還有不少小商小販,吆喝著售賣著各種小吃點心。我跟在比我略大的小毛子身後,口水嗒滴滴地等著好吃的東西,小毛子就是不買,我也無可奈何,耐著性子等著。到了大統路永興路口,小毛子看到了一爐烘山芋,就停下了腳步,買了兩個熟透的烘山芋,拿在手裡,還是滾滾燙的,弄得我不停地換手,吹氣消熱。到了冷卻些,我就迫不及待地撕去山芋皮,狼吞虎咽地吃起了烘山芋,那個滋味真的好極了,那是此生吃過的最好的烘山芋。想想也是,在大冷天,寒意襲人,人的手腳都被凍得紅腫了,這個時候,來一個熱燙燙的烘山芋,怎麼不叫人快活如同活神仙啊!兩個烘山芋用了八分錢,還有一毛二分吶。


我們倆繼續興衝衝地往前走,走到一心照相館對面的街面上,看到一處叫賣花生仁的攤頭,小毛子拉著我的手,前去這家攤頭,買了一包花生仁,用了四分錢。分成兩小包,每人一包。我像只餓猴一樣,急不可耐地吃起了花生仁。那種又甜又鹹的味道迄今難忘,真的好吃,就是此時,我的口腔裡也充溢著口水,到了幾乎掉下了的程度。


我們倆接著往老旱橋走去,到了橋堍,小毛子叫住我,到了一家水果店,進店買了兩隻黃巖蜜桔,一人一隻,用了四分錢,剝去橘子皮,嘗起了蜜桔,清涼甘甜,煞是爽口。踏上老旱橋,透過鐵網密封的橋籠,往鐵路上觀看,來來往往的蒸汽火車,轟鳴地行駛著。看了一會,天色已暗,我們倆決定打道回家。


下了老旱橋,小毛子又買了一包鹽津棗,兩分錢,每人各半。我們倆含著鹽津棗,興致勃勃地返回了家。父母詢問我到哪裡去了?我回說,跟小毛子到老旱橋玩去了。沒有透漏出撿到二毛錢的事兒,我把這件事深深地封藏在心底,只是,有時與小毛子說起來,相視大笑,開心的不得了啊!




1958年,我剛剛讀小學。這一年,政府發出了消滅「四害」的號召,這所謂的「四害」,就是蒼蠅、蚊子、老鼠和麻雀。全國各地大規模地掀起了除「四害」運動的高潮。當年的冬季,我家所在的裡弄,組織了消滅麻雀的運動。裡弄裡一些十五六歲的年輕人,被居民委員會請來,參與消滅麻雀的工作。這些年輕人幹起這件事來,勁道老足的,每個人都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放學後,做好功課,吃完晚飯,就溜出家門,跟在這些大孩子的身後,看他們捕捉麻雀。


根據日間觀察到的麻雀窩巢的數量和地點,晚間,他們扛著齊房高的竹梯,拿著捕捉麻雀的紗網籠,帶上特大燈光的手電筒,浩浩蕩蕩地奔向麻雀的窩巢。


我當年人小,還不能參加捕捉麻雀的隊伍,只是跟隨大伙兒,瞎起鬨,尋鬧忙。那些大孩子看到人這麼多,興致愈加高漲,喉嚨也粗了許多,大聲地呼喊著,行動著。居民委員會主任和居委幹部,幾乎全部到場了,連那位小腳老奶奶級別的郝老太,也顛顛歪歪地跟在後邊忙碌著。


到了裡弄中部的一家人家的山牆邊,居委幹部指著人字形屋頂的下方,告訴那些大孩子,在屋頂的下邊,有一隻麻雀窩。這時,一個高個的大孩子,自告奮勇地嚷著,「讓我來。」於是,幾個大孩子豎起了竹梯,多人緊緊扶住扶梯的兩側,防止倒塌。那個大孩子身手矯健地登上了扶梯的頂部,將手伸進了麻雀窩,一下子就捉住了幾隻麻雀,裝入口袋,又伸進去,將所有的大小麻雀一窩端盡。然後,這位大孩子嚷著,「扶穩扶梯,我要下來了。」


