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主元帥雷海青簡介

2021-02-23 湖頭鎮


湖頭民間傳說

湖頭民間有將田都元帥視為李氏家族保護神的傳說:明代,有「羊角魂」在15階作祟,禍害生靈,後有高僧請田都元帥,威靈顯赫,鎮住「羊角魂」,保合境平安,人丁興旺。後文貞公拜相回鄉,進廟欲拜,忽然一陣風來關住大門,文貞公說:吾是拜汝恩主神靈,非拜你官位。自此,恩主元帥在湖李家喻戶曉,寺廟香火旺盛。

湖頭魁鎮廟

魁鎮廟,亦稱店頭宮,坐落於湖四村境內,供奉田都元帥(恩主元帥)。始建於明,屢有修茸,佔地1000多平方米,遷居海外的僑胞在馬來西亞建有多座分廟,時有組團回鄉進香。1999年元月6日,安溪縣人民政府文管會在此樹立文物保護標誌。

………………………………………………………………………………

歷史記載

據《明皇雜錄補遺》記載:安史之亂,安祿山攻入長安,數百名梨園弟子皆為俘海青不願為叛軍演奏,便稱病不去,被安祿山派人強押到場。這些梨園弟子相對而泣,曲不成調,安祿山大怒虜,雷海青也在其中。一日,安祿山在長安西內苑重天門北凝碧池舉行大宴,命梨園弟子奏曲作樂,言有淚者當斬。雷海青忍捺不住,對著安祿山,舉著琵琶,奮力往地上一摔,琵琶被砸得粉碎,然後面西放聲大哭,安祿山暴跳如雷,下令將雷海青在試馬殿前肢解示眾。

王維聞雷海青死難之事後,很是感動,賦一首七絕:「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安史之亂後,唐肅宗贈封死難大臣,其中就有樂師雷海青。

文化遺產

福建省奉祀的主神田公元帥,是八閩各地民間及戲劇界共同崇奉的戲神。

歷史趣話

出生

出生於泉州南安縣埔頭十七都坑口鄉(今南安羅東鎮振興村坑口宮自然村)的雷海清(畲族)相傳田公元帥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三太子,因為酷愛人間戲劇,擅長音樂歌舞,玉帝準他下凡,功滿再回天廷。三太子投胎於福建泉州一戶姓雷的畲族農民家庭,唐朝開元四年(716)四月初九出世,因其嘴巴周圍皮膚烏黑,家人以為不祥,抱放在村外路旁田塍邊。時有一木偶戲班經過那裡,見襁褓中的嬰兒嗷嗷直叫,有一隻毛蟹正爬在嘴唇邊,用涎沫餵他,其頭頂戴的帽子上繡有一個「雷」字,就取名「雷海青」,將他帶走,由戲班代為撫養。小海青在戲班裡一天天地長大了。他長得眉清目秀,活潑可愛,聰明乖巧;日日同藝人們一起,讀書寫字,彈琴唱戲。到十八歲時,既能扮演不同角色,又會彈奏各種樂器,特別是善於吹奏一種名叫「篳篥」的笛管(這種奇特樂器,莆仙戲一直沿用至今)。

進宮

傳說唐明皇「遊月宮」時,羨慕天上仙樂,命樂師按其旋律譜成《霓裳羽衣曲》,因排練演奏時缺少一名吹簫的樂官,正在愁眉不展,忽有樂官奏稟,閩中莆田有一名精通韻律、能歌善舞的神童雷海青,無論任何樂器他都能奏出美妙的音樂,不管什麼曲譜他都一看就會演奏,就立刻派人日夜兼程,南下尋訪,宣召雷海青入宮,殿試取用。

雷海青應召赴考,一舉中了探花,皇后親自為他簪花。海青拿起玉簫,當殿吹起悠揚悅耳、優美動聽的《霓裳羽衣曲》。滿朝文武百官和樂師名優們聽了,拍手喝彩,齊聲叫絕;唐明皇當即恩賜雷海青狀元及第,並封他為翰林院大學士,欽賜御酒飲宴獎賞。

