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小不代表沒煩惱:兒童焦慮症 & 正確的應對方式

2021-02-13 樂他樂康

前段時間,吳鎮宇的兒子費曼在社交平臺上坦言自己有舞臺恐懼和社交焦慮,稱自己哪怕是在最熟悉的家人面前表演才藝,都會緊張到發抖。

費曼陳述的這些表現,其實是兒童焦慮症的典型症狀:

高度緊張不安的情緒,在生理上會表現為心跳加速、手發抖、出汗、身體疼痛等等,整個人被籠罩在巨大的恐懼中,非常痛苦。

而更讓常爸感慨良多的是,費曼說:他的焦慮是喵喵和家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這麼小的孩子,只能默默承受內心的焦灼和痛苦,而這種痛苦不被理解和看見,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又增加了一重傷害。

以前,我覺得少年不識愁滋味,最是天真浪漫的時候,焦慮症不該跟孩子扯上什麼關係啊。

可事實上,兒童焦慮症遠比我們大家想像的要常見得多,嚴重得多。

根據美國流行病學家進行的全國性研究發現,在13歲至18歲的青少年中,有近1/3受到焦慮症的影響。國內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這個問題同樣不容小覷。

所以,真不一定是家裡人對費曼缺乏關心,而是我們身為大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很難去理解和想像整天不愁吃喝、不用為生計發愁的小不點兒,能有啥煩惱?

但這絕對是一個認知誤區。

正所謂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的快樂,也有每個年齡段的痛苦。

在成人世界裡,我們覺得失業分手離婚是天大的事,會致鬱。

而在縮小版的兒童的世界裡,穿不好襪子、交不到朋友、吃不到想吃的東西,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天大的事兒,也會產生很強的負面情緒。

人小,不代表他們沒煩惱。

所以孩子的很多看起來「暴躁」、「消極」的行為,因為我們對焦慮症不了解,就很容易想當然地認為他只是緊張,或者認定他有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障礙等,根本就沒往焦慮上考慮。

雖然說大部分兒童焦慮症會隨著長大自行消失,但是如果這個時期的焦慮沒有能夠得到化解,那麼長大之後,孩子的情況往往會變得更嚴重,甚至可能會發展成為抑鬱症、成人焦慮症或其他精神疾病,這種折磨,相當於24小時不間斷地做噩夢。

所以孩子的焦慮,一定不能忽視。

如何判斷孩子我家孩子是焦慮,還是只是單純的脾氣差呢?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Liz Matheis博士認為,當孩子出現下面的情況時,說明TA心裡真的焦慮:

● 煩躁
● 坐立不安
● 無法集中精力
● 出現頭痛或胃痛等身體症狀
● 迴避
● 發脾氣
● 大哭
● 拒絕上學
● 臨上學前因為衣服、頭髮、鞋子、襪子這樣的小事崩潰
● 放學後因為家庭作業崩潰
● 入睡困難
● 對自己做任何事期待都很高

如果娃高度符合上述症狀,建議去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讓專業人士做出更權威的判斷。

常爸的理解是,如果娃「動不動就崩潰」,他的這種崩潰,是真的自己著急、悲傷,而不是一種讓爸媽幫忙、逃脫責任的手段的話,那麼,你就要重視和關心孩子的這種焦慮了。


而如果娃有上述這些症狀,你可能會問:我家娃為啥會這樣?是不是因為我給他的關心不夠?

