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室紀錄片到有聲電影的繁榮:20世紀上半葉泰國電影發展概述

2021-02-21 浙傳學報

摘  要:泰國的電影事業發端於19世紀末,起步較早。在百餘年的發展歷程中,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黃金時代」到「世紀危機」,再到奠定當今東南亞電影霸主地位的「新浪潮」運動,泰國電影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道路。而泰國電影在20世紀上半葉的起步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其在戰後得以快速發展的基礎。這一時期的泰國電影,從王室紀錄片開始起步,經歷了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的繁榮,也經歷了戰爭時的低谷。考察並分析這一時期的泰國電影發展歷史,對泰國電影研究來說是頗有必要的。

關鍵詞:泰國電影;王室紀錄片;「新浪潮」運動;無聲電影;有聲電影

作者簡介:崔穎,男,副教授,藝術學博士。(昆明理工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雲南 昆明,650500)

朱丹華,女,講師。(昆明理工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雲南 昆明,650500)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亞洲各國中,泰國屬於電影事業起步較早的國家。早在1897年,也就是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進行首次電影放映之後的第三年,電影這一新興的藝術樣式就已進入泰國。在泰國王室的扶持和外國資本的介入下,泰國在20世紀初就已初步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電影工業體系。20世紀上半葉,泰國電影從王室紀錄片到無聲電影的創作,再到有聲電影的繁榮,以及二戰期間的沉淪與低谷,泰國電影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道路。

  一、萌芽與起步:早期泰國電影的發展

泰國電影發端於19世紀末的朱拉隆功國王[①](King Chulalongkorn,拉瑪五世,1868至1910年在位)統治時期,曾接受過西式教育的朱拉隆功國王在位時實施了包括文化教育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泰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開始密切起來,作為舶來品的電影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傳入了泰國。

(一)電影傳入泰國及早期電影放映活動

19世紀末的泰國(時稱暹羅[②]),在宮廷和民間流行的藝術樣式主要有皮影戲、木偶戲、孔劇等。[1]由於表演的需要,在曼谷等地出現了一些專門表演民間戲劇和歌舞的劇院,這些劇院有不少是由皇室成員出資修建的。泰國歷史上第一次電影放映活動就是在阿郎坎(Prince Alangkan)王子的一個劇院裡進行的。[2]根據泰國學者的考證,泰國第一次電影放映的具體日期是1897年6月9日,[3]放映者是一個來自法國的名叫馬可夫斯基(S.G.Marchovsky)的電影巡迴放映人。在這次放映中,馬可夫斯基放映了兩部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電影短片,短片內容是跳水和拳擊比賽。盧米埃爾兄弟的短片吸引了六百多名曼谷民眾前來觀看,並很快引起轟動。馬可夫斯基的放映活動是目前有據可查的泰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電影放映活動,標誌著電影這一新興的藝術樣式正式傳入泰國,泰國電影史由此發端。

馬可夫斯基的電影在曼谷大受歡迎,在宮廷的邀請下,他甚至到皇宮單獨為莎瓦帕王后(Queen Saowapha)和她的宮女們放映電影。同一年,朱拉隆功國王出訪歐洲,他在歐洲的行程被瑞士攝影師拉凡西·克拉克(Lavanchy Clarke)拍攝了下來,後被帶回泰國放映。這是泰國人的形象第一次被電影記錄。由於國王在泰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崇高的威望,朱拉隆功國王出訪歐洲的紀錄影片在泰國放映後,旋即引起巨大轟動。對於平時難得一睹國王真容的泰國民眾來說,電影拉近了自己和國王之間的距離。加上電影的活動影像有別於皮影戲等傳統民間藝術,具有全新的藝術特性,使得看電影這一新鮮的娛樂活動很快在泰國王室和市民群體中流行開來。

由於朱拉隆功國王在位時實施了較為開放的政策,泰國與其它國家尤其是日本、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都很活躍。因此,電影傳入泰國後,來自法國、英國、美國的電影很快進入泰國。不過,電影傳入泰國後的最初幾年,和早期中國電影的放映一樣,電影都是在傳統的歌舞劇院或戲院放映的。直到1904年,一個名叫渡邊友則(Watanabe Tomoyori)的日本人在曼谷建造了一個可容納上千人的臨時電影院,專門用於電影放映。這也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家專門的電影院。這家電影院主要放映日本的紀錄類影片,且每次放映的影片時長達三個小時,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曼谷民眾的觀影熱情,以至於在電影院的租期到期後,曼谷民眾要求渡邊友則延長放映周期且在年底前不得離開曼谷。[2](310)可見當時的泰國民眾對電影的喜愛幾乎到了狂熱的程度。

