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徒食客吃喝報告,ID:xmjxtsk189708861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米其林近幾年發了一批又一批發展中國家的指南,上海廣州指南自不必說,自打第一版發行以來就吵得不可開交。曼谷作為國人最熟悉的海外城市之一,每版米其林發行時也都議論不休——雖然沒有廣州那麼慘(二星三星從缺),曼谷亦沒有三星餐廳,二星四家(今年新晉一家),其中三家名氣尤其大,屬於亞洲頂端的Fine Dining:爆紅的Sühring、一直很紅的Gaggan和本文沒那麼紅的Le Normandie,風格迥異但都好評扎堆,在同樣傳播很廣的聖培露《餐廳》榜單中也表現奇佳。與Sühring和Gaggan的創意爆棚天馬行空不同,Le Normandie做的是扎紮實實穩穩噹噹的現代法餐——甚至去之前就看到不少人說,這可能是亞洲最有巴黎氣質的Fine Dining法餐之一了。
胖胖的呆萌的主廚Arnaud Dunand Sauthier來自薩凡,在法國跟過一批宇宙級名廚,包括George Blanc(法國東部Vonnas村的同名餐廳打1981年開始就是米其林三星)、Marc Veyrat(身戴九顆米其林星星,也是首位名下餐廳拿到Gault-Millau指南20分兒滿分的廚師)和Jean-Francois Piège(旗下有間二星,但本人曾是法國無數本餐飲指南的Chef of the Year),血統純正師門強大,履歷算是好看(哪怕在Le Normandie之前並沒有什麼代表大作),紮實功底後年輕有為地在曼谷靠Le Normandie徹底站穩腳跟,旨在「以年輕人的身份,和年輕的食客交流」。
餐廳小小的,藏在文華東方酒店裡——曼谷文華東方也非常低調,巷弄之中,差點找不著;雖說在規不那麼死板的東南亞,Le Normandie的還是很莊重甚至嚴肅的,濃到化不開的Fine Dining正襟危坐的氣場,隔壁桌一位白人小哥穿了件T恤,被逼著換西裝去了……
俺也就沒好意思拍環境,直接盜官網圖——富貴堂皇很歐洲,窗外就是黃不拉幾的滔滔大河,玻璃擦得倍兒乾淨,顯得河倍兒髒~
Amuse Bouche上得很快,給了三道,但印象都不深:大堆大顆鮭魚子醬下是芝士、鵝肝和一層鬆脆餅底,理論上是保守好吃的東西,印象中鹹度略高,雁過無痕——聯想到在加拿大第二餐廳Toque!吃到的味型類似的一道Amuse Bouche,相比就有意思很多
老套的膠囊,不過竟然用到胡蘿蔔,且秉著紅配綠的原則,點上綠色的法香(Parsley)泥,有趣但毫無驚喜,找不到邏輯點(或者說邏輯點就是紅配綠???)。
裝成是魚子醬的是每個季節都有的水果鵝肝醬,要裝裝到底,貝殼勺也用上——夏天用的水果是藍莓,做成薄薄一層果凍,鵝肝醬在水準之上但偏室溫偏軟,還不錯。
再送上一人一小杯蘑菇湯:很顯功力的經典Mushroom Tea,力挽狂瀾,竟然好喝得不得了,泡沫豐富細膩菌香馥鬱悠長,鮮甜大爆炸,才嫌單一,嚼到些煎到焦脆噴香的培根碎——很像吃到了曼谷菜場熱賣的各種炸豬皮,狠厲害。
麵包時間!黃油給了兩種,軟硬溫度都合適,加了海藻的有鹽黃油清香腥甜,俺喜歡,但一定會有人不習慣——其實是法國Le Beurre Bordier牌的招牌款(黃油大拿Jean-Yves Bordier的牌子,名傳四海,很多米三餐廳的穩妥選擇);無鹽黃油也夠香濃,很俗氣地印上大大的Logo——兩款黃油把底子定在了一絲不苟的巴黎Fine Dining風。
