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戰略生命線—燕雲十六州,是怎麼被石敬瑭拱手送人的?

2020-12-22 正史漫談

公元936年七月底,正為怎麼打破燕雲十六州防線、實現牧馬中原壯志發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一覺醒來,手下人趕來報告:後唐的北面總管石敬瑭送來密書一封。耶律德光打開一看,高興得幾乎要精神錯亂,他歡呼雀躍的向母親報告說:「孩兒最近夢見石郎派遣使者來,現在果然來了,這真是天意啊。」

耶律德光之所以如此興奮,是因為信裡提到的正是自己心心念的燕雲十六州,而且對方幾乎把這一戰略要地拱手送給了自己,這是怎麼回事呢?

分裂的中原,如何對抗新興的契丹?燕雲十六州是戰略基本盤

唐朝末期以及五代初期,中原大地軍閥割據、連年混戰,實力遭受了間歇而又持續的削弱;與此同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契丹,則在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強勢崛起,開始打起了南下發展的歪腦筋。但你大爺仍是你大爺,那時的一個藩鎮,都能收拾得契丹人毫無脾氣。

比如在公元903年,也就是唐朝滅亡前四年,牛氣哄哄的契丹王耶律阿保機派他的大舅子南侵,慘被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之子劉守光設計抓獲,契丹人嚇得痛哭流涕,只得認慫。最終,他們一點錢財都沒搶到,反而搭進去了大量老本將大舅子贖回。

接下來趁唐朝滅亡、中原大亂之際,耶律阿保機強勢統一了北方草原,實力空前強盛。公元907年,他曾率領30萬兵馬入侵雲州(屬於幽雲十六州),並與當時的晉王李克用結為兄弟,約定共擊後梁。

但讓李克用吐血的是,自己的好兄弟扭頭就向朱溫示好。其原因很簡單:實力不足,不敢硬鋼後梁,見風使舵佔點便宜就是了。

到了公元911年,盧龍節度使劉守光自稱大燕皇帝,被晉王李存勖擊敗,大量盧龍軍民被契丹趁機掠走。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自稱皇帝,學習中原設置百官,任用原劉守光的參軍韓延徽為謀士,在政治、經濟、制度等方面學習中原,進一步吸引了大量漢人留居。為了管理境內的多民族,他甚至還設置了兩套平行的行政機構——北面「以國制治契丹」,南面「以漢制待漢人」,務實的制度改革,使契丹的實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實力提升了,當然要繼續嘗試南下。但不幸的是,燕雲十六州的存在,讓其屢屢受挫。比如在公元917年,契丹圍攻晉王李存勖治下的幽州,李嗣源率五千突騎「潛行溪澗,襲其不備」,殺到幽州城外,內外配合、大破契丹軍,生擒對方隊帥。

結合下圖我們可以發現,幽雲十六州的設置,將城壘與崇山峻岭完美結合,有效化解了遊牧民族的機動優勢,形成了橫亙在北方草原與中原農耕區域間的完美防線。

公元926年,耶律德光即位後,當然不會放棄南下的夙願。但契丹人雖也會斬獲小勝,但整體來上說,仍舊難以逾越燕雲十六州這座牢固的防線。

但耶律德光不會鬱悶太久,很快就發生了「天上掉餡餅」一樣的好事:石敬瑭的上表送來了。

為了私慾,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當成禮物送給了契丹人

石敬瑭信裡寫的是啥?主要有兩點:

第一,向契丹稱臣,並稱呼比自己年幼的耶律德光為父親;

第二,拱手送上幽雲十六州,前提是耶律德光幫自己攻打後唐皇帝李從珂、滅掉後唐

我相信,任何人看到這兩點,內心都會有一萬匹神獸呼嘯而過。石敬瑭為啥如此恬不知恥、毫無下限?純粹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

我們簡單理一理後唐發生了什麼:

公元923年,有「太宗之風」的晉王李存勖滅掉後梁、建立後唐;

但此後的李存勖迅速變了個人,沉迷戲子、熱衷斂財、殺害忠臣,最終自己的幹兄弟、名將李嗣源起兵造反。公元926年,大軍進逼之下,郭從謙發動叛亂,李存勖在興教門迎戰,結果中流矢而死;

李嗣源稱帝,但也沒風光多久。公元933年,次子李從榮誤判形勢、意圖奪位,結果被守將斬殺。李嗣源悲駭莫名,病情加重而死;

李從厚即位後,雖欲勵精圖治,但不懂治國,優柔寡斷、不會用人。李嗣源的養子、潞王李從珂深受忌憚,憤而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叛亂;李從厚逃出京城,遇到了姐夫、正率軍入朝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本以為翻盤有望,卻不曾想對方審時度勢,麻溜地站到了李從珂一邊;

李從珂、石敬瑭,原本都是李嗣源手下驍將,一個是義子、一個是女婿,本來就不怎麼對付。前者在公元934年即位後,對坐鎮晉陽、防禦契丹的河東節度使、北面總管石敬瑭石敬瑭愈發猜忌,二人矛盾日漸激化。