1905年,渡邊友則在曼谷建造了泰國第一家永久性的電影院,電影院受到了泰國王室的認可,渡邊友則的公司還因此被王室授權命名為「皇家日本電影公司」。授予一家外國電影公司「皇家」的稱號是非常罕見的行為,凸顯了泰國王室對萌芽時期的泰國電影產業的支持態度。從此,泰國電影就與泰國王室產生了不可切割的聯繫,時至今日,泰國王室仍然是泰國電影事業重要的支持者和推動者。相較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亞洲國家,早期電影事業的推動主要依靠民間力量,這也正是泰國電影事業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

在泰國王室開明政策的支持下,1907年,泰國華人素猜·阿塔拉瑪拉(Soochai Ratalamala)和三名義大利人聯合成立了「曼谷電影公司」(Bangkok Film Company),在曼谷和其他城市投資建設電影院,與日本人展開競爭。1911年,泰國華人希·宋恩·西布昂(Siaw Songaoun Siboonruang)成立了帕桑納庫電影公司(Phathanakorn Cinematograph)。1920年,帕桑納庫電影公司與曼谷電影公司合併成立了暹羅電影公司(Siam Film Company),由希·宋恩·西布昂經營和管理。到1925年,暹羅電影公司在曼谷和其他省份已經擁有20座電影院。暹羅電影公司每年從國外引進大量影片到泰國放映,其中最多的是好萊塢影片。在1932年被國王巴差提勃(King Prajadhipok,拉瑪七世,1925至1935年在位)成立的聯合電影公司(the United Cinema Company)併購之前,暹羅電影公司控制了整個泰國的電影發行業務,[4]也就是說,在1930年前後,泰國的電影發行業務基本被泰國華人壟斷。

從1897年法國人把電影傳入泰國,到日本人修建第一座電影院,以及泰國華人建立起壟斷性質的電影發行公司,外國人及泰國華人在早期泰國電影的發行放映事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是在這些外國人和泰國華人的推動下,早期的泰國電影市場呈現出一定的繁榮景象,而放映市場的興旺,有力地促進了早期泰國電影的創作,帶動了泰國電影事業的發展。

(二)早期泰國電影的拍攝和製作

1897年,朱拉隆功國王巡訪歐洲的時候,他的弟弟素帕凱特王子(Prince Sanphasat Suphakit)隨同他一起出訪(也有研究認為,隨同國王出訪歐洲的是松塞伊姆·薩姆巴塞王子)。[5]回國時,素帕凱特王子帶回了一套電影拍攝器材,這也是當時泰國唯一的電影拍攝設備。隨後,素帕凱特王子用這套設備拍攝了很多記錄皇家儀式和慶典活動的新聞短片,並在曼谷的商業劇院公開放映。這些新聞短片是目前可以考證的泰國人自己拍攝的最早的一批電影,素帕凱特王子也因此被認為是泰國電影事業的奠基人。

在曼谷開辦電影院的日本人渡邊友則也開始拍攝一些新聞記錄類的短片,包括1910年朱拉隆功國王的葬禮以及新國王瓦吉拉伍德(King Vajiravud,拉瑪六世,1910年至1925年在位)的登基加冕儀式。除新聞短片外,渡邊友則還拍攝了一些帶有實驗性質的敘事短片。其中,一部大約拍攝於1905年的名為《風中的帽子》(Hat in the Breeze)的短片表現了一名衣著得體的男子乘電車時,帽子被風吹走,不得不在大街上追趕帽子的滑稽場面。泰國電影學者認為這部短片是最早在泰國拍攝的敘事影片。[2](314)

1910年,朱拉隆功國王去世,其子瓦吉拉伍德王子繼承了王位。曾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的瓦吉拉伍德國王意識到電影具有強大的宣傳教化功能,對擴大王室影響力、鞏固卻克裡王朝的統治很有幫助。於是,在國王的支持下,1922年,具有皇室背景的暹羅尼拉麥電影公司(Siam Niramai CinemaCompany)成立,由皇親萬素瓦兄弟(Wasuwat Brothers)經營。暹羅尼拉麥電影公司主要拍攝與王室活動相關的新聞短片,並在泰國的電影院進行放映。同一年,在兩位王子的主持下,泰國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影宣傳和管理機構:「皇家鐵路電影局」(The Royal Railway Film Unit),負責拍攝和製作各類具有宣傳性質的影片,同時也負責電影人才的培訓。暹羅尼拉麥電影公司和皇家鐵路電影局是泰國人開設的最早的電影製作和管理機構,這些電影機構的成立,一方面是為了與外國電影公司進行競爭,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強化電影的宣傳功能(直到20世紀80年代電視普及之前,電影一直是泰國王室最為重要的宣傳媒介)。