那個大孩子下來後,拿出被捉的麻雀,給眾人觀看,並自豪地叫道,「這是我捉的,屬於我的。」原來,居委會規定,誰捉到麻雀,就歸誰。這個大孩子理所當然地得到了他的捕獲品。捕捉麻雀的活動繼續到半夜,因為,第二天,我還要上學讀書,近九點時,就怏怏地回家去了。


翌日,放學後,路過那個捉到麻雀大孩子的家門,探頭一看,那個大孩子家裡,正在烹製麻雀,那種香味竄出了門外,香氣盈鼻。我的饞吐水嗒嗒滴滴,遂打定主意,今後長大了,也去捉麻雀。誰知道,及至長大,被告知麻雀不是「四害」,是益鳥了。以後,在外就餐,我從未吃食過麻雀等禽獸類的野味。哪怕當年我對麻雀,饞涎欲滴,也置之遙遠的爪哇島去了。



五六十年代,從米店裡購買的糯米,是要自己磨製成粉的。我們那裡,不是使用石磨碾制的,而是採用石碓衝制的。



我家後排的奚家,每到年前,就開始衝碓糯米粉了。他們家,在門邊靠近牆壁一側的地面上,裝了一隻石碓,埋入土中,與地坪齊平。靠後的梁上裝有兩根麻繩,作為衝碓人的拉索。衝碓是運用槓桿原理,人在後邊踩壓衝的後側,讓衝,衝入石碓裡,碾壓糯米,經過數百次的衝碓,篩灑,全部糯米衝碓成粉,便大功告成了。


每到約定的日子,家家戶戶都事先將糯米洗淨,陰晾,等到奚家通知,就拿著糯米,前去碓上,衝制糯米粉。待我長大到十歲時,衝碓的工作,就落在我的身上了,每年都是由我擔綱家中的衝碓人。我總在衝的後側,一腳一腳地衝著石碓,直到完成糯米粉的衝碓為止。衝碓時間是隨機的,無論何時,只要通知了,就必須前去。有時,我剛剛睡下,獲得通知,揉揉睡意朦朧的雙眼,便急急趕去衝碓了。雖然,眼皮磕銃得要搭起來,但是,仍然不敢打瞌睡。因為,這一年的糯米粉還是要靠我衝碓,我的衝碓,關係到全家的過年湯圓的原料,我絕對不能讓家人失望啊!



當年初一,全家吃上我衝碓的糯米粉製作的湯圓,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連聲叫好時,我的心底充滿了快活,這裡面有著我的一份辛勞啊!


老底子那些事,回憶起來,甜酸苦辣,五味俱全。但是,我總感覺非常值得回味,總有著一種絲絲的甜蜜和愉悅。那些事,是現如今的孩子,根本沒法經歷的,也不再有機會體驗了。啊!對於我來說,多麼值得留念的老底子。