雖然說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很多時候都和父母有關,但有些娃的易怒易焦慮,是天生的,別太自責,原生家庭,不必要背所有的鍋。

這個問題,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Eli Lebowitz和他的研究人員也注意到了。但他們通過對124名焦慮兒童的父母調查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證據表明父母行為直接導致孩子的焦慮症,但父母的反應在處理兒童焦慮時至關重要。

換句話說,可能是孩子先天基因就決定了他容易焦慮,可能是孩子在社交上遇上了挫折。所以放寬心,如果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不必先來苛責自己。

很多時候,孩子的焦慮都表現為一種適應力比較差:「我就是做不到啊,我好崩潰啊!」

家長這時候都會很心疼,看著孩子哭得撕心裂肺,遷就他,是最本能的反應了。

Eli Lebowitz和其研究團隊發現,當孩子出現焦慮障礙時,大多數父母(大約95%)都會做出一些妥協來「遷就」(accommodate)孩子:

孩子怕黑,就讓孩子晚上和大人一起睡;

孩子怕一個人,父母就連上廁所也要陪著;

孩子怕狗,出門的時候父母就處處替他擋狗,不讓狗靠近孩子;

孩子有強迫症,全家人都跟著他一起時時刻刻洗手,換衣服;

孩子作業沒做完,怕第二天老師批評,哭,父母就幫他把作業寫完;

孩子不吃麵條,每次家裡吃麵條的時候都要給他單做別的飯;

孩子害怕坐校車,父母就每天開車送他去上學;

孩子害怕作業寫得不好,被老師批評,父母就每天晚上花一個小時替孩子檢查作業;

孩子特別害羞,父母就從不邀請外人來家裡,在外面遇到人和孩子說話就替他回答,並且告訴老師不要在課堂上叫自己的孩子回答問題……

我們有時候會想,沒事,等孩子長大了就好了,而事實上,焦慮並不一定會隨著長大而消失,心理抗壓能力弱的問題,也不是靠年齡增長就能解決的。更重要的是:

你越遷就他,他的焦慮症狀可能會越重,遷就他,反而可能是「害」了他。

簡單來說這是因為,孩子之所以崩潰、焦慮,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很無能,而你遷就孩子,實際上是默認了這種「無能」。

美國波士頓大學今年2月新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父母對孩子遷就過多,會使孩子的焦慮症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重,並可能導致其成年後演變為衰弱性焦慮。

研究人員認為,遷就最大的弊端在於,沒有通過長期的努力幫助孩子建立一種內在的動力和內在的自信。

不難理解,當你毫無底線地遷就孩子時,你其實是在向他傳達這樣一個信息:「這件事你做不了,所以我要幫你做。」

妥妥的幫倒忙。

我們為了最快速度解決問題,而一味遷就,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焦慮無能」。

因此緩解孩子的焦慮,只需要做一件事:

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壓力,你要陪著他,面對壓力,不是直接代勞,而是幫他解決壓力。


第①步:要讓孩子感到被傾聽和被愛,同時用支持性的話語來建立他的信心。

第②步:是告訴孩子:「你可以直面那種焦慮,並學會與之共存。」這有助於給孩子力量去面對他的恐懼。

而這之後,你只需要陪伴他,和他一起去面對這些焦慮,溫柔而堅定地,不慣著他,一點一點地,孩子會慢慢從這種他以為的洪水猛獸中,漸漸適應。

比如,上面提到的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Eli Lebowitz,就告訴那些因為孩子有焦慮型肚痛(anxiety-related stomach aches)而常常讓孩子請假不上學的家長,不要一遇到這種情況就請假,而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感覺有點難受,但我相信你會好起來的」,然後照常上學;家長要耐心傾聽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問題,並用支持性的話語來建立其信心。如果一焦慮就請假不上學,孩子得到的暗示是:我的焦慮已經到讓我上不了學的嚴重程度了,這種自我暗示會使孩子越來越焦慮。照常上學的孩子,在一段時間以後,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勵下,焦慮症狀反而得到緩解。(當然,用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孩子在學校並沒有受到霸凌;如果孩子的焦慮特別嚴重,請一定找專業人士諮詢後再制定應對方案。)