1923年,美國環球影業公司的亨利·麥克瑞(Henry A.MacRae)在泰國拍攝故事片《蘇婉姑娘》(Nangsao Suwan,麥克瑞在美國發行此片時,將影片取名為Kingdom ofHeaven,故該片也被譯作《天堂王國》)。影片除男女主人公之外,其餘角色都由泰國人出演,是第一部出現泰國演員的故事長片。影片講述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影片製作完成後,泰國王室對影片進行了審查,並以影片將泰國描繪為未開化的落後國家為由,要求製片方刪除部分內容,方可在泰國國內上映。這是泰國電影審查制度的開始,時至今日,泰國仍然是為數不多的對電影進行嚴格審查的國家之一。

在《蘇婉姑娘》的拍攝過程中,暹羅尼拉麥電影公司的萬素瓦兄弟作為導演助手參與了影片的拍攝。他們也因此學習到了好萊塢故事片的很多拍攝技巧和手法,積累了寶貴的故事片拍攝經驗。1927年,萬素瓦兄弟拍攝了故事片《兩種好運》(Double Lucky),這是第一部完全由泰國人自己拍攝的故事長片。影片講述了一名小鎮上的警察在抓捕一名罪犯的過程中,成功抓獲罪犯並與被罪犯挾持的女人質相愛的故事。影片放映後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當年最賣座的電影。《兩種好運》也被大部分泰國學者認定為泰國第一部國產故事片。

在《兩種好運》上映兩個月後,在巴差提勃國王支持下成立的曼谷暹羅人電影公司(The Siamese Film Co.Bangkok)拍攝的故事片《莫思量》(Unexpected)問世。影片的題材和《兩種好運》類似,都是警察抓捕罪犯,都在警匪對立的敘事主線中穿插了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莫思量》的上映同樣引起巨大轟動,成為僅次於《兩種好運》的賣座影片。

《兩種好運》和《莫思量》的成功上映,標誌著泰國電影實現了從初期的記錄類、新聞類影片向敘事類故事片的轉變。而從兩部影片的內容來看,泰國故事片的創作從一開始就具備了類型片的基本特點,在功能定位上也比較直接和簡單:娛樂大眾。這種市場化的創作特徵也成為了泰國電影創作的主要傳統,這些傳統一直沿襲至今。自《兩種好運》和《莫思量》問世開始,泰國電影邁向了新的臺階,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時期。

 二、發展與變革: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創作

早期故事片的成功極大地促進了泰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市場的繁榮吸引了很多王室成員、中產階層、泰國華人和外國人進入泰國電影業,電影製作公司、電影院、演員培訓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聲電影的出現,促進了泰國電影業的繁榮。而《電影法》的出臺,使泰國電影創作有了規範化的標準。泰國電影迎來了第一個黃金髮展時期。

(一)無聲電影的創作和《電影法》的出臺

1927年前的泰國電影市場除具有宣傳功能的電影短片之外,電影院放映的大部分影片是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的進口電影。國產電影《兩種好運》和《莫思量》上映並大獲成功後,極大地刺激了泰國本土電影業的發展。1927年至1932年,共有17部國產影片上映,包括萬素瓦兄弟拍攝的第二部故事片《誰發瘋了》(Who’s Crazy)以及《美麗的黑眼睛》(Lovely Dark Eyes)、《憤怒的血》(Furious Blood)、《愛情的戰鬥》(The Battle of Love)、《商人的拳頭》(Merchant’s Fist)等。其中,《誰發瘋了》和《美麗的黑眼睛》是喜劇片,《憤怒的血》和《商人的拳頭》是動作驚險片,《愛情的戰鬥》是浪漫愛情片。[6]可以看出,當時的泰國電影類型已相當豐富。不過,遺憾的是,這一時期的泰國國產影片大多已經遺失,保留至今的僅有少數幾部影片的片段。