印象中麵包有三種,俺要了兩種,第三種,不記得是啥了……不過這倆還是很不錯的,法棍片氣孔漂亮內裡溼潤,最愛的布裡歐修包(Brioche Bun)起酥起得狠,熱辣酥鬆非常好吃,畢竟Jol Robuchon老爺爺生前也說:「布裡歐修有多好吃,取決於雞蛋和黃油的比例有多大」——當然了,也是熱量炸彈。
餐廳很樂忠於在桌邊做Final Touch,從前菜開始到甜品結束每一道菜都是如此,形式感是很有了,但八九道菜下來還蠻疲勞的。第一道湯Les Tomates de Bruno Cayron,麵包塊烤脆擺在盤中,點綴上野生百裡香,上桌後再澆N種有機番茄熬出的番茄濃湯——番茄強調來自南法,但食味低調很多,酸甜平衡穩定,順滑開胃,加進經典的Brousse奶酪增加厚度(Brousse是種南法盛產的乳清奶酪,餐廳用了更清爽的牛奶的,其實羊奶和山羊奶的Brousse也有)。
夏天才有的Le Celtuce很簡單的把萵苣煮一煮捲起來,強迫症似的每卷之間塞一片硬幣大小的Beaufort芝士(格魯耶爾芝士Gruyère的一種,屬於水牛硬芝士,有大孔,融化快,味道還蠻辛辣的,是芝士火鍋的常見部分之一),再每卷放一片澳洲冬季黑松露(夏天用冬松露?),再很暴發地在桌前淋上墨汁似的松露醬——夠驚喜夠奢侈要技術要功力,教科書一樣嚴肅認真,但其實沒太有驚喜,強壯的奶酪和松露略微犯衝。
招牌前菜Le Brochet de Loire用了國人最熟悉的小龍蝦——嗯,其實歐洲本就吃小龍蝦的。看著以為是一排扇貝肉,其實是用梭鱸做的魚丸,輕盈鮮甜,細嫩的小龍蝦蓋上白花菜薄脆,另外有花菜本尊若干,特別之處是綠色醬汁來自草酸蠻重的酸模(sorrel),並不討厭,反而和兩種水產很合拍——好吃,總算遇到了愛吃的小龍蝦了……
主菜其實表現都不錯,但是開啟了漫長的slow-cook系列——Agneau de Lait Dit 'ALLAITON'做得保守,低溫慢烤的小羊腿肉特別強調是「奶飼羔羊」——羔羊喝奶不是天經地義嗎……不過羊肉挺好吃的,純淨的甜嫩多汁;配的西葫蘆依然是卷卷(主廚是多愛打卷卷),羅勒和小豆蔻的香氣也有理可循,上桌後澆上烤羊肉的原汁(油星和沉澱都祛得100%乾淨),簡簡單單,不錯。
大招牌Canard de Barbarie Elevage Mieral讓「簡約強迫症」風格達到頂峰:選了各路名廚都很喜歡的Barbarie Duck,家鴨和野鴨的雜交種,脂肪更薄肉質更緊湊,還有一絲野味;取下鴨胸,低溫慢煮後輕煎表皮,修得方方正正,擺上圓形的黑蒜膏和正方體的西柚肉(我的天竟然有人把西柚剝成小正方體);旁邊黑不溜秋一大堆的是完整的大顆茄子肉和黑蒜泥,幾絲橙皮醒味點睛,還是現場淋肉汁。
四五種食材一盤大菜,非常和諧有層次感,鴨肉彈牙滑嫩多汁,水果的刺激香氣和茄子的紮實感有對比,也總算遇到了一次西餐廚師黑蒜入菜效果奇佳(先後吃到過不同地區的西餐廚師做黑蒜,總覺牽強,such as學徒探店:多倫多|Don Alfonso 1890和學徒探店:蒙特婁|Toque! Restaurant)
