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吳鎮宇的兒子費曼在社交平臺上坦言自己有舞臺恐懼和社交焦慮,稱自己哪怕是在最熟悉的家人面前表演才藝,都會緊張到發抖。
費曼陳述的這些表現,其實是兒童焦慮症的典型症狀:
高度緊張不安的情緒,在生理上會表現為心跳加速、手發抖、出汗、身體疼痛等等,整個人被籠罩在巨大的恐懼中,非常痛苦。
而更讓常爸感慨良多的是,費曼說:他的焦慮是喵喵和家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這麼小的孩子,只能默默承受內心的焦灼和痛苦,而這種痛苦不被理解和看見,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又增加了一重傷害。
以前,我覺得少年不識愁滋味,最是天真浪漫的時候,焦慮症不該跟孩子扯上什麼關係啊。
可事實上,兒童焦慮症遠比我們大家想像的要常見得多,嚴重得多。
根據美國流行病學家進行的全國性研究發現,在13歲至18歲的青少年中,有近1/3受到焦慮症的影響。國內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這個問題同樣不容小覷。
所以,真不一定是家裡人對費曼缺乏關心,而是我們身為大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很難去理解和想像整天不愁吃喝、不用為生計發愁的小不點兒,能有啥煩惱?
但這絕對是一個認知誤區。
正所謂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的快樂,也有每個年齡段的痛苦。
在成人世界裡,我們覺得失業分手離婚是天大的事,會致鬱。
而在縮小版的兒童的世界裡,穿不好襪子、交不到朋友、吃不到想吃的東西,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天大的事兒,也會產生很強的負面情緒。
人小,不代表他們沒煩惱。
所以孩子的很多看起來「暴躁」、「消極」的行為,因為我們對焦慮症不了解,就很容易想當然地認為他只是緊張,或者認定他有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障礙等,根本就沒往焦慮上考慮。
雖然說大部分兒童焦慮症會隨著長大自行消失,但是如果這個時期的焦慮沒有能夠得到化解,那麼長大之後,孩子的情況往往會變得更嚴重,甚至可能會發展成為抑鬱症、成人焦慮症或其他精神疾病,這種折磨,相當於24小時不間斷地做噩夢。
所以孩子的焦慮,一定不能忽視。
如何判斷孩子我家孩子是焦慮,還是只是單純的脾氣差呢?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Liz Matheis博士認為,當孩子出現下面的情況時,說明TA心裡真的焦慮:
● 煩躁
● 坐立不安
● 無法集中精力
● 出現頭痛或胃痛等身體症狀
● 迴避
● 發脾氣
● 大哭
● 拒絕上學
● 臨上學前因為衣服、頭髮、鞋子、襪子這樣的小事崩潰
● 放學後因為家庭作業崩潰
● 入睡困難
● 對自己做任何事期待都很高
如果娃高度符合上述症狀,建議去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讓專業人士做出更權威的判斷。
常爸的理解是,如果娃「動不動就崩潰」,他的這種崩潰,是真的自己著急、悲傷,而不是一種讓爸媽幫忙、逃脫責任的手段的話,那麼,你就要重視和關心孩子的這種焦慮了。
而如果娃有上述這些症狀,你可能會問:我家娃為啥會這樣?是不是因為我給他的關心不夠?