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問世,電影工業進入有聲片時代。1928年,好萊塢有聲電影已經被引入泰國進行放映。不過,泰國第一部自己的有聲電影直到1932年才出現。在有聲片出現初期,電影院放映的影片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無聲電影,特別是泰國國產電影在1932年之前都是無聲片。因此,為了吸引觀眾,泰國的電影院在放映無聲電影時,專門僱傭配音演員進行現場配音。配音演員有時站在銀幕旁配音,有時則在放映室進行配音。在有些省份的電影院,配音演員還會使用當地的方言來為電影配音和解說情節,以拉近電影與觀眾的距離。這種獨特的「無聲片+現場配音」的放映方式在有聲電影大量出現後漸漸消失,不過二戰後,又開始在泰國流行起來,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自朱拉隆功時代電影傳入泰國開始,泰國電影事業就得到王室的大力支持。1925年登上王位的巴差提勃國王(拉瑪七世)對電影更是痴迷。據泰國電影學者的考證,巴差提勃國王喜歡觀看電影並自己製作電影,經常讓人帶著一部16毫米的攝影機記錄自己的活動。[6](80)1929年,國王還自己導演了一部叫做《魔力指環》(Magic Ring)的電影。1930年,國王成立了暹羅業餘電影協會(the Amateur CinemaAssociation of Siam),專門為喜歡電影的皇親國戚和大臣們組織聚會和交流。巴差提勃國王在位時,所有在泰國上映的電影都要經過國王的審查,國王會根據電影的內容提出修改意見或直接禁止上映。1930年,在國王的主導下,泰國政府頒布了《電影法》。1936年,政府對《電影法》進行了修訂,列出了11類禁止上映的影片:[4](115)

1.含有侮辱宗教內容的影片;

2.表現極端犯罪行為,可能有教唆犯罪傾向的影片;

3.表現臭名昭著的犯罪分子犯罪行為的影片;

4.表現謀殺或處決活動的影片;

5.表現虐待人或動物行為的影片;

6.含有色情內容的影片;

7.可能會影響到與其他國家和人民友好關係的影片;

8.含有侮辱政府、國家和國家工作人員內容的影片;

9.可能削弱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的影片;

10.可能助長不良習慣的影片;

11.對王室不恭的影片。

這些審查標準對泰國電影的創作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電影法》也成為了泰國電影業的基石,伴隨著泰國電影走過了七十多年的時光,直至2009年泰國電影分級制度的出臺和實施,1930年版的《電影法》才算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二)有聲電影的創作和第一個「黃金時期」

1928年,有聲電影傳入泰國,立即引發了泰國電影觀眾的極大興趣。泰國電影的先行者萬素瓦兄弟也很快將興趣轉向了有聲電影的拍攝。不過,由於拍攝設備的落後及技術上的欠缺,萬素瓦兄弟還沒有能力依靠自身拍攝有聲電影。於是,他們選擇先向美國同行學習。1929年,美國福克斯新聞電影公司到泰國拍攝新聞片《泰國雜記》,萬素瓦兄弟參與了影片的拍攝,從中學習有聲電影的拍攝和製作方法。1932年,萬素瓦兄弟拍攝了泰國第一部有聲故事片《走入歧途》(Going Astray),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男人拋棄妻兒另覓新歡,最終與情人不歡而散後重歸家庭的故事。《走入歧途》的問世,標誌著泰國電影進入了有聲片時代。

在《走入歧途》上映後,萬素瓦兄弟加入了京都報業公司並將自己原來的公司名稱改為「京都有聲電影公司」(Sri Krung Sound Film Company),他們為公司配備了整套有聲電影拍攝設備,並在曼谷郊區建造了設備先進的攝影棚「暹羅好萊塢」。京都有聲電影公司還嘗試建立泰國最早的明星制,利用報紙為自己的電影演員做廣告,為他們的電影錄製唱片。在萬素瓦兄弟的主導下,從1932年到1942年,京都有聲電影公司共拍攝了25部有聲電影。[7]同時,京都有聲電影公司還發行外國電影,並擁有自己的電影院,成為涵蓋電影製作、電影發行和電影放映等業務的綜合性電影公司,也是當時泰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電影公司。