很驚訝魚類會選廉價的綠鱈:Le Lieu Jaune de Ligne,依然是低溫慢煮(你說煩不煩),技術毫無問題,但魚的肉質和想像中一樣討喜不起來,哪怕嫩,本身粗糙無味;配了有機菜豆炒雞油菌,這我倒愛吃,鍋氣爆棚(乾脆把炒鍋端到桌邊,舀出來馬上吃)鮮甜噴香,一坨青醬看上去很義大利,其實用青蔥代替了羅勒,很亞洲;另一坨看上去也義大利的現做薩芭雍(Zabaglione),鹹口兒的,淡淡的鮮甜——其實還蠻搭,就是吃到鹹的薩芭雍的感覺很像吃到了鹹的提拉米蘇,小糾結……
總體不錯,調味蠻淡(我口味已經是偏淡的),用Gordon Ramsay的話說,叫「It's f* bland!!!」——很懷疑西方人(或者以泰國人的重口味)能不能吃到鹹味……
好了好了,跌宕起伏的前菜和主菜過去了,來到了振奮人心的甜點環節——道道精彩經典至極。Souffle相當於法餐裡的拔絲蘋果,難度和代表性都爆表——而餐廳偏向虎山行要做黑巧克力口兒的(巧克力舒芙蕾是舒芙蕾中最難做的之一,粘不拉幾影響舒芙蕾膨脹),卻做得超棒,溼度、空氣感、甜度和蓬鬆度都很完美,巧克力香醇高調——趕緊吃趕緊吃,舒芙蕾一秒鐘一個樣。
配了可可豆冰淇淋,純度和香氣都好,但還希望能更順滑一點(看圖也能看出來,不算太順滑細膩)。
儀式感最強的Crepes Suzette也最多人點:經典老派,帶著法語口音的經理親自上手,炒焦糖、烹橙汁、煮餅、淋橙酒、點火、擺盤一氣呵成。食味比想像好很多,可麗餅軟彈香濃入味,調味酸甜合適,略帶酒香,配球香草冰淇淋,規規矩矩無可挑剔。
一整塊草莓開心果塔,現場切
擺點橘子皮
各種塔作為餐廳的大招牌隨季節變動,當天的Tarte Fraise et Pistache很好吃,依然是桌邊服務,一大塊開心果草莓塔現切,配上最愛的醃漬橙子皮和糖霜開心果;塔皮酥鬆不幹,開心果奶油綿厚細膩香滑,絕不過甜,草莓新鮮芬芳,印象中偏酸以中和厚度,還很儀式地配一小杯草莓汁——其實沒太絕對有很大意義,但塔本身很好吃。
還想吃別的季節才有的俺最愛的檸檬塔!
Kouign Amann在北美越來越火,俺也一直很愛這種外皮酥脆內裡喧軟氣孔均勻黃油一大堆的罪惡麵包,所以哪怕是餐後上了一大個,也趁熱辣磕得乾乾淨淨。
至於再來的Petit Four實在有點太甜了,巧克力和軟糖好像都是太妃味兒,沒吃完,軟糖都忘記吃了,帶回國了,然後,都化了,化了,了……
臨走給了馬卡龍,計有百香果巧克力味兒、開心果味兒、椰子味兒(很獨特很泰國,夾心還有椰絲),技術完美,口味也都不錯,很喜歡。後來在飛清邁的飛機上,別人都磕方便麵時,得以淡定地掏出一盒Le Normandie的馬卡龍,揚眉吐氣……
圖片是在酒店大堂拍的——文華東方的大堂俺很喜歡,植被很多,沙發很軟,吃得很飽,差點睡著了……
餐後嘴碎,和經理說相比Nahm,更喜歡Le Normandie——經理hin嗨森……嗯,前菜四平八穩有想法,主菜風格不明顯也沒啥記憶點(低溫慢煮用太多!!!),甜品很滿意(但也規矩有餘活潑不足),氛圍極其不東南亞,Le Normandie還是很容易招人喜歡——也不知是不是午餐的原因,菜品設計總體尚嫌簡單,比預期稍有落差,下次得挑著晚餐去吃大tasting menu——很願意回訪,不好說什麼「亞洲第一法餐」,但會是穩紮穩打舒服愉快的一餐,也就更期待見識一下全力以赴時是什麼的狀態。更何況,性價比是無敵的,主廚可愛親切,經理穩重善聊,一頓下來又能吃又有拿……
奧希特勒鱘魚子醬配海膽和土豆,奢華經典的招牌之一,留待下次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