雖然說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很多時候都和父母有關,但有些娃的易怒易焦慮,是天生的,別太自責,原生家庭,不必要背所有的鍋。
這個問題,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Eli Lebowitz和他的研究人員也注意到了。但他們通過對124名焦慮兒童的父母調查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證據表明父母行為直接導致孩子的焦慮症,但父母的反應在處理兒童焦慮時至關重要。
換句話說,可能是孩子先天基因就決定了他容易焦慮,可能是孩子在社交上遇上了挫折。所以放寬心,如果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不必先來苛責自己。
很多時候,孩子的焦慮都表現為一種適應力比較差:「我就是做不到啊,我好崩潰啊!」
家長這時候都會很心疼,看著孩子哭得撕心裂肺,遷就他,是最本能的反應了。
Eli Lebowitz和其研究團隊發現,當孩子出現焦慮障礙時,大多數父母(大約95%)都會做出一些妥協來「遷就」(accommodate)孩子:
孩子怕黑,就讓孩子晚上和大人一起睡;
孩子怕一個人,父母就連上廁所也要陪著;
孩子怕狗,出門的時候父母就處處替他擋狗,不讓狗靠近孩子;
孩子有強迫症,全家人都跟著他一起時時刻刻洗手,換衣服;
孩子作業沒做完,怕第二天老師批評,哭,父母就幫他把作業寫完;
孩子不吃麵條,每次家裡吃麵條的時候都要給他單做別的飯;
孩子害怕坐校車,父母就每天開車送他去上學;
孩子害怕作業寫得不好,被老師批評,父母就每天晚上花一個小時替孩子檢查作業;
孩子特別害羞,父母就從不邀請外人來家裡,在外面遇到人和孩子說話就替他回答,並且告訴老師不要在課堂上叫自己的孩子回答問題……
我們有時候會想,沒事,等孩子長大了就好了,而事實上,焦慮並不一定會隨著長大而消失,心理抗壓能力弱的問題,也不是靠年齡增長就能解決的。更重要的是:
你越遷就他,他的焦慮症狀可能會越重,遷就他,反而可能是「害」了他。
簡單來說這是因為,孩子之所以崩潰、焦慮,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很無能,而你遷就孩子,實際上是默認了這種「無能」。
美國波士頓大學今年2月新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父母對孩子遷就過多,會使孩子的焦慮症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重,並可能導致其成年後演變為衰弱性焦慮。
研究人員認為,遷就最大的弊端在於,沒有通過長期的努力幫助孩子建立一種內在的動力和內在的自信。
不難理解,當你毫無底線地遷就孩子時,你其實是在向他傳達這樣一個信息:「這件事你做不了,所以我要幫你做。」
妥妥的幫倒忙。
我們為了最快速度解決問題,而一味遷就,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焦慮無能」。
因此緩解孩子的焦慮,只需要做一件事:
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壓力,你要陪著他,面對壓力,不是直接代勞,而是幫他解決壓力。
第①步:要讓孩子感到被傾聽和被愛,同時用支持性的話語來建立他的信心。
第②步:是告訴孩子:「你可以直面那種焦慮,並學會與之共存。」這有助於給孩子力量去面對他的恐懼。
而這之後,你只需要陪伴他,和他一起去面對這些焦慮,溫柔而堅定地,不慣著他,一點一點地,孩子會慢慢從這種他以為的洪水猛獸中,漸漸適應。
比如,上面提到的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Eli Lebowitz,就告訴那些因為孩子有焦慮型肚痛(anxiety-related stomach aches)而常常讓孩子請假不上學的家長,不要一遇到這種情況就請假,而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感覺有點難受,但我相信你會好起來的」,然後照常上學;家長要耐心傾聽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問題,並用支持性的話語來建立其信心。如果一焦慮就請假不上學,孩子得到的暗示是:我的焦慮已經到讓我上不了學的嚴重程度了,這種自我暗示會使孩子越來越焦慮。照常上學的孩子,在一段時間以後,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勵下,焦慮症狀反而得到緩解。(當然,用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孩子在學校並沒有受到霸凌;如果孩子的焦慮特別嚴重,請一定找專業人士諮詢後再制定應對方案。)
解決的問題方法,永遠是直面,遷就是逃避,不會對孩子的焦慮有任何幫助。
其實從育兒的角度來說,道理也還是這麼個耳熟能詳的道理:孩子的路得自己走,我們不能幫他走。
看到這裡,家中有焦慮寶寶的爸媽,是不是感覺鬆了一口氣呢?與其每天緊張兮兮地遷就孩子,不如放寬心,給孩子多一些空間去直面自己恐懼的事物,並最終獲得對抗焦慮的能力。
當然常爸說的並不是讓家裡的大人都袖手旁觀,或是絕情地把孩子推出去直面痛苦。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他需要的幫助和支持,讓他有勇氣去承擔那些有助於他成長的風險。
此外,我們也要提醒一下家長:如果孩子有比較嚴重的焦慮,還是應該找專業人士諮詢,有一些情況下,服用藥物+行為幹預可能是更好的選項。
你的孩子有過焦慮的情況嗎?歡迎來聊聊。
參考連結:
https://www.anxiety.org/causes-and-symptoms-of-anxiety-in-children
https://news.yale.edu/2019/03/12/new-way-combat-childhood-anxiety-treat-parents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20/05/childhood-in-an-anxious-age/609079/
https://www.npr.org/sections/health-shots/2019/04/15/711213752/for-kids-with-anxiety-parents-learn-to-let-them-face-their-fears
https://www.nytimes.com/2020/01/18/books/childrens-books-anxiety.html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experimentations/202002/accommodating-childrens-anxiety-can-do-more-harm-good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athletes-way/202004/over-accommodating-childs-anxious-emotions-can-back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