1932年,泰國軍人發動政變,結束了持續150年的卻克裡王朝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了民主化的君主立憲制,泰國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極大地削弱了泰國王室的權力,被剝奪政治權力後的許多皇親貴族因而轉變身份成為商人,並把經商的重心置於電影行業。加上富足的中產階層、泰國華人和外國人的投資,包括電影放映、電影發行和電影製作在內的電影相關產業成為當時泰國炙手可熱的投資領域。由於大量資金的湧入,到20世紀30年代末,泰國已擁有120家電影院,而在30年代初,電影院的數量不過才68家,不到十年的時間,影院數量幾乎翻了一番。[7](117)同時,一批本土電影公司也破土而出,成為泰國電影事業的新生力量。這些電影公司包括泰國人電影公司(Thai Film Company)、拉沃電影公司(Lawo PapayonCompany)、NN有聲電影公司(NN SoundPicture)、京都暹羅電影公司(Sri Siam Motion Picture)、宋薩海電影公司(Song Shai Film)、亞洲出品公司(Asiatic Production)等。這些電影公司的創辦者大多有皇室背景,比如1938年成立的泰國人電影公司,就是由潘兀潘·育坎王子(Prince  Panupan Yukon)和一群留學生聯合創辦的。

大批本土電影公司的成立帶動了國產電影的創作。除無聲電影時期的喜劇片、警匪片、愛情片外,進入有聲電影時代的泰國電影的類型化創作日趨成熟,歌舞片、動作片、恐怖片等片種開始興起。電影市場上,泰國國產電影與好萊塢電影、歐洲電影、日本電影相互競爭,呈現出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熱鬧場面。當時的泰國電影工作者已經意識到,與技術手段與藝術形式成熟的好萊塢電影和文化底蘊深厚的歐洲、日本電影相比,泰國電影的優勢只在於本土化特色。因此,在實際創作中,當時的泰國電影製作公司在積極借鑑外國先進的拍攝技法,講述泰國故事的同時,已經開始關注不同觀眾群體的不同需求,並進行有針對性的創作。比如,萬素瓦兄弟的京都有聲電影公司為了滿足泰國華人的觀影需求,就投資拍攝了一系列華語電影,影片大多由華人主演,採用漢語對白。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泰國電影創作已經高度市場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1世紀引領泰國電影走出低谷並風靡全球的泰國恐怖電影正是發端於20世紀30年代。在當時的泰國電影市場,雖然國產電影迅速崛起並廣受歡迎,但由於產量有限,市場上放映的大部分影片仍然來自國外,尤其是好萊塢,其中包括好萊塢的恐怖電影。有著神鬼崇拜傳統的泰國擁有廣泛的恐怖電影受眾基礎,泰國電影工作者於是借鑑了好萊塢恐怖電影的拍攝技法,攝製出了自己的恐怖電影。早期的泰國恐怖電影包括拍攝於1933年的《娜柯鬼魂記》(Nang Nad Phrakhonong)和1934年的《索木爺爺的寶貝》(Grandpa Som's Treasure)。這是泰國電影工作者在類型拓展上的大膽嘗試和探索,為日後泰國電影類型的豐富和繁榮鋪平了道路。

同時,和泰國王室一樣,1932年後實行君主立憲制的泰國政府也十分看重電影的宣傳功能,不惜投入巨資,邀請電影公司拍攝具有宣傳教化功能的電影。其中,由京都有聲電影公司拍攝於1935年的《泰軍熱血》(Thai Soldier Blood)最為有名。為了配合影片的拍攝,泰國軍方動用了大批軍人和軍事裝備參與了拍攝,並專門舉行了一次真實的演習。影片上映後大獲成功,除了獲得很好的票房回報外,也極大地提升了泰國軍隊在民眾中的形象。此後,泰國政府又投資拍攝了若干具有政治宣傳功能的「主旋律」電影,不過事與願違,這些影片都未能取得和《泰軍熱血》同樣的成功。

有聲電影的出現和普及,本土電影公司的湧現,國產電影創作的興盛,電影市場的繁榮,以及大投資宣教電影的出現,標誌著20世紀30年代的泰國電影進入了一個黃金髮展時期,也就是被泰國電影研究者普遍認可的泰國電影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③]。

不過,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泰國電影產業受到極大衝擊,短暫的黃金時期被終結了。

  

   三、沉淪與低谷:二戰中的泰國電影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日本空襲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在空襲珍珠港的同一天,日軍入侵泰國,泰國政府在象徵性抵抗後,宣布向日本投降,並在日本的脅迫下向英國和美國宣戰。[8]從1941年底到1945年8月,日本在泰國實施了三年多的軍事佔領和統治。

隨著戰爭的爆發,泰國電影業也遭受極大衝擊。由於電影器材生產大國美國、英國、法國均被捲入戰爭,且泰國被迫宣布加入日本陣營,對英美宣戰,英美等國對泰國實行了物資禁運,造成泰國的電影拍攝器材極度短缺。加上戰爭期間電影投資的銳減,泰國電影生產幾乎陷入停滯。整個戰爭期間,泰國一共只拍攝了4部有聲故事片,其中3部還是政府組織拍攝的政治宣傳片。[9]