雷海青為人豪爽,忠心耿耿,又才華橫溢,唐明皇十分器重,任命他為掌管宮廷歌舞的伶官和梨園戲劇的教官。他精研戲曲,通曉樂理;身居大唐樂府著名樂師,依然不恥下問,對音樂歌舞精益求精。他的同鄉江梅妃被選入宮並封為東宮正一品皇妃後,他不但教會梅妃及樂官們演奏他自己譜成的樂曲《引梅敬酒歌》,跳家鄉的舞蹈《白玉驚鴻舞》、《八仙過海祝壽舞》,還把莆、仙各地流行的十音、八樂、大鼓吹和俚歌、山裡詩等等民間音樂、曲藝節目引進了宮廷,又在宮中專攻琵琶彈奏,終成聲震天下的一代琵琶高手。

返鄉授藝

民間相傳,開元後期(公元738-739年間),唐明皇派雷海青帶領一班皇家梨園子弟前來泉州,慰問梅妃的家鄉父老,首場戲安排在烏石山下東邊一裡外的練兵廣場(今頭亭地方)演出,一時轟動了全景,觀眾如雲,萬人空巷,其後,戲班深入鄉間演出,雷海青所到之處,都熱心傳授宮廷戲劇藝術,培養了不少梨園樂師,為梨園戲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戰亂年間保持風骨

唐天寶十四年秋,節度使安祿山在範陽舉兵叛變,佔洛陽,入潼關,攻陷長安城,逼走唐明皇,把雷海青以及教坊梨園子弟和宮廷樂官三百餘人,都擄進洛陽城,在凝碧池設宴慶功,令雷海青和眾樂官彈奏琵琶宮樂,叫宮娥妃嬪歌舞助興,以顯示他的威風。

雷海青手抱琵琶,義憤填膺,與梨園舊人相對黯泣,久久不肯動手演奏,又痛斥安祿山之罪惡,安祿山惱羞成怒,喝令手下用刀剜雷海青的嘴唇,雷海青仍罵不絕口,安祿山急令將其舌頭割掉。雷海青口含鮮血,忍著劇痛,拼盡全力將手中琵琶對準安祿山的頭部擲去!安祿山當殿受辱,氣急敗壞,立命刀斧手把雷海青綁到戲馬殿前,凌遲處死!頃刻之間,烏雲密布,大雨傾盆。時為唐天寶十四年八月廿三日。

死亡之後的神化過程

安史之亂平定以後,唐明皇(玄宗)從四川避難歸來,獲悉了雷海青忠貞不屈的悲壯事跡,誥封「天下梨園大總管」,賜遷屍骨回鄉安葬,築祠祀之。墓與祠在今泉州南安市羅東振興坑口村前小溪旁,祠俗稱「坑口宮」,至今猶存。唐肅宗時又加封為「太常寺卿」,受萬民祀拜。傳說,郭子儀率兵收復長安都城時,與頑敵浴血戰鬥中,雷海青帶領天兵天將,在空中助戰,一舉殲滅賊寇,奪回唐室江山。南宋末年端宗皇帝被元兵追趕,從海道逃往莆田途中,突遇風暴襲擊;萬分危急之際,雷海青在天上顯聖,帶神兵解難,海面風浪立時平靜,君臣得以安然脫險;端宗驚魂稍定後,翹首仰望,但見雲端上有天兵、天將,帥旗上鑲繡個「雷」字,因「雨」頭被雲霧遮蔽了,只隱約露出下邊的「田」字,於是頒詔天下,大塑金身,賜名「田公元帥」,四時香火供祭。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泉州城北門外拱辰村頭亭民眾,在唐時雷海青搭棚演戲的舊地,即元建「瞻闕亭」(為城涵驛道第一亭,俗名頭亭)之東側,率先立廟供奉田公元帥,以雷海青忠魂顯聖呈瑞彩的神話故事,取其名曰「瑞雲廟」,並重建戲臺,供戲班演劇,以示紀念。廟內的石刻楹聯有:「廟貌巍峨拱辰外,旌旗縹緲瑞雲中」、「棟宇昭靈源承易水,旌旗現字彩煥瑞雲」、「琵琶聲裡風霜厲,姓字雲頭日月光」等,都是根據雷海青勇鬥安祿山的壯烈事跡撰寫的。民間把田公塑成紅面將軍,嘴唇的周圍刻有十道刀痕,形如毛蟹,就是體現了雷海青面對強暴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在泉州南安坑口宮的傳說中,雷海青是同白須公、仁福王三人一同修道成神的。《泉州府志》載:白須公或稱翁爺,為蜀地聖僧,來永春樂山蛻化成神,宋紹聖年間敕封福佑真君;仁福王為宋熙寧間巡檢陳益,曾率兵抗禦西夏,元豐間化身南安九日山,淳祜中敕封仁福王。田都元帥是否如福佑真君、仁福王一樣受敕封,已難查考,但在泉地尊奉福佑真君、仁福王的宮廟中常見並祀田都元帥,並且認定三位神靈的形成同在宋代。