公元935年,李從珂派人監視石敬瑭,第二年又試圖調其為天平節度使,實際上是想奪其兵權。本就想謀反的石敬瑭斷然與朝廷撕破臉,由此也迎來了李從珂的平叛大軍。

石敬瑭雖然頗有實力,但面對李從珂仍是「胳膊扭不過大腿」。為了幹掉對手,他果斷向曾經的死敵契丹求援,於是發生了上文的那一幕。

後面的情況無須細述,石敬瑭終於如願當上了皇帝,雖然僅僅是個「兒皇帝」。而耶律德光則是最大贏家,經過這次事件,他不僅得到了更為可觀的漢地、漢人與物資,而且還佔據了以往阻礙自己進入中原的戰略屏障,其精騎從此可以長驅南下、在華北平原肆虐。

此後的數百年間,曾一度統一了中原的宋朝,在面對北方遊牧政權再也直不起腰來,徹底失去了過去上千年的整體優勢,時時、處處被動挨打;契丹、女真、蒙古先後崛起,最終趙宋王朝被趕進了大海裡。

但多行不義必自斃,石敬瑭最終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價。他的養子石重貴接班後,不甘當「孫皇帝」,不再向契丹國稱臣,雙方撕破臉大打出手。期間兩方互有勝負、你來我往,但受制於多年戰亂的削弱、見利忘義將領的出賣,還有最重要的——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的阻隔,後晉最終敗下陣來。公元947年,後晉都城開封被攻破,石重貴投降,被關了數十年後,於公元974年病死。