在拍攝器材短缺、資金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為了生存,泰國的電影製作公司紛紛拍攝價格低廉的16毫米的無聲電影。這些16毫米的無聲片在二戰期間的產量也並不高,但因為從好萊塢和歐洲進口的影片大幅減少,除了少數日本和印度電影外,可供電影院放映的新片只有這種國產的16毫米電影。於是,在戰爭期間的特殊環境之下,泰國電影走了一段不太光鮮的「回頭路」。不過,也正是在二戰期間,這些16毫米的泰國國產電影無意中培養了大批無聲電影的忠實觀眾,為戰後無聲電影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四、小  結

縱觀20世紀上半葉的泰國電影發展歷史,可以看出,作為一個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規模,均屬小國的亞洲民族國家,泰國的電影事業發展具有個性鮮明的特點。泰國電影業能夠在20世紀初就開展故事片的創作,在20世紀20年代就建立自身的電影工業體系,在20世紀30年代就出臺《電影法》,這在亞洲甚至世界電影史上都較為少見。泰國電影在20世紀上半葉獨特的發展歷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在戰後的發展路徑,同時也奠定了其在20世紀末迅速崛起成為東南亞電影領頭羊的歷史基礎。

 

參考文獻:

[1]戚盛中.泰國民俗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66-269.

[2]Barme,Scot.(1999).Early ThaiCinema and Filmmaking 1897-1922,FilmHistory,Volume 11,308.

[3]Chaiworaporn,Anchalee.The Birth ofFilm Screening in Thailand[EB/OL].http://thaifilm.com/articleDetail_en.asp?id=34,2019-04-22.

[4]Songsri,Patsorn .(2004).Thai cinemaas national cinema:An evaluative history[D].Murdoch University,2004:106-107.

[5]尹鴻.世界電影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4:302.

[6][泰]差漠恩錄·坦南望農.泰國電影百年:1900-2000[J].張力平譯.戲劇藝術,2011(1).

[7]Uabumrungjit,Chalida.(1997).A Century ofFilms in Thailand.Feature,150(1997):89-96.

[8]梁英明.東南亞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2.

[9]廖育人.泰國電影百年:1897-1997[A].張仲年,[泰]拉克桑·維瓦紐辛東.泰國電影研究[C].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122.

 

[責任編輯:高辛凡]


基金項目:本文系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雲南影視製片服務業發展的域外參照研究——以泰國為例」(A2018YD07)的階段性成果。

腳註:

[①]朱拉隆功是泰國卻克裡王朝(也叫曼谷王朝)的第五位國王,在位42年。他在位時實施的一系列內政外交各方面的改革被稱為「朱拉隆功改革」,朱拉隆功改革被視為泰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泰國開始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

[②]「暹羅」為泰國的舊稱,英文為Siam,1939年,暹羅更名為泰國,1945年又改回暹羅,1949年正式更名為泰國,直至今日。在很多關於泰國的論著中,在涉及1939年前的泰國時一般使用「暹羅」的舊稱,本文為方便起見,統一使用「泰國」。特此說明。

[③]根據泰國電影學者的界定,泰國電影史上共出現三個「黃金時期」,分別是1930年代的第一次黃金時期,二戰後直到1980年代的第二次黃金時期和「新浪潮」運動以來的第三次黃金時期。