廟宇中的田都元帥頭戴插滿金花的學士紗帽,衣著紅色蟒服,旁立兩侍者,即金雞、玉犬兩舍人。正殿石柱刻聯:「九天都院歌白雪,十八學士醉青春」。拜亭刻聯:「坑口化身參元相,宋代封位列三公」。宮對面50多米處有一古墓,碑刻「相公墓」三字,系明萬曆庚子年所立。據傳為雷海青葬處。其墓現由南安市文管部門立碑保護。

宋元時期,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海上交通發達,經濟相當繁榮。戲劇也領閩地之先。宋南渡之後,把南外宗正司遷置泉州,一百餘年間,趙宋王室發展到「內外三千餘人」,這此王子皇孫從臨安和溫州帶來歌舞樂伎,組成家庭戲班--」七子班」,所用的演員都童伶,到了一定年齡就得散棚重組,散棚後的伶人便於流入社會,重組班社,演出於民間,這就是福建南戲的開始.閩人本善於造神,宋代又是個造神的年代,福建曾造出媽祖吳真人等眾多地方神。在南戲日趨發展向外傳播過程中,出於行業競爭,藝人權益保護等需要,戲神的產生勢成必然。最初戲班所崇祀的祖師的原型或者只是姓名不顯的傳授南戲的藝人,尊稱為相公(木偶班的傳說就比較接近原型),為提高戲神的聲威,便又附會地方傳說中的雷海青這位唐代盡忠而死的樂工,因為他既有忠義、壯烈的事跡,又是能歌善舞、會奏樂的伶人,符合「聰明正直是為神」正統觀念,雷海青便理所當然地取代原來的戲劇祖師相公爺而被奉為戲劇之神了。戲神的信仰隨著泉州南戲向外傳播,其神源傳說在傳播過程式中雖經過種種加工而產生異化,但名地總還是稱為「清源祖師」---泉州有清源山,五代是地屬清源軍。

宋代嶽(嶽飛孫,小時住泉州石龜外祖家)《桯史》記一故事:淳熙間,一考出題,錯將「霈」字作「沛」,有考生指出,猶強辨:「有雨頭也得,無雨頭也得。」考後眾官設宴觀劇,優伶扮二儒辨古今人物,一人指雷萬春為田萬春,一人以為「歷考史牒,未有經雷為田者」。問一教授,曰「有雨頭也得,無雨頭也得」。考官知諷己,大怒,「錄優而詰之,杖而出諸境。」「然其語盛傳至今。」這段記事,或可為戲班稱雷海青為田相公、田元帥作一註腳--最初是一種詼諧的叫法,以示對壓迫者的戲謔、諷刺,久而久之,就變為約定俗成了。

被稱為戲神祖地的南安坑口村,山明水秀,處於泉州城北40公裡處古大路邊,該村歷史上出過許多著名的道士和戲曲藝人,號稱「道士窩」、「戲窩」。在這種環境中產生出戲神是十分自然的。坑口早年有畲族雷姓居信,畲族是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崇拜圖騰,信仰道教,歷來奉雷海青為家族神。戲神原型的產生與之不無關係,譬如田都元帥廟必奉有狗舍人(靈牙將軍)。便帶有狗圖騰崇拜的痕跡。