解決的問題方法,永遠是直面,遷就是逃避,不會對孩子的焦慮有任何幫助。

其實從育兒的角度來說,道理也還是這麼個耳熟能詳的道理:孩子的路得自己走,我們不能幫他走。

看到這裡,家中有焦慮寶寶的爸媽,是不是感覺鬆了一口氣呢?與其每天緊張兮兮地遷就孩子,不如放寬心,給孩子多一些空間去直面自己恐懼的事物,並最終獲得對抗焦慮的能力。

當然常爸說的並不是讓家裡的大人都袖手旁觀,或是絕情地把孩子推出去直面痛苦。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他需要的幫助和支持,讓他有勇氣去承擔那些有助於他成長的風險。

此外,我們也要提醒一下家長:如果孩子有比較嚴重的焦慮,還是應該找專業人士諮詢,有一些情況下,服用藥物+行為幹預可能是更好的選項。

你的孩子有過焦慮的情況嗎?歡迎來聊聊。

參考連結:

https://www.anxiety.org/causes-and-symptoms-of-anxiety-in-children

https://news.yale.edu/2019/03/12/new-way-combat-childhood-anxiety-treat-parents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20/05/childhood-in-an-anxious-age/609079/

https://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19/04/15/711213752/for-kids-with-anxiety-parents-learn-to-let-them-face-their-fears

https://www.nytimes.com/2020/01/18/books/childrens-books-anxiety.html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experimentations/202002/accommodating-childrens-anxiety-can-do-more-harm-good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athletes-way/202004/over-accommodating-childs-anxious-emotions-can-backfire