相關焦點

  • 從國教化到納粹化:德國教會20世紀上半葉的墮落軌跡及其原因(上)
    【摘要】本文按照朋霍費爾牧師傳記提供的線索梳理了德國教會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狀況,概括了德國教會在一戰到二戰風雲變幻的歷史背景下的墮落軌跡,並對其墮落的原因作了一些探討,最後回到朋霍費爾牧師在那個特殊時代對基督信仰的反省和體認。
  • 6部英國王室的戲劇、電影和紀錄片,從伊莉莎白女王到黛安娜王妃
    從王室演說中的科林·菲斯(Colin Firth)到布朗夫人(Mrs Brown)的茱迪·丹奇(Judi Dench)的維多利亞女王,英國王室為銀幕肖像上的眾多經典作品提供了素材,這使我們對世界上最長的肥皂劇印象深刻
  • 出道即巔峰,澳洲早期電影的繁榮與蕭瑟
    在其19年的運作中,這家電影製片廠製作了300餘部長短不一的電影,頂起了當年電影市場的近半江山。它也是當時澳洲最大的電影製作公司,在全球享有盛名。二、繁榮期(1910年-1920年)澳大利亞電影人也往往將上世初視為澳洲電影的「繁榮」時期。從1906年到1928年,澳洲總共拍攝了150部故事片,其中1910年到1912年,短短兩年間拍攝了近90部。
  • 澳大利亞電影簡史(一):出道即巔峰,澳洲早期電影的繁榮
    從1906年到1928年,澳洲總共拍攝了150部故事片,其中1910年到1912年,短短兩年間拍攝了近90部。雖然這些數字現在看起來很小,但在當時,澳大利亞卻是電影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不斷擴張的美、英製作公司在澳洲獲得了電影發行權和播映連鎖業務,本國市場被好萊塢大肆侵佔。國產片急遽下跌到全國份額的二十分之一以下,故事片幾乎消失,僅餘少量紀錄片。為了防止電影業的衰落,1928年,澳洲政府成立了電影業的皇家委員會。然而,它完全無力制止全澳電影業的下滑。
  • 《雨中曲》: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演變
    論娛樂《雨中曲》是20世紀代上世紀的歌舞劇,參照現在的音樂劇,我們想到更多印度電影、嘈雜的魔幻音樂和華麗的舞蹈。《雨中曲》不同於我們印象中的歌舞劇,雖然他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但可以稱之為經典。說到一部作品,首先要考慮的是他的創作背景,上世紀代,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忙於廢墟重建,人民生活困難,毫無疑問,歌舞劇是緩解人們精神壓力的好方法。雖然也有音樂和舞蹈伴奏,但這部戲卻是一場視聽盛宴,整個過程非常愉快,他講述了從無聲電影到視聽電影的轉換過程。
  • 第一部有聲電影
    1927年, 第一部有聲電影誕生了, 它就是美國影片《爵士歌王》。說它是一部有聲電影, 因為它不只是配有音樂, 而且劇中人還能說幾句話,是名符其實的有聲了, 它是電影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從這以後, 無聲電影迅速向有聲電影過渡。1928 年至1929 年之間已經開始拍攝的許多無聲電影後來都配上了聲音以滿足市場需要。
  • 實驗電影概述
    先鋒(Avant-garde)這個詞常常用來指認那些在上個世紀20年代在法國、德國、俄羅斯拍攝的對常規電影語言有探索和拓展的電影。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地下電影」這個詞也會用來描述當時的實驗電影。歐洲的先鋒電影要追溯到上個世紀20年代,伴隨著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在視覺藝術領域的蓬勃發展,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藝術開始成熟起來,它也不再是專屬智識階層的曲高和寡的事物,開始進入影院和觀眾。
  • 英國王室紀錄片「禁播」數十年,現被洩露到YouTube上
    1969年,一部聲名狼藉的關於英國王室的紀錄片被神秘地洩露到了YouTube上,這部紀錄片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禁止了幾十年,因為它讓公眾對王室有了過於親密的看法。
  • 亞洲電影框架下的多元探索:21世紀泰國電影的類型生產
    作為方法的亞洲電影. 電影藝術,2019,(3):15—21.2 [新加坡]張建德 . 亞洲電影理論:世界電影與亞洲電影. 韓曉強譯. 電影藝術,2019,(3):25—32.3 陳林俠. 港臺的「在地經驗」、後殖民文化及其抵制策略——以中國臺灣、香港及泰國電影文化為核心. 戲劇. 2009,(1):84—92.4 黃今.
  • 從「諾曼徵服」到「百年戰爭」,看英格蘭王室「紋章」的起源發展
    啟蒙運動後尤其是十九世紀前半葉,伴隨著浪漫主義思潮的濫觴和騎士制度的繁盛紋章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紋章最早由貴族騎士使用,隨著威廉建立了諾曼王朝,英格蘭王室紋章的雛形也由此形成紋章大致起源於第一和第二次十字軍東徵期間,在十三、十四世紀時趨於繁盛。
  • 周慧琳:中國將進一步強化電影版權保護體系,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