相關焦點

  • 【史海】石敬瑭出賣的燕雲十六州在哪裡 為何中原因此弱勢數百年
    燕雲十六州,是中國最有名的古代地理名詞之一。 【十六州在哪裡】 燕雲十六州這個名詞,在歷史上代表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被動、弱勢。
  • 燕雲十六州為何是兵家必爭之地?遼國又是如何管理燕雲十六州的?
    在經歷了幾代領袖之後,遼國的國力日益強大,尤其是吞併燕雲十六州之後,更是達到了頂峰。可以也正是吞併燕雲這樣的地方,使很多漢人被迫成為遼國的子民,而遼國也不再是契丹族的一支,而是增加了漢族的一支。不同種族的人生活在一起,生活習慣、生活理念各不相同,如何和諧相處?那時候,遼國的統治者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不得不想辦法對燕雲一帶的漢人進行管理,他們是如何管理的呢?
  • 晉安寨之戰:石敬瑭求援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影響此後百年格局
    一方面,這是為了減少傷亡,防止石敬瑭有拼死反撲的機會;另一方面,張敬達已經完全認為勝券在握,自然在戰術布置上選擇了最為穩妥的做法。但也正是這個選擇釀成大錯。而石敬瑭為了生存甚至稱帝,幹了一件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以近乎喪失尊嚴的代價向契丹求援,「請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為獻。」
  • 燕雲十六州怎麼丟的?宋太祖為啥想花錢買回來?
    燕雲十六州是五代時期的石敬瑭為感謝契丹幫助他登上帝位,割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的位置相當於今天北京、天津的全部面積和山西、河北的北部。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宋太祖乃至整個北宋的皇帝都想拿回燕雲十六州不管是戰爭還好,金錢換取也行,只要能拿回來就行,用金錢換取土地主要基於以下幾點:一、宋太祖評估了一下宋遼的戰力,宋軍多步兵,遼國大多是騎兵
  • 燕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北宋為什麼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史學界的許多學者認為,北宋燕雲十六州的缺失,就像一位先天的哮喘病人,被掐住喉嚨,最終死於呼吸困難。那麼燕雲十六州是怎樣的存在呢?為什麼影響了北宋,乃至後世整個中原?這就得慢慢說道了。燕雲十六州的事起緣由:割地之痛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雲指大同,燕指北京。從地理位置看,燕雲十六州主要是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北部。
  • 《燕雲臺》:守護我們的燕雲十六州???
    1.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故事還要從公元936年開始說起,時任後唐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終於與他的小舅子—後唐皇帝李從珂鬧掰了,於是開始起兵造反。石敬瑭許諾契丹的三個條件分別為:1.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2.每年進貢大批財物給遼3.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 燕雲十六州:北宋王朝的遺憾之地,何以看盡華夏千年興亡?
    燕雲十六州一直以來是我國一個重要的軍事地區。自五代十國以後,有四百餘年落入北方少數民族之手。成了兩宋朝整個的遺憾。很多人說北宋武力不振,積貧積弱。經常被少數民族吊打。那這全部都是宋朝自己的責任嗎?只是因為它重文抑武的國策嗎?不惟如此,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因素。
  • 燕雲十六州在哪?有多重要?以至於北宋一直想要收復這個地方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中原政權與草原民族戰爭的場地,也是漢民族北方包括長城左內的邊塞地區。北方草原民族佔領這個區域等於打開了中原王朝的北大門,他們的騎兵鐵騎一路無阻到達黃河北岸,所以失去燕雲十六州北宋一直視為隱患才不悔餘力的奪回要回燕雲十六州。
  • 真相——史稱千古罪人的「兒皇帝」石敬瑭, 其實並不是漢奸
    石敬瑭會遺臭萬年,而被稱為千古罪人、大漢奸、賣國賊等,主要與三件事有關,其一是割讓幽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其二是向契丹稱臣,認比自己年輕的耶律德光為父,當時石敬瑭至於說割讓燕雲之地的幽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最主要的是使得中原地區失去了屏障,門戶大開,遺禍幾百年,對後世影響太大,此後收復幽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成了中原王朝(譬如宋朝)的夢想。
  • 幽雲十六州怎麼成了大遼的「祖宗基業」?
    所以,對於遼國來說,這是一片因緣際會、新近佔領的疆土,並非契丹人的「祖宗基業」。而對於謀求宇內一統的中原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則無疑是恥辱地被「夷狄」奪走的,必須加以收復的失地。從流行於民間的「楊家將」故事開始,千百年來我們所認知的有關宋代的「幽州」,都離不開一個「故土舊疆」的主題。
  • 五代燕雲往事:為什麼李存勖可以戰勝契丹,後來卻很難?
    契丹人之所以一直對幽燕之地虎視眈眈,自然和燕雲十六州獨特的戰略地位息息相關。中原政權和契丹的優勢逆轉,也是發生在石敬瑭出賣國土、燕雲易手之後。燕雲十六州有多重要?一圖勝千言,從地形圖上看,燕雲之地戰略地位如何顯而易見。從軍事角度看,燕雲十六州正好左右割裂於太行山脈,分列於黃土高原東部、華北平原。
  • 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前半生像「風」一樣,後半生像「瘋了」一樣
    衝動之餘我就想到了「燕雲十六州」,對於這個地名,相信大家都不太陌生,很多人都知道這一區域對於中原的重要性。如果真有不知道的,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把中原比作一個穿著特別特別清涼的美女,那「燕雲十六州」就相當於馬賽克,為了防止有些宅男不了解馬賽克,我就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把中原比作你家,那麼「燕雲十六州」就是你家的大門,而且是那種佔據了整整一面牆的大門。
  • 新世紀,天津最後撤銷的縣為薊縣,曾為「燕雲十六州」之薊州
    薊州歷史悠久,歷史上是冀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古稱無終、漁陽,歷史上曾為郡、州治所,且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遼宋時著名的「燕雲十六州」之一。薊州,古屬幽州,春秋時曾為無終子國,戰國時為燕國無終邑,秦滅燕後於此設無終縣,隸屬於右北平郡且為右北平郡治。兩漢時,無終縣仍屬右北平郡,北魏時改屬漁陽郡。
  • 兒皇帝的稱呼由他而起:石敬瑭荒唐無恥的行為禍害中原數百年
    石敬瑭不但認賊作父,而且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最後終於如願所償,在太原稱帝,是為高祖。他改國號為晉,史稱後晉。當年的盧龍節度使(鎮幽州)趙德鈞和石敬瑭都是後唐重臣,兩人卻都想當皇帝。他二人一個鎮守幽州,一個鎮守晉陽,都是當時後唐的邊防重地。
  • 遼國喪失一次機會之後,就已經沒有能力再次入主中原了
    當時的中原大地雖然在進行混亂的戰爭,中原地區各色人馬粉墨登場,你方唱罷我登臺,一片烏煙瘴氣,勞苦大眾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熱之中,而與此同時在遙遠的東北大平原上,也在演變著一場激烈的群雄爭霸賽。公元951年,郭威通過兵變建立後周,但此時前朝後晉「兒皇帝」石敬瑭為了建立後晉,已經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所以後周繼承的疆域已經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但是此時遼國內亂,國內混亂不堪,無力一鼓作氣佔領中原,後周趁機反撲,把遼國逼回燕雲一代,這個時期的遼國已經丟失了最好的機會,後面其實就沒有機會南下佔領中原了。
  • 趙匡胤為何要「先南後北」,而不是先收復燕雲十六州?錯得離譜?
    後世有很多人把趙匡胤制定的「先南後北」戰略視為宋朝不能完成統一的重要原因,認為如果先北後南、先難後易的話,早就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並且南方的割據政權大多數都比較弱小,遲早是宋朝囊中物。我們要不要替古人擔憂,得先看看趙匡胤到底是怎麼做出「先南後北」這個決策的。趙匡胤為何要「先南後北」,而不是先收復燕雲十六州?錯得離譜?
  • 這個人逼迫唐朝最後一位皇帝退位,大唐就此結束!
    後唐在於後梁的戰爭中取得了節節勝利,923年10月,後唐李存勖攻破後梁國都開封,梁朝正式宣告滅亡,後唐取代後梁成為當時中原的第二個政權。李存勖這個人雖然懂得用兵,但、管理國家卻是一塌糊塗。李存勖當政最出名的事件,也是中國古代史上少有的事件,寵信伶宦,就是戲子和宦官。