閩地田都元帥信仰的廣泛傳播,是與地方戲劇盛行,戲班普及分不開的。

明代政治較穩定,社會經濟有很大發展,對於戲劇繁榮有很大的促進。福建一些地方劇種如閩劇、大腔戲、四平戲、詞明戲等均產生於明代。明人陳懋仁《泉南雜誌》記載泉州迎神賽會「妝閣」之盛:「迎神賽會,莫盛於泉,遊閒子弟,每遇神聖誕期,經方木板搭成臺案,索綯綺繪,周翼扶欄,置幾於中,加幔於上,而經較童妝扮故事,衣經飛綃,設以古玩,如大士手提筐莒之屬,悉經金珠為之,旗鼓雜沓,貴賤混並……明弘治間晉江人李聰曾言其家鄉青陽石鼓廟祀神」旦夕鑼鼓喧天,居住宅區民魂不安,神氣多耗。「嘉靖間晉江青陽人莊用賓述其祖父」性僻喜戲劇……儔類私呼之,則側門以去,吾父為人大類吾祖而不事事,喜戲劇尤甚。

泉州作為對外交貿的主要口岸,甚至將戲劇傳至海外。明萬曆間莆田市面上布衣姚旅《露書》記載:「琉球國居常所演戲文,則閩子北為多,其宮眷喜聞華音,每作,輒從簾中窺……惟《姜詩》、《王祥》、《荊釵》之屬,則所常演。」這裡所舉的戲文,就是泉州梨園戲的傳統劇目。

其時閩地戲劇繁盛,班社眾多,散布民間各地的戲班演員每常是「亦農亦藝「,平日務農,遇請則集中出演(因為演戲與節日、神誕、人家喜慶有關,不是每日薄西山都出演的)。所以有「湊腳老戲」之稱,而那些童伶演員到成年「散棚」後,不再從事演藝了,亦只有務農或做小生意過程,由演員身份轉變為農民、市民後,他們仍然保持著尊奉田都元帥的習俗,田都元帥信仰就由戲神過渡到民間福神,得地方財力,城鄉眾多田都元帥廟就建立起來了。

元帥信仰

向臺灣傳播

明末清初,是福建向臺灣大量移民的時期。渡臺的百姓把閩地的風俗習慣帶往臺島,田都元帥信仰向臺灣傳播成為必然。

對臺移民高潮有三次,一次是明崇禎年間,閩南災荒,鄭芝龍招集沿海百姓數萬人入臺開墾;一次是明末鄭成功抗清,收復臺灣隊之後,大批漳泉沿海百姓隨他東渡;第三次是康熙二十三年施琅收臺灣統一之後,閩地特別人閩南百姓成千上萬東渡往臺開拓墾殖。田都元帥信仰就隨著移民潮傳往臺地。開傳播途徑又有二種:一是經戲神身份由戲班帶去,一是以當境保護神身份由渡過臺墾殖者帶去。

隨鄭成功舉義的金門人盧若騰著《島噫集》,有觀劇詩:「老人年來愛看戲,看到三更不渴睡……只應飽看梨園劇,潦倒數杯陶然醉。」鄭氏渡臺,大批漳、泉百姓隨遷臺灣,梨園戲便傳播到臺地去了,所以康熙間修的《臺灣府志》漢人風俗就記載臺地有:「信鬼神,惑浮屠,好戲劇,競賭博」之風--「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裝束仙鶴獅馬之類,踵門呼舞」。「立春前一日薄西山有司迎春,東郊備儀仗踩棚,優伶前導,看春士女蜂出雲集。」「元夕初十放燈……別有閒身行樂善歌曲者數輩為伍,制燈如飛蓋狀,一人持之前李遨遊,絲竹肉經次雜奏,謂之鬧傘,更有裝束昭君、婆姐、龍馬之屬,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慶之。」「二月二日,各街社裡,逐戶斂錢宰牲演戲,賽當境內外土神」「中秋……山橋野店,歌吹相聞,謂之社戲。」…… 篇末還指出:「凡此歲時所載,多漳泉之人流寓於臺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