相關焦點

  • 上海老底子餅乾、華夫「邊角料」竟然那麼火,小辰光的味道,不止是...
    上海老底子餅乾、華夫「邊角料」竟然那麼火,小辰光的味道,不止是懷舊 2020-11-27 12: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早點江湖》:帶您探尋杭州的晨間風味,感受正宗老底子滋味!
    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老杭州人卻以自己始終不變的節奏過著生活。每天起個大早去西湖邊晨練;到了夏季,抱著西瓜和小食到城皇牌樓的防空洞裡避暑;亦或是趁著買菜的空檔,到市場二樓的舞廳跳上一段老年迪士科。而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早餐,跟著老杭州人去吃準沒錯!
  • 老底子中街廊|以修理為業的南來北往的工匠師傅,都在這裡
    2記憶中,在中街廊曾經看到過的老行當有:生鐵補鍋子。老底子,家裡炒菜的鍋子,不管是灶頭上用的還是煤球爐上用的,幾乎都是生鐵鍋子。等到冷卻以後,師傅在剛剛修補的疤痕上,塗上一點溼麵粉或者甚至是稀泥,讓其揩滿疤痕中尚存的那些極細微的細縫,這樣就算補好了。老底子中街廊幾乎家家戶戶的鐵鍋子都修補過。那時大家的生活都蠻簡樸,過日子都是「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修油紙傘。
  • 馬頭牆下年糕香,老底子味道真叫好!
    馬頭牆下年糕香,老底子味道真叫好!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本地村民,一起遊古鎮、品年味、買年貨、吃年糕,共同體驗老底子的味道。馬頭牆下年糕香,老底子味道真叫好!》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
  • 逢年過節的快樂,都裹在金山這道老底子美食裡
    逢年過節的快樂,都裹在金山這道老底子美食裡 2020-12-27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傅建良:堅守「河上傅氏」老底子味道
    河上鎮的個體工商戶傅建良的家庭作坊設在河上西山邊的偉民村裡,他做這個糕點已有數十年歷史,他說他的糕點時間放不長,因為是按照老底子的做法,不添加防腐劑,做出來的味道,就是他奶奶老早時候說的老味道。
  • 老底子最「樂惠」的小吃
    如今的90後00後熱衷於去各類網紅餐廳打卡美食,但從前,在物質並不那麼富裕的年代,老底子上海小囡都愛吃些什麼呢?今天盤點的這些,有的或許連老上海人都不一定吃過,有些甚至如今已經無法在街頭尋到。阿拉一道來回味回味吧。為什麼第一個寫梨膏糖,因為這是我姆媽的最愛。
  • 上海老底子餅乾、華夫「邊角料」竟然那麼火!小辰光的味道,不止是...
    上海老底子餅乾、華夫「邊角料」竟然那麼火!小辰光的味道,不止是懷舊! 還記得小辰光最愛吃的那些零食嗎?
  • 為啥老底子煤球爐一隱特,阿爸姆媽最光火?!
    各位新老上海朋友麼,現在大概哉勒海灶片間忙進忙出!幾個手佳的買汏嫂們,立時三刻就好燒好一頓夜飯來。不像阿拉小辰光,姆媽還沒下班,阿拉一下課麼先要生洋風爐子,等阿爸姆媽一回來麼就好燒夜飯了。這就要講講,阿拉老底子生煤球爐的日子了,70後小朋友應該還是有點印象呃伐,儂要講80後、90後,哈哈,我講伊拉根本是沒方向了…哈哈,好,個麼,今朝就讓我帶儂去老底子的灶片間兜一圈,看看當年阿拉的吃飯家什…
  • 浙江象山海味美食C位出道 老底子年貨奏響新春序曲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浙江象山海味美食「C位出道」 老底子年貨奏響新春序曲記者 林波風乾的海鰻、醃製的紅膏蟹、飽滿的海蜇……1月3日,在浙江省寧波市象山農業博覽會現場,諸多老底子海味美食歷久彌香「C位出道」,開啟「年貨大戰」,攪熱消費市場。
  • 這5家老底子刨冰必須擁有姓名!