相關焦點

  • 焦慮症嚴重時,曾讓我想自殺,《應對焦慮》讓我解脫出來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對每個人都很重要的書《應對焦慮》。今年夏天,一場突發事故降臨到我身上,高速上,我被一輛失控轎車撞飛出十幾米遠。幸運的是,我活了下來,不幸的是,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創傷後應激障礙)。直到讀完這本書,通過書中提到應對焦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讓我從嚴重焦慮中走出來,重新感受世間美好。所以,我想把它分享給你,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 健康心理學:焦慮不代表焦慮症,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焦慮
    已經有研究報名,在去年一年當中已經有大約19%的美國人曾患上過不同形式的焦慮症。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醫師潘集陽教授在家庭醫生在線之前的相關訪談中曾表示長期患有焦慮症的人還比較容易患上一些軀體疾病,因為人長期處於焦慮狀態,血壓、血糖容易發生波動,從而造成生理功能上的紊亂,最後引發機體功能的一些病變,例如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腸疾病甚至癌症等。
  • 焦慮症會變成精神病嗎?
    大醫課堂 焦慮是一種病 焦慮症是最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會影響工作、學習與生活,焦慮讓的我們內心無法平靜。估計全世界每年有幾億人得焦慮症!此病雖然常見,卻只有6%的焦慮症患者會到醫院就診。
  • 如何應對狗狗分離焦慮症?
    如果是疾病引起的「分離焦慮症」,主人應該找專業的獸醫師進行及時治療,但如果你的狗狗是非疾病問題引起的「分離焦慮症」,那我們可以通過自行訓練讓狗狗慢慢緩解「分離焦慮症」問題。如果你的狗狗有輕微的「分離焦慮症」,你可以這樣做:    (1)對於那些有輕微分離焦慮的狗來說,讓獨處的狗狗和美味的食物建立一種聯繫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 廣州省十大精神病醫院 焦慮症自測表
    核心提示:這個社會壓力越來越大許多人都患上了焦慮症,但由於大多數人都不是特別了解焦慮症,所以即使出現了焦慮症之後也未必會引起重視。所謂焦慮症其實假設從嚴厲意義上來講歸於精力和心思方面的妨礙,只不過由於患者構成焦慮症的原因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相同。所以期望大家平常能夠多了解焦慮症自測量表,並且要對照這個焦慮症自測量表看一下自己是否有焦慮症的情況。
  • 關於焦慮症,你也有這樣的誤解嗎?
    焦慮症的定義是:焦慮是一種不愉快的、痛苦的情緒狀態,同時軀體方面的不舒服體驗也會伴隨出現。研究表明,焦慮症的終身患病率為13.6%~28.8%,大部分的焦慮症患者在35歲前患病,而女性患者要多於男性。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很多人其實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焦慮情緒。然而,很多人並沒有察覺到自身的焦慮情緒,或是在認識焦慮症時,經常存在誤解,以下這些就是常見的誤解:誤解一:焦慮症就是精神病真相:人們口中的精神病往往指的是精神分裂症。焦慮症是情緒困擾的一種,常見的病因是腦部神經遞質分泌不足,焦慮症不等同於精神分裂症,也很少會出現幻聽、幻覺的情況。
  • 「回流兒童」的煩惱
    「回流兒童」的煩惱 2021-01-07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心理學家:了解了焦慮症的病因,你就可以用這三種方法走出焦慮症
    焦慮分為兩種,一種是現實性焦慮,一種是廣泛性焦慮(焦慮症)。 現實性焦慮,是由於不能達到目標,或是難以應對當前狀況,力不從心,不自信導致的一種挫敗感、不開心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廣泛性焦慮,則更多是莫名的、無緣無故的緊張、壓抑、憂慮。
  • 狗狗的分離焦慮症!
    正確理解「分離焦慮症」 工作了一天到了下班的時候,想起狗狗被獨自留在家中一整天,心中甚是想念,於是急匆匆地往家中奔。一進門就看到狗狗很開心地來接你,心裡美滋滋的,於是也表現出興奮和開心的樣子來回應它。殊不知,它並不了解的的舉動是不是開心的表現,於是開始為你擔憂起來。久而久之,這樣的擔心給它造成太大的壓力,很容易導致「分離焦慮症」的產生。
  • 如何應對焦慮症以及驚恐發作?(實用技巧)
    焦慮症中最讓人頭疼的驚恐發作,平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作為親身體驗者,驚恐發作確實是一件挺煩心的事情,它會干擾到你正常的生活、學習、工作、社交等。我的驚恐症主要原因來源於長期的學習壓力,驚恐發作是一種很痛苦的瀕死感。有那麼幾秒,意識是斷片的。是一種相當痛苦的體驗,不體驗過的人永遠不會知道。是那種體驗過一次就再也不想體驗的感覺。