    中國在電影產業發展方面已成為國際典範。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總裁兼董事總經理艾理善分析,中國電影行業在過去16年的發展極其驚人,全球所有的電影公司都在關注中國市場的發展與變化。中國電影版權產業在21世紀迅猛發展,離不開法律、政策和技術的支持,中國已成為世界的範例。但目前,各種新技術帶給電影產業的新挑戰,促使行業必須採取新的策略來保護創作者的智慧財產權。
  • 韓國恐怖電影的創作特色及發展歷程概述
    電影《女高怪談》第一部劇照早在20世紀20年代,韓國就出現了恐怖片,但在20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中期這兩個韓國電影發展的鼎盛時期,恐怖片並沒有流行起來。韓國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落實國外電影進口自由化的新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必然導致國外影片的大量「入侵」,這對韓國電影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甚至部分電影公司瀕臨破產。這一時期韓國的電影業一度陷入絕境,當時韓國本土電影由於缺乏競爭力,只能在偏遠地區才能獲得觀眾,這種現狀導致電影公司幾乎無力可獲。新政策的落實把韓國的電影業推到崩潰的邊緣,發展陷入困境。
  • 百年電影佳片:《大路》是中國電影由無聲到有聲發展的過渡作品
    百年電影佳片:《大路》是中國電影由無聲到有聲發展的過渡作品在上世紀30年代中、後期,中國電影史的發展上出現了一些新的、重要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聯華影業公司和明星影片公司攝製的影片上。在當時的上海,明星和天一先於「聯華」創立,產品較為豐富。但明星的影片內容陳舊藝術手法刻板保守;而天一的影片大多趣味低俗。因而,這兩家電影公司的影片,慚漸難以滿足觀眾的要求。
  • 泰國王室興衰錄(下)
    《威尼斯商人》電影海報拉瑪六世就開始了暹羅歷史上第一次的排華活動,拉瑪六世親力親為在報紙寫文章抨擊華人,灌輸華人是東方猶太人的概念,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泰人欠了華人的錢,華人會藉口說春節要到了,要求儘快還錢;但如果華人欠了泰人的錢,他也會藉口說春節要到了,很多地方要用錢,等過了春節後再還吧。
  • 專家仍看好泰皇辭世後泰國的未來發展
    在蒲美蓬逝世後,外界關切泰國未來發展,泰國外商協會主席康樹德表示,可從三個方向來談,就是法、理、情,就法律層面而言,泰國在確立延續君主立憲制度後,王室接班有其明訂的法律和規範,不會有任何問題,外界不必做太多的臆測。
  • 認識偽紀錄片恐怖電影,並以《昆池巖》為例談該類型片的聲音運用
    進入新世紀隨著偽紀錄片恐怖電影在歐美的興起,這種極具真實感的影像拍攝風格備受歐美觀眾喜愛,甚至屢屢創造了電影史上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影片。由於這種包裹在紀錄片拍攝手法下的敘述策略具有明顯的模擬或仿擬現實特徵,我們可以把這種風格稱之為「模擬現實主義」。
  • 《雨中曲》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巨大變革
    歡迎來到壹戈說戲,這一期我們延續世界電影史系列,體會一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的巨大變革。從歷史文本的角度會比較抽象,那麼在壹戈的記憶中,講這個時期的電影,有兩部非常著名,一是1952的經典歌舞片《雨中曲》,再一個就是2011年的奧斯卡得主《藝術家》。
  • 香港電影工業,國語片與粵語片的興衰史!
    1941年,香港淪陷,香港電影停滯。 1945年9月香港光復,一些製片公司和發行公司相繼復業。 1946年底,香港的電影業又恢復到了昔日的繁榮。香港粵語片由於國民黨政府的禁令失去了內地市場,粵語電影轉求其他出路,打開了越南和泰國的市場,粵語片工業從此慢慢活躍起來,製片商們決意放棄內地市場,將視線全部轉移到了南洋,並且大獲成功。但是為了錢,粗製濫造之風開始在粵語片興起,新加坡馬來西亞市場很快就敲響了警鐘,粵語片就出現了滯銷的局面。
  • ​經典 | 勃朗特三姐妹作品集(有聲書、小說、詩歌、紀錄片、電影)
    、文本、電影)3、艾米莉·勃朗特作品集——《呼嘯山莊》《勃朗特姆姐妹詩集》(有聲書、文本、電影)4、安妮·勃朗特作品集——《艾格妮絲·格雷》、《威爾德菲爾莊園的房客》 (有聲書、文本)小庫需要提醒各位同學:①因為信息太過龐大,小庫力求提供更多信息給同學們參考,但難免會有遺漏或者錯誤,同學們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
  • 30部藝術家電影,20部藝術紀錄片!美到欲罷不能!
    疫情期間,為大家推薦30部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藝術家電影和20部藝術紀錄片,沒時間去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但相信這些電影和紀錄片,會像是一顆種子,也許是一個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