清代,臺灣流行的有歌舞小戲「車鼓弄」、梨園戲(有大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種)、亂彈(閩西漢劇所傳)、四平戲、高甲戲(由「宋江陣」發展而成,流行閩南一帶)、歌仔戲、提線傀儡和布袋戲(掌中木偶)等。清乾隆間,海防同知朱景英《海東日札》記臺灣:「裡巷靡日不演戲,鼓樂喧闐,相續於道,演唱多土班小戲,發聲潔屈不可解,譜以絲竹,別有宮商。」寫出臺灣戲劇盛況。這些傳入臺灣的戲班都祀田都元帥為戲神,田都元帥信仰自是遍及臺島。臺灣藝人舊時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要往田公元帥廟舉行祭祀典禮,祭祀三天,歌舞器樂助興,是臺灣民間藝人的一大盛會。

統計資料表明,臺灣漢族居民中,祖籍福建的佔83%,其中泉屬各縣的佔44.8%,漳州各縣的佔35.01%。早期渡臺的漳、泉百姓,大多是赤貧的農民,前往臺灣所帶的一般只有兩種東西,一是父母神主,二是鄉村當境神香火(攜帶的形式是縫一小紅布包,內中裝一撮神廟香爐裡的香灰)以作為他們披荊斬棘、開拓蠻荒的精神支柱。在能源工業地安居後,他們又為帶去的保護神立廟塑像。這就是臺灣宮廟所祀神靈大多與內地相同,而且要到內地謁祖的原因。閩地田都元帥信仰既盛,臺地供奉相公宮廟相應也多。臺灣最早供奉田都元帥的廟為臺南縣西勢村蕃厝37號的元帥廟,建於雍正十三年(1735)。其次為鹿港大有裡車圍攻巷玉渠宮,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祖籍晉江的人士分香到臺,來鹿港演出的戲班都要往該廟拜祀,宮廟規模宏偉,流傳雷海青成神故事與泉地一般,廟中還寫著唐詩:「萬戶傷心發野煙,百官何晶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相傳這是唐詩人王維悼念雷海青的詩句。再來為臺北萬華紫耒宮,建於嘉慶四年(1799)。此外,藝人將田都元帥神像供在其他神廟側殿或住家廳堂的亦多。至今全臺有200多座廟宇奉祀田都元帥。

福建民間信仰

在福建,除了泉州南安戲神祖廟而外,各地區還分布著許多古老的田都元帥廟,其宮廟歷史、建築藝術、宗教儀式都富有特色。相傳他是唐朝樂工雷海青,其奉祀源流可考者,是「三教搜神大全」一書:「田元帥唐時人,母蘇氏某次偶至野外,感天上「翼宿」投內懷中,未嫁有孕。元帥生後,外蘇老以無父之子,有辱門楣,遂棄諸田間,為雷姓農民拾得,收養為子,名雷海青。越二歲,蘇老至鄉收租,抵佃戶雷家,見一孩裸戲於庭,視其所著紅肚兜繡有蓮花,認系己家物,始憶此童為己外孫。乃與雷翁商之,攜歸撫養。因當初曾棄之田間,寄養佃戶,遂以田為姓。稍長,天賦異稟,聰穎絕倫,甫弱冠,擅長音樂,各類樂器無不精通,且善譜曲。唐玄宗天寶年間,為玄宗召為內廷樂工,曾譜霓裳羽衣一曲,有名於時。封為御前都尉,領梨園子弟事。」又據傳說:「其在梨園飾演元帥一劇時,突暴斃,故身著戎裝,頭戴雉尾。」元帥死後,後人尊為音樂之神。

早先,福建省興化縣便有祭祀「田都元帥」的廟,廟碑敘述他曾榮獲唐朝肅宗皇帝追封為太常寺卿,宋朝高宗皇帝加封為大元帥;據說,當玄宗皇帝蒙難長安,元帥曾三次顯靈救駕,見空中浮現「田都」二字的旗旗,所以後人又冠以「田都」於其上,尊之為「三田都元帥」,奉為音樂界的祖師,福州一帶亦有稱之為「探花爺」的。

★★★★★★★★★★

點擊右上角「…」可將此文分享給朋友

相關焦點

  • 雷海青原來是這樣成為戲神的!稱為田公元帥真相在這裡!!
    田都元帥之起源,說法極多。最通行的說法有三種!田都元帥乃家喻戶曉忠烈樂官雷海青,是眾多戲曲、南北管、西皮亂彈祖師爺、宋江陣守護神,是尊紅的發紫的娛樂界戲神。唐時演奏霓裳羽衣曲受寵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玄宗倉促奔蜀,安祿山於洛陽稱帝設宴慶賀,即入長安傳諭梨園子弟教坊樂工前來應承,雷海青託病不願前往,安祿山道:雷海青是樂部中極有名之人,他若不到不為全美,有病也扶之前來。雷海青到達時見祿山狂言悖語恐嚇眾人遂激起剛烈之性,把樂器盡拋於地,指著祿山大罵,眾人驚愕,雷海青被押到試馬殿處斬,公元七五六年八月矢節於洛陽凝碧池。
  • 內坑故事 | 內坑街東福宮(相江公)田都元帥——雷海青的前世今生
    前言泉州歷史上首位受到國家正式表彰的愛國文藝青年、前之前再往前中央歌舞團作曲家兼首席琵琶演奏家、大閩南地區文藝界精神偶像、泉州人民最愛戴的境主神明之一――「田都元帥」雷海青,今日神誕!農曆正月十六,田都元帥雷海青誕辰。據清代《閩雜記》載,每年正月十五前後,泉州地區的相公廟,「香火尤盛」。
  • 【人物】戲劇界的祖師--雷海青
    在中國戲劇史上,雷海青是一個傳奇式人物。從貧苦人家子弟到叱吒宮廷曲藝界的音樂大師,再搖身一變成為民間戲劇界頂禮膜拜的相公爺、戲劇祖師爺、田公元帥等神一般的形象,在今人看來,都是不可思議合充滿戲劇色彩的。
  • 你好 戲神雷海青
    個非常熱愛泉州本土文化的店主帶我去體驗了老城區走訪了外圍的很多舊民居古村落泉州的瓷器、石雕、古建築、茶葉、香料、小吃、美食、活動每一次都體驗到不一樣的民俗風情於是我成為時光客棧的常客時光客棧的大師兄每次都帶我去泉州各地看到並接觸到了很多的驚喜這次的泉州行才知道戲神是怎樣的一種存在明白了田都元帥是如何成為戲神
  • 道教百科之田都元帥
    自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補遺》記載至今,關于田公元帥的傳說,人們用莆仙戲劇目、書籍、專題片等各種方式,傳播其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事跡。據說閩中主祀田公元帥的宮廟計480多處,其他旁祀的則不計其數。福建省各個劇團,如泉州梨園劇團、福州閩劇團、越劇團,均有信仰戲神雷海青的習俗。臺灣省民眾有三分之一信奉田公元帥。田都元帥,俗稱「相公爺」,又稱田公元帥,昊天帝子。是福建,臺灣一帶的傳統民間信仰。
  • 三田都元帥考(一)
    ,在福州府一說元帥爺或元帥府,第一反應就想到三田都元帥;在閩南地區說起田元帥,則是稱為田都元帥,而是三十來歲模樣,神名雷海青。在福清、平潭戲班亦有以戲神田智彪為題材劇目《田元帥》。而雷海清被封為田元帥,則因雷海青怒罵安祿山,死難成神。然而其事跡在唐時《泉州府志》《南安志》均無記載,而唐時為泉州和南安做志的乃是雷海青同時期的南安進士歐陽詹修著。《南安縣誌》認為,雷海青當年沒死,而是在安史之亂中被作為誤國魁首,貶出京師,避難到泉州南安縣的羅東坑口,設館授徒,教授歌舞。後代閩潮戲班、梨園子弟,尊其為戲神。
  • 九天府·三田都元帥(三)
    但是對於雷海青田都元帥的封號由來卻沒有任何交代,或是受福州三田都元帥封號所影響,因雷海青以一人成道故僅稱為田都元帥。汪鵬《袖海編》所記雷海青去雨存田之說,影響甚巨。如清邱煒蔓《五百石洞天揮麈》卷四雲:「清客伶人奉祀之神,閩語呼為相公。清桑靈直《字觸補》卷「田相公」條引用《袖海編》:「習梨園者共構相公廟,自閩人始。舊說為雷海青而祀,去雨存田稱田相公。
  • 田都元帥聖誕(農曆六月十一日)
    敕封天下梨園都總管田都元帥,諱名雷海青,俗稱「相公爺」「雷元帥」又稱會樂天尊、田公元帥、昊天帝子等。
  • 民間信仰:田都元帥
    田都元帥是閩南民間信仰的戲曲之神,據說農曆六月十一日是田都元帥的生日,據說田都元帥有文武兩種形象。▲傳說田都元帥被佃農收養 傳說田都元帥是唐朝人,叫做雷海青。他的媽媽因為「翼宿星君」下降,而使她有了身孕,生了雷海青。
  • 六月十一,恭祝田都元帥誕辰
    田都元帥,諱名雷海青,俗稱「相公爺」、「雷元帥」,又稱會樂天尊、田公元帥、昊天帝子等。與「西秦王爺」一樣,是音樂界、戲劇界的保護神。一般來說戲劇界以音樂分類,北管奉祀「西秦王爺」,南管奉祀「三田都元帥」。
  • 快來看,永福山兜(城兜)龍見宮和元帥館竟然這麼...
    從此,福州民間就崇祀這位神靈,但沒人敢直呼其名,只稱為「五代元帥」。施鴻保懷疑,這位福州人崇信的「五代元帥」,就是雷海青。撇開福州「五代元帥」是否雷海青這一點不論,我推測,廈門同安「後河宮」裡臉上畫著「螃蟹紋」的田都元帥雷海青神像,大概是受唐玄宗在「風火院田元帥」三兄弟臉上塗墨汁、福州「五代元帥」額頭上被墨汁畫上螃蟹頭這兩種傳說的共同影響。
  • 探花府·三田都元帥(五)
    田元帥附體,又有老年田元帥、中年田元帥和青年田元帥,老中青三位居然可以同桌對唱。福安有個僮身的附體神是田元帥,但是這位田元帥才兩歲,僮身唱歌和說話都很像童聲。這與田元帥戲神形象一樣,中國戲曲行業神多為孩童的形象,南戲供奉的田元帥亦是孩童模樣。莆田地區亦有田元帥僮身之說,其《元帥咒》亦是度僮咒:敬請九天田元帥, 顯赫威靈鎮乾坤。元始玉皇三帝子, 親身下降度人間。
  • 戲神雷海青的故事
    人物名片  雷海青(約696—756),南安羅東人,畲族,福建戲曲行業的祖師爺兼保護神(俗稱「戲神」),曾被封為「田都大元帥」。雷海青出生時就被丟棄在田岸邊,有幸被路過的碼頭嘉禮戲雷家班抱回收養。小海青他眉目清秀,聰慧、好學,詩書器樂無所不通,尤其擅長彈奏琵琶。
  • 六月十一日,恭賀九天糾察使提點昭烈侯風火院三田都元帥聖誕!
  • 沖天風火院·三田都元帥(一)
    梨園子弟尊梨園教主,道教稱會樂天尊,九天糾察使、風火院三田都元帥,佛號歌舞菩薩。福州全境和莆田部分地區尊元帥為三田都元帥,閩南臺灣潮汕等地尊為田都元帥,江西安徽等地則稱為田元帥或田公祖師。三田都元帥者孟田苟留、仲田洪義、帥田智彪,帥誕辰八月廿三;田都元帥者雷海青,誕辰六月十一;田公祖師者田清源,誕辰六月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