  • 《焦慮症的自救》還在為恐懼和焦慮苦惱?4個技巧教你擺脫焦慮症
    飲水機有沒有關電等諸如此類的事,詢問多次之後覺得不放心,還會自己起來檢查門是否真的關緊了。甚至她在嚴重的時候,還會用小半片的安眠藥來助眠(安眠藥不可隨意開,需要特殊的病例才可以購買),還經常會因為一點不舒服就懷疑自己是否得了重病。
  • 焦慮症:走出焦慮症只需要這3步,時間久了自然就沒了
    文/老K焦慮症發作時真的太難受了,焦慮症很難受比如頭腦要膨脹爆炸的感覺,喉嚨異物感特別凸顯,以至於讓自己有種窒息和灼熱的感覺,能把人逼到快要崩潰的邊緣;還有心裡莫名的慌張,這種慌張也叫心慌,只有真實得過的人才能了解。很多人都私信過我:「老師你說焦慮發作時怎麼才能快速恢復正常呀?」。
  • 《焦慮症的自救》關於焦慮症,你需要懂得3個原因和4個康復技巧
    也就是說,患者對自己受到輕微壓力的反應方式變得敏感,例如會感到恐慌、虛弱、心悸等,以至於他一直處於這些恐懼的感覺當中,他會害怕自己無法應對這些壓力反應,會害怕自己當眾出醜。所以,這類患者會讓自己蜷縮在自己的舒適區中。
  • 焦慮症能治癒嗎 焦慮症如何調理
    如今很多人都患有焦慮症,輕微的影響了日常生活,嚴重的焦慮症甚至會讓我們的身體都受到影響,要知道很多疾病都和心情有關。焦慮症一般都是由於生活壓力造成的。那麼,焦慮症能治癒嗎?焦慮症的症狀有哪些?焦慮症如何調理?一起來看看吧。焦慮症能治癒嗎很多人都受到焦慮症的困擾,他們特別關心自己的焦慮症能不能治癒?目前,焦慮症的治療也是深受人們重視的。
  • 金秋十月,兒童系列電視劇《我的成長不煩惱》第一季拍攝結束
    在2020年金秋十月的最後一天,兒童系列電視劇《我的成長不煩惱》第一季最後三集《我不是學霸》、《閃亮的朋友》、《日記風波》正式拍攝結束。《閃亮的朋友》講述了一個自私冷漠的城市小女孩與一個善良勇敢鄉村女孩的相遇後,產生矛盾又互相獲得諒解最終成為好朋友的故事。《我不是學霸》講述了在父母「開明」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學霸,為了幫好朋友故意考差而引發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 小別離朵朵焦慮症是哪一集 小別離朵朵焦慮症在哪集
    《小別離》中,朵朵因為學習、生活上的壓力導致自己情緒低落,久而久之就患上了焦慮症。那你知道小別離朵朵焦慮症是哪一集嗎?下面就來看看小別離朵朵焦慮症在哪集吧!  《小別離》是由汪俊執導,黃磊、海清、朱媛媛、韓青、汪俊、陳小紜、張子楓、胡先煦、趙今麥主演,TFBOYS特別出演的都市家庭情感劇。
  • 焦慮症和驚恐發作的區別,您了解嗎?
    1、應激性心理障礙和廣泛性焦慮症的區別這裡僅指因心理原因誘發的廣泛性焦慮症,其他因素導致的廣焦,和應激性心理障礙區別非常明顯,不會混淆。廣泛性焦慮症,神經系統的損傷正應了一句話,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修復起來也十分困難、非常緩慢。而應激性心理障礙,看起來來勢猛、威力大,但卻容易修復,正確應對的話,一般都是可以自愈的,而且愈後良好,不易復發。
  • 抑鬱症和焦慮症一樣嗎?為何焦慮症能自愈,抑鬱症卻不能?
    抑鬱症和焦慮症一樣嗎?抑鬱症和焦慮症,都是現代社會發病率比較高的心理疾病,很多人可能搞不清楚兩者的區別,錯誤的認為抑鬱症就是焦慮症,其實抑鬱症和焦慮症不是同一個疾病的,並且兩者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抑鬱症是一種心境障礙,而焦慮症又被叫做是焦慮性神經症,所以屬於神經症範疇,抑鬱的特點是持續的心境低落,而焦慮的特點是持續的心情緊張。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區別:由於焦慮症和抑鬱症都是比較多發的心理疾病,很多人對於焦慮症和抑鬱症會產生混淆,其實焦慮症和抑鬱症無論是在症狀表現還是在調節方法上區別都是比較大的。
  • 每天都不知道在焦慮什麼?有這3種表現,說明你已患上焦慮症
    其實,人在面臨重要的考試或者是選擇時,可能會產生焦慮情緒,如果長期處於高壓的緊張環境,就可能導致患上焦慮症。2015年全球約有2.64億焦慮症患者,比2005年增加了15%。而根據16年《柳葉刀》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焦慮障礙患者人數達到了5700萬,這一數字還不包括18歲以下人群的發病人數。而我國每年的焦慮症患病人數還在不斷增長。
  • 如果孩子被欺負了,最正確的應對方式你知道是什麼嗎
    甚至有些脾氣比較暴躁的家長還會前去尋找欺負自己孩子的人,打算用暴力的方式解決此事。但是今天我要說的是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或許會讓你感覺非常的痛快,不過這種方式帶來的後果卻是你完全無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