    每年一到酷暑難耐的夏天人們基本上只做兩件事一件事是開空調一件事是吃刨冰!隨著時代在變化各式各樣網紅刨冰層出不窮顏值逆天、造型百變……然而還有多少人記得老底子的刨冰是什麼樣的呢?赤豆、綠豆,全都是老底子的味道,還有一些水果味,充滿童年的記憶。戳一戳,把上面的碎冰溶解在糖水中,樂趣十足!最後,舀一勺紅豆,夾雜糖水和碎冰,入口細細咀嚼,舌尖充滿涼意。提到老字號,不能沒有王家沙!每年一到時令季,就會推出各種相應的美食,東西多,口碑好,上了年紀的人都信賴!
  • 還來不及長大就已經老了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曉田 上海老底子還來不及長大就已經老了曉田作者按語:此短文曾以《少年不狂枉少年》為題和其中一張四十多年前的七少年老照片發表在2018年1月14日的北美《世界日報》副刊。
  • 老底子便宜好用的護膚品,為何現在人不喜歡用了?皮膚科醫生的...
    杭州老底子還有哪些便宜又好用的護膚品,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用?皮膚科專家又是怎麼護膚的?網上很多up主都在分享自己對付皮膚乾燥的經驗,但是這些真的能夠效仿嗎?1】老底子便宜好用的護膚品,為何現在人不喜歡用了?這個問題一提出,就有不少網友來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看法。
  • 底子---深圳特區報
    當我寫下底子的時候,我想,這底子和裡子是兩碼事。裡子是用來裝飾的,因為要為質感加分;而底子,是用自己來成就自己。 有一天,我在搜集設計資料時,看到一款戒指,做工很好,主石耀眼,還有很多碎鑽圍繞著,整個看起來非常奪目。我把圖發到我們一個微信群組裡,一個同行看了看說,這種石頭很常見,要是石頭本身底子好,不需要那麼多襯託,因為有它自身的存在就足夠了。
  • 杭州首家南昌老底子拌粉一口愛上嗦粉
    一城一味,老底子南昌味道來杭州嘍~杭州首家來自南昌拌粉店你吃過了嗎?|藕片^藕片薄薄的,滿滿的醬汁,脆爽口感,真的是愛了呢[薄荷]環境:裝修一秒回到70.80年代,滿滿的懷舊風,儀式感太強了,老收音機、舊冰箱、保溫瓶、小零食、獎狀,滿滿的回憶殺,店面不大,做好拼座準備,生意非常好。
  • 杭州熱水瓶廠變「社區大客廳」 社區老底子文化都在這
    收到的「奇思妙想」很多,其中提到頻率最高的,是想保留老熱水瓶廠的特色。「新場地這裡,是原來杭州熱水瓶廠的拆遷地塊。現在小區裡的居民,大多是從前住老熱水瓶廠附近的,有些還是廠裡的職工。」張菁說。 (原標題《家門口那件小事 | 杭州熱水瓶廠變「社區大客廳」,社區老底子文化都在這!》)
  • 俄羅斯小夥曬稻穀挖冬筍放牛 直播「老底子」鄉村
    俄羅斯小夥曬稻穀、挖冬筍、放牛在麗水松陽直播「老底子」鄉村  清澈見底的溪水,成群結隊的小魚,錯落有致的水壩,閒散分布的沿岸村落……11月初的松陽,漫山遍野是熱烈的金黃色。松陽縣二灘壩村水雲居民宿門口,德米日熟門熟路地去民宿廚房裡拿起了一把鋤頭。
  • 看懂上海:老底子的夏天
    小的時候,我沒有「專業」的才腳盆,只能用小的搪瓷缸代替,搪瓷缸底有點滑,要襯一張皺紋草紙才能用。很快就秋冬了,才腳是不能過冬的。但有一次我在盆裡墊了些棉花,晚上還把盆放在爐子邊上。我記得那隻才腳,比別的才腳,是要死的晚些,但還是沒能熬過冬天。上海老底子的夏天,沒有空調,沒有電腦,沒有熱帶風暴。但那時候,天總是這麼藍,街坊鄰居間不輸給親戚,吃根棒冰,就可以開心一天。下下棋,打打牌,打彈子掛香菸牌子就是全部的娛樂項目。
  • 是不是老底子富陽人,看懂這張圖就知道了!
    據老人講,富春路當時別提有多繁忙了,兩邊都是店鋪,有春江照相館、春江飯店、老電影院……一到逢年過節,到處都是人。  春江路,與富春路平行,由鸛山腳下沿江邊由東到西至豬欄埠止,沿途有東門頭、南門頭、輪船碼頭、上水門、下水門,也是當時富陽鎮上最重要的道路之一。從圖上看,富陽城區古時是有一圈護城牆的,現在僅剩鸛山上還有一小段護城牆
  • 全都是老底子上海寧的最愛!
    土生土長的老底子上海人,何時何地都繞不過固執的上海胃。「今朝阿拉切撒?」魔菌幫儂挖出懂經老克勒的私藏,屹立魔都19年的老牌本幫菜——  圓  苑  6隻4兩左右大閘蟹堆出蟹粉撈飯,饞老呸最愛!蔥烤鯽魚、熱熗虎尾、手撕鹹雞、冰糕……全都是上海人的味覺密碼,老克勒念念不忘!不追求花頭精,只傳承濃油